濑粉的作文

时间:2021-10-10 17:56:13 六年级作文

篇一:《在外,我会惦记家乡的高明濑粉》

我们身边的民间文化

——在外,我会惦记家乡的高明濑粉

201230640117

食品学院包装工程1班

莫汉豪

摘要:

高明濑粉最近加大了宣传力度,但收到的成效看似不大。或许有人会把看到了高明濑粉的商品价值,但其实其包含的文化价值才是那份最值得我们开发的无价的宝藏。

逢年过节或喜庆的日子,高明人的餐桌上都少不了濑粉,多少年来,濑粉作为传统食品已经成为高明人饮食习惯不可划缺的一部份。一碗上好的濑粉,入口软、韧、爽、滑,吃下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对于很多高明人来说,濑粉是童年记忆中最美味的食品。

关键词:高明濑粉,地方局限,起源,实用性,精神地位,现状,展望

对于民间文化,我在过去的一年里才有了深刻的体会。尤其是上了中国民间文化概论之后,我开始对自己观察到的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而我最近最关注的民间文化,是高明濑粉。濑粉的历史与其他上千年的文化遗产相比或许不算什么,但她的确代表着我们高明人的一种文化,也会我们这种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的一份思念载体,承载了千丝万缕的感情与自豪。

高明濑粉的地方局限

佛山市高明区,在全国范围内也许不太出名,这一点我从刚上大学时自我介绍身份时就深有体会,基本上只有在佛山附近地区生活的同学才会对高明区有一定了解,更不要说是对我们本地特色食品高明濑粉的了解程度了,简直是一问三不知。从这一点上,我就深深地感受到了民间文化的地方性这一特征。在我以前身处于高明生活时,过节时吃濑粉是合情合理,自然而然的喜庆活动。而到了外地生活,不说是出省,就单单说广州,我一年里没看见过濑粉的踪迹。这种十几年积累下来的习俗会突然换来一种空荡荡的失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习俗。所以说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很多人说,广东的濑粉看上去与桂林米粉很像。其实不然,吃过濑粉的人都能体会出来,广东的濑粉更爽滑。只是,在制作和配料上,广东濑粉与桂林米粉、云南米线等同类知名小吃不相上下【1】。就粉质而言,意粉、桂林米粉也要甘拜下风,与中山濑粉的爽纫相比,高明濑粉侧重软滑,可以讲二者优点各不相让。只可惜后者不注重包装。

我并不会因濑粉的流传范围窄小而感到尴尬,反觉得作为一种特色,关键不在于广不广泛,而在于本地人对自身种特色的认同程度。

其地方局限性,是我们以前身处其中而感受不到的,以前也不会刻意去对身边一个平凡的事物追根问底。而现在不同了,面对其他各种不同的文化,如果不对自身原本所带的文化进一步了解的话,可能会慢慢地被其他文化湮没。

高明濑粉的起源

据查阅的资料上记载相传,高明濑粉的制作工艺最初是由瑶人传给汉人的。从开粉工序中获得十足韧性的米浆,流过口阔底小的七孔粉瓯,滑入欲沸未沸的“虾眼水”煮熟,再受冷水浸泡,经过这种种过程,濑粉的粉质细腻光滑,口感爽滑柔韧,有幸能进入古今最挑剔吃货的口中。在八十年代以前,高明还处于比较贫穷的状态。那个时候的濑粉,算得上是粮食中的珍品。许多农户一般都会在粮食丰收后把一部分自家的口粮留下来杵成粉,然后晒上七天,储藏好。等到喜庆的日子,才将它取出做成濑粉【2】。每年11月后,村人都有把新收获的晚稻杵粉晾晒,封入坛中储藏的习惯。一年中的这一切辛劳都是为了在嫁娶、升学、中秋、年夜的喜庆中能吃上一碗濑粉。依村里人的传说,自明代洪武年间,何氏先人从明城塘际迁居至此,濑粉就已逐渐成为丰收与婚嫁节庆的必备美食。

另外,在其名字的起源方面,也是很有本地特色的。高明濑粉的“濑”字,取义于“水从细沙上流过”这个动作,也是对濑粉生产过程中的某一关键动作的描述。记得小时候我在识字时,对于“濑”字,家里人给我的第一句例句就是“濑濑粉”的“濑”,之后就没能举出其他例句了。我想在其他高明人心中,“濑濑粉”也同样是对“濑”这一动作的最好诠释。

每一项民间文化都会在当地扮演着一种角色或表现一项功能。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这就是民间文化的实用性。

高明濑粉的实用性与精神地位

逢年过节或喜庆的日子,高明人的餐桌上都少不了濑粉,多少年来,濑粉作为传统食品已经成为高明人饮食习惯不可划缺的一部份。一碗上好的濑粉,入口软、韧、爽、滑,吃下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对于很多高明人来说,濑粉是童年记忆中最美味的食品【3】。

每一种配料都有着特别的含义;葱代表翠意绵绵、姜则是将心比心、蒜是如意算盘、花生表示妙笔生花、头菜丝寓意万事如意、蛋丝则代表今生今世、煎鱼饼表示如鱼得水、猪肉代表珠圆玉润,寓意金玉满堂、地久天长。因此,每逢喜庆的日子,高明人都不能少了这碗筋道可口寓意满满的濑粉。

除此之外,高明濑粉的制作过程也是比较繁琐,需要大量耐心和精力,通常一顿美味的濑粉都需要一家人合力完成,在制作过程中更是在进行不断的文化传承,让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把这一习俗深深埋在心底。

其实,濑粉这一种食品不只在高明常见,广州附近的地区也会流行,但做法上各有不同。而高明的濑粉更加朴素、简单,与高明人勤劳、节俭的精神较为贴近。摆濑粉宴,在消耗上会比较节省,但又不失美味。尽管朴素,但高明濑粉依然是精心制作,被用为庆祝节日和招待友人的上好食品。所以高明濑粉一直是高明人一种无法被替代的一种代表性食物,也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在民间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一种文化能保持绝对的不变性,如今高明濑粉已经在不断地改头换面。

高明濑粉的当今存在形态与展望

与以前的每逢过节,每家每户都忙着制作濑粉不同,现在大多数家庭都会选择在外面去买现成的濑粉,顶多就在家做一下配料,甚至连配料也一同买回来,已经很少有家庭会自己去开粉、濑制等全程在家完成。

对于这种情况,也不能立下定论是发展了还是倒退了。这会与当今的快节奏生活有关,家里的老人再没精力去做,年轻人没闲情逸致去耐心制作,于是市场上的现成濑粉会大受欢迎。小时候家里老人在大锅前濑濑粉,小孩子在一旁不断好奇地问东问西这一场景估计很少再会出现了。

高明政府为了打响品牌,更是连续举行了几届高明濑粉节,有意对外宣传。

但我认为,一种文化的发扬光大,更需要关注内部的传承。对外宣传可以,到市场买现成的也可以,但每个家庭都很有必要在自己孩子面前,完整地展示一次濑粉的制作过程,不然下一代的孩子必定要绕远路通过其他渠道来了解,而且关键是从经过媒体等渲染后的制作方法不一定是纯正的。因此给予求成反而会欲速不达,只有从文化自身的载体部分开始做文章,才会把纯正的高明濑粉推向更广阔的地方。使在远方的游子依然能尝到熟悉的味道!高明濑粉最近加大了宣传力度,但收到的成效看似不大。或许有人会把看到了高明濑粉的商品价值,但其实其包含的文化价值才是那份最值得我们开发的无价的宝藏。

参考文献

【1】 中国吃网——濑粉,发表:2010年11月12日 ,来源:转载 ,作者:

网友供稿

【2】 百度百科——高明濑粉

【3】 华语广播——五百年高明濑粉还能“濑”多久? 2013-11-12 15:01:18,

来源:华语广播网,编辑:陈豪

篇二:《佛山市高明区的濑粉与濑粉文化》

民俗文化小论文

—— 佛山市高明区的濑粉与濑粉文化

我的祖籍虽在广州,但自幼随家人在佛山市高明区居住,这里就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家乡。提到佛山,人们不一定会想到高明区这个位于西江边的小城,但提到濑粉,作为广东四大濑粉之一的“高明濑粉”,那可称得上是远近驰名的。 不同地方的濑粉有同的吃法,高明的濑粉主要以猪骨汤为汤底,配以葱、姜、头菜丝、蛋丝、炒花生米、酱油腌的小辣椒等配料,再加上鱼肉丝、牛腩、瘦肉丝等肉食。高明的濑粉区别于其他地方濑粉的糊,前者吃起来主要是爽滑而有嚼劲。一般在宴会中,主人家会把做好的濑粉装碗分好,然后再把各种配料装好搁在桌面上由客人根据自身口味加进配料以及汤底。

濑粉制作是一门看似简单却很花功夫和很考人手艺的活儿。传统的高明濑粉一般以粘米粉为原料,有的地方喜欢有嚼劲的话会按比例混合一些糯米粉。制作者会把干粉放进容器中加热水搅拌至糨糊状,随后将一个穿有小孔的铝皮壶吊于一个烧滚水的大锅之上,制作者这时会一手把拌好的粉浆倒进铝皮壶中,一手则顺时针地绕着锅边晃动铝皮壶,壶中的粉浆就会顺着小孔流到锅中的滚水,几分钟后,香滑的濑粉就可以沥干水出炉!做好的濑粉装进碗里淋上事先做好的猪骨汤再加上配料就可以供人大快朵颐了。

高明的濑粉据闻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高明人好濑粉在上个世纪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濑粉可是搬得上场面招呼得贵客的好东西,或许是出于对濑粉的情有独钟,高明人每逢过年过节餐桌上总少不了濑粉,遇上婚宴寿宴等场合,一般午餐都会是食濑粉的,而晚餐才是饭菜主食,由此可见,濑粉在当地人心中那举足轻重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而如今,大大小小沿街而开的濑粉店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深深地占据这人们早餐甚至是正餐的主导地位。

濑粉作为一种历史传承下来的劳动结晶,自然也有着描绘于此的历史故事。记得当年初中校本课程的《乡土文化》一书中记载着一个有关濑粉的有趣故事:相传某村有个学过方术的术士,一日佳节将至,其妻子便开始催促他开灶煮濑粉,谁知术士十分淡定曰:不急,我们即使不开灶也可以吃上濑粉过节。其妻听之,以为其夫在开玩笑,遂每天催之,未果此人依旧惘之未闻,大节前夕,术士半夜起施法将全村的灶头朝墙调转,翌日,村民起床做濑粉,惊讶地发现自家灶头

全封住了,大急之下找来术士施法,后来村里每家每户的居民为了感谢术士施法把灶头恢复之恩,纷纷往术士家送上自家制作的濑粉,据说,后来术士家那天送来的濑粉多到吃不完,术士之妻因此大悦。

濑粉虽然只是地方特产,但是对于生长在当地的居民而言,那是伴随其祖上4、5代甚至更久的年代,经得起岁月考验,深深烙进骨子里的家乡情节。然而,作为一门代代相传的传统手艺,越来越多的老一辈开始叹息:如今的濑粉渐渐失去了他们小时候的味道,越来越少的年轻一辈愿意屈就在一方砖瓦下去传承这一门传统手艺,取而代之的是一味只追求产量而忽略质量的机器制造。而作为年轻一辈的我们,同样也深深感受到这一门手艺甚至是这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岌岌可危的尴尬发展局面。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很多人都会为自己家乡有这样一种特色而且闻名于外的饮食文化而自豪,毕竟,那是一方水土才能养出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一方历史饮食文化,然而,历史的深厚也敌不过文化更新之快的时候,乡土情节之浓很多情况下也要为时下便捷为先的都市高频生活节奏而让步。“谁能保护着濑粉这门特色手艺的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这是一个疑问句,质疑着我们对这门传统手艺的保护与发展能力,但同时,这也是一个陈述句,控诉着当下对这门传统手艺支持不足、保护不力的令人痛心的现状。

尽管濑粉的发展状况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理想,但我们仍坚信着“道路是崎岖的,前途是光明的”。濑粉传承道路的荆棘满布阻碍不了我们一颗颗捍卫家乡特色饮食文化的赤子之心。在2009年高明区举办的第三届旅游文化节当中,我们通过举行一个连绵一公里的濑粉流水席吸引了四方来客,并因此而获得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规模最大的濑粉品尝活动”证书。尽管这只是濑粉发展道路上的一小步,确是我们捍卫家乡饮食文化的一大进步,而我们也在不断努力着,让濑粉以及有关濑粉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像西江的河水一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

2012年5月12日

(p.s.文中濑粉制作过程为自身总结,可能会出现词语累赘,表达不清的问题,文中有关濑粉故事是凭记忆描述的,原文主人公有名有姓,但搜网上搜索不到,叙述不全,还望见谅!)

篇三:《家乡的味道作文指导及范文》

命题作文《家乡的味道》讲评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写作指津

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从小到大,家乡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放眼家乡的秀美景色、人文历史、风俗民情、饮食习惯、精神风貌等,无不浸润着浓浓的乡情乡味。总之,可供选择的素材很多,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但如果你想让别人的眼睛为之一亮。写作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以点带面有选择

文章贵在有新意。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你的家乡,一定也有一些不被外人了解的习俗,仔细想想,好好看看,一定可以发现不少代表家乡地域文化特征的亮点。但在一篇短小的习作中,如果面面俱到,势必如“蜻蜓点水”,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要选择印象最深,且最具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和内容来写,这样,才能达到“以点带面”颂家乡、“以小见大”表真情的效果。

如,有同学就写到佛山“行通济”、潮汕牛肉丸、湖南剁椒鱼头、过年炸煎堆、梅州红柚子、梅州算盘子和糍粑、佛山九层糕、合水粉葛、河南烩面„„

2. 抒写真情巧扣题

既然在选材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风俗或饮食,那写作时就要突出其“特色”,展现其“美点”。但是,很多同学纯粹地介绍了风俗或美食,忽略了自我的真情实感,简直变成了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而非记叙文。为了突显个人的真实感受,最好能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如琦君的《春酒》记叙的就是自己对童年一段美好的回忆。文中写到“八宝酒”时,“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倒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一句,把“我”对春酒的吝惜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另外,为了避免偏题,文中最好有一些直接的扣题句。而扣题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出现“家乡”、“味道”或“味”这些字眼。如:“家乡,就像那香浓的茶味,越品越馥郁;家乡,就像那陈年的酒味,越饮越甘醇„„”

3. 表达多样增魅力

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但往往也离不开议论和抒情。作文时,若能在文章的恰当位置穿插一两处议论和抒情,不但使文章起承转合自然,结构灵活,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另外,同学们不妨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再加上合理的想象,激活场面,活化景物,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二、范文欣赏

家乡的味道

初二(6)班 吴怡

你,有着家乡的味道。——题记。

你身上仍旧柔滑,这是唤醒我舞动灵魂的钥匙。我无言感动,只因你的魅力青春。 月光下的你,依旧质地柔软,色彩绮丽。你是我嗅到的一缕清香,残留在指尖的轻柔,弥漫于空气中的芬芳,似围着裙边的姑娘翩翩起舞。你有着家乡的味道,一样的清香与芬芳,就像花一样。

你说,你的一生只能触摸,只有轻抚,才能领悟到你坚强的心灵。你无怨无悔地腾出柔和的身体,只是为了让我倾听那外弱内强的心灵。但我比谁都知道——你很孤单。

悄悄托起丝盘中的你,揭开盘盖,传来一阵阵醇香,你沉睡于睡梦当中,你的色彩碧绿地耀眼。我油然而生地敬佩你——你的清脆昭示了你蓬勃的生命力,是青春的灵魂,也是家

乡人气质。

轻轻地披在肩上,柔滑使我大快人心。顿时,如置身于青山绿水中,清新、愉悦、自然。我想,这样美妙的境界只有哺育着我的家乡和家乡淳朴的人才能给予的。而你,就是家乡赠与我的最美好的礼物。

还记得吗?春秋时代,越王勾践以“奖励农桑”为富国之策;五代吴国时期“闭关而修蚕织”;唐代大诗人赞誉“天上取样人间织布”;明代,你使我的家乡有了“丝绸之府”的美誉;清代杭州的“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看到你备受称赞,不禁再一次抚摸你的顺滑,再一次深嗅你的淡香,才发现你的味道竟和家乡的味道完全相同。我才明白,原来我喜欢的不仅仅是你,在爱你的同时也情系滋润我的家乡。

其实,爱你,就是爱家乡的味道啊!你是家乡的血肉,你拥有家乡的热烈、青春,你是家乡留下的古朴凝重的岁月,我愿有你一生的陪伴!

家乡的味道

初二(6)班 陈芷晴

家乡是个能勾起无数回忆的词语。依稀记得道路旁散发着的栀子花香,田间洋溢着的阿姨的微笑,村口水井旁飘荡着的人们工作后的歌声。

家乡的味道——清香的栀子花。

清晨,每当经过临近家乡的路上,远远的便能够闻到阵阵清香的栀子花味。经过碧波荡漾的小河,欣赏河水两旁盛开灿烂的栀子树,微风摇曳,片片栀子花瓣从树上飘落下来,顽皮地跳落在水上、马路上、人们的头上„„拾起一朵,细细嗅着,飘来家乡的味道,原来家乡的味道是那么美,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田间阿姨的微笑

午后,吃过饭,漫步于田间小路。家乡在变,变得仿佛让人陌生,到处充满了新时代的影子。原本大片大片的茅屋,被更新成高楼,只遗留下家门前那几块田地,但这似乎没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一村子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去理那几块田。每当有车辆或人群经过,干活匆匆的阿姨们也不忘拾起疲倦的身体对你笑一笑,这一切我历历在目,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人们的歌声{濑粉的作文}.

傍晚,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放下手中工作,往村口水井旁的几张古朴的圆桌聚拢,这是干什么呢?当然是“人们大居聚”了!记得小时候,幼嫩的我牵着奶奶的手快步向村口走去,大居聚是多么有意思啊,一村人奇乐融融。在村口的屏幕放着新上映的电影,人们谈笑风生,微风夹杂着淡淡栀子花香,飘过,带走了劳累、坏心情,直到晚上人们才依依不舍散去。我闭上眼睛,听着人们归家时唱的小民谣,一遍遍冲击者我的回忆。歌声悠扬,轻快。原来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就这样一丝丝,一缕缕地留在了记忆中,勾起人无数思绪。

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

初二(3)班 李咏欣

家乡,是我童年的全部回忆。提起家乡,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家乡的味道,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端午节,一个传统的节日,我的家乡总会有不同的气氛。端午当天,男女老少早早就了床,把粽子煮熟,再拿去煎或配上别的菜一起再煮。端午节,总会有亲人回家团聚,我们会几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各式各样的粽子,仅管菜肴很少,但和睦幸福的气氛四处弥漫。家乡的味道,就是那幸福和谐的氛围。

广东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在我的家乡也是一样,我们都是爱吃濑粉。濑粉是用一种

类似米粉的浆粉煮成的。把已煮好的濑粉捞起放置在碗中,再灌浇上熬制已久的骨汤,加上刚炒的花生米,葱菜,蛋丝和肉丝。色香味俱全,骨香扑鼻,正是广东人爱的朴素浓香。每当我一吃到濑粉,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家乡的味道,就是那香浓的骨汤濑粉。

如今,走到各处都能看见高楼大厦,可是我的家乡仍保持着青砖红瓦的古屋。从山上到山下,一行行整齐的房屋排过去,一条条宽窄不一的小路清晰可见。这青砖红瓦间都埋藏着家乡的悠久历史,若你想回味那些年的建建风情,你就应当来到我家乡好好观赏。家乡的味道,就是那青砖红瓦间的古朴。

家乡的味道亲近自然,让我恍若隔绝,神游在世外挑林当中。

家乡的味道

初二5班 詹思哲

“广州的蚝不鲜,蚝肉烤了之后不嫩,口感也不好。”烧烤时,妈妈的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思绪,让我不禁回忆起家乡的味道。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珠海。珠海靠海,海鲜多,但数蚝最出名。仍记得小时候和妈妈去海边烧烤时,坐在石头上,随意支起一个架子,放上刚捞上来的蚝就可以了。坐在海边,看着夕阳西下,品尝着蚝的鲜美,仿佛远离了尘世,宁静惬意。家乡的味道,是蚝的鲜美,也是烧烤的惬意美。

仍记得那时候妈妈极爱吃粽子,她常说珠海的粽子是最好吃的。我也这么认为。因为在街上,一个路边摊的粽子,都会觉得香气溢人且美味可口。因为那里的粽子皮软馅香,都是手工制作的,让人欲罢不能。家乡的味道,是普通可口的粽子,是家乡人们一颗颗认真淳朴的心。

在家乡的时候,我每天放学后必定要买一些零食解馋。牛肉包成了那个时候我的挚爱。每天放学后奔去面包店,然后捧着一个热气腾腾的牛肉包排长长的队付钱,最后心满意足的吃下。那时的我认为那是全天下最美味的食品了,还想着长大以后要天天吃牛肉包。家乡的味道是好吃的牛肉包,是小时候在家乡时那一份小小的满足与满足。

人的一生要去很多地方,可“家”永远是那个最让人感觉到温暖的地方,而家乡的味道像一根线,牢牢地缠住了人们的味蕾和心。

家乡的味道

初二8班 王琪

在我口中,家乡的味道是辣的。在我心里,家乡的味道是甜的。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四川人,我对川菜的爱好始终没有改变。四川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有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厚的地方风味。集聚这些优点的食物代表,那就是家乡人皆爱的火锅!火锅以锅为器具,以热源烧锅,以水或汤导热刷煮食物,其特点是边煮边吃,汤物合一,典型的火锅食材包括各种肉片、海鲜、蔬菜、豆制品、菌菇类、蛋制品等。家乡最著名的火锅味,毋庸置疑,麻辣味!麻辣醇香,食而不腻,不愧名扬天下!

麻辣火锅的醇香让我回味无穷。

晚风温情地掀起小镇纯朴的一页页典故,万家灯火陆陆续续地亮了起来,炊烟消散了,村庄宁静得可爱。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正欢天喜地围绕在桌前,我家也不例外,家人围坐在火锅旁,锅中的主食是弟妹们白天抛汗抓来的鸡,从锅中夹起的食物,依次地从一个人的筷子中,落进另一个人的碗中。待到附近的碗中都热气腾腾时,再回过头来,准备往自己碗中夹一块肉时,会发现其实自己碗中早已满当当地全是爱了!在进餐过程中,家人们总喜欢把开心事摆开来说,于是桌上始终保持着欢声笑语。当大家都安静下来享受美味时,某个人嘴中所发出的被辣得咝咝声,就会显得特别大声,可这也能成为逗笑全家的事儿。笑声划破了夜得宁静,晚饭也在笑声中结束了。吃进嘴中的辣,此时早已转化成每个人心中的甜。

家乡的味道深入骨髓,那是吃火锅时美味的辣,更是与亲人在一起时幸福的甜。

家乡的味道

燕文迪

家乡的味道藏在那一望无际的田野,家乡的味道藏在那田边的小径,家乡的味道藏在那人山人海的集市。啊!家乡的味道是那小店中的味道——辣!

就像北京的烤鸭,四川的火锅,广东的早茶,湖南的特产也很多,如香干、小鱼干等,总之离不开一个字——辣。

小时候在家乡呆过一段时间。印象最深还是集市上那小店。因为那小店,整个集市都弥漫着一种辣的香味,每逢赶集,我们几个小孩便拉着奶奶,吵嚷着要去买鞋辣毛豆,辣鱼干,辣香干,还有一些凉菜,说到底只为图那股辣味。

与四川的麻辣不同,湖南的辣全然没有那股麻味,但更香更纯,就是一股劲儿的辣,有事四川的人们都受不了这股猛冲的辣劲儿。

家中的厨房也弥漫着一股辣味,湖南人,没买回一只新锅,第一时间,先用辣油洗上一回,不然炒出来的菜没味。每到过年前夕,每家每户会把事先做好的腊肉端出来准备年夜饭,这每道菜都离不开辣,这一顿饭吃得热火朝天,似乎寒冬早已过去。

湖南的人,也是辣的,大大咧咧的个性。在湖南,即使是寒冬,人们的感觉也是温暖的。那股辣味,从舌尖流到心里,暖着每一块被冰封的土地。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哪些辣味很少再会四处飘散,都被装进一个个包装袋中。湖南的辣慢慢消失,我想做些什么去挽回家乡的味道,可最终只能用手中的笔把它记录下来。至少,在悠闲时还可以细细回味。

家乡的味道是那么的飘渺,身在他乡,无法再去品尝,只能依靠笔细细品味,家乡那纯正的味道——浓浓的辣味,深深暖意。

家乡的味道

吴国梁

在我的家乡,不管是谁,走在田间小路总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芳香,在这股芳香中有点淡雅和洒脱,而种香味来源便是我家乡的茶叶,在家乡,茶叶是随处可见的,乡里的人们都喜欢用它来招待客人,向对方斟满一小杯清茶表示对远方的客人的客气和尊敬。

而在家乡,品质最好,名声最为响亮的要数“铁观音”和“古龙井”了,这两种茶叶在泡成茶后沉淀物少,色泽清,味道清幽,闻一闻犹如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中。尝一口,味道苦而不时夹杂着一丝丝甘甜,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茶的学问很多。例如“品茶”,茶若一张口全喝下去,便什么味道都感受不出来还会觉得苦涩。喝茶时,一杯茶最好分为三口喝完,而每一口又都慢慢吸取,这样能把茶的苦味降到最低,反而还有一股清香。

喝茶不仅仅是品尝它的味道还要了解茶的功用。而在家乡,茶的作用很多,除了可以解酒外,还有一种茶非常神奇,不管是中暑还是感冒发烧,喝一杯这种茶,躺下睡一觉,醒来病就好了。

家乡茶种类繁多,味道也让人心旷神怡,作用也很广泛,这便是我家乡的味道,茶的味道!猜到我家乡是哪里了吗?没错!是福建!

篇四:《第四周食谱(1)》

2014第 一 学 期 幼 儿 食 谱

篇五:《舌尖上的广州》

【攻略】舌尖上的广州

俗话说“食在广州”,生活在广州这样一个美食城市,又怎能不了解广州独特的美食呢?今天团团将带大家一起走进美食的世界,空闲的时候,不妨约上三五知己,一起来品尝我们大广州的美食吧!

1.艇仔粥

旧时广州西郊,河道两旁遍植荔枝树,叫做荔枝湾,古羊城八景之一的“荔湾晚唱”便指这里。每逢夏日黄昏,不乏文人雅士及各方游客来此游玩,游河小艇穿梭往来。其中有小艇专门供应“艇仔粥”。如果岸上或另一艇上游客需要,粥艇上主人便一碗一碗地把粥品递卖过去,很受欢迎。渐渐地,连陆上的小食店也出售这种叫做荔湾艇仔粥的粥品了。艇仔粥以新鲜的河虾或鱼片作配料,后来还增加了海蜇、炒花生仁、凉皮、葱花、姜等,吃前当即煮粥滚制,芳香扑鼻,热气腾腾,十分鲜甜。无论在街头食肆,或如白天鹅宾馆那样的五星级酒楼,都可品尝到这种广州特有的粥品。

2.云吞

云吞是广东小吃的一种,源于北方的“馄饨”,初期被归类为饼的一种。传入南方时因“馄饨”与“云吞”的粤语发音相近,又取其“一口一颗”的意思,于是南方人逐渐把“馄饨”称为“云吞”。再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南方的“云吞”亦有了自己独立的风格,跟目前北方的馄饨有一定区别。

3.拉肠

拉肠是一种使用米浆作成的广东小吃,又称布拉肠,肠粉。拉肠分别有斋肠、牛肉肠、鸳鸯肠、猪肝肠、鱼片肠、虾米肠等,豉油和油是不可忽略的佐料,它直接影响到拉肠的味道。现在拉肠是广州茶楼、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备之品。潮汕地区的拉肠与广州地区的拉肠制作方式相同,但是由于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较大的地区差异。

4.萝卜牛杂

有人说,认识广州就得从萝卜牛杂开始,也有人说,没吃过萝卜牛杂的人算不上真正的广州人。如果你曾到过珠三角,却未曾吃过一碗萝卜牛杂,你的美食之旅一定是带着点遗憾的。现在广州乃至整个珠三角各大步行街,都会有卖萝卜牛杂的小店。无论是繁华喧嚣的北京路、上下九,还是在狭窄破旧的古街小巷,你都可以见到飘着那种独特香味的萝卜牛杂店,它们多是一些小店,有时甚至就是一个窗口、一辆小推车。而那些捧着小碗、捏着竹签在那团团热气里大快朵颐的,或蹲,或站,或浓妆,或淡抹,或素面朝天,但个个吃得油光满面,满嘴留香。

5.濑粉

濑粉是广州人十分喜爱的著名小吃。从选料到制作,工序颇为复杂,而且必须合数户人之力始能制作。简单来说,用米粉团放入架在沸水大锅上的濑粉木槽中挤压;这样,木孔中就“濑”出又长又韧又爽又滑的粉条,故名为“濑粉”了。

6.双皮奶

正宗双皮奶的做法非常地考究,一步都不能马虎。将清晨新挤的水牛奶煮热,但不能开,趁热倒在碗里,热气会使鲜奶表层结出奶皮;待到牛奶完全冷却之后,再留皮去奶,而后再在倒出的牛奶里添加细糖和蛋白,搅拌均匀,把拌好的牛奶缓缓倒回原来的碗中,使原来的奶皮浮起,放到火上去蒸,不久就又可以结出一层皮来;一碗馋刹眼球的双皮奶就做成了。

要吃双皮奶,其实最要紧的就是牛奶的香甜之外的另一层滑爽厚道。

7.姜撞奶

从前,在广州番禺沙湾镇,一个年迈的老婆婆犯了咳嗽病,后知道姜汁可治咳嗽,但姜汁太辣,老婆婆无法喝下去,媳妇不小心把奶倒入装姜汁的碗里,奇怪的是过了一阵子牛奶凝结了,婆婆喝了后顿觉满口清香。第二天病就好了。因此姜撞奶就在沙湾镇流传开了,沙湾人把“凝结”叫“埋”于是“姜撞奶”在沙湾也叫“姜埋奶”。姜撞奶味道香醇爽滑,甜中微辣、风味独特且有暖胃表热作用。

8.炒田螺

田螺与石螺不同,它的特点是壳薄肉厚。与一种叫紫苏的芳香草一起炒,便会产生一种香中有辣,辣中带甜的怪味。这一怪味,不但南方人喜欢,连北方人、港澳同胞以及外国朋友都十分喜欢,常常在街头小食档(也可在高级宾馆酒楼里),围着小木桌津津有味地品尝紫苏炒田螺。炒时,还可放上辣椒、葱或蒜、豆豉、盐等调味料品,使其味道更佳。

9.沙河粉

沙河粉是广州一种大众化的米制品。因此粉最早出自沙河镇而得名。其做法取白云山上九龙泉水泡大米,磨成粉浆蒸制,切条而成。沙河粉有百多年历史。其粉洁白薄韧,食法有干炒、湿炒、泡(汤粉)食、凉拌等。沙河饭店专门有沙河粉专席,除咸食、甜食外,还加以各式果蔬榨汁制成彩色沙河粉,色彩缤纷,味道各异。

10.鸡仔饼

广州风味饼食之一,初名小凤饼,用猪肉、糖、白芝麻、瓜子仁、榄仁等拌香料作馅,面、糖、油糅匀作皮烘成。金黄油亮、酥脆甘香、咸甜适口。相传一百多年前由成珠楼婢女小凤创制。小凤为了温饱,把宴客剩下的菜肴收集起来,加些面粉和梅菜汁压成饼块并烘干,以备充饥并送给穷姐妹。一天,主人家来了客人,小凤用此饼待客,得到主人和客人的赞赏,成珠楼老板便命师傅如法炮制,并取名“小凤饼”;又因其形状似小鸡,故又名“鸡仔饼”。

篇六:《文明之花处处开》

文明之花处处开

五1班 李晓阳

千百年来的文明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素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的美德。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

文明处处可见,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那一次,我到公园里进行跑步锻炼。跑呀跑,跑累了就在椅子上休息。我气喘吁吁地如一只刚从虎口中逃出来的小白兔。这时,一位老人向椅子走过来,椅子已经坐满了人,他趔趔趄趄地拄着拐杖在椅子中穿梭,怎么也找不到一个位。在我身边的一位青年见了,马上站起来,毫不犹豫地对老人说:"老人家,你就坐在我这个位子上吧!"说罢,他小心翼翼地把老人扶到自己的位置,那位老人不好意思地说:"不用了,谢谢你的好意,我坐了你的位置,那你就没地方坐了。"那个男青年说:"我是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站一会儿没什么了不起的,你坐吧!"老人也不客气就坐下。男青年满意地站在树影下。突然,一阵刺骨的寒风迎面吹来。我不禁打了一个哆嗦,男青年打了一个哈欠,让个调皮的哈欠娃娃的一声大叫把在鼻子深处藏着的淡黄色的鼻涕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