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owe伯牙绝弦的故事

时间:2021-10-10 16:33:50 六年级作文

篇一:《伯牙绝弦简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铜陵市第七中学 刘艳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教师引导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用心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真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 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创设情景,点拨感悟,让学生用心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刚才的曲子好听吗?它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高山流水》。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伯牙绝弦》。

大屏幕出示,师板书课题。

2.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注意弦字的读音。评价。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动听的乐曲扣人心弦,创设情境,直接揭题,进入文本学习。

二、初读课文,明节奏。

1.师:看看大屏幕,让我们去认识一下故事的主人公。

读读他们两人的简介。请生质疑导入。

师:他们二人地位悬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篇课文? 师评价。

师:古文讲究一种节奏的美感,有高低、起伏,这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 下面听我读一读,把课文的节奏标注一下。

师:好,同学们,我们把这篇古文完整地读一读吧!生齐读全文。

2.师: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短短时间已经读得琅琅上口了!人们常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吧,咱们再读一读课文,然后和同桌商量,试着 说说文章的大意。

师:我们先来看题目,什么意思?生说。

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领下,说说文章的意思。

3.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不错,想一想翻译古文有何妙招?学生回答。

师:古文啊,说文解字,一字一字说得很准确,很难,能像同学们这样变成 自己的话说,就很不错了!

【设计意图】初读文本,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感,在老师范读后,激 发学生与老师比试比试。逐步引导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在翻译古文大 意时,通过点拨,让他们总结掌握读懂古文的方法,授之以渔,促进学生的学 习能力发展。

三、破题入文,探疑点。

1.师: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让我们看看课题。课文中哪句话直接点题了?生说。

2.师:同学们,伯牙是春秋时期一名顶级的宫廷乐师,琴技高超,被人们誉为 琴仙。他为什么选择不再弹琴了呢?生答。

3.师:伯牙不仅是琴仙,而且还是晋国的高官。而子期呢?只不过是伯牙偶遇 的一个山野樵夫,砍柴人而已。他们的身份地位实在相去甚远。伯牙又为何 会把子期当作知音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生找。

师指导朗读。生再读,强调了“必得之”。

师:是啊!必得之,一定能知道!我们一起读。

4.师:伯牙心里到底都想了些什么?钟子期到底又听出了些什么呢?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子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师:“峨峨兮若泰山。”,很好!请听一段乐曲,看看你是否也是伯牙的知己。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大屏幕出示。师指导朗读。

师:那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呢?钟子期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师指导朗读。 师:伯牙想到高山、流水,子期就听出了高山、流水,这就是“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5.师:伯牙可是一名琴仙!他所想到的,一定不止高山流水,还会想到些什么?

我猜,伯牙可能会想到杨柳依依,你们猜呢?

师评价:“炊烟袅袅”。真有诗意啊,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师: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同桌之间先试着说说。

师:无论伯牙想到什么,弹出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 师重复: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设计意图】从探疑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通过反复诵读,分层朗读, 步步深入,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出俞伯牙和钟子期二人以音乐为桥梁,成为知 音的画面,完成文字意象的构建,最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再读课文,读知音。

1.师:试想身居高位的伯牙弹琴之时,身边的达官贵人会说什么?

生说,师评价:是啊,尽是溢美之词,没有一句话说到了伯牙的心里,想象 一下伯牙当时的心情。学生回答。

师:那子期却听出来的到底是什么?仅仅山之高大、水之广阔吗?还有什么? 大家讨论讨论。 学生回答。

师:听其琴、明其心,这才真正是——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我们常说:志同道合。偶遇知音的伯牙的心情会怎样?

师:对!兴奋、激动。让我们把这所有的感受都融入了这几句话中,再读读 两人相识相知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设想感受伯牙的郁闷,通过朗读感悟知音的内涵,从而有效 地完成对二人知音之情的感知。

五、四读知音,叹真情。

1.师:好不容易遇到知音的伯牙,与子期约定,来年再相见。可是,第二年当

伯牙满怀喜悦,再来找子期时,面对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同学们,伯牙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师:此时,伯牙肝肠寸断,他一定一次又一次地哀叹着同一句话—— (生:世再无知音!)师创设情境感受伯牙的悲痛欲绝。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最后一句话,体会一下伯牙悲痛的心情。。

2.师:自古知音最难觅!明代的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假托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了一首诗,来寄托他的哀思。配乐师读。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故人已去,俞伯牙的《高山流水》终成绝响,但千百年来,这个凄美的故事,一直向我们传递着人间的真情。

3.师:最后,让我们在动听的的乐曲声中,再来回顾一次这个动人的故事吧。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场景,感知伯牙痛失知音的绝望,利用多媒体技术,在乐曲声中拓展文本,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他们二人的真情,完成情感目标。

六、作业

和家人朋友分享这个故事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伯 牙 绝 弦

知 音

俞伯牙 ——————————钟子期

篇二:《伯牙绝弦》

《伯 牙 绝 弦》课堂实录

新里仁口小学 张家琼

【课前交流】

师:课前咱们先聊聊,同学们有积累词句的习惯吗?关于描写“山”的词句,你知道哪些?描写“水”的词句呢?

生:回答

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这也收集了一

些,我们一起来读。出示课件

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2、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xián)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

(生: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

么意思呢?

(生:割断琴弦)

师:既然是割断琴弦,为什么不用伯牙断弦,而用绝弦呢?

生:用“绝”字,表明更割得更坚决。

师:我们一起来追溯“绝”的小篆写法,(出示:),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的是“刀”,左偏旁(糹)是一束丝(不是一根丝),“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

师:伯牙弹的是古琴,古琴有七根弦,七根弦全断了,才叫——

生:绝弦。

师:一根不剩,这就表明他绝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

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生: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

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还是老师先来范读,给我一点鼓励。(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

美,我们试一试。(男生读、女生再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师: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

一句。(指名读)

师: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最后一句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嗯,言字旁,更准确的是“说”。“世”呢?

生:世界上。

师:理解得好。“谓”“世”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zuowe伯牙绝弦的故事}.

生:两个词。

师:其实很多时候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叫做单音词。那该怎么停顿 呢?你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接龙读。第一遍同学们读,第二遍老师读,第三遍同学们再

读。(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

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善”是一个多义词,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

(好啊!)

师:脱口而出,由衷赞叹,带到句子中,读出强烈的语气。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汉字是表意文字,

偏旁相同的字大多表示相同的意思。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习朗读。

(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根据伯牙和子期的关系选出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师:说得好!“知”字,我们现在一般指“知道不知道”,可是,在古文里,

经常表示“熟悉”、“了解”的意思。“知音”就是相互了解很深。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

师: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

话是这个意思?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zuowe伯牙绝弦的故事}.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音乐的共同理解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

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

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这一段中的“峨峨”就是——(高);“洋洋”指的是——(广大);这里

的“江”、“河”指的是什么?

师:《伯牙绝弦》最早出自《列子汤问》,当时的“江”就是指长江,“河”就

是指黄河。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同桌相互交流之后汇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词形容。(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生1:我仿佛看到了气势雄伟的泰山。

生2:我好想看到了高大巍峨的泰山。

生3:我似乎看到了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泰山。

、、、、、、

师: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开{zuowe伯牙绝弦的故事}.

始。

(生配乐练习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

师:是这样的铿锵有力、是这样的激情满怀。

(又指几名学生读)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长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生读)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黄河。

师:于是,你满心赞叹——(生读)

生:我看到一望无际、广阔无边的江河。

师:于是,你这样赞叹——(生读)

师: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懂得,这就是文中写的,

读——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谁来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想通过琴声表达怎样的心胸、怎样的情操?(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达官贵族喝得零丁大醉,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伤心啊,他伤心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指课件)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板:情)

师: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

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是怎样的心情?(一个词)

生:(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如果你就是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你会说些什么?

生: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这时,伯牙做了什么呢?

生:(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把所有的琴弦摔断,为什么不再弹琴?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

师:感受到一点痛心。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zuowe伯牙绝弦的故事}.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师指课题,生读课题)读——伯牙绝弦

师:这篇课文前后的感情转换很分明,你们发现了从哪一句开始转吗?

师:从开头到“必得之”,都应带着兴高采烈、昂扬的情绪,读到这,稍作较长的停顿后,再用沉痛悲戚的语气读“子期死”一句。我们一起酝酿情绪,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绝弦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

六、书感受——诉说衷肠赠离别

师:同学们,我们马上要小学毕业了,马上就要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学校分别了;马上就要离开教育我们,培养我们的老师了;马上就要和我们并驾前驱的同窗好友各奔前程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了呢?请拿起你们手上的笔,倾诉你们的情感吧。

生:配乐)书写。

师:现在请同学上台来表达你们的情感。

生:一一上台念。(配乐)

师:愿同学们在以后的生命中,能有像俞伯牙与钟子期这样感情的知己,可谓不枉此生了。谢谢大家。

篇三:《《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中心小学 闫美霞

这一课是人教课标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并给人以历久弥新的启迪。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zuowe伯牙绝弦的故事}.

3、情价: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五、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六、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和伯牙、子期的课外故事。

七、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插图上写有文章的题目)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来听一听,(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流水依依,千折百回 。高山伫望,恍然如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齐读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古文的情境中来。)

(二)、整体读文(课件出示课文)

1、同桌检查读课文情况,互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然后指名点评。教师适当指导。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学生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教师提问:所谓书读百遍,奇意自见,我们也读了很多遍了,谁知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就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学生马上就会找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就能说出句子的意思: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破把琴弦弄断,从今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及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初步了解了伯牙绝弦的原因。)

(四)、再解绝弦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想句子的意思,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为学生默读,思考,和批书留有一定的时间。)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