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18课将乡和负荆请罪改编剧本

时间:2021-10-10 17:36:38 五年级作文

篇一:《(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课课练附答案》

《将相和》课课练

1.在正确读音后面打“√”。

(1)着急zháo( ) zhāo( )

(2)召集zhāo( ) zhào( )

(3)侮辱wǔ ( ) wù ( )

(4)乘机chãnɡ( ) chânɡ( )

(5)削弱xuē( ) xiāo( )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秦( )壁( )捧( )毫( )

奏( )璧( )棒( )豪( )

抄( )侮( )抠( )

妙( )梅( )枢( )

3.多音字组词。

便 pián( ) 削 xuē( ) 强 qiánɡ( )

biàn( ) xiāo( ) qiǎnɡ( )

4.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理( )气( ) ( )无不( ) ( )无不( ) ( )口不( ) 完( )归赵 负( )请罪 无( )之宝 同心( )力

5.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意思相近的词。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 )召集大臣来商议。

(2)大将军廉颇带领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抵御( )秦兵的准备。

(3)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6.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中的“将”指谁?“相”指谁?

(2)写出课文中三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毛遂自荐

平原君打算带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同到楚国搞联合。他有三千多门客,按说挑二十个人本不算回事。可是这些人,文是文的,武是武的,要文武双全还真不容易找。平原君挑来挑去,只挑出十九人,这可真把他急坏了。

忽然,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起来说:“不知道我能不能凑个数?”好多人拿眼睛瞪他,好像叫他趁早闭嘴。平原君笑着说:“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毛遂,大梁(魏国国都)人,到您门下三年了。”平原君一听,不屑地说:“三年了,我怎么都不知道你呀?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把锥子,搁在兜里,它的尖就会露出来。”毛遂冷笑一声说:“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了这把锥子。您要是把它放进兜里,它早就戳出来了,难道单单露个尖儿就算了吗?”平原君佩服他的胆量和口才,就让他凑齐二十个人。当天辞别赵王,到楚国去了。

平原君跟楚王等讨论合纵抗秦的大事,毛遂他们在台阶下等着。楚王说:“历来主张抗秦的都没有好下场,谁要联合抗秦,谁就先倒霉。”任平原君怎么说,楚王就是不同意抗秦。

突然,有个人拿着宝剑上了台阶,跑到楚王面前嚷道:“合纵不合纵,只要一句话就行了。怎么这么半天还没说停当!”

楚王先是一惊,接着很不乐意地问平原君:“他是谁?”平原君马上说:“是我的门客毛遂。”楚王闻听大怒:“咄!我跟你主人商议国家大事,你多什么嘴?还不滚下去!”

毛遂拿着宝剑又往前走了一步,说:“合纵抗秦是天下大事。天下大事天下人都有说话的份儿!这怎么叫多嘴呢?”楚王见他跑上来,害怕了。又听他说出来的话句句在理,他像只斗败了的公鸡似的,换了副笑脸对他说:“先生有什么高见,尽管说吧。”

毛遂冲楚王一抱拳说:“楚国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万甲兵,一直做着霸主,以前的历史多么光荣!没想到秦国一起来,楚国连着打败仗,堂堂的国王当了秦国的俘虏,最后死在秦国,这不是楚国的耻辱吗?紧接着又来了个白起那小子,把楚国的国都夺了去,改成秦国的南郡,逼得大王迁都到这儿。这种仇恨难道大王忘了吗?今天平原君来跟大王商议抗秦大事,还不单是为了赵国,也为了楚国啊!”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面红耳赤,一句句像锥子一样扎在心上。楚王不住地点着头说:“你说的是,我同意合纵抗秦。”

楚王和平原君接过盛着鸡血、狗血、马血的铜盘子,把血涂在嘴唇上,当场歃(shà)血为盟。平原君和另外十九个门客全都佩服这把锥子所起的作用。

(1)说说“毛遂自荐”的意思。

(2)开始时平原君和门客们对毛遂什么态度?

(3)说一说楚王对毛遂的态度的转变过程。

(4)楚王由不同意抗秦,到歃血为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你喜欢毛遂吗?为什么?

(6)你或你的同学中有没有“毛遂自荐”的事?请你讲一个。

《将相和》课课练参考答案

1.在正确读音后面打“√”。

(1)着急zháo( √ ) zhāo( )

(2)召集zhāo( √ ) zhào( )

(3)侮辱wǔ( √ ) wù( )

(4)乘机chãnɡ( ) chânɡ( √ )

(5)削弱xuē( √ ) xiāo( )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秦(秦国) 壁(墙壁) 捧(捧起) 毫(丝毫)

奏(演奏) 璧(和氏璧) 棒(木棒) 豪(富豪)

抄(抄写) 侮(侮辱) 抠(抠门)

妙(奇妙) 梅(梅花) 枢(枢纽)

3.多音字组词。

便 pián( 便宜 ) 削 xuē ( 削弱 ) 强 qiánɡ( 强大 )

biàn( 方便 ) xiāo( 削木棍 ) qiǎnɡ( 勉强 )

4.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理( 直 )气( 壮 )( 攻 )无不( 克 )

( 战 )无不( 胜 )( 心 )口不( 一 ) 完( 璧 )归赵

负( 荆 )请罪 无( 价 )之宝 同心( 协 )力

5.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成意思相近的词。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马上)召集大臣来商议。

(2)大将军廉颇带领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抵御(抵抗)秦兵的准备。

(3)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本事),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6.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中的“将”指谁?“相”指谁?

“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

(2)写出课文中三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又是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起因。正是因为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渑池会上的表现,官职往上升,引起廉颇不满,引出负荆请罪的故事。

(4)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答案略。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毛遂自荐

(1)说说“毛遂自荐”的意思。

有个叫毛遂的人,自己推荐自己。{五年级下册语文18课将乡和负荆请罪改编剧本}.

(2)开始时平原君和门客们对毛遂什么态度?

开始时对他看不起,嘲笑他没有自知之明。

(3)说一说楚王对毛遂的态度的转变过程。

开始一惊,问明身份大骂,毛遂持剑向前害怕,换笑脸,面红耳赤,同意联合抗秦。

(4)楚王由不同意抗秦,到歃血为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毛遂有胆有识,晓以利害,以理服人,心悦诚服。

(5)你喜欢毛遂吗?为什么?

毛遂的可爱之处是大胆自荐,有真才实学,晓之以理,最终促成联合抗秦。他临危不惧,以理服人,难能可贵。

(6)你或你的同学中有没有“毛遂自荐”的事?请你讲一个。

篇二:《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将相和》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18课将乡和负荆请罪改编剧本}.

篇三:《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将相和》第1课时(梁亮)》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

篇四:《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第一课doc(精品)》

第18课 将相和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五下第五组的开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本文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再从内容上看,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蔺相如几次顺利完成使命,也缘于多种原因,他的机智勇敢是重要原因之一,还有廉颇的紧密配合、当时的斗争形势以及朝野的主导观念等等,这些原因促成了蔺相如的成功。把一个单一的事件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来叙述,这是《史记》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既增加了事件的历史厚重感,又使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学情分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 1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时正是以此为基准,通过读读、画画、说说,使得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在交流中体悟,在讨论中升华,从而充分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为维护赵国利益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结合课文理解“完璧归赵、理屈、理直气壮”等词的意思。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并初步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关系。

3.重点研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在“蔺相如不是凭一张嘴”的问题探讨中感知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为维护赵国利益将个人生死置于度外的高尚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在人物语言、行动、神态中感受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导入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五组课文的开篇——(出示课题)齐读

2.通过导读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板书:廉颇、蔺相如)齐读两个人的名字。“和”是什么意思?(和好)题目就是说——

二、初读感知,推出问题

2

篇五:《五年级下册语文18 将相和》

五年级下册语文18 将相和

公开课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18课将乡和负荆请罪改编剧本}.

文本解读: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学习本组课文,主要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本篇课文主要有三个小故事组成: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之间相互独立又存在这必然的联系。正是由于完璧归赵,蔺相如做了上大夫,才有了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的表现,才有了他上卿的地位,正是这官职的提升,才招来廉颇的不服气,最终又成就了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构成了“将相和”的大故事。

故事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形象。蔺相如不畏强暴,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关键时刻将生死置之度外,当与廉颇发生矛盾时,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时也体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教学分析: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重点对第一个小故事进行展开学习。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解决字词,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故事的深入解读,使学生深入角色,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千古流传,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呢?请介绍一下。

1指名回答{五年级下册语文18课将乡和负荆请罪改编剧本}.

2老师总结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改写的第十八课将相和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已预习课文, 将相个指的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对于这个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3.看了这个问题有什么质疑?有什么问题?

4.师总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标注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看课题,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说他们不和?

1.快速浏览,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出示句子: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3.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那蔺相如是不是没能耐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

四、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1).默读课文,找出表现蔺相如有能耐的句子

(2).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巡视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小组交流交流

2小组汇报成果

板书 ;勇敢机智

(1).出示句子: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玉是一块宝玉,从文中哪能看出来?十五座城也不是个小数目,换了行不行?不换,又会怎么样?{五年级下册语文18课将乡和负荆请罪改编剧本}.

(学生思考回答){五年级下册语文18课将乡和负荆请罪改编剧本}.

最后只得派蔺相如前去,读出拿着宝玉,肩负重任去时说的话。(学生读) 指导朗读(如果你是蔺相如,你怎么读?老师做赵王看看能不能让你去。此时你临危受命,搞不好宝玉失去,人头落地,使命重大呀)

(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拿到宝玉,他可能说什么?心里又会想些什么?

如果你是秦王,你又会怎么说?会想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3).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

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

上。”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引导学生说出秦王理屈,而蔺

相如已经看清楚秦王的贪婪的真面目,哪个字更能突出它的勇敢?

学生深入情境自由读

角色扮演

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 (引导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