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发现

时间:2021-10-10 18:15:45 二年级作文

篇一:《一次奇特的发现》

一次奇特的发现

每当我想起那件事,我的心里就甜滋滋的。从那件事中,让我理解了母亲对

我的爱。

那是二年级开学时的正午,望着同学们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兴高采烈远去 的身影,我的心不禁酸溜溜的。“狠心”的妈妈今天不开车来接我,让我独自回

家。这时我真有点恨妈妈了,我还小,为什么这么早就让我学会独立呢?我一边

抱怨着一边无精打采地往前走。“哎呀,车来了,快跑!”我拼命追着公交车,不

停地挥手“等等我!”我气喘吁吁地跑着,终于上了车子。“呼哧,呼哧。”我不

停地喘着粗气,皱着眉头,心里不禁埋怨起妈妈来。公交车一会刹车,一会儿左

颠右晃,我在车上左摆右摇,十分难受。

终于到了车站。我一下车,就看到了左顾右盼的爸爸。这时,我心里头一 酸,还是爸爸对我好,妈妈真懒惰,明知爸爸忙,还让爸爸来接我。我高兴地抱

住爸爸,爸爸慈爱地摸着我的头,说“妍妍,你真棒,学会了自己坐车回家。对

了,你妈呢?”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妈?她不是在家吗?“吱”又一

辆公交车来到了车站,车门打开了,妈妈居然从车上走了下来,她乐呵呵地搂住

了我说:“今天你第一次独自一个人坐车,妈妈不放心,去跟踪你,没想到却被

你甩了。”我一听,鼻子一酸,眼泪像开了闸的自来水一样涌了出来。

这次奇特的发现让我心里美滋滋的,这次发现让我明白了母亲对我独特的 爱!

篇二:《世界各国发现奇特生物》

世界各国发现奇特生物

篇三:《谷歌地球十大特殊发现》

谷歌地球十大特殊发现:美飞机墓地上榜

谷歌, 地球, 墓地, 飞机

本帖最后由 yangqiji 于 2010-11-5 15:38 编辑{奇特发现}.{奇特发现}.

5、秘密纳粹图案

秘密纳粹图案

1967年圣地亚哥科罗拉多海军两栖部队基地的工人设计了这个建筑群时,他们根本没想到会出现在卫星照片上。但是2007年谷歌地球发现,从上空俯瞰,该基地上4座不相连的建筑物形成了一个令人讨厌的图案——纳粹的标志。该海军基地表示,为了掩饰这个图形,他们已经投入60万美元。一位发言人说:“我们不想与这样一个令人憎恨的标志有牵

扯。”

6、在海上损失的船

在海上损失的船{奇特发现}.{奇特发现}.

2003年,玻利维亚货轮“SS贾西姆(SS Jassim)”号在远离苏丹海岸的温盖特暗礁(Wingate Reef)搁浅,最后沉入海底。现在它是在谷歌地球上可以看到的最大的一艘失事

船只。

7、泥土中的人像{奇特发现}.

泥土中的人像

从上空看,加拿大阿尔伯塔的这个图案看起来像一个人头像,但事实上它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这个被称作“荒地守护神”的“人面像”,其实是经流水侵蚀周围土地形成的一个河谷。一些人表示,这个人看起来好像带着耳机,但事实上那是一条公路和一口油井。

这个荒地守护神似乎并没阻挡住人类的探井钻探活动。

8、伊拉克血湖

篇四:《天文学家发现奇特天文现象》

天文学家发现奇特天文现象

意大利、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宇宙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天文现象——两颗旋转的脉冲星,天体物理学研究所1月8日报道,这样的天文现象至今仍能观察到:两盘旋的脉冲无线电辐射源,两巨星彼此因爆发和嵌入而停留。天文学家指出,这一发现能用来检验物理学基本定律,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这两颗脉冲星具有很大的密度,每颗脉冲星的直径刚刚超过20千米,而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5倍。(周道奇译自“俄通社-塔斯社”)来源:中国公众科技网

科学家在南极冰层寻找太空中微子

[ 录入者:linq | 时间:2010-03-02 18:01:34 | 作者:王家驥 | 来源:新浪科技 | 浏览:3712次 ]

我们常常通过天文观测来了解宇宙的奥秘。太空中的天体会辐射出多种波长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携带着各种不同的信息,向我们揭示宇宙的奥秘。除了电磁波外,天体还会发射一些实物粒子。例如,太阳还发射出大量的中微子和称为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主角就是中微子。目前,一些天文学家正在南极安装仪器,希望能检测到来自深空的高能中微子。

具有独特属性的中微子

中微子是一种在放射性衰变和核聚变中产生的粒子。它不带电荷,几乎没有质量,而且与其他物质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因此,一颗高能中微子可以自由地穿越一光年厚的铅层,而很可能不会打扰其中任何一个原子。令人惊奇的是,当你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有数十亿颗中微子穿越你的身体,其中一些就可能来自深空。你一生下来,就有中微子穿过你的身体。而在你的整个一生中,实际上只有十分微量的中微子会与你身体里的原子发生相互作用而暴露出它们的行踪。

早在20世纪初,物理学家在计算一种放射性物质衰变前后的能量和动量时,发现没有办法轧平“账目”。后来,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在1930年提出,是一种尚没有办法检测到的粒子带走了缺失的能量和动量。科学家们给这种假设的粒子命名为“中微子”,意思是微型的中性粒子。正是因为中微子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所以很难对它进行检测。直到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莱茵斯才在一个核反应堆发射的中微子洪流中,通过特殊的方法验证了中微子的存在。1995年,莱茵斯因这项成果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么,中微子与天文学研究有什么关系呢?中微子是除了电磁波外,携带着宇宙中核反应信息的另一位信使,因为天体的核反应会发射出中微子。中微子可以穿越星系,且不与充满宇宙的电磁波辐射发生相互作用。星系的磁场也不会对它们产生影响。这些特殊的性质使得中微子可用于研究深空中所发生的一些天文现象。

对天文学家来说,中微子所具有的难以捉摸的特性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好处是,中微子几乎不与别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它们很容易从形成它们的区域中逃逸出来,并把这些区域的信息带给我们。例如,在太阳的核心区域,中微子在核聚变中产生之后,可以毫发无损地穿过太阳外层和地球的大气层,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微子的检测来研究太阳内部的活动。坏处也十分明显,那就是中微子的检测极端困难。

建造在地下的中微子探测器{奇特发现}.

如果我们想要通过中微子去探索太空,那么我们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已经谈论过的:中微子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比较简单,就是可以把大量的物质放入一个大容器中,增加两者发生相互作用的概率。第二个问题就比较微妙了。当我们“检测”到一颗中微子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并没有发现或捕捉到这颗中微子,而是发现一颗原子发生了某种非同寻常的变化。研究人员把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归因于一颗看不见的中微子。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会不会还有其他的粒子引起这颗原子出现同样的情况?例如,除了中微子外,还有一种来自宇宙深处的称为宇宙线的高能粒子流,也在不断地轰击地球,并且可以到达地球表面。要鉴别出哪些反应是由宇宙线引起的,并把它们与中微子引起的反应区别开,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戴维斯首先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戴维斯用来检测中微子的靶体很庞大,那是整整一节铁路槽罐车的四氯乙烯液体。为避免宇宙射线的影响,他把实验室建在1600多米深的一个金矿中。厚厚的岩石覆盖层保护着这节槽罐车,使它免遭宇宙线的轰击。他的目的是要探测由太阳核心区域的核聚变反应产生的中微子。一些来自太阳的中微子会穿越槽罐内的四氯乙烯液体,并把其中微量氯原子核转变为氩原子核,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从难以计数的四氯乙烯分子中寻找那些罕见的氩原子核,其难度如同大海捞针。

正如科学家们在探测一个新的领域时常常会碰到的情况那样,戴维斯的实验结果出乎人们的预料。他找到了来自太阳的中微子,可是在处理这些结果的时候发现,实验检测到的中微子只有预期数量的三分之一。难道是他的实验方法错了吗?或者是物理学家关于他们应该检测到多少中微子的计算不正确?还有就是我们对物理学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充分。经过多年进一步的研究才发现,原来中微子可以分为三种,戴维斯检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种。这三种中微子本身可以相互转化,由一种中微子变成另一种中微子。这一事实后来成了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基石之一。2002年,戴维斯因为探索中微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随着戴维斯的成功,物理学家们在北美、欧洲和日本的矿井或隧道中建造了几处第二代中微子检测器。这些检测器同样都使用庞大的靶体,不过它们的靶体是更加有利于检测的超纯水。一颗中微子穿过水的时候,如果与遇到的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种带电粒子。在水中,这种粒子会发射出一个锥形的浅蓝色光脉冲,称为“切伦科夫辐射”。在水的周围,布满了一层层仪器,用于检测这种辐射。大量的水担任着靶体的角色,可让中微子与它们发生相互作用;同时,这些水又起着介质的作用,使得物理学家得以检测到这种相互作用。 利用天然冰层建造中微子探测器

如果要寻找来自太阳的中微子,一槽罐液体就可以了。然而,如果要寻找那些来自深空的剧烈事件(如超新星爆发)产生的中微子,一槽罐液体就不够用了,因为这些来自深空的高能中微子十分分散,到达地球的就很罕见了。如果科学家要用超纯水来检测来自深空的中微子,假定槽罐的长度为数十米,那么也许不得不等上数十年才能检测到一颗中微子。因此,要提高检测效率,所需槽罐的长度

将不是以米来计量,而是要长达数千米。

于是,科学家想到了一个新的创意:利用南极冰原厚达数千米的天然冰层建造中微子探测器。这台探测器被称为“冰立方”中微子探测器,是迄今为止建造的最壮观的天文探测器。在这台仪器中,冰起着以往研究中超纯水的作用,它既是靶体,又是观测介质。

建造这台仪器的技术并不难。首先,工作人员使用高压热水在南极冰层中钻一些深达2450米的洞,每钻一个洞大约需40小时。然后,研究人员把一条带有连成一串的60个检测器模块的电缆往下放进这个洞里,并给这个洞浇满水,让它重新冻结。当一颗中微子在“冰立方”中触发了与某个原子核的反应的时候,会产生闪光。检测器就把闪光记录下来,地面的计算机根据记录下来的数据,可以重新构建出每一颗中微子的特性,并确定它们的能量及其来向。

然而,当研究人员把第一串检测器往下放到冰中以后,它们完全没有起作用。原来,在闪光到达检测器之前,留在冰中的微小气泡散射了这些光线。幸好,科学家们发现,在深度超过1400米时,冰的压力高得使气泡消失,研究人员所需要的清晰信号就出现了。因此,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检测器串就降到了1450米以下。

“冰立方”中的闪光大都不是来自深空的中微子产生,因为抵达地表的中微子大都来源于地球大气层。来自深空的宇宙线与地球大气中的原子碰撞,会产生很多中微子,它们与来自深空的中微子的比例达到500000∶1。如何分辨这两类中微子?研究发现,来自大气层中的中微子能量较低,不能穿越地球;而来自深空的中微子能量较高,可以穿越地球。因此,天文学家只需要关注来自地球深处的中微子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这些中微子是由地球北极方向来的。它们在深空被发射出来以后,在北极进入地球,贯穿了整个地球,才到达安装在南极的检测器。实际上,这是把整个地球作为屏障,屏蔽掉了不想要的背景信号。

“冰立方”中微子探测器包括80串探测器模块,预计2012年1月完全建成。一旦这台探测器完全投入运行,它可能在未来10年内记录下百万次以上的深空高能中微子事件。这将给我们提供一个巨大的数据库,用于分析一些剧烈的太空事件,我们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认识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太阳系外发现50颗新行星 其中一颗或存生命

[ 录入者:linq | 时间:2011-09-14 18:49:19 | 作者:秋凌 | 来源:新浪科技 | 浏览:205次 ]

超级地球HD 85512 b的艺术概念图

位于南美洲智利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拉息拉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