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0 18:06:53 二年级作文

篇一:《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利川市东城腾龙小学 罗腾英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15页“回乡偶书”。

知识目标:会认“偶、鬓、衰、客、何”五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结合图画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 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点:

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会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藏着的诗人淡淡的悲伤。 教学难点:

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会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藏着的诗人淡淡的悲伤。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看画说诗:老师带来几幅图,用你熟悉的诗句描绘一下。 a.课件出示:《鹅,鹅,鹅》图片,看到这幅图马上想到诗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所见》图片:我想到: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b.再依次出示《小池》、《山行》、《村居》图片,学生说诗句。

C.你们看着画就会想起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导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贺知章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教学“偶”字,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学生再齐读课题。

4、理解诗题:你知道“偶”可以组哪些词?偶:偶像、木偶、偶然,在这里是“偶然”的意思。“书”是什么意思?(写)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回乡偶书”就是贺知章回到家乡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

1、介绍诗人。(“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的情况。昨天我布置叫你们去了解贺知章这个人,你知道多少,说说”)

课件出示:贺知章:唐朝诗人,一生仕途顺利,36岁时离开家乡去做官,八十多岁衣锦还乡,唐玄宗曾亲自赐诗送别,十分风光。踏上了故乡的土地,有感而发,写下了两首《回乡偶书》。

下面我们来读贺知章写的第一首《回乡偶书》,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5页,听老师读。

2、师范读,请学生认真听。

3、学生自由读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请听清要求⑴、读准生字的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诗读通顺。⑵、借助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4、检查自读情况。(你会把古诗正确地读出来吗?课件出示诗句,指名学生读,老师相机纠正错误读音。)

5、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我们读诗的时候要注意读准这些字的读音,课件出示生字词: 偶 鬓 衰 客 何

a.指名读,连词读、齐读,让想办法记住这些字。

b.指导在田字格里写“客”和“何”(相机提示:写字姿势很重要,人坐得端正,字就写得好)

c.你会读这些词吗: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6、学生再齐读古诗。

三、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能流利地读诗句了。下面请同桌同学合作学习,结合插图,看看你能把读懂哪些诗句,弄不明白的作上记号,等会问老师。

1、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你读懂了哪句?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指点。学生说到哪句,老师就出示哪句的课件来一同学习。

哪句不懂?学生可能最难懂的是“乡音无改鬓毛衰”老师帮助理解“乡音”“鬓毛衰”的意思。

四、感悟诗意,读中悟情。

1、品读第一句诗

(1)读了这首诗古诗,你知道贺爷爷是什么时候离开家乡的吗?(年轻时)又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年老时)真聪明!你们是从哪句诗知道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2)指导朗读:贺知章36岁离开家乡,86岁才告老还乡,50年没回家,可见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这句诗呢?――难过,伤感。朗读时应该把语速放慢点。谁来读读,学生读。

2、品读第二句

过渡:读得真好!贺知章离家50多年了,他有哪些改变?板书:“鬓毛衰”什么没改变?板书:音无改.

诗人离开自已的家乡50多年了,每每想起家乡话是那样的温暖,说起家乡话是那样亲切,两鬓花白稀少,家乡的口音一直没改变,这是诗人对家乡浓浓的――爱呀,这是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情呀。板书:思乡。请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50年多年乡音无改,这是多么深的情感,应该怎样读。生读。师范读,生再读。

体会情感齐读第一二句。日思夜想,现在终于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贺知章不由地发出感叹——“少小??”

3、品读第三、四句诗句

过渡:诗人无比激动高兴地回到了家乡,他受到怎样的对待呢?

(1)课件出示儿童与诗人相见的画面。

(2)请同学们观察图画,图中画了哪些人?(儿童和老人)他们在干什么?

(3)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小朋友,你会对贺知章爷爷说些什么话呢?现在老师来当贺爷爷,谁来当图中的孩子?师生互动理解诗句。

(生:你是谁?师:我是贺知章。生:你从哪里来?师:我从京城来,这里是我的家乡。我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

(4)“离家五十年,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结果孩子们却把我当作了外来的客人!唉!可真是课件出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你们能明白贺爷爷的感受吗?”你们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5)指名读,教师评一评。(听到你的朗读,我知道诗人的心情是多么难受啊!听到你的朗读,我仿佛听到贺知章老爷爷的声声叹息??)

4、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篇二:《《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登记表

实验区:朝阳区

附表3:

1

教师信息与教学设计表

实验区:朝阳区

2

3{《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4

5

篇三:《回乡偶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学院:教育学部

年级:2011级

专业:小学教育

学号:2011010086

姓名:温爱娣

设计理念:结合二年级儿童的心理以及接受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语言风格,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悟;对对于学生年龄来说较为难理解的地方,采取举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的方法来解决;老师更重要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读写生字,通顺的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明了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故事的写作线索和手法,联系诗人生平,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以及本首诗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生字,理解诗意;

难点:感受诗人重回故乡的悲伤之情,设身处地的想象古诗意境。 三·教学道具:ppt.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

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静夜思》,从而引出“故乡”这个主题,来学习一首新的关于故乡的诗~~~《回乡偶书》。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大家已经学过的一首古诗,那就是《静夜思》,大家一起来背一背。(生:背《静夜思》)

师: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那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呢?(生:思乡)

师:没错,就是思乡!哎?同学们,要是思乡之人回到故乡,那又将是怎样的情景呢?正好,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位思乡然后回乡的诗人,大家猜他是谁呢?(生:贺知章)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今天就是要学习他的诗:《回乡偶书》(板书为竖排的回乡偶书四字)

2.诗人简介

师:好,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贺知章(放映ppt,内容如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有《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诗。

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开始读)

师:嗯好,同学们朗读能力越来越好了,我们刚刚说过,诗人是思乡然后回乡,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为什么会离开家乡呢?(生回答想或者开始猜测)

师:其实事情是这样的(ppt如下)。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师:哇,离开家乡五十个年头啊!大家觉得长不长啊(生答长)

师:那大家想象一下,当诗人阔别家乡五十多年后终于回到家乡时,他的心情是什么样地?(学生开始讨论和猜测)

师:我们请同学来说说,这位同学。(该生回答:很开心)

师:嗯,的确,就像我们好长时间没有见到爸爸妈妈,等我们终于见到了他们,我们都会很开心是不是?那,还有其他意见吗?(生举手:我可能会哭)

师:嗯,老师可能也会激动的哭起来,好,请坐!同学们,为了解决我们的疑惑,我们来一次穿越,去看看诗人回乡时的情景。

3.学生朗诵,检查预习。

让学生齐读本诗,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错误之处予以纠正。

师:现在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古诗,老师将诗写下来,大家要仔细的看。要是老师写错了字,大家一定要提醒老师啊。(板书如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 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

儿童相见不相识, 偶

笑问客从何处来。 书

(学生朗读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师(假如学生发音没错):大家读得真好,那大家看看老师有没有写错字?(故意写错偶鬓衰三字,让学生纠正,以加深印象)、

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今天太不小心了,以后一定注意,同学们可不能像老师一样,写字一定要认真仔细哦。

4.引导学生理解全诗大意;

师:在讲诗句之前,同学们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字词,可以向老师提问哦!(乡

音:家乡的口音。鬓毛:鬓角的头发。衰:cuī,疏落之意)

师:好了,现在没有了阻拦我们穿越难懂字,我们就能知道诗人在干什么了。

现在听老师口令,(1、3、5)单数排的同学向后转,八人一组,咱们分组来比赛,看谁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诗意,找到我们的大诗人。大家在讨论时可以适当做一些记录,讨论结束后每一组都要进行说明哦,时间为十分钟,好了,开始! (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师:时间到,老师先来说明一下,在某组同学说明结束后,大家要是有疑问,

可以向该组同学提问,大家来一起探讨,好了,哪一组想先给大家说说?(所有小组分别进行汇报,在一组说明结束后,其他组若有怀疑可以向该组提问,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通过适当的辩论,排除错误理解,最后得出正确的理解)

Ppt放映全诗大意:年少时,我离开了家乡,等到我年老时才得以回来;穿梭的

时光让我的鬓发稀疏斑白,可是我的乡音依旧;故乡的孩童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欢笑着问我:客人,你从哪里来?

5.引导学生感受意境,升华感情;

师:好了,现在我们还差一步就完成我们今天的穿越了,大家说说,还差那一

步?(学生沉默或者七嘴八舌的猜测)。

师:我们现在找到了诗人,看见了他在做什么,但是我们还要知道,当诗人在

这样的情景中,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好,现在我们就来完成穿越的最后一步——角色转换。同学们,现在想象你们就是贺知章,在年轻时被迫离乡,时隔五十多年才回到了家乡,这时,面对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你们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

师:(几分钟后)那位同学想传达一下贺知章的感受呢?

(刚开始看到村子时,我很开心,因为终于回来了,然后,我想到那么多年漂泊在外,终于回来了可是我的头发都白了,我肯定很难过。等看见村子的小孩子了,他们不认识我,还问我从哪里来,那就更悲伤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通过角色转换,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一步比一步深沉,一句比一句浓郁。第一句是诗人感慨常年离家之句(在第一句旁边板书:常年离家),第二句是诗人悲叹异乡衰老却乡音不改,看到这句,诗人也许会想到……同学们说,你们想到了什么?

师:假如同学们离开家很多年,大家觉得你儿时的伙伴还认得你吗?(不认识) 师:那么对于诗人来说,他也会想:我离开家乡五十多年,家乡的人还认识我吗?所以,第三句暗承了第二句的疑惑,来了句“儿童相见不相识”,让全诗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在第二句旁板书:近乡叹老,恐人不识;在第三句旁板书:暗承上句,推情入深),我们再来看看第四句,在这里,老师想问一下,你和你的伙伴会在一起干什么?(玩、跳皮筋、弹弹珠)

师:嗯,大家在一起玩,会很开心,有很多欢笑,哎,诗人现在所见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 ,小孩子和他们的伙伴在村口玩闹,嬉戏声不时传出,同学们说,这样的景色是不是很生动?诗人也曾在这里嬉闹,也曾是这里的一部分,可是,当离乡已久的诗人听:客人从何处来?这句话的时候,诗人心里的悲伤化作了悲痛,此时感情达到顶峰。就像同学们在吹圆的气球上用针扎个小洞,气球就爆炸了一样,诗人的心情就是那只气球里面装满了悲伤,而小孩子的一句“客从何处来”就像针扎的洞一样,让诗人的悲伤爆炸了,所以第四句就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板书:画龙点睛,余味不绝)。

6.回顾全诗,进行总结;

师:老师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想)

师:那同学们得帮老师一个忙,联系咱们今天的课给题目的四个字分别组词,好不好?(好)

师:同学们都组了什么词?(回到,家乡,偶尔,书写)

师(在诗题每个字后板书所组的词语):真棒!好了,要是想知道那件有趣的事,大家把这几个词语组成一句话就知道了。这句话是——(诗人、贺知章)我回到家乡偶尔书写了一首诗。是不是很神奇?

篇四:《回乡偶书教案设计》

二年级上《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榆树市黑林镇中心小学 吴科达

一、导入

1、图片展示《村居》、《所见》、《小池》诗歌的图片。

师:潘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第一幅,谁来?(不错,用得很恰当。)第二幅,还记得吗?(你会运用学过的知识。)第三幅,谁来试试?(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2、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3、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板书课题)

4、师:读了课题你知道“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有不同意见吗?)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5、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读诗悟诗

(一)认读生字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

2、师:潘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3、师:好了是吗?那潘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出示带拼音生字的卡片)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4、师:小朋友们读得太棒了,那现在潘老师要把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5、师:把掌声送给这列小火车。接下来生字宝宝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了,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6、师:生字宝宝真想请它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而我们今天学的古诗里正有这个“客”字, 你找到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紧扣“客”字读诗

1、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2、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4、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

(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 师:你真会读书!从诗句里找到了答案。请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师:还可以从哪些词看出贺知章爷爷不是做客的客人?

(生:乡音无改??)

师:“乡音”是什么意思?(家乡话)“鬓毛”呢?(头发,胡须) 是呀,虽然家乡话没有改变,但贺知章爷爷已经——老了,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师:“乡音的“乡”就是――(故乡,家乡的“乡”),我们的家乡在长垭,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那你明白贺知章爷爷为什么要回家乡看看了吗?(想家乡)板书 师:是啊,潘老师也曾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每当过节时都特别想念家乡。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可家乡的一切还和他记忆中的一样吗?(生:不一样了,亲人没了??)

师:是呀,如果你是贺知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生:忧伤) 请女孩子忧伤地读读这句诗。男孩子也来试试。

师:原来贺知章不是来做客呀,而是在离开家乡50年后回来了!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

6、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作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

师: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会以怎样的心情问我呢?(开心,快乐) 师:那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无奈)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诗歌吧。

7、师:你们读得真投入!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读出了诗的韵味。潘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8、师:想把这首诗歌记在心中吗?那就试着背背吧。指名背——分组背——齐背

三、拓展升华感悟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四、学写生字

1、师:小朋友们能把诗歌读得这么棒,肯定也能把生字写得很漂亮。请你打开课本117页,仔细观察“音、何、客”这三个字,想一想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生交流)

2、师范写“客”,潘老师先带着大家来写“客”字,剩下的两个由你们自己写。

4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客? 何处来? 想家乡!

5

篇五:《《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介绍背景。(出示课件插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瞧。这就是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揭示题目:

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读题《回乡偶书》。

3、据题质疑:

⑴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2、引出并学习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 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那么,第一个诗句的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 引导理解:

乡音:①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

③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 鬓毛:头发

衰:白了

● 师: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

3、引出并学习诗句二:(课件图片)

●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请你读读诗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 交流并小结: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 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那么多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激动)孩子们遇到这位老爷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

2、看图进行想象,孩子们和诗人贺知章还会说些什么,作些什么?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等等)

3、师:小朋友们,这么动人的你会忘记吗?你愿意把它讲给家长听吗?(要求学生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变成故事讲给家长听。)

五、小结。

小朋友们,你听说过“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诗句吗?我们的贺知章老爷爷在回到家乡时就有着这样深切的感受,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是喜悦的。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那种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教学反思:

古诗《回乡偶书》是唐诗中的极品,这首诗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在教学中孩子们显得有点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在这首古诗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手段,使孩子们感受到“易”“趣”“活”,比如,我以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诗引出贺知章,并且让孩子们知道李白与贺知章是好朋友,他们都是很有名的诗人,以及简单介绍贺知章的一些情况,让孩子们知道贺知章的一些生活经历,从而对贺知章产生一种敬仰和敬佩之情,有了这种情感来学习对于理解诗句很有帮助。其次,在课堂上我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把学生引入古诗描绘的情景中,以其中的儿童身份把学生融入之中,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除此,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使得那种回乡之情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因为学生爱表演,这是他们的天性。在深入理解古诗的语言之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编故事孩子们编得很好,表演的也很好。但遗憾的是,对于贺知章的那种回乡之情领悟得还不是很深刻。

篇六:《《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第八小学 冯克难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学情分析

因为古诗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