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10 17:21:23 二年级作文

篇一:《二年级平均分教学反思》

振宇外国语学校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除法的认识基础,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 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让学生具体操作,在动手操作、学生不同分法的交流的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例2是引导学生根据每几个分成一份的要求,学习把一些事物平均分的方法。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分的个数,怎么分,每只小猴分两个也就是要两个两个的分,并且要把8个桃全部分完。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进行操作,由于上面学生已经对题意和分的方法很明确,因此很快就得到结果。在试一试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边操作,边用语言叙述,进一步巩固这种分法。

一堂课下来,感觉学生掌握的还不错,明确了平均分的概念,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每几个分成一份的要求,把一些事物平均分,而且能用语言比较通顺地叙述。 二(1)班 钱莉

篇二:《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 《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设计的两个例题,例1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在例1 的教学中,我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问题一下去,五花八门的答案都出来了,为了引出平均分,还颇花了点时间。因此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几种分法,哪几种分法最公平啊,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几种分法找出来了,我马上追问: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公平的呢?学生七七八八地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使学生获得了平均分的初步概念。接着的试一试,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 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

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篇三:《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12-1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平均分教学反思}.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

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

生2:同样多。

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 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想怎样分吗?

生:小明要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么分呢?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生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里,每盘分3个苹果。

生2:我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下5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生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生4: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你分得很快,谁是这样分的?(班级有三分之一是这样分的)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想口诀三五十五,我就知道每个盘子里3个。

生2:我想到乘法算式3×5=15,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生3:我会用除法,15除以5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师:你们想得太好了,善于动脑,找到了简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

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 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 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 !

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

2.拓展练习

任意拿出几个盘子和水果,平均分一分,小组可以合作。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

篇四:《《平均分》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1、层次性突出。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分铅笔、分糖果的生活经验入手。在例一中再次唤醒已有知识,进行无序的分;在认识了平均分后,在试一试里加强动手操作,,强调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例二的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平均分。{平均分教学反思}.

2、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场景入手,再到小棒操作平均分,最后再回到生活中找平均分,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例题教学平均分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无疑也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重视了操作。平均分的本质内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动手操作一直是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孩子天生好动,组织教学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由于平常的训练,课堂操作效率大大提高,平常我要求孩子小棒同意竖放在数学书的另一角,一旦操作,第一时间一字排开小棒在桌子正中央,通过训练与表扬的手段,学生操作的有序性得到很大提高。本课全班统一操作小棒有4次之多,操作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这样的操作有效的让学生抓住平均分的本质。

4、关注教学细节、有效预设。本课对于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更何况要学生汇报时用自己的语言,估计学生存在的难度,我进行了有效的预设:在进行叙述平均分的过程中,通过提要求,让学生统一运用一定的语言格式,比如例一我让学生汇报时说清楚:分成了几堆,每堆几根?

篇五:《《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与反思》

《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认识平均分。

师:今天,猴妈妈上山才回来6只桃子。她说:“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子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

师:请大家拿出6根小棒代替6个桃子来分一分。如果你分好了,那么请你再想想还可以怎样分?看谁想出的分法最多了!

(给学生一定时间分,师巡视指导)

交流:(指名回答)请你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有谁想出来还可以怎样分?

师: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种分法啊,真棒!小猴子们也想出了几种分法呢!

(课件出示第一种分法)

师:第一只小猴是这样分的,谁来说说它是怎么分的?

(下同)

师:如果要把这6个小桃分给小猴子们,你感觉那种分法比较好呢?

评价:是啊,我们都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这样每个小猴拿到的桃就一样多了,一定会感到很公平很高兴。

指出:在数学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及定义)

师:请你自己轻声读一下这句话。再读一遍,并且找一找,你认为那些词比较关键? 提问:怎样的分法才叫平均分呢?(指不是平均分的分法)这是平均分吗?

谈话: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什么叫平均分,(出示“想想做做”)这个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二、 尝试平均分

谈话:刚才猴爸爸看到小朋友们表现得那么积极,他也来凑热闹了。猴爸爸说:“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我这里还有2个桃,现在送给你们了。”

师:小朋友们,我们现在有几个桃啦?

师:大家都明白了分东西要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这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课件出示8个桃)

摆一摆:小朋友拿出8根小棒代替8个桃子,请你把它们平均分一下。分好的小朋友想一想还有其他不同的平均分分法吗?

说一说:小朋友们分得真快啊!那你能照着屏幕上的这句话,说说你事怎么分的吗?(指名说){平均分教学反思}.

师:挑一种你最喜欢的分法,照着这句话跟你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课件出示分法)

师:小猴子们也想出了这三种分法,谁来说说这只小猴是怎样分的?

提问:为什么这三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3、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呢?

小结:从小朋友们分得的结果看,把8个桃平均分有3中不同的分法,但不管分成几份,只要每份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

一、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

学生对故事特别感兴趣,个个洗耳恭听,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积极涌跃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从故事中总结出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师并强调份数和每份数的区别。

二、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认识来源于实践”,让学生动手分小棒,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以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出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平均分”的意识。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整堂课中,结合“平均分”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平均分”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平均分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我觉得汤老师这节课略有不足:紧密联系生活还不够。还应该让学生到生活中或身边的事物中,去寻找“平均分”的现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相象,说出了更多、更有趣的、身边的“平均分”的现象,这样会使学生的“平均分”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案例与反思

片断一:

出示图片:

苹果ooo

梨 △△△△△△

师: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1:苹果比梨少几个?

生2:苹果和梨一共有几个?{平均分教学反思}.

生3: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这是教学的导入环节,虽然没有复杂的情景和繁琐的语言引导,但学生能从图中充分挖掘出数学信息。 由此可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知识水平。从教学反馈来看,学生的提问还是多样化的。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我们不能只为解决某个问题(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而忽略了其他问题的存在,毕竟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才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应该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有效的问题。 片断二:

师:谁能解决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生l: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

生2:苹果3个,梨6个,6÷3=2,所以是2倍。

师:都同意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吗?谁能来摆一摆图片,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

苹果ooo

梨 △△△△△△

师:为什么要摆成3个一堆?

生:苹果有3个。把3个苹果看成一份,梨就有这样的2份,6里面有2个3。

选择摆一摆图片或画一画图形的方式.将抽象的语言通过具体的作图来解决问题,比较符合小学生思维具体性的特点,操作简单且便于理解。再经过观察、分析、交流之后,学生能清楚地知道梨的个数是苹

果的2倍,不但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也初步掌握了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几点反思

一、找准教学起点

教学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对“倍”的概念和除法意义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习了“倍”的认识以后,学生对“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较为清楚。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通过这种转化的方法沟通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样的学情,要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采取有效的措施沟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正是以这样的起点作支撑,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从直观形象人手,在简单的图片信息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同题,不仅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还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因此,只有认真分析教材,找准教学的起点,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使教学活动紧凑严密,发挥出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二、丰富提问形式: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更应该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于简单的问题情景,学生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那么提问的形式自然可以直截了当一些,如“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而如果是较为复杂的情景图或是只用语言表述的问题,需要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再进行解答时,教师就应适当地引导,如“你能从图中或这句话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应知道哪些条件?”、“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等等。

提问形式展现了教学的艺术特色,对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两个类似的环节解决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后,提问:“两个问题都是求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为什么第一个问题是2倍.第二个问题是3倍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两个问题的比较,不但对前面知识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一个提问的细节,无意中也能折射出教学的深度。

《认识人民币》案例与反思

片断三:模拟购物,实践运用

“谁愿意做我的第一位顾客?”

孩子们天生具有的热情促使他们不假思索地就举起手来。可这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个孩子激动地站在前面不知所措,没有足够的“钱”,不知道说什么。我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可能出现的因素,应该教孩子们学会思考。

“别着急,孩子们。先想想你打算买什么东西?需要多少钱?你准备好了吗?你打算说什么?比一比谁最会买东西。”

很快我迎来了第一位小顾客。

“老师,我想买一个文具盒。”听,他叫我什么?老师?这是我在游戏中的位置吗?

“我现在不是老师了,我正在开商店,你应该叫我什么?“似真似假,我要与他们拉近距离,尽量当真吧。 孩子们又笑了。“阿姨,我想买一个文具盒。”

“那你应付我多少钱啊?”

“4元5角钱。”

“告诉大家,你给了我多少钱?”

“5元。”

“小朋友们,我该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权力又抛向了学生。

“找他5角钱。”

“谢谢你们帮我出主意。小朋友,请拿好文具盒。”

孩子转头就走。我马上用一种惊讶地表情看看大家,很快有的孩子反映过来:“你还应该说‘阿姨再见’”。 对了,孩子们,这正是我希望你们做到的。要知道“有礼貌的口语交际”对一个人多么重要。而这一素质的培养是需要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都应该随时注意渗透的。

现在,我要退居二线了。我将请一位小售货员代替我的位置进行一次演习,为下一步学生的小组学习作准备。

“阿姨,我要买一包方便面。”

“小阿姨”递给了他一包方便面。

“给7角钱。”我发现他用一张面值为7角的人民币付帐。这正是我预先料到可能出现的问题。该我出场了。 “同学们,我发现了一张7角钱的人民币。”

错误的东西有时候比正确的东西更有价值。因为“错误”能使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究他:为什么是错的?为什么会错?正确的又是什么?

篇六:《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王 猛

认识平均分(一)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1、低年级小朋友喜欢动手操作,能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2、重视了操作。平均分的本质内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动手操作一直是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孩子天生好动,组织教学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由于平常的训练,课堂操作效率大大提高,平常我要求孩子小棒同意竖放在数学书的另一角,一旦操作,第一时间一字排开小棒在桌子正中央,通过训练与表扬的手段,学生操作的有序性得到很大提高。本课全班统一操作小棒有4次之多,操作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这样的操作有效的让学生抓住平均分的本质。

4、表扬的激励手段必不可少。本以为孩子到二年级了,对于一些物质性的奖励会淡却,尽管课堂对孩子的精神性表扬有过几次,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孩子还是比较小,对于各种形式的表扬还是很需要,对于红花、小能手的表扬手段还是很需求的。或许,这样的表扬更能在后半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校效率。

篇七:《小学数学二年级《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红河镇朱汉小学 高怀娟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桃子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我安排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苹果,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平,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苹果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这说明学生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其知识基础已高出了教材设计。因此为我下一步由平均分这一特殊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入手,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这个环节主要研究按份数平均分,这里提倡多种分法。这样的好处是更加接近日常分东西的实际情况,而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尤其鼓励学生的直觉判断。目的是突出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把握教材时抓住除法的本质属性,淡化其非本质属性。

篇八:《一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上,教学了《平均分》一课。这节课是第二单元《表内除法》的起始课,也是孩子们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我主要为孩子们设计了三个空间:

空间一:通过故事帮助孩子理解"平均分"。

课始,我利用课件出示兔妈 妈给2只小兔分萝卜的情景,通过三次不同的分法,使学生感受到只有两只小兔分得同样多,这样才公平,从而也为孩子们理解"平均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空间二:想办法将图中的物品变成平均分。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后,我出示了一些图片让孩子们来判断是不是平均分,但我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判断上,而是引导孩子们想办法将图中的物品变成平均分。在这个练习中,孩子们想到了很多方法,有的同学说把缺少的那一份补满,有的同学说把多的那几份中多的部分拿走,还有的说把其中的多的部分移到少的那一份里。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办法也很准确。

空间三:采用多种形式,体验平均分的方法。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后,需要学生自己会进行平均分,因此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活动一是把12朵花平均分给4个同学,让孩子们感受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有的是每人一次分1朵花,有的是每人先分2朵花,也有人直接想到了每人分3朵花。在学生经历了分的过程后,我又安排了活动二:听老师的口令来摆小棒。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参与,注意力集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听老师的口令准确地进行平均分。 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老师设计的这几个空间中充分地动手、动脑,很好地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

篇九:《《认识平均分》的观课报告》

《认识平均分》的观课报告

观课活动中聆听了王丽娟老师执教的《认识平均分》一课,我就“课堂中采取的类型和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频数和对象”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否有利于平均分模型的构建”这两个观察点谈几点想法:

一、师生互动方法

课堂教学互动情况记录:

1、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平均分教学反思}.

师:观察情境图,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篇十:《平均分教学设计》

《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

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准备

课件、花形小片

教学流程:

一、 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看我们今天学什么?

生:平均分。

师:你认为什么叫平均分?

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基础上解释平均分。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分,相信你一定会学的很棒的!

二、 在分东西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

各小组分花形小片

要求:一定要分完,不要有剩余。回报是说清你们小组每个人得到几个?是怎样分的?怎样想的?

汇报分的结果:师板书汇报结果。

一组:2 2 2 2 2

二组:4 4 4 4 5

三组:3 3 3 3

四组:5 5 4

五组:3 3 3 3 3

引导学生按结果进行分类。一种是每人分得一样多;一种是每人分得不一样多。

师:你认为那种分法更好些?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更多会喜欢平均分的分法,因为觉得很公平。 师:你能不能给这种分法起个名字?{平均分教学反思}.

可能会有:平分;公平分;等分„„

师:真棒,这些名字都很有道理,我们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平均分”。(师板书)

师:那你现在知道什么叫平均分了吗?

叫尽量多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平均分。

师出示一盒完整的彩笔,打开让学生观察,你认为这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时,师注意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例如:我认为是平均分,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向学生解释清楚“得”字。

三、 在练习中深刻认识平均分。课件显示:

四、再动手分一分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1.要求:拿出6个小方块,你能把这6个小方块平均分吗?有几种分法?回答问题时看大屏幕:把6个小方块( )分成( )份,每份有( )。 让多数学生说说自己的分法。

2.你能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吗?有几种分法?

五、动手折一折。

要求:拿出学具盒中的纸,你能用折的方法把这张纸平均分吗?回答是看大屏幕:我把这张纸( )分成( )份,每份( )大。

多数学生可能会把之平均分成2份,每份一半;半张;或表达起来每份这么大、那么大,表达不准确。

师:想不想知道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么大呢?课下去找三年级三班的小哥哥小姐姐,让他们告诉你好吗?

六、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过程方法、感受三方面进行总结。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以及分数的基础。除法的含义、分数的认识都是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建立基础。因此“平均分”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平均分必须让学生分,动手去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方块,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让每组学生把组内的花形小片在组内分完,然后让学生按分的结果分类,让学生在体验到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闯关练习让学生在判断是否是平均分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平均分,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方块,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