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意图

时间:2021-10-10 17:11:32 五年级作文

篇一:《七律长征基于课标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语文(上册)第八组

教学主题:《七律长征》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蔡培育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注释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诗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诗歌。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是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和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红军长征的历史毕竟已经远去,这对他们正确理解和体会长征所蕴含的伟大精神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五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与技巧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应引导学生以多种途径去搜集长征的资料,课堂上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去感受体会,用搜集到的信息帮助理解,最后获得成功的快乐。 学习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能说出“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长征》。

2、知道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能说出诗歌大意,说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深刻含义,并且体会能说出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知道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朗读的方式读古诗。(重点)

评价任务二:根据创设的情境,联系课下注释,穿插资料理解诗歌大意。(难点) 评价任务三:通过检测题评价。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明确单元目标。

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

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

他的事迹?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

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

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

的情怀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主席写的《七

律·长征》这首诗。(板题)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

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共八行,每两行为一句,共

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七律诗中间四句

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 学生

环节一 认识诗导入新课 的节奏。 人,了解检查预习 诗歌创作

背景 ①了解相关背景。

过渡: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

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

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

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在这短短的一

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

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

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

长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这

首诗。(板题)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

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共八行,每两行为一句,共

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七律诗中间四句

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

3、教师范读、教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学生读诗歌

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再读诗歌,之后交流)

3、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4、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通过多种方法的朗读,体会

诗意。 过渡:1935年9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

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途中经历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的出示):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师:这五岭是那几座山

活动三

1、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引导学生从“又”字体会诗人的感情。重点理解绿的含义,可以穿插资料,帮助学生学生理解。品味“绿”字,咬文嚼字,体会诗人用词能通过联

系注释等之精妙。 阅读方法穿插资料,帮学生理解诗人离家近不能回,因此简要说出

从内心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表达了他诗歌大

意。能通

强烈的思乡之情。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边讲边板过穿插资

料理解诗歌意思,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逶迤的五岭。在你们的眼中这五体会作者

情感。(评

岭是怎么样的?但在红军眼里,这逶迤的五岭怎么变价目标

二) 成了翻腾的细浪了呢?乌蒙山是磅礴的(理解磅礴的

意思:气势雄伟)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怎么是滚动的小小泥丸了呢?(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

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难道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真的如同他们说的那么容易嘛?你想象一下他们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如:(他们的鞋磨破了,粮食没有了,生病了,寒冷威胁他们??)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学生齐读、指名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

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篇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及新词。

2、联系上下文,结合有关资料,知道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5、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故事、视频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文本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氛围,激情导入

1、播放宋祖英的《十送红军》MV视频,学生边听边看后,说说有着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耳熟能详的歌词,优美婉转的旋律,真实的历史画面的再现,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学情估计:生“好听”、“很优美”、“感动”、对红军依依不舍??)

师:这首歌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时老百姓送别红军的情景,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克服重重困难,历经艰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当时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揭题板书:七律·长征)让我们一同走进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同走进红军长征的岁月。

1、指名说一说知道的有关长征的故事。

2、简介长征,用PPT动态演示红军长征线路及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根据拼音认识生字,把字音读准确,并能正确书写。

逶迤wēiyí 磅礴pángbó 岷mín

指名读,注意正音,读后听写。

【设计意图:借助拼音识字写字,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语文的标志性能力,小学高年级依然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师范读(配乐朗读)以优美动情,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 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旋律,把握语调上高低缓急。

指名读,比赛读。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格律诗音韵优美,琅琅上口,多种形式的诵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

2、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不懂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大意,并用通顺连贯的话表述出来。

(3、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三、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说说对“远征、难、万水千山、等闲”意思的理解。

远征,二万五千里长征。

难,指长征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万水千山,“万”“千”都是虚数,形容很多条河,很多座山。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只等闲,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学情估计:不少学生可能只局限于把诗句翻译出来,只简单的表述为,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谁能用自已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更加的具体?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组织语言,用扩词扩句的方法,对诗句意思进行更加具体的表情达意。以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

(5、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6、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精心指导学习第一联,总结学法,再迁移学法,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学二、三、四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 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 ,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意图}.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读读、想想、说说、细细的体会,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赏析品味,学生的阅读能力会不断的得到提高。】

四、指导背诵,感受韵律美。全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特色,语调高低缓急,抑扬顿挫,值得诵读记忆。请同学们把全诗背诵下来。

五、总结提升,内化语言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并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精炼的语言表述,是一个人语文能力水平的体现,所谓书越读越薄,最后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进行概括,即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通过品析,学生把诗的内容进行内化,转换成简洁凝练的语言,旨在培养学生提炼语言的能力 。】

五、作业

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附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总 ———不怕难

足踏五座岭

脚踩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越岷山雪

总 ———尽开颜

篇三:《《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意图}.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知道毛泽东是谁吗?

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意图}.

(深情):七律长征 (缓慢):七律 长征

(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二、朗读感知,了解内容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吗?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意图: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意{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意图}.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一起尝试解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

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预设:

(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2)若学生提问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时将第五部分提前。

3、明确诗意: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深入探究,感悟体会(10分钟)

1.体会“远征”。

这里有段资料,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2、透过资料我们明白“远征难”,那毛泽东是如何透过这56个字告诉我们远征难呢?你从哪里知道?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段征途的“难”。

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

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3、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4、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5、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 “远征难”。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远征难”吗?(不是)他还想表达什么情感?从哪知道?

预设:A从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体会出毛泽东还想表达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与危险。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与只等闲(板书) 师:什么对他们来说只等闲?在红军的眼里,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什么?(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那逶迤的五岭只不过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

篇四:《《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淮安市淮阴第三实验小学 徐兆军

【设计理念】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即将到达陕北,胜利在望时,回首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历程,觉得一切困难都在掌控之中,都可以等闲视之,于是激情满怀,豪情万丈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气壮山河的格律诗,再现了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共四联(一联包括上下两句),56个字,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既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解读文本时,可以按照四联的顺序,抓住主旨,逐句解读,层层深入,顺理成章。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难”,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二、三、四联分别从“山”“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教学时,始终秉承语文姓“语”的理念,用“听、说、读、写”的方法,去培养学生“字(识字)、词(遣词)、句(造句)、篇(写作)的能力,按照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练背诵的学习层次,初步培养学生具有一般的赏析诗歌的能力。

笔者预设以朗读、理解,品析、感悟、延情等方式,通过歌曲、故事、图片、解说、视频等手段,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述力、语言的感受力和语言的创造力,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及新词。

2、联系上下文,结合有关资料,知道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5、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故事、视频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文本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设氛围,激情导入

1、播放宋祖英的《十送红军》MV视频,学生边听边看后,说说有着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耳熟能详的歌词,优美婉转的旋律,真实的历史画面的再现,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理解课文内容作了铺垫】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