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游览移步换景

时间:2021-10-10 18:26:35 四年级作文

篇一:《四年级语文》

一 古诗词三首

1、字词义

2、多音字

3、重点诗句分析及其释义

(1)独坐敬亭山

拓展延伸:李白,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望洞庭

拓展延伸: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3)忆江南

拓展延伸:《忆江南》是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

二 桂林山水

1、辨析形近字

2、多音字

3、重点词语

4、课文重点内容

(1)课文结构:总-分-总。第一自然段采用引用的修辞,用一..

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总领全文。第二、三自然段采用比喻、对比和排比等修辞分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最后一自然段总写桂林山水如同一幅画卷。

(2)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

镜的西湖做对比。

(3)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用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

火的香山做对比。

(4)文中的修辞句:

三 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

1、辨析形近字

2、多音字

3、课文重点内容

(1)课文按照游览顺序来写,顺序依次为:路上、洞口、外....

洞、内洞、出洞。

(2)洞口和外洞的特点:宽敞 大。 (3)孔隙特点:窄、奇、险 (4)内洞特点:黑、奇、大

(5)双龙洞得名原因:“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

篇二:《四年级语文上课文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观潮》背诵全文。

1、 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的。

2、 潮来前薄雾蒙蒙、人山人海。

潮来时作者抓住声音、形状和人群这四个方面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写出了其奇特、壮观的景象。

潮来后江面上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3、 第四段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凶猛、高大、壮观。

4、 钱塘江大潮特点:奇特、凶猛、壮观。

《雅鲁藏布江》背诵第三段。

1、 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

2、 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3、 作者从地理位置、峡谷形状、自然景观三方面介绍峡谷。

4、 第二段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5、 第三段:作者用“从···到···”的排比句式,气势非凡、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6、 第四段中心句:第一句。

《鸟的天堂》背诵第7、8、12、13段。

1、 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在傍晚,看到高大茂盛、生机勃勃的大榕树。第二次在早晨,看到鸟飞鸟鸣的热闹

景象。

2、 “真是一株大树”强调“一株”,承接上文不是“我”说的“许多株”,也不是另一个朋友说的“两株”,从侧面烘

托出榕树的大、茂盛。

3、 “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的原因: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4、 “垂”字好处:写出了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5、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赞美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

6、 鸟的特点:数量多、形态多、颜色多、姿态多、生活快乐自由。

7、 “鸟的天堂”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不加引号:作者亲眼看到被人们喻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感到鸟儿在那

儿生活得十分自由幸福,像天堂一样,作者发出内心的认可和赞美。

《爬山虎的脚》背诵全文。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

1、 文章写了爬山虎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及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

2、 叶子特点:绿得新鲜、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均匀。

3、 第二段过渡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的叶子。”

4、 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因为爬山虎的脚不断地向上爬,它的叶子齐刷刷地往高处走,与脚相反方向

的叶柄,便向下垂,叶尖便自然向下生长。

5、 为什么爬山虎在墙上铺得均匀,没有重叠起来:为了充分吸收阳光。

《蟋蟀的住宅》背诵第7段。

1、 课文写了两方面:蟋蟀住宅的特点,怎样精心建造住宅。

2、 住宅特点:选址:经过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3、 第二段:过渡句“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4、 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表现在哪些方面:

慎重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洞穴;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5、 慎重选择住址的条件: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

6、 蟋蟀怎样建造住宅:第7段。

7、 为什么说“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蟋蟀的住宅向阳、隐蔽、能排水、住所简朴、清洁、干燥卫生,是精心建造的,

可蟋蟀涌来修建住宅的工具是那样柔弱,只是“一对前足”和“一双后退”,鲜明的对比,让我们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 魏格纳发现: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

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2、 证据: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岸,也见于巴西西南部。

3、 结论:当时世界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

4、 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勇于探索,执着追求。

《巨人的花园》

1、 巨人的花园原先: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巨人赶走小孩后:花园里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小孩偷溜进来后:花园阳光明媚、草翠花开。

巨人再次赶走小孩后: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2、 巨人之前对待小孩:无情地驱赶,冷酷地训斥。之后:热情地欢迎。这是使用对比的写法。

3、 从童话中懂得了什么:见笔记。P45课后资料袋要看.

《幸福是什么》

1、第一个青年认为:为别人治病,别人恢复健康就是幸福。第二个青年认为:做对别人有用的工作,这就是幸福。第三个青年认为:自己种的粮食能够养活别人就是幸福。

2、从课文读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去年的树》

1、 理解两次“看”:第一次看是鸟儿费尽周折,终于找到好朋友,放佛在说:“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

歌了。”

第二次“看”:是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放佛在说:“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朋友。”

2、 鸟儿的品质:珍惜友情、信守承诺。

《小木偶的故事》

懂得道理: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白鹅》背诵第1、2、3、4、5段。

1、 白鹅特点:高傲。表现在叫声、步态、吃相中。

2、 第二段:中心句,统领全文的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3、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吃相:必须有三样东西下饭,三眼一板,一

丝不苟。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4、 写鹅的叫声与狗做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厉、大。

5、 把白鹅的步调比作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不仅形象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更显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6、 作者善用反语流露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白公鹅》

1、 特点:有海军上将的派头。

2、 课文写了白公鹅的两点:走路姿态、平时活动。平时活动有:戏水、抢占地盘、公然吞食鱼饵。平时活动特点:无

忧无虑、自由自在。

3、 白鹅和白公鹅叫声、步态等区别的表格见笔记。

《猫》背诵全文。

1、 猫性格古怪,表现在三方面: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能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时,无论谁说多少

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

2、 第四段讲:满月时的小猫淘气可爱。

3、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任凭···也,说明小猫及其贪玩。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非···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和耐心,突出猫的尽职。

“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也:猫不高兴时极端冷漠的表现。

4、 从文中哪里看出老舍对猫的喜爱:猫可以随便上主人写作的桌子玩,在稿纸上乱踩,踩脏了稿纸,主人却说成是几

多梅花。主人的线团、花草被猫折腾得不像样,也不责打它,把猫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

《母鸡》

1、 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到喜欢。

2、 讨厌的原因: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尊敬喜欢的原因: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尽职。

3、 赞美伟大的母爱。{四年级游览移步换景}.

《长城》背诵全文。

按照游览顺序进行介绍,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长城。

1、 第三段过渡句:“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劳动任命来。”“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

城。“很自然地”说明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名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2、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

慨。“才”表示长城建成是多么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3、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在当时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老宋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 理解垛子、射口、瞭望口。

5、 P85资料袋一定要看,熟记大概七八个我国世界文化遗产。

《颐和园》背诵全文

1、 中心句:第一段。全文使用首尾呼应的写法。表达作者对颐和园的喜爱之情和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2、 课文按照游览顺序,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长廊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的亭台楼阁:再写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十七孔桥看到的石狮和石柱。

3、 长廊特点:长、美。

4、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昆明湖比作镜子和碧玉。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昆明湖的静和绿。

5、 “···在湖面慢慢地滑过···”这句话是动态描写。“滑”比“划”更好,与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

动,更加突出湖水的静。

语句训练:昆明湖真美啊,美得( );昆明湖真绿啊,绿得( )。

6、 十七孔桥特点: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7、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姿态不一”可以看出:雕刻难度大、技术高超,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

慧和才干。

《秦兵马俑》位于陕西西安临潼。

课文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盛的宏伟气势,展示了中华名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1、 成语形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举世闻名。

2、 秦兵马俑的类型: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

20《古诗两首》见笔记。

两首古诗都表达对好朋友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搭石》

课文描绘了一行人走石图、面对面让石图、背老人过石图。赞颂搭石默默无语、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赞美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1、 看得见的具体美: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

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 看不见的心灵美: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及时调整,直到满意才肯离去;两人同时过小溪,招手

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过小溪,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3、 课文处处体现:善良美、谦让美、尊老美和奉献美。

4、 关于奉献的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落红不是无情物,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叙述大陆青年小钱得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赞颂了两岸同胞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

1、 课文叙述的事情很感人,说说你的感受:

从以下几点谈:人和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感人的人物形象:急需救命的小钱,抽取骨髓的李博士,一心救同胞的台湾青年等。

2、 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见面,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什么:{四年级游览移步换景}.

从以下几点谈:小钱的身体状况;生活及工作情况;感恩情;思念;愿望与未来;{四年级游览移步换景}.

3、两个“静静得”区别:(1)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大陆18岁的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体现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4、李博士品格: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及的高尚医德;台湾青年:舍己为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5、关于爱心的名言: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

《卡罗纳》

课文通过描写小男孩卡罗纳在失去母亲后得到老师和同学无微不至的关爱的故事,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理解和关爱,教育我们要时时刻刻有一颗爱心。

《给予是快乐的》

1、 课文记叙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

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歌颂了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人间真情。

2、 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保罗难忘是因为他真的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小男孩难忘是因为他为弟弟许下了一个愿望;小弟弟难忘是因为有了一次兴奋的坐车经历和哥哥为他许下了一个承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伟大志向的原因:

12岁的周恩来刚来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啊!”在外国租借,亲眼目睹了中国人受洋人的欺凌,中国巡警不为妇女伸冤,反而训斥中国人。围观的群众敢怒而不敢言,使周恩来深刻地体会到中华的确不振,由此立下了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2周恩来具有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背诵第七、九段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和第10段。

1、 课文写了两件事:叶圣陶为“我”修改作文;“我”到叶圣陶家里做客。{四年级游览移步换景}.

2、 叶圣陶对“我”作文哪些地方进行了修改: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正确;

(2)、把长句断成短句;

(3)、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

(4)、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5)、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6)、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

《乌塔》

1、 乌塔身上值得学习的品质:自理能力强、热情活泼、生活经验丰富、生存能力强、做事有计划、做事有主见。自己

从课本上找出相对应的内容。

2、 从乌塔这篇课文要懂得的道理: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

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定要注意书信格式。

1、题目意思: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2、从这篇课文明白的道理(要背的内容):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那么他不但会停止前进,还会形单影只,十分寂寞;如果他能不断找出自己的短处,不断发现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就会飞快地进步,越来越奋发乐观。

《呼风唤雨的世纪》

1、“呼风唤雨”: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有时也比喻进行煽动性的活动,说明20世纪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改变自然的世纪。

2、“千里眼”、“顺风耳”这里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越自然的能力,说明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3、“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这是过渡句,承上启下,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曾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是: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

4、课文第三、四段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充分说明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5、作者仅用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我们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如电脑、自动洗衣机、手机、家庭影院、数码相机、小汽车···已经悄然走进平常百姓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定会使人们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

《电脑住宅》

1、 课文按照移步换景、空间转换的顺序写的。

2、怎样才能把这美好的愿望成真呢:

大胆的想像;掌握丰富的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3、课文介绍了门外、大门、会客室、厨房、卧室、浴室。 《飞向蓝天的恐龙》背诵第四段

1、 全文中心句: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支”指恐龙中的某一

支,而不是全部,“漫长”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不是突然的变化。

2、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可能”只是一种推测,还未被证实,去掉

就不科学了。

3、 科学家们提出的假说: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4、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运用说明

方法:打比方。把古生物学家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把辽西的重大发现,喻为点睛之笔。

5、 “科学家们希望重现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一些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

为鸟类的漫长历时进程。说明科学工作者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力求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其演化全过程展现在世人面前。

6、 课文第四段“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以植物为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行走方式、体态、性情等方面说

明恐龙家族的巨大差异。

7、 恐龙是怎么演变成鸟类的:第四段。8、P152课后资料袋要看,辽西地区是个化石宝库,被誉为“白垩纪公园。”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1、 从太空归来的植物种子发生变化的原因:自然原因:即宇宙射线与微重力、高真空的环境使其内部遗传物质发生微

妙的变化;科学的力量,即科学的选育,使其良好的性状逐渐稳定。

2、 课文第四段运用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太空蔬菜的神奇之处。

3、中心句:第六段“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把科学家比作魔法师,借此赞美了科学研究的神奇力量,赞美了聪明勤奋的科学工作者。

篇三:《四年级语文》

第十八课

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2、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四年级游览移步换景}.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从内部介绍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第一层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 句。)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我们这段是按先读全段整体感知;再说说景物的特点;结合有关图景和语句体会作者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