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作文

时间:2021-10-10 18:17:27 四年级作文

篇一:《彝族风情》

水电三局子弟一校 四年级五班 樊钰文

中华大地上生息着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我最喜欢的要属彝族了。虽然我并没有亲自没有过过火把节,但我从图书中了解到的知识,使我肯定了彝族人的热情。

彝族人民非常爱美,也特别爱花,这一点,在服饰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布料的颜色大部分都已藏青色、青色和黑色为主。男孩子们喜爱穿布纽扣白色衬衫,外套无领对襟小衬,小伙子穿白色衣裤,用白布包头。而妇女外衣都为黑色布纽扣右衽衣、衣领、袖口和裤脚边皆乡花草图案,姑娘和女孩子则喜欢戴绣花无顶喜鹊帽。

彝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常在农闲时节、夜间燃起箐火,小伙子弹月弦、姑娘们围着箐火尽情歌舞。大家也一定听说过花鼓舞吧?它也是彝族人的一种有名的舞蹈。

彝族人最盛大的节日就属火把节了,在每年农历6月23日至25日,前后3天,24日为正日子,此日正午人的身子与影子完全重合,因此火把节又称“星火节”。

我喜欢彝族,你喜欢什么族呢?你告诉我吧!

篇二:《大凉山女孩“最悲伤作文”令人泪奔》

近日,一篇名为《泪》的小学生作文在网上走红,文章的作者名叫木苦依五木(笔名柳彝),一个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小学四年级彝族小姑娘。读完真是令人潸然泪下,世间上的幸福大体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儿则各有各的不幸。

作文:“爸爸四年前死了。爸爸生前最疼我,妈妈就天天想办法给我做好吃的。可能妈妈也想他了吧。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那天,妈妈倒了,看看妈妈很难受,我哭了。我对妈妈说:“妈妈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支持你,吃了我做的饭,睡睡觉,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妈妈起不来,样子很难看。我赶紧叫打工刚回家的叔叔,把妈妈送到镇上。第三天早上,我去医院看妈妈,她还没有醒。我轻轻地给她洗手,她醒了。妈妈拉着我的手,叫我的小名:“妹妹,妈妈想回家。”我问:“为什么了?”“这里不舒服,还是家里舒服。”我把妈妈接回家,坐了一会儿,我就去给妈妈做饭。饭好了,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留下的泪水。”

昨晚,一位在大凉山支教的朋友分享了这篇四年级彝族女孩的作文,看完后心疼、心酸,情绪全无,整个人都不好了。

令我纠结、难过的不仅仅是这个名叫苦依五木的孤苦女孩的命运,还有大凉山,这片美丽却又贫穷的大山里,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命运。

我从大凉山回来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来,每每一闭眼就看到孩子们黝黑的面孔、明亮的眼睛。那是世间最天真、最好奇、最真诚的眼神,也是最懵懂、最无知、最空虚的眼神。

端午节那天,我和几位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大桥乡中心校支教的年轻人一起来到尔其乡甲拉村,和在甲拉支教的两个小伙

子一起过端午节。

甲拉村小位于村子地势最高的地方,原本是一间废弃的土坯房,竖起一面国旗,便成了一所能容纳30多个孩子的小学。

我们抵达这里的时候,支教老师孙杰正在给孩子们补课。走进教室,30多双眼睛突然齐刷刷地回头望着我,那些眼睛在仅靠一盏白织灯照明的昏暗的教室里熠熠发光。

孙杰告诉我,甲拉村以前没有学校,孩子们想上学就得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尔其乡中心校去,然而山路险峻,雨季时更是泥泞非常,连马、羊等家畜都偶有跌落山崖摔死的情况发生,家长们便不愿让孩子冒险上学,“现在虽然有学校了,但是教室太小,村里还有一半的孩子仍然处于失学状态。”

甲拉地处偏僻,两位支教老师的生活颇为艰辛,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生活来源,平时靠老乡接济的土豆、青菜、面条为生。

“待下去的最大动力是老乡们的支持,”孙杰告诉我,“一次有个学生逃课,被他父亲揪着耳朵带回学校,当着我的面训那个孩子,‘老师教你认识那么多字,打死你都是可以的!’那时候我觉得,一切孤独、艰苦都值了。”

在随后去瓦古乡尼勒觉村的路上,经过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 我们一行人停下来在村子里找水喝,这时,一个把红领巾当成头饰系在额头上的小女孩欢笑着从家里跑了出来,看到我们后脸一红,把额头上的红领巾摘了下来,又仔细地系在了脖子上。

女孩名叫阿格以作,去年尼勒觉学校扩建翻新之后,她为了得到

读书的机会,每天往返于两小时山路之外的尼勒觉学校。她告诉我,红领巾是她最珍视的宝贝,村里的小伙伴们都羡慕她有一条红领巾。 我的那位在大凉山支教的朋友告诉我,虽然那里很多家长不重视教育,很多孩子在学校里调皮捣蛋,但是为了那些渴望学习,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他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今年春节前,他曾带了几个孩子回到老家山西,其中一个名叫额其尔布的男孩令我印象深刻。

额其尔布今年已经17岁,却刚刚开始读初一。因为父亲早逝,母亲身体不好,两个哥哥也已成家,他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读完三年级便辍学在家干农活。

然而随着成长,额其尔布听说了外出打工的乡亲们描述的外面的世界,也萌生了好好读书,将来走出大山的念头,去年不顾母亲反对,问一个叔叔借了500块钱,到大桥乡中心校报名上初中。

而跟着支教老师走出大山的这段时日里,看到了现代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飞机轮船,对比起自己家乡的贫穷落后,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然后回到家乡教书,让更多的族人能够改变自己放羊种地的命运。

回到大凉山的额其尔布成为了学校纪律的“守护者”,他会严厉制止一切妨碍老师上课的行为,也会耐心劝阻喝酒、逃课、打架等不良行为。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是他以一个男子汉的担当,努力地追赶学习进度,最近这次期末考试,他所在的班级一跃成为年级第一,他的成绩也名列前茅。

可以说,大凉山的贫穷,并不仅仅贫穷在物资匮乏,更贫穷在观念落后。

在大桥中心校里,有一个颇受公益组织关注的“爱心学校”,收容了本乡500多个像苦依五木一样的孤儿。

凉山彝人热情豪迈,能歌善舞,却也沾染着吸毒、酗酒、斗殴等恶习,当地基础医疗服务极度薄弱,而彝人历史上又没有寻医问药的习俗,生病了就找“毕摩”(彝人宗教里的祭祀),种种原因造成大量孩子生活在破碎的家庭中—甚至从小就失去了家庭的关怀。

爱心学校里的孩子们还算是不幸者中的幸运儿,至少他们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大家庭,而在更广的范围里,还有千千万万个彝族孤儿,只能像苦依五木一样,在泪水中思念父母。

从大凉山回来后,我一直在思索,能够为那些孩子们多做些什么?

孩子们需要支教老师吗?当然需要,但是支教老师往往只会待一到二个学期,他们走了以后怎么办?

孩子们需要物资捐赠吗?当然需要,可是物资往往只能送到有限的、交通较为顺畅的地区,那些更偏远、更需要帮助的地方怎么办? 我不愿再看到苦依五木们的泪水,也不愿再看到额其尔布们的艰辛,可是现实面前,我们能做的,真的很有限。

我那位支教老师朋友曾对我说:“人这一辈子,又能有多少机会,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命运?我没能力帮助所有人,但至少,能做一点是一点,能帮一个是一个,我们教过的孩子,可能以后还是考不上大

篇三:《少数民族之彝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

之楚雄彝文化简说

感谢上苍让我出生在美丽的彩云之南,民族众多,风景秀丽。作为一个来自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当代大学生,怀着对本土彝族先民的敬畏,我试着以自己年轻好奇的视角,翻开彝族文化的篇章,简单探究一下古往今来,楚雄彝文化能够完好保存并世代相传的价值所在。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一员,拥有渊远的历史、古老纯朴的民族风情。楚雄以恐龙之乡闻名于世,更是以腊玛古猿和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名扬四海。经过历史长年累月的积淀,楚雄彝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本土彝族文化。

彝族同胞们有着自己朴素的信仰,毕摩在彝族社会中主要从事祭祀、教书、治病、司礼仪、传播文化等活动,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威望,这都是同胞们在敬畏大自然、崇拜神灵祖先的表现。

楚雄彝族的民居多为土木结构,因地区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而分类不同。民居建筑很讲究装饰,大门入口和屋檐是装饰的重点,常常雕刻牛羊头、鸟兽花草等传统图案,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造艺术。

楚雄彝族服饰主要有龙川江、大姚、武定三种样式,多是在衣帽、围腰、鞋包上绣花。装饰品以手工银器为主,象征平安健康。这些多样的服饰呈现出了彝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自然的本质。在今天,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服饰在人们生活中已经逐渐淡化,只有在民族聚居民风淳朴的地区才能看到手工制作的精致服饰。仔细看来,精湛的工艺更是值得保存下来的文化。

楚雄彝族多住在山区,饮食以包谷小麦、牛羊鸡为主。民间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的说法。彝族喜欢用酒来待客,客人进主人必先以酒敬之。彝族还有饮茶习惯,尤其是老年人泡饮烤茶,每次只倒出浅浅半杯,徐徐而饮。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体现了彝族人热情好客,真诚豪爽的性格,而慢慢饮茶体现了彝族前辈的身教言传,提醒后人要珍惜我们茶马古道上来之不易的茶叶,这样鲜明的饮食习惯,在今天看来,做人的道理其实也就暗藏其中了。

楚雄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有火把节和祭祀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州市政府都会在楚雄举办欢庆火把节的活动,汇集了传统音乐舞蹈、饮食服饰、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古老的火把节已经成为楚雄地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对外开放和民族联谊的盛会。还有楚雄紫溪山的马缨花节、牟定“三月会”、禄丰高峰花会等。众多的节日的保留,增强了彝族地区的经济贸易和人文文化交流与合作,最终大力促进了整个彝州团结和睦的民族关系。

彝族文化如果没有变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就不可能延续到今天依然生生不息。一个民族要是没有了自己的文化烙印,那么这个民族是不够完美的,甚至会留下遗憾的。彝族的文字和语言是很古老的,彝文曾经被评为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与它同时期的玛雅文字早就流失在人间,它们只是存在人们的记忆里,而彝族古文字却一直鲜活着,这是彝族之幸,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财富。事实上,只要是真正的彝族人,不论你是否认识彝文、会说彝话,甚至自认为汉化了,每个人的思维或意识里,都有民族传统文化在骨子里影响着每个人,所以彝族文化应该得到更多人了解、赞赏和发扬。

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的,在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感受到了珍惜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留住自己的本土民族文化,更要面向世界,使自己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当今本土民族文化免不了受到现代文化的挑战,做到古为今用就更为必要。在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不能封闭,更要让民族文化参与现代发展,把优势主动融入到现代文化中去,提高文化品味。这是一个

继承和创新的过程,要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出既有特点又有新意的内容来,使优秀文化扎根于现代文化中。

参考材料出自:

云南人民出版社《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

云南网.社会主义论坛《楚雄彝族的民族文化》.

篇四:《彝族民歌 彝族分布于云南》{彝族的作文}.{彝族的作文}.

各地州彝族民歌异同

彝族民歌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

彝族民歌有各不相同的品种,而概括起来,则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

叙事歌大都属于风俗性的彝族民歌,既可用以演唱有关创世造物、民族历史,又可用于祭龙、祭山等礼仪活动。总的来说,这类民歌都有较强的宣叙性,故一般结构短小,音域不宽、旋律变化也不太大。

山歌类民歌大都具有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跳荡的特点,且有的曲体结构相当复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红河江内彝族的“四大腔”(即海菜腔、莎莜腔、五山腔和四腔),属四种结构长大的套曲式山歌。这类结构复杂、篇幅长大的山歌,在我国民歌中亦为罕见。此外,彝族山歌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和一唱众和、或在同一首山歌中,几种演唱形式兼而有之。

民间歌舞活动,是彝族人民传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通常叫做“打歌”、“跌脚”、“跳乐”,又因伴奏乐器不同而称为“跳芦笙”或“三步弦”、“杂弦”等。这些歌舞大都属于载歌载舞形式。有的彝族民间歌舞活动常按一定顺序变化各种舞蹈,天长日久,即形成按一定传统程式构成的组舞。这些舞蹈歌曲也常可离开舞蹈单独演唱。凡属舞蹈歌,大都节奏鲜明、音调明快。

在彝族民歌中,儿歌极为丰富。在过去孩子没有条件上学的年代,这些儿歌就成为孩子们传授简单的生活、生产知识的教科书。内容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语言生动风趣,曲调活泼简练。演唱时常成群结队地进行,手牵着手,左摇右晃,十分天真自得。

彝族民间有各式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会唱几首。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又分男女声调,男声调雄浑高亢,女声调柔和细腻。各地山歌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著名歌曲《马儿快些跑》、《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就是根据彝族民间曲调提炼出来的。

彝族撒尼人有一篇著名的叙事歌《阿诗玛》。它通过阿诗玛与阿黑同封建势力的代表——热布巴拉家的斗争,歌颂了劳动、勇敢、自由和反抗精神,体现了撒尼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坚强意志和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撒尼人民称“阿诗码”是“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是撒尼族聪明、美丽、勤劳的姑娘,是千万个撒尼姑娘中最好的一个。

民间歌舞的规模是很大的,而且有广泛的群众性,一定的社会地位。两千多年来,彝族人民始终保持这种好歌喜舞的传统习俗,他们红白喜事唱歌、谈情说爱唱歌、生产劳动唱歌,小孩嬉戏时也唱歌;凡到彝族村寨,歌声不绝于耳,民间歌曲真是丰姿瑰丽。彝族民歌,根据形式、内容和演唱的场合、习惯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山歌,彝语称"qegd”。按照彝族的规矩,这是不能在家里和长辈的面前唱的,只能在山上和歌场上唱。 "q6g"在歌场上一般先唱什么,后唱什么,有一定的顺序。此外由于多民族杂居,各族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响,有很大一部份山歌的

歌词结构与汉族山歌的七言四句相同。演唱的时间、场合也比较自由、灵活,甚至歌词的语言,不少也是半汉半彝以至纯汉语的。因此有的人也把这种结构的称为山歌,而把彝语五言三段的称为“qegd”,实际上它们同属于山歌的范畴。

2.酒礼,是在群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歌曲和歌舞曲。每逢接亲嫁女都要演唱, (有的地方过节也唱。如:“quzo”)这是彝族的传统习俗。酒礼的名称和种类非常复杂多样。其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也有歌舞。曲调优美细腻,朴实感人,唱到动情处可使人欢欣跳跃,又可使人泣啼涟涟。其调式、曲式与山歌类似。

3.叙事歌,是演唱彝族民间故事和历史神话传说的歌曲。内容丰富而长,从天地的形成到万物的起源,从彝族的历史到民间生活小故事都有。就其歌唱内容分有喜事对唱的、丧事时唱[缺例]),歌场上唱的(如:[勺]okamo)。也有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传唱的(如:tumubu(z)u[c]a)前两种一般都由民间职业歌师——“慕伎”演唱。按理amih6ng~属于酒礼, “jituu”属于丧歌, “[句]okamo”属于qogu,因为也有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单独存在的,所以将其列为一种。这类歌曲大概因为歌词太长,人们只重词不重曲,所以旋律起伏小,大多是一个或两个乐句的无限反复,也有少数接近说唱,从头到尾一气唱完,曲调仅随着歌词音的高低不同而略有变化。近乎吟诵。

4.丧歌,是老年人去世时唱的歌曲。按表现形式分为“kenhobe”、 “kenhotien”两种, (各地有不同的称呼)"k6nhbe”也叫跳脚或铃当舞,由四个以上成双数的人群,—手执马铃铛一手执白帕边唱边舞。歌曲节奏鲜明、舞蹈简洁纯朴,颇为独特。有的动作技巧性比较强,具介绍有三十多种。kenhOtien”也叫孝歌,大多由职业歌师——“慕伎”演唱。丧歌的内容有对死者悼念的,有训世的,也有唱历史的。这种歌曲叙事性的成份较多,重词不重曲,所以大部份旋律性不强,情绪比较低沉。

5.儿童歌曲,彝族儿童长期置身于能歌善舞的人们中间。由于这种环境、气氛的影响和熏陶,产生了不少美妙的儿童歌曲。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月夜嬉戏时又玩又唱(如“没拣到”)模访大人们的劳动翩翩起舞(如; “撒燕麦”),帮家里喂鸡看粮食时边劳动边歌唱, (如: “小雀子”),看到家乡的满山花朵或享受着大人们的劳动成果赞叹而歌(如“遍山红花开”“火麻籽香香”),这就是彝族儿歌在内容上的特点。这些歌曲形象鲜明,节奏明快,结构简短,语言生动,充满了高原山区的泥土味,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之感。

6.其它歌曲,除上述各类外,还有一些反映生产劳动和其它内容的,如“撒荞歌”, “栽小麦”, “sunolalanzo”(大家都向他学习等。解放后随着彝族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彻底翻身,歌手们的创作激情源源涌流,创作了不少感情真挚、生动感人的新民歌。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歌颂党、歌颂祖国的秀丽山川。这些歌曲的音调都来自酒礼、山歌,既有彝族音乐的特点,也能服务于今天的现实,是我们继承和发展彝族民间歌曲的范例。

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彝族流传着不同的民间歌曲,乐曲和歌舞。如红河州的彝族有一种叫做“吃火草烟”的传统习俗,就是一种专门的社交活动。在这种

场合,成对的男女青年,可以尽情对答酬唱。通常以对唱为主;对唱告一段落,再接以齐唱或集体应和。用于这种场合的民歌都以小嗓轻声吟唱,旋律委婉动听。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也有成套传统唱词,并大都朴素自然,形象生动。

通海彝族有着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民歌,主要有曲子和杂弦调。“尼苏”是通海县彝族的一个支系。祖先属“百濮”。她(们)大多居住在山区的河谷地带。服饰打扮有“三道红”、“喜鹊帽”、“黑包头”三种形式。语言属云南石屏彝族语系。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有悠久的唱歌传统。他们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大多通过唱歌来反映。

巍山彝族劳动歌劳动歌是当地彝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类民歌,在长期艰苦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巍山彝族人民用歌声来唱出心中的豪迈,用歌声来踏平生活中的磨难与坎坷,可以说是当地彝族人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巍山彝族的劳动歌伴随着当地彝族人民生产劳动的众多方面,极大地调节和带动了其劳动时的身心状态和情感体验。如下田犁地的时候唱牛歌、上山放羊的时候会唱养歌、哄家里的小孩睡觉唱哄娃娃调、秋收薅乔的时候会伴着薅乔调、丰收收麦子的时候唱割麦子调、上山砍柴的时候唱砍柴调等。

楚雄彝族的民歌都有比较固定的曲调,每种曲调在歌首或歌尾大都有词义不明的衬词,而曲调也就以这种衬词来定名。如双柏的“阿乖佬调”、“阿色调”,大姚昙华一带的“玛莫若调”,姚安马游的“梅葛调”,牟定的“啰哩啰调”,楚雄、南华一带的“阿苏找调”、“阿乖佬调”等等。彝族民歌的歌词,除了一些带礼仪性的有比较固定的程式和词句外,大都是即兴创作,随意发挥。彝族人有“弦子一响,脚板就痒;笛子一吹,山歌就飞”之说。这些民歌,质朴清新。在楚雄州的彝家山寨,每逢传统的民族节日,婚嫁喜庆,或是乔迁新居的夜晚,彝家人都有围在火塘边演唱叙事歌的传统习惯。叙事歌也称古歌,如《梅葛》、《查姆》、《阿文苟兹图》是楚雄彝族先民对天地的形成、旱灾洪水、人类繁衍的神话,神奇的想象脱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影子。聆听这样的古歌,让彝家儿女了解天地的起源,一切都不再神秘,反而显得稀松平常,轻而易举,仿佛就是一声呼唤,一支歌谣,天地便萌发了。浪漫主义情调,使复杂的问题都变得简单化。多少往事,用歌声娓娓道来,就像一条脐带连接古今,血脉畅通。春去春又回,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被刻上了岁月的烙印,循着它,可追溯到遥远的记忆。世居深山的楚雄彝族,历史上曾经以捕猎为生。所以,反映原始狩猎生活的《制弩歌》、《撵山歌》、《火歌》脱口而出。楚雄彝家人的婚恋民歌,形式多,内容广,时而如野马脱缰奔驰而去,时而如惠风和畅轻轻飘过,时而缠绵悱恻余音缭绕。开亲歌、认亲调、迎亲调、婚礼歌、哭嫁歌等不一而足,风情浓郁,特色鲜明。

普洱地区的彝族主要分布在景东、景谷、镇沅、宁洱、江城、澜沧、墨江、普洱等地。彝族民歌音乐按其体裁,表现内容及演唱形式可分为跳歌、小曲、山歌三大类。

跳歌:是诗、歌、舞融为一体的群众自娱活动。众人随芦笙、笛子音乐的旋律节奏,边唱边跳,一人领唱,众人合唱。从歌词内容上分盘曲(排曲)、杂曲(散曲)、对歌(辩答)几种。“盘曲”富有叙事长诗成分,多数是天文、地理和生产知

识总结和古往今来的故事、佳话,如《拜十二属相》、《上阵要靠父子兵》等。“杂曲”是即兴创作,触景生情,直抒胸意,常为七言四句或五言六句。“对歌”有情人对答,男女结伴对答等。

小曲:从歌词内容上分为叙事歌、习俗歌、情歌。“叙事歌”是彝族民间用来记叙历史、事件、经验的一种方法,如《菜花黄》、《顶兵调》、《怀胎调》等。“习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习俗风尚、风土人情、民族禁忌、祭祀活动的内容和程序,有《送财神》、《拜喜神》、《祭祀》、《出嫁歌》等。“情歌”主要抒发男女爱情。小曲曲调乎稳、柔和、节奏规整严谨、风格多样、适应性强,演唱形式灵活,山野村寨,婚丧喜庆均能演唱。

山歌:分为劳动山歌、牧歌、吼山调几种。山歌多在野外唱,不受环境限制,是表达唱者内心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一种自娱曲调。节奏自由,曲调舒展、弃放、高亢激昂,音域宽广,多用装饰音和较多地使用自由延长音。“劳动山歌”有《栽秧调》、《薅草歌》等。“牧歌”有《放牛调》、《放羊调》等。“吼山调”有《甩花山》、《撵山调》、《大过山》、《追妹子》、《过山调》、《顺江边》、《翻山调》、《淌水调》、《爬山调》、《下河调》等等。 彝族的民间器乐有吹管乐、弓弦乐、打击乐三类。亦作歌、舞、演唱伴奏用。普洱地区的彝族以跳望,亦称跳歌、打歌的最为丰富,约有100余套路,全区各县均流行的有:闪闪歌、顺攒歌、小倒攒、大倒攒、直歌、猴子车磨、合脚歌、鸡勘歌、羊撕打、马四蹄、三跺脚、羊皮舞、三弦舞。江城县流行烟盒舞、七姑娘、嘟哩勒果勒、叶尼渴、四弦舞、拍拍手、阿曲色、跳神等。彝族歌舞 的特点是欢快、热闹。

自古以来,彝族民歌凭借其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唱腔征服了很多人的心。正如不断发展变化的彝族一样,彝族民歌也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被赋予新的时代的内涵。

篇五:《彝族民歌》

彝族民歌《跳月歌》教学设计

作者:学科专家 发布时间:2011-05-13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 蔡杰

教材:人教版高一课本第四课{彝族的作文}.

能力目标:

l.通过欣赏、学唱、律动,使学生理解云南彝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2.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分析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

3.通过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l.音乐的表现手段,即音乐的基本因素的回顾。

2.通过对云南彝族民歌的欣赏,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对彝族民歌音乐风格的理解和认识。

2.《跳月歌》的节奏感受。{彝族的作文}.

教学难点:形成彝族民歌音乐风格因素的分析和探究。

教学用具:录音机、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一组云南彝族服饰、火把节及民间集体舞“跳月”的图片。 设问:这组图片描绘的是哪个民族的哪种节日?这种民间集体舞叫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是云南彝族的火把节。{彝族的作文}.

教师引出“跳月”这一舞蹈形式及《跳月歌》。(出示课题)

二、倾听与感受

(1)欣赏《跳月歌》

a.介绍作品

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笛子、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

b.欣赏作品(大屏幕出示歌曲曲谱)

要求学生注意感受作品的节拍、节奏和情绪等风格特点。

教师小结:这是一首欢快、跳跃、活泼的彝族民歌,表达了彝族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愉快心情。

c.设问:音乐是如何表达欢快、跳跃这一情绪特点的?

回顾音乐的基本要素,即音阶、调式、旋律、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

但不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

(2)教唱《跳月歌》,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彝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要求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注意旋律、节奏、节拍的特殊性。

(3)复听全曲,继续体会作品的音乐风格。

(4)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基本节奏和节拍,注意它们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出示节奏型)

a.讲解5/8拍,并且用手拍出的节奏型。 b.把《跳月歌》的歌词用固定节奏型进行拍手说唱。加深对这一节奏型的认识,理解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5)引导学生跳彝族舞蹈的基本舞步。(讲彝族民间关于“火”的传说故事,使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作品的舞步特点。)

(6)随着《跳月歌》,学跳彝族舞蹈,加深对这一民间舞蹈音乐的认识。

组织几名学生随音乐跳舞,其他学生在最后两拍拍手配合。

三、分析探究(出示乐谱)

A.从音乐的基本要素方面分析形成云南彝族民歌《跳月歌》特殊音乐风格的原因。

引导学生排列作品音阶,分析曲谱。

教师小结:全曲只由1、3、5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有一个固定节奏型贯穿全曲,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节奏鲜明而有特色。

B.分布区域、地理环境、生活特点、风俗习惯也是促使彝族民歌音乐特点形成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彝族的作文}.

A.欣赏另外一首《阿细跳月》的作品,引导学生注意节奏的变化。 这首歌曲节奏变化为×× × × × ×× ×

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彝族音乐也走出了山寨,与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音乐进行了融合,形成了另一种具有现代气息的歌曲。

B.欣赏山鹰组合的《七月火把节》片断,进行对比,感受这部作品所展示的音乐风格。

设问:你认为这部作品与本土气息浓郁的《跳月歌》有什么区别? 教师:《七月火把节》更具有时代特征,节奏感强,它融合了非洲的音乐元素,美洲的爵士和摇滚的特点,显现出独具特色的风格。

五、创作活动

要求学生用5/8拍,以1、3、5为主,以固定节奏型进行创编具有彝族风格的旋律。

教师先展示自己的创作,学生进行参照对比。

教师巡回在各小组进行辅导。最后展示学生3~5人的作品,并鼓励学生在课下积极进行创新性的创作尝试。

六、课堂小结

A.彝族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不是抽象的,而是可感的,它主要体现在构成音乐作品的音阶、调式、旋律、节奏、节拍、演唱、演奏法和表演形式等方面。

B.音乐的民族风格在民歌里最能得到直接、鲜明的体现。音乐离不开人民和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人民在民歌里直接生动地反映了自

篇六:《美丽的彝人古镇》

美丽的彝人古镇

楚雄市鹿城小学文庙校区四一班

指导老师:何永宏

我的家乡在云南楚雄,那里有许多著名的景区,有:紫溪山,西山公园,彝人古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充满彝族特色的—彝人古镇。

来到彝人古镇的大门前,抬头仰望,只见大门上写着“彝人古镇”四个大字,门上还镶嵌着许多画,这些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使彝人古镇增添了一些古色古香的气息。早上到彝人古镇的人不多,但里面的空气很清新,古镇的主街道里,一栋栋有着民族特色的建筑呈现在我们眼前,小河边那一排排刚要发芽的柳树,就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一样,在河边梳妆打扮,是那样美丽动人。

晚上到彝人古镇的人就多了,来自各地的游客还真多,他们都是被彝人古镇的古色古香吸引到这的,摊贩们都叫卖着自己的特色:飞饼,松毛豆腐都是一些很好吃的特色小吃,但是,更地道的还是我们彝州的羊肉串,羊汤锅,羊肉串吃起来外香里嫩,羊汤锅里的羊肉非常嫩,而汤一点腥味也没有,非常鲜美,在彝人古镇里,还有一些热情好客的缅甸人在推荐自己家的珍奇异宝,有的地方还卖着彝人的服饰,服装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花纹,可漂亮了。

古镇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彝人园了,里面那一幅幅古老的壁画把你带进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中,让你置身于灿烂的民族文

化,在彝人园的圣山上,仰卧着一只巨蟒,据说那是彝族的保护神。

古镇晚上还有一个有趣的活动,就是左脚舞了,跳左脚舞的地方就是毕摩广场,广场的中间有一个巨大的火盆,男女老少都围着一堆熊熊燃烧的大火,手拉着手地跳起了左脚舞,这场景可热闹了。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彝人古镇,希望你有机会去游览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