作文心理学

时间:2021-10-10 18:39:18 六年级作文

篇一:《心理作文》

了解自己的心理面貌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需要有越来越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一个人无法承受这些生活中的压力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像感冒、发烧等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比较容易被人们发现。或者是即使发现了,也不愿意承认。如果发现自己真的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治疗。

在了解性格之前有必要了解人格。人格在心理学上有时叫个性,是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因此人格就表现在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行为能力、情绪反应、人际关系、态度、信仰、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一般地讲,人的形成与生物遗传因素有关,但是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所以也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

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尽管心理学家们对个性的概念和定义所表达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还是比较一致的:“个性”内涵非常广阔丰富,是人们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综合形成系统心理结构。

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心理学中的个性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讲的“个性”是不同的。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行为举止、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个性在起作用。一般来说,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个性则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性格是童年期慢慢塑造出来的。婴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环境的抚育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很重要的。 其次,家庭中父母及其他成员对孩子

性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

每个人都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自己要不断反省,不断完善,应该有追求良好性格目标的努力。良好的人格有几个特点:一是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二是在日常生活中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能够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广阔的胸怀,不以自我为中心;三是富有同情心,能经常想到别人,不一时冲动感情用事;四是遇事能客观冷静地分析,正确理智地进行处理和判断,不固执己见,不主观;五是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没有依赖性,勇于克服困难,善于解决矛盾。当然,这些是很完善的性格特征,我们应该把它作为我们一生中追求和完善的一个目标去努力,这样就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康起来,还能使自己充满魅力,有利于将不利的情况变为有利。健康的人格是人生成功之路的垫脚石,可以说,如果你有一个健康的人格你就获得了一生事业成功的财富。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综合。一个人智力低下的话,也不能算心理健康。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篇二:《作文教学也可用点心理学》

作文教学也可用点心理学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

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

应或连锁反应。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灵活、适时、合理地运用各

种奇妙的心理效应,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教学充满

艺术的魅力,有效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运用心理效应,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1.首因效应——让“作文不难”先入为主

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做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对写作这项学习活动的第一印象好

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后学生对写作的基本态度,继而影响其写

作水平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意当学生首次接触作文时,使其形

成“作文不难”的第一印象,产生认同的“首因效应”。

在小学低年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春

秋游时观察花卉、收集树叶;饲养小动物,采用接力形式写写简短

的观察日记;节日时指导学生给家人或同学写写温馨感人的小字条{作文心理学}.

或是贺卡;观看动画片,改编故事的开头或者结尾„„鼓励学生心

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正式进入写作学习前,把这些过去的练笔略

加润色,一一展示出来,告诉学生这些其实就是写作文,使学生获

得前期“成就感”,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切忌在作文课伊始,郑重其事地告诉学生,写作文是一件很不容

易的事,不好好下功夫是要影响学习成绩的。这样做只会使学生畏

难情绪顿生,将写作视为畏途。

2.罗森塔尔效应——赏识能树立写作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在一所学校随机抽取了18

个班的一至六年级小学生,运用智力测验对他们进行了鉴定。然后,

研究者给了这些学生的教师一份名单,并告诉他们:测验显示,名

单上的学生智力超群,今后在学业上会有很大的发展。但事实上,

这份名单是随机抽取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等人对18个实验

班的学生进行了复测,将统计结果与初测结果相比较,发现那些被

列入名单的学生,比没有列入名单的学生的智力水平有显著的提

高。这种由于教师的期望不同而导致学生发展出现差异的现象称之

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一种赏识教育。由于家庭背景、成长

经历的不同,学生的写作基础是存在差异的,大到布局谋篇、情感

立意,小到修辞运用、通顺表达等。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指

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的写作才能,如果教师能找到每个学生在写作

中的可取之处,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词,给予肯定、赏识,必将{作文心理学}.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削弱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教师的一

个微笑,一句真诚的夸赞,甚至只是一个表示认同的批改符号,都{作文心理学}.

能给学生的作文学习带来信心。

二、采用心理效应策略,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1.暗示效应——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和行为

所谓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

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

的意见、思想。

心理暗示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师运用巧妙的暗示手段,可以

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引导学生朝着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

前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

(1)语言暗示

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人才,也可以摧毁一个人才。经常对学生说

“你真是个有创造力的孩子,写作从不走别人的老路!”“太棒了,

你这次的作文叙事具体,老师读了好像亲眼看到了事情的发生一

样。”“这么不通顺的句子一定是在你疲劳的时候写的,我认为现在

你可以写得更好,是吧?”总之,希望学生养成什么样的写作习惯,

就要经常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去暗示他,他的学习就会逐步向着目

标达成。千万不要给学生贴标签:“看看,你怎么又写这么糟?你

就是怕写作文!”“我看你是写不出更好的来了,就这样吧!”这样

只会让学生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发展,其结果是学生越来越怕写、不

会写作文了。

(2)行为暗示

言教不如身教。希望学生爱写、会写作文,教师本人经常写写下

水文,把自己在博客、论坛上的一些小品文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就

是一种极好的暗示。在一节教学内容是“学写日记”的公开课上,

教师将自己3、4年来大大小小十几本日记本往台前一放,讲述自

己写日记、读日记的感受。不仅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们都钦佩不

已。“亲其师,信其道。”在这样的行为暗示下,学生会对写作产生

多大的向往啊!

2.从众效应——营造“以写作为荣”的氛围

从众也叫顺众,指某人从事某种活动是由于其他人都这样做。当

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这

种压力会迫使个体违背自己的意愿,顺从群体而产生与群体一致的

行为。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效应对主动写作、热爱写作的学生进行分阶段、

多层次的鼓励,在班级营造一种浓厚的写作氛围,让学生以多写作、

会写作为荣,少写作、怕写作为耻,从而推动全体学生朝着教师预

期的目标发展。

优秀青年教师管建刚在这一方面的做法就很值得学习。他在自己

的施教班将很多评比都与写作挂钩,制作了别致新颖的记分卡,使

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组织学生办报纸,每周刊登学生中的

优秀作文,人手一张,“谁的作文被刊出”“谁刊出的篇目多”“谁

这次落选了”成为学生课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为了带动全体学生,

他连报纸的中缝和四周都利用起来,刊出普通学生作文中的“精彩{作文心理学}.

一句”,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以写作为荣,形成了良好的写作氛围。

三、发挥心理效应作用,提高教学评价实效

1.瓦拉赫效应——因材施教,方能发展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

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坦言他不是从事

文学创作的材料。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成绩全班

倒数第一。面对如此 “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

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

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

获得了成功。

“拉瓦赫效应”是指每一个学生因其生理、心理、潜质的差异,

环境的不同,他们的学习潜能就不同。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并及时强化,并移情到其他方面,以达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学生写作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有相对的强弱。情感丰富细腻的

学生擅长叙事抒情,心思缜密的学生偏爱说明议论,天真活泼的学

生钟情童话写景„„教师如能针对学生的强项在评价中给予肯定、

欣赏,为其提供展示的舞台,如在班级的墙报中开辟几个栏目——

“日有所思”“童话新天地”“美景共赏”“小荷初露”„„必将使

其大受鼓舞,在其强项上取得更大发展,弥补弱项的不足。

2.连锁塑造——“小果子”积累出好习惯

篇三:《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必须借助观察才能积累作文素材;必须进行积极思维,才能使文章的中 心明确、结构合理、立意新颖;必须展开大胆想象,才能使文章内容丰富,具有创造性、独特性,并使语言更 生动形象。所以,作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综合训练、心理能 力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一、转变学生作文的心理状态

从作文心理来说,作文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一般来说,主动作文,是学生出于自觉的要求,有材料可写, 有感而发,这好写,也容易写得好些;而被动作文,是学生没有写作的要求,感到无材料可写,这就不好写, 也不容易写好。有的学生说:“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还有的学生说:“我最讨厌作文,我希望今后的 各种考试都没作文这个项目就好了。”这些都是被动作文心理的反映。

为什么不少小学生不喜欢作文呢?可以概括为“没有东西写”或感到“不知道怎么写”。因此小学语文教 学中,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作文教学过程,是要变学生被动写 作心理为主动写作心理的过程。使学生从没有什么可写到满怀激情地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的而又感兴趣 的有意义的人和事。{作文心理学}.

从客观方面来说,作文是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思想的,与口头语言有很大不同。口头语言是在面对面的交际 活动中进行的,可以借助于手势、语调、表情、动作等来补充其思维的不足,因此,允许简缩,逻辑顺序也不 要求那么严格。而写文章是从小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接受成人语言(口头和文字)开始,按逻辑要求, 经过自己的思考、加工后,转化为自己的书面语言的复杂过程。对小学生而言,作文比口头语言的要求高、难 度大。从主观方面来说,低年级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还不充分,知识经验也很缺乏,掌握词汇还不多,思维的 形象性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还不善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命题作 文,而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口头造句、书面造句、看图说话、看图写话等的写作基础训练。因此,教 师要掌握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十分重视对儿童口头叙述的训练,为他们将来进行命题作文作必要的准备。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有了较高的发展,相应地,写作活动也进入了命题作文的阶段,但是这阶 段写作的各种水平还是不高的,需要在口头言语的基础上,经过专门的、科学的训练才能逐渐发展起来。因而 ,很多小学生在写作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害怕作文,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要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心理。首先要解决教师的命题。小学生的作文是先有题目后写文章。理想的新颖 的题目要从学生中来。来自小学生的生活、思想、兴趣、爱好、心理活动内容都是命题的依据。对小学生来说 ,要让他们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就是说,让他们通过作文把自己的经历过的有意义 的生活、思想,围绕着一个中心,按着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重现出来。

在一个学校里发生这样的一件事,一位姓罗的学生,身患了淋巴恶性肿痛,急需一笔较大的医疗费,学校 发起了向这位同学献爱心的捐款活动。教师即以这个捐款活动为题,布置学生写一篇“捐款动员以后”。这次 学生的作文写得很好,有的学生用日记形式,写下了自己的真心话,表达了对同学的一份真挚的感情,而有的 学生则是从记叙的方式,叙述捐款事件中,表现同学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这样的命题,是让学 生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能“因事而发”,学生感到有事可写,也写得动人。

二、奠定写作基础,丰富写作的心理内容

从学生的作文实践来看,他们感到最大的困难之一是无话可写,而且,最常见的毛病是内容空洞,写不具 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缺乏观察力,不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其实 ,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也是丰富多

彩的,如果细心观察应该是他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源泉。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冲破学校课堂狭小的天地,在社会大课堂中去感受 时代的脉搏,接受新鲜事物,从中丰富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直接的知识。而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较多是考虑 怎样写的指导,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小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 。叶圣陶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作文教学偏于形式„„是一种弊病。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 殊的事,跟实际生活并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因此,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才能丰富 学生作文的心理内容。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观察是作文的基本功。学生只有对生活中的事物细 心观察,如对象的形体、色调、质感、美感等都十分了解,动笔才有内容可写。因此,语文教师要像“有心人 ”,一方面要注意在语文分析中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领会优秀作品的写作,学习别人是怎样以观察各种 人物、各种事物为基础,从而写成内容丰富的文章的。小学生的作文训练,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创作活动,它是 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课内容的模仿、借鉴范文学习写作。因此,作文教学时必须以课本内容为依据来进行作文 训练。这样,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一切细心观察,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发现,少年 儿童的观察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再由有意性、目的性向自觉 性、稳定性、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并逐步形成较全面深刻的细致的良好观察力。教师应了解学生观察力发展 的规律,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教学途径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学生观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