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的故事

时间:2021-10-10 18:21:28 六年级作文

篇一:《民族团结小故事》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六年级二班的巴合加那提,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演讲比赛。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

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在中华大地上盛开!有一句歌词叫做“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这句歌词谁也不陌生。自秦朝开始,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此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始终没有间断过。我国幅员广阔。在960万平方公里上生活着56个民族。当今的中国,搞好民族团结才是重中之重。民族团结,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人民内部的团结,更能增强各民族之间的责任感。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民族团结的例子。

在我们班民族同学和汉族同学受到的教育相同,那些好学的民族同学甚至比汉族同学还要出色。回族女孩马爽和哈族女孩森巴提,虽然她们是少数民族,可是,学习成绩一点都不逊色;我们班的中队长也是一位活泼的小女孩,她叫朱得孜。在我们班同学发生矛盾时,她经常去化解,在我有一些修辞手法不会用时,她会给我细心地讲;江波拉提是一位哈族小男孩,在运动会上,他的表现令我们震惊:一举拿下两个第一名;我们班的班委叶森画画非常好,经常获奖。

我最感动的是,有一次,一个叫李舒扬同学生病。被热心的朱得孜知道了,她二话没说,就和几个少数民族同学去看他。李舒扬没想到第一个看他的并不是汉族同学,而是几位不曾来往的民族同学。朱得孜把这两天的作业讲了一下,马爽为他讲语文,森巴提为他讲数学。结果,李舒扬病好后,学习成绩一点都没有下降。

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团结,了解团结的重要性。让团结伴随我们。今天的中国需要团结明天的中国更需合作,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祖国。

篇二:《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

我身边有许多的民族团结故事,但有一些忘了,有一些没忘,那就让我给大家讲一些让我难以忘怀的故事吧! “现身使命的忠诚卫士”讲的是2009年7月5日18时20分,武警新疆总队乌鲁木齐市支队十二中队长万金刚,突然提到中队指导员的电话:“队长,国际大巴扎一带出现大量人员非法聚集,有闹事迹,上级要求中队加强巡逻区的警力配置。”“我是中队长,由我上!”万金刚告诉指导员。 赶到大巴扎的万金刚发现情况比预想的还要严重,数百名步伐分子手持棍棒,高呼着反动口号,在国际大巴扎西侧游行示威,造成交通严重堵塞。一些闹事者推翻了马路中间的隔离护栏,致使5辆路过的公共汽车受阻,停在马路中央。疑惑不法分子疯狂地用地砖、棍棒打杂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吓得大声尖叫。万金刚率领官兵向公交车冲去,与战友们一道将打、砸公交车的不法分子驱散,保护了车上群众的安全。就在掩护战友向北冲时,他被暴徒用地砖击中了后脑,年仅31岁的万金刚重重地倒在地上,当晚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万金刚牺牲后,武警新疆总队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号召广大官兵以万金刚为榜样,永远做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这就是一件发生在我身边关于民族团结的故事。

学 校:第三十一小学 班 级:六年级(一)班姓 名:单发浩

指导老师:张瑞琳

篇三:《关于民族团结感人故事》

“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

2003年的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发生大地震。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吐格曼贝希村的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的5位家人遇难、4位受伤,他强忍着巨大的悲痛,迅速组织党员和群众投入到抢救被压在废墟下群众生命的战斗中,在地震当天他带领全村党员一共营救了97人。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我们不仅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而且这里的老百姓也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达吾提阿西木回忆说,“灾后的情形如果没有稳定的心态,人也会跟着灾难一起垮掉。要想抵御这种灾难,就应该有坚定的信念。”

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达吾提阿西木和村里的党员们成为危难时刻乡亲们的“主心骨”和“脊梁”,坚定了村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达吾提带领村民在6个月的时间里建好了抗震房,地震后无家可归的村民都搬进了新家。为了保证每一户受灾群众都能住进称心如意的房子,他与村干部每人各承包5户受灾群众,群众有任何困难,都由他和村干部们解决。

在地震后的8年时间里,达吾提阿西木带领村民踏上了寻求脱贫致富的路子,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吐格曼贝希村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很多年轻人走出农村打工赚钱。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由地震前的1120元增加到5000元,村集体竞技收入由2.1万元增加到了23万元。村民们说:

“我们的收入原来是卖粮、卖棉花,现在一家人除了种地,还有经商、务工、销售手工艺品,拿到手里的钱比以前多多了。”现在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已经把巴楚县和各乡、各村都连接在了一起。地震后新植的杨树随着笔直、平坦的大路延伸,并已蔚然成林。道路两旁大面积的条田通向远方,一户户农家小院白色的院墙相连。院子里,彩钢板房或是木板夹芯房整洁宽敞而新建的抗震安居房比肩而立,院子里的老人和孩子们悠闲地看着电视,家里的年轻人则开始这手春耕前的准备。1952年出生的达吾提阿西木,是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吐格曼贝希村的普通农民,1989年起他开始担任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2004年,达吾提阿西木被评为新疆“抗震安居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并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篇四:《民族团结的故事》

民族团结的故事教案{民族团结的故事}.

我们伟大祖国,是56个兄弟民族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从历史上看,虽然我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总的方向是汇聚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一员。正是由于国家的长期统一,以及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把我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地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了一起。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自秦汉开创我国大一统的格局以来,统一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认同自己是中国境内的民族,都以统一中国为已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华正统。所以,往往争斗是为了统一,统一后又致力维护统一。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使中华民族赢得了失去百年的独立、自由和尊严,更开启了各民族平等合作、繁荣发展的新纪元。正是有了这“好大的一个家”,13亿骨肉同胞才得以幸福生活;正是有了这“好大的一个家”,56个民族才能各美其美、共生共荣。现在,各族人民正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中华民族正在祖国的繁荣昌盛中走向百年期盼的伟大复兴。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每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荣进步,首先取决于国家的命运,取决于国家。

以下是几个体现民族团结的故事:

1.和亲使者——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

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

2、文成公主进藏的民间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今天人们把文成公主誉为最

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唐太宗贞观12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正值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民族团结的故事}.

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

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王侯之女,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对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15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

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

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而远嫁,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000多年了。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 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3.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故事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民族团结的故事}.

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篇五:《民族团结身边的小故事 4》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

56个民族,56朵花,56组兄弟姐妹是一家。56组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如果我们56个民族挥一挥衣袖,就能拨开天空中阴霾的乌云,如果我们56个民族挥一把汗水,就能汇成一条绵绵的河流,如果我们56个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就能组成一道人墙,阻挡住喷泻而来的洪峰。当我们56个民族摩肩接踵的走在长安街上时,我们的造型各异的服装不正是在上演一场时装秀吗?著名的中医学者曲黎敏说过,你要为自己是一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因为,只有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儒学文化,只有中国有着奥妙无穷的医学魅力。只有中国是由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我中国谓之华夏,在华夏这块古老的土地上,56个民族如同熠熠生辉的宝莲灯,走到哪里就照亮了哪里。有哪一个国家能与我华夏媲美?56个民族这样凝聚力量!有哪一个国家敢与我华夏较量?暂且不说华夏土地上流传着多少民族团结的故事,暂且不提华夏土地上传送着多少个民族团结的英雄楷模,就看看就听听发生在我们巴里坤大草原这个袖珍山城里那些民族团结的小事吧。在巴里坤县地税局有一名干部沈亮同志,男,汉族,1981年11月20出生,大专学历,2004年6月参加工作。

007年3月,沈亮同志考取公务员,到巴里坤县地税局工作以来,热爱本职工作,尽快熟练业务:能够尽心尽力的做好个体工商户的管理工作,做好各类台账,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管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都不为纳税人搞特殊,不托关系;严格把关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为纳税人考虑,为纳税人排忧解难,为他们宣传各类税收政策,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享受国家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也做到了应收尽收;此外,还努力做好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沈亮同志做为国家培养的税务干部,深知新疆的主要危险是来自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自觉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和“三个离不开”思想,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他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不断加强自身政治修养,始终坚持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时刻把民族团结放在心坎上,时刻把民族团结落实到行动中。办公室的一些民族同志,因为不懂办公室自动化的操作,常常遇到困难,利用空闲时间,给他们讲解不会打的字,用拼音标注,并仔细讲解词义便于理解,如何操作office系统软件,他一遍遍的演示,只要自己知道的都知无不言,自己不懂的也要求助于别人再教授给大家。他不仅热情关怀办公室的同志,对待前来办税的人员也同样热情服务,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的询问。不管事无巨细,他都乐于助人,尽心尽责的完成好别人托付的事情。

沈亮同志尽管工作不久,但他凭着对民族团结正义事业的执著追求,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热爱巴里坤的一片热土,热爱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关心同事,不计个人得失,时时注意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以身作则,做民族团结的模范。我们都应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像沈亮这样的同志学习,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团结各族人民,用无言大爱,浇灌团结之花,为家乡的发展尽力,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滴海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这些民族团结的小事不正是我们各民族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缩影吗?{民族团结的故事}.

56个民族,56朵花,56组兄弟姐妹是一家。56组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如果我们56个民族挥一挥衣袖,就能拨开天空中阴霾的乌云,如果我们56个民族挥一把汗水,就能汇成一条绵绵的河流,如果我们56个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谋发展,我们的祖国将屹立在世界之林。

篇六:《民族团结小故事》

民族团结小故事

五月鲜花正怒放、五月里的民族团结之花开的更旺盛、更鲜艳。八十三中心团,有着40多年的屯垦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也沉淀着、凝聚了许许多多少数民族同志的一份汗水和劳动,他们和汉族同志共同构建了民族团结的和谐篇章。

下面,我来说说,活跃在八十三团场的一只由回族夫妻、汉族兄弟组成的“回、汉装卸工”的几个小故事吧。

八十三团物资站,担负着全团一、二片区十余万亩土地的春播、田管、秋收、备耕等农用物资的运输、装卸任务;为了不误农时,物资站采用“快受理、快开票、快配车、快装卸”的四快原则,将物资“快速、有序、按时”发放到农户手里,这里也凝聚了那些回、汉族装卸队的一份辛勤的劳动成果,他们为83团场的农业建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对夫妻叫马全社、马兰花,他们于2003年从甘肃广河县来到83团,他俩的搭档是汉族兄弟叫张伟峰、回族兄弟(cao)槽云龙,更有意思的是:张伟峰来自精河县托里乡,于是,在83团诞生了一个由:回族、汉族、地方乡村的农民组成的“特殊装卸队”的群众组织,他们的平均年龄33岁;带队的马全社今年36岁,岁数最大,别看他个子小,干起活来却有使不完的劲,25公斤一袋的肥料,一扛就是两袋,不到三个小时,25吨肥料,在他的带领下,很快就装卸一空,经过他们“摆弄”过的肥料,摆放的整齐划一、井然有序、边成线角成方,非常有整体感;连队保管在点货、验货时,一次通过,即节省了验收时间、又为连队提供了很好的 “快、捷、准”的货物流通渠道。

而他的妻子马兰花,胖胖的身材,中等个子,虽然是个女性,可干起活来,也是巾帼不让须眉:40公斤的化肥袋子,扛起来就走,一步一步走的很沉稳、也很稳当,一个上午下来,他们要为两个连队装卸50吨肥料,要肩扛1250个袋子,汗水打湿了衣衫、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流,问她苦不苦、累不累?她说:和男同志拿一样的工钱,就得干一样的活儿,男同志能干的活,我们女同志也一样干得了;每年秋季全层施肥的季节,我们装卸的全都是50公斤的袋子,我也一样能扛起来,虽然扛起来很费劲、很吃力,有时候累的真想大哭一场,但是,想到我的回、汉兄弟们都在看着我、指望着我,我一咬牙就坚持了下来,“痛,并快乐着”,我能坚持。

来自精河县托里乡的汉族兄弟张伟峰,在家乡种植了几十亩的棉花地 ,他常常向临近的83团场职工讨教种植经验,采用团场的棉花管理方式,地虽然不多,但被他打理的井井有条。现在,他将棉花交给妻子管理,自己来到83团打了这份工。他说,在兵团打工,我看到了兵团人团结合作、勤奋努力、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同时,也看到了兵团人积极乐观、家庭和谐、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在兵团这个大熔炉里,它在思想上、工作上,磨练了我的意志,让我多了几份生活的情趣,我的生活和工作再不会因为单调而苦脑,我会为自己寻找

快乐,我会在83团多干几年,多学习几年。

岁数最小的30岁的回族小兄弟(cao)槽云龙,是个精瘦的小伙子,在这已经干了两年,刚干这份活时,肩上的袋子像石头一样重,一天下来,肩膀磨红了、两腿发软了,浑身无力;可是,看看身边的马大姐,他咬咬牙坚持住了,一年下来,(cao)槽云龙成了装卸队的主力。

每年我团春耕、春播和秋季备耕的大忙季节,也是马全社他们最辛苦的时候,他们几乎没有节假日和周末,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马不停蹄奔波于各连队,饿了来不及做饭,就吃块馕饼喝瓶矿泉水,每晚天黑透了,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倒头就睡,饭也懒的吃。

就这样,他们创下了每天装卸农用物资160吨的好成绩,没有耽误过一天的农时。{民族团结的故事}.

这就是我讲述的我团“回、汉装卸工”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非常普通,也很平凡,但是,他们在普通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伟大事业,展现了一个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风尚。

乌鲁木齐七十中高三九班 侯婉伊 2010 。10。26

篇七:《民族团结小故事》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伊宁市一小: 李孟华

有2500余名师生的伊宁市第一小学,由维吾尔、汉、回等多个民族组成。学校成立近50年里,各民族师生的团结故事就像葡萄藤上的葡萄,每年都结出一串又一串。

伊夫提卡是六八班的维吾尔族男孩,从三年级就担任了班长。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他的成长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这种无声的教育往往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说实话,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那段时间里,伊夫提卡确实是挺讨厌李老师的:讨厌老师爱“唠叨”;讨厌老师布置作业“多”,讨厌老师总选他参加一些竞赛„„总是觉得老师跟着自己对着干,以至于厌烦语文课,甚至不写寒暑假作业。那时候李老师耐心与他交流,可他总还心不在焉。一直到了那一次,学校订了秋季校服,李老师带着伊夫提卡和几位同学去领校服。当他试穿了一套觉得很合身,便说要这套。而李老师上下打量了一番说:“裤裆大了一点,衣服宽了一点,我觉得你应该要90码的。”说着,就拿了一套帮他试穿,比刚才合身多了,他没想到李老师竟然如此了解自己!试完,当他准备把校服叠成原来那样放回袋子里去,可怎么也叠不好。这时,他忽然听到李老师说:“大男孩子,这都叠不好,还是我来吧。”李老师拿过他手中的校服叠起来。伊夫提卡在一旁看着,一股暖流涌遍了全身,心像被火灼似的——那粗糙的双手,那和蔼的眼神,那蜷曲的身影,是那么高大,那么温暖,就像母亲„„他突然都懂了,在这短短的几十秒内,他长大了:李老师一直在关心我,她的“唠叨”是想让我做个高尚的人;她布置作业“多”是想让我做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她选我参加竞赛,是她信任我支持我呀„„正因为他感受到了这份爱,让伊夫提卡在以后的日子里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才成就了现在的一位品学兼优的少数名族班干部。

回想起当初的则拉兰,这个维吾尔族女孩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丑小鸭”------又脏又笨,没有属于自己的光彩。而如今,她已经逐渐蜕变成了一个绽放自己的光彩的“白天鹅”,这一切都离不开李老师的培育。小时候则拉兰很孤单。{民族团结的故事}.

学习成绩不佳,唯一陪伴她的“朋友”是书籍。有一次李老师发现了她有爱看书的习惯后,就常常给她带书看,其中有老师孩子小时候看过的书:《绿野仙踪》、《少年文艺》、《儿童文学》和《三国演义》。。。不仅如此李老师还教她读书的方法,注意圈、点、勾、画,加深印象。做好摘录,指导她写读书心得,还要经常写随笔。

在三年级的时候,则拉兰的作文已经有了一些起色,李老师在语文课上经常将她的习作和随笔作为范文讲评。李老师还建议她去参加比赛。可那时的则拉兰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李老师一直都在鼓励她要相信自己。后来则拉兰去参加了比赛,竟想不到的是竟然成功了。这次小小的成功让她增添了自信心,从此,拉兰去变的一发不可收拾,又陆陆续续的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比赛,也获得了许许多多的奖项,这里面有:“中国少年艺术大赛金蛙银奖”和“新疆小作家作文比赛三等奖”同时也获得了“中国艺术特长生”以及“小作家”的荣誉称号,如果没有李老师来长期以来的信任和鼓励,则拉兰就不会取得这些成功,也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光彩。

在《丑小鸭的蜕变》的故事中李老师用鼓励、肯定、赞赏、提醒等方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自信的肥沃土地。同时让孩子在挑战中认识自我,让孩子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从成功中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渐渐产生信心,逐步形成肯定的自我价值观。

以上的两个真实的故事表现了李老师率先垂范维护民族团结,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因势利导,润物无声,才把教育培养民族学生的工作做好。

在伊宁市一小,这里的民族学生在进步,这里的民族学生发展很稳定,这里没有汉民族之分,这里只有团结凝聚,这里只有不断进步„„.

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滴海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这些民族团结的小事不正是我们伊宁市一小各民族团结一心共谋教育发展的缩影吗?

2014年5月

篇八:《民族团结小故事》

为维族兄弟无偿捐肾的汉族姑娘

一个动人故事,唱响了天山南北,一个汉族姑娘,感动了亿万人民。我也不只一次的被这个姐姐深深感动着。

毛兰江,一个新疆维族男孩,那年18岁,正在备战高考,却被发现是尿毒症晚期,只有换肾才能挽救他的生命。可是,经过医院的检查,男孩的亲人都不符合捐肾的条件,他的病情几度恶化,生命危在旦夕。

一天,23岁的汉族姑娘王艳娜,在报上得知了毛兰江的不幸遭遇,不禁为这个维族男孩担忧,她总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次去医院看望男孩时,王艳娜就提过捐肾,但当时没有一个人把这事放在心上,大家都以为,连男孩亲人的肾都不符合要求,一个素不相识的汉族姑娘就更别提了。但是王艳娜却没有放弃,她瞒着自己的父母,还是到医院却做了配型检查。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个汉族姑娘和维族男孩的配型项目居然全都吻合,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因为媒体的报道,王艳娜要捐肾的事,没能瞒住家人,父母都极为震惊。她对家人说:“毛兰江这么小就面临死亡,太可怜了!如果我不捐肾,他就会死,我捐一个肾也能健康地活着,还能救人一命。”看到女儿这么坚定的表态,她的父亲默许了,但母亲却哭晕了好几回。

虽然母亲一再反对,手术还是如期进行,两人一起被推进了手术室,两个小时后,王艳娜那颗健康的肾成功移植到了毛兰江的体内。而毛兰江的母亲,早已激动的泣不成声,她紧紧握着昏迷中的王艳娜的手,说:“娜娜,谢谢你!你就是我的女儿!我的汉族女儿!” 如今,他们都健康的生活着,毛兰江说他多了一个汉族姐姐,王艳娜说她多了一个维族弟弟。就这样,一颗传奇的肾脏,把两个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人紧紧地连结在了一起。

篇九:《民族团结小故事》

同在蓝天下,我们牵手同行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三年级一班的参赛选手甘梓涵,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同在蓝天下,我们牵手同行》。

在我的记忆里,发生在我身边的民族团结的故事有很多。因为,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们班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班级,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这四个民族。各民族同学之间相处的非常和睦,就连我们班的体育老师也是个哈萨克族呢!

记得三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我们班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哈迪热亚病了,好几天都没有来学校上课了,而且,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大家都非常着急和担心。放学后,我们几个好朋友带上今天的家庭作业和这几天课上的笔记,去她家给她补课。到了她家,他的爸爸妈妈热情地招待了我们,给我们端来了许多自制的维吾尔族风味小吃,有又香又酥的油馕、有热腾腾的奶茶、还有香甜可口的干果。由于她很久都没来上课了,所以她落下的课就很多,有语文、数学、英语等等。所以,我们几个小伙伴就轮流给她补课,语文补完又补数学,数学补完又补英语……补完课后,我们又和她一起把当天的作业做完,不知不觉之中天黑了。回家的时候,她爸爸把我们一个个都送回了家。

在此后的几天里,我们几个放学后,仍然坚持去给她补课,直到她病好了之后回到学校。她的课也一节都没有落下,我们的友谊

也更加深厚了。正如老师所说:民族团结人人有责,在我看呀,我们就是民族团结当中的一份子,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再接再厉!共同进步!

民族团结是永不凋谢的花,它是我们新疆稳定繁荣发展的和谐之花,我们每一个人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满校园,开满全世界。

三一班 甘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