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设计

时间:2021-10-10 16:17:59 四年级作文

【篇一】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写作背景与诗的抒情基调 2、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荆棘(jing1ji2)  火钵(bo1) 忸怩(niu3ni2) 叱(chi4)骂 2解释词语 典押,典当。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二.导入:1.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2.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三.初读1.   播放朗读录音。2.   注意读准字音。3.   准确把握情感。四.整体感知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明确: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她爱“我”如自己的儿子。她只活到四十年就离开了人世。感受:这首诗不仅坦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我们中国的农村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那种积郁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公正的事物,来自他对农民命运的关切。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五.理清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2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部分(3─8节)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 第三部分(9─10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 六、体会感情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全诗13个诗段,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1部分:怀念与痛悼 第2部分:眷恋与感激 第3部分:同情与控诉 第4部分:讴歌与赞美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理清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体会诗人起伏跌宕的感情旋律。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第二课时 一.  齐读。二.  研读。学习第一部分。1、指名朗诵 2、看前两节诗,一共十行倒有三行重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学生发表看法。(反复,突出诗人永难忘怀大堰河的养育之恩,浓浓托出深深怀念之情。)   3、这三段中,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学生谈谈。(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大堰河又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  4、诗中,称呼时而用“她”,时而用“你”,这怎么理解?你换一下试试。(用“她”是客观的交待,用“你”是表达亲切的深情。)总结:第一部分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怀念之情。 学习第二部分。1、第三节有几个镜头?这些镜头给你什么印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试答。 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凄凉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问: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答: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暇,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正因为这许多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凄凉、衰败、荒寂)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因此,我们在读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低沉、舒缓)好,大家一起把第三节读一下。注意把握诗人的感情。2.   诗人以诗来概括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那一节突出她的“乳母生涯”,那一节突出她的“佣工生涯”?(4节,7节) 3.艾青因为生他时母亲难产,后来又因为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而被送到大堰河家整整抚养了5年。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 那么,诗人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节。(朗读) 问: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 勤劳、慈爱。这些排比句有什么作用?(这些排比句一方面了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养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 处处给他以爱抚, 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我们感到,这里尽管贫穷尽管粗陋,但这里有母爱的拥抱和抚摸。)这一节读的时候要读的慢,读的重,读的深沉。4、第七节,在具体描写大堰河的佣工生活时,为什么每一句都用“她含着笑”开头?大堰河为什么笑?这表现了她什么品格?(用了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如此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但又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份,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她对生活的要求就那么低!) 首尾的反复,表现了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了一个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伟大。  5.作者一方面表现大堰河的勤劳、淳朴、宽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爱,诗中写大堰河对乳儿的爱采取了多种方法,第四节通过大堰河的乳母生涯浓墨重彩、反复铺陈正面抒发大堰河的爱的的话,那么笫五段是用什么方法?第六段呢?(第五节是淡笔点染,侧面烘托。用设问句“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间接地表现出她对乳儿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乳儿内心的疼爱。第六节跟第四节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第四节说在大堰河家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蒙受的是深挚的爱。第六节说虽然物质条件很优裕,但精神上极其痛苦。在大叶荷家中,在将近五年的寄养中,他承受了乳母超越生母的爱,感受了亲人般的温暖,离开了乳母,便离开了母爱,这在幼小的孩子来说,是最最痛苦的事。尽管新家中挂着“天伦叙乐”的匾,实际上孩子失去了天伦叙乐。通过对比,反衬出大堰河家中虽然贫穷却充满欢乐充满爱)6、第八节,又一次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挚真的爱,在年节里,大堰河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对她邻居夸奖她的乳儿。这些描写,已经尽至了,但作者又深挖一层,把大堰河心底里的深情展示了出来: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爱原来如此深切真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她乳儿幸福就是她最大的满足!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的深情。但是这个梦是不能说的,因为这个梦对大堰河来说是非份的,是一种执着的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  三.小结本文通过描述大堰河悲惨的一生,抒发了对其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牢房阴冷,晓雪飞舞);同时,在叙述悲惨一生的同时,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旧世界。 第三课时 一.  齐读9-13节。二.  研读。学习第三部分。1.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却有贫困和苦难。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地赠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她的一切——从血汗、乳汁、到赤诚的心,而直到她死,世界给予她的,是什么呢?(朗读)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人世生活的凌辱,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问: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微薄的葬礼) 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问: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数量词,有什么意义? 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技术“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 她死后,丈夫也死去,儿子除了做土匪当炮灰,便只能做伙计当奴隶。真实的笔触,包含着控诉的心声。诗人自己,终于彻底背叛了他出生的那个阶级,而与养育他的那个阶级结成了真正的兄弟。所以大堰河不仅滋养了诗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滋养了诗人的精神。  问: 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诗人对这个社会怀着怎样的感情?齐读11节,读出诗人的憎恨之情。  7、第四部分是诗的结束,作者从对往事的回忆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与开头相呼应。诗人用六个“呈给你”和两个“呈给”的排比、反复,饱蘸激情,盛赞大堰河的灵魂乃至亲抚过自己的手、唇、脸颊、乳汁,情感奔放通畅,是抒情高潮。最后一节回应开头,重现诗的主旋律。整首诗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 这一节,诗人的感情并没有停留在大堰河一个人身上,艾青正是通过对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淳朴的形象的塑造,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不是吗?正是这些像大堰河一样的人类社会的保姆,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类世界,创造了供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享乐的物质财富,用宽厚、善良的心给人以温暖;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挤干了乳汁,流尽了血汗,养活了别人,自己却一无所有,过着悲惨的生活。所以,诗人把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就使诗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艾青的诗作在形式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奔放的诗体。在这首诗里,诗并没有因散而失去诗味,而是诗意更浓,抒发的更自由,表达的更充分。用排比、反复来体现格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的排比,层层递进,不仅展现了多种画面,增强了抒情气势,也增强了诗的内在旋律。  三.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1、是抒情诗,但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节的叙述,抒发了同情、怀念、赞美、爱戴的感情。 2、修辞手法: 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段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段首尾句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0、11段中,也都采用了的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排比的手法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全诗除了一、二、五、十一、十三节之外,全使用了这种手法,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与这种大排比的手法与句式相关。)总之,反复、排比更有助于表达强烈浓厚的感情。 四.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五.背诵第8节 

曾涛

【篇二】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闷热(mēn)玩弹子游戏(dàn)不能动弹(tán)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卜卜乱跳(bobo)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ò)瘦骨嶙峋(línxún)  常用词语训诫迂回凝视啜泣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四、教学活动片段  师:  在自读提问时,有同学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生1: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看到我儿子卧在悬崖上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我会害怕得不知所措,连忙打电话给警察,让警察来救我的儿子,然后对儿子说:“不要怕,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来,你再坚持一下!”(众人大笑)  生2: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么伟大,教他走下来:万一他一害怕,摔下来怎么办?我只会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来。  生3: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也很可能会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来。但我知道那是不对的,这样对孩子是不会有好处的。所以我只能选择让孩子自己勇敢地从悬崖上慢慢走下来,不断的给他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地下来。  生4: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励他自己去战胜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个个难关,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当然我也会为他照那束光,让他明白,前方总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他的父亲总会支持他的。  师:  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我比较赞同后两位同学的意见。你们不但知道文中的父亲怎样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亲上去把他抱下来,那么“我”以后碰到困难时会怎样?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指点,“我”能不能获得让我一辈子受用的“人生经验”?  …………  生1:假如我是杰利,我不会抛下朋友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从崖壁上爬下来;即使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会马上跑去叫大人来帮忙。  生2:  杰利没有“抛下朋友不管”,虽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对“我”不放心,心里还一直牵挂着“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杰利带来的。  生3: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们去爬悬崖,因为知道他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会跟在他后头,帮助他爬上悬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时候,我非但不准许别的同伴嘲笑他,还会让这些朋友一起鼓励他。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会在大家决定把他丢弃在一边时,劝大家想办法营救他,一边营救,一边让一两个人去通知他的父亲。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中能看到同学们身上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对同学、对朋友有一颗爱心。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困难,我们才失去信心,难以办到;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困难,难以办到。”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多鼓励他,帮他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五、教学设计反思  1。关于本课的教学重点的确立。以认知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放在突出的位置,把情感目标当作一种附属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则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以人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的教学重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特点(文字浅显,哲理性强)和它所在的位置(以人生为主题的第一单元),决定了它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思想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学习并内化对待困难、克服困难的经验,而不是某一具体知识和能力。  2。关于本课的教学形式的选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本文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应该选择学生自主阅读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  3。关于本案例的具体编写问题。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设计,必定带来教师思考重点和备课方式的改变。过去的备课,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考虑的是怎么导入,设计哪些讨论问题,怎么结尾。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为核心的线性流程。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思维不会依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维流程运转,只要断开其中任何一环,教学流程就不再顺畅。本案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具体写法上试图进行突破,但很不成熟,还有许多矛盾和遗憾。  六、教学资源汇编  (一)练习题设计  1。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①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1-6自然段)  ②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7-15自然段)  ③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16-22自然段)  2。搜集并摘录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佳句,在班级交流。  3。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杰利,你知道亨特在哪儿吗?”“亨……亨特,他还没回去?……我不知道……莫……莫顿叔叔。”我结结巴巴地答道。“哦,是吗?”莫顿叔叔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顿时慌了。  莫顿叔叔走后,我急匆匆地拿起手电筒,向森林里小悬崖的方向冲去。森林里的夜色很美,可在我心里,现在的美景根本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亨特的安危。  “亨特你在哪儿呢?”  “杰利!快救我!”  亨特的声音带着恐惧,带着哭腔,在颤抖着。他哭过了。他饿极了。他累坏了。瘦弱的身影蜷缩在石架上。这都怪我。  “亨特,呆着别动,我上去!”  “……”  这悬崖就像随意堆叠的一堵堵石墙,我爬起来并不吃力。不多时,我就来到了亨特的身边。  “杰利!”亨特十分激动,声音古怪地结巴着,就像我们已有几十年未见一样。他的手死死地抓住我,身子死命地往里靠。  “亨特别着急,抓住我的手,眼睛不要往崖底看,勇敢点,我走一步,你走一步,明白吗?”  “嗯。”  现在你把左脚踩在我踩的这块岩石上,再将右脚移到左脚边”,“很好,很好,再跟我将左脚踩在左下方的大岩石上,勇敢点,再勇敢点!”  一切很顺利,没多久,我们就在悬崖下了。亨特抱着我,将身子全挂在我身上。  这时,边上的树旁边出现了一道人影,是莫顿叔叔!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得格外灿烂,笑眼里闪着泪光。  2。同题诗歌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四)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刘海涛

【篇三】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同仁九年制学校 成玲

教材分析:《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重点语句,反复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内心活动。

2、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引入母爱

1、同学们,还记得孟郊的《游子吟》吗?这是一首赞美谁的古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2、齐读课题。学生就课题质疑。

二、质疑课题,走进母爱

1、学生就课题质疑,提出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作者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

文中作者总共抱了几次母亲?

2、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词,读通句子。将不懂得地方多读几遍。

(2)读书过程中把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3)流利的读完课文并找到问题答案的请举起你的右手。

3、检查自学效果。

重点抽查“翻山越岭”、“愧疚”两个词语,并造句。

三、精读课文,感悟母爱。

1、关注“第一次”,感受“我”的心情 过渡: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抱母亲?(母亲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连翻身都很困难。)

师生品读文中第一处写“我”抱母亲的句子。想一想,这一抱,让我抱出了怎样的感受?

品读关键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思考:“竟然”是什么意思? 过渡:“竟然”一词表明作者很意外,作者怎么也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他与母亲朝夕相处了几十年,对母亲再熟悉不过了,他为什么就没发现母亲很轻这个秘密呢?

交流:理解两个“担子”的含义

A、“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过渡:原来母亲肩上的担子这么重啊!这真是“重担”啊。

过渡:母亲肩上的担子仅仅是那一百斤的东西吗?这个“担子”还装着什么?或者指的是什么?(小组讨论) 母亲肩上不仅仅是一百多斤的重量,她的肩上还有家里一切需要他操心的事,他挑的不单单是重量,更有责任,还有对子女满满的爱!理解了“重担”,再回头看“翻山越岭”,母亲挑着这样的担子是怎么“翻山越岭”的?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在烈日炎炎、骄阳似火中,母亲总是手里____ 背上_____ 肩上_____。 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中,母亲总是手里____ 背上_____ 肩上_____。 在大雪纷飞、冰天雪地中,母亲总是手里____ 背上_____ 肩上_____。

B、“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母亲为什么总是自己来挑重担啊?是因为她的力气大一些吗?(指名读句子)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交流:母亲肩上的挑的担子有多重啊?那母亲就不累吗?

师:是啊!每个母亲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生存,都用那柔弱的身躯,承受了那么多的重担,我们一天天长大,而母亲却一天天老去!而文中的我竟然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道:——(生答) 过渡: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的感受怎样?(难过,愧疚)当得知了一切之后,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母亲笑了笑(引读)

课件出示: 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 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生:自由读

师:你能听懂母亲的话吧

生:母亲认为她做的那些事不值得提.

师:那些事指哪些事

生:母亲挑着担子翻山越岭.

生:母亲为养育我们吃的苦.

生: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

师:那些事值得提吗 ?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设计

生:当然值得提,因为母亲曾吃了那么多苦.

师:那么多的苦和累,就被母亲这样一笑而过,在母亲的心里,她把自己看得很轻,儿女始终放在她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过渡: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为了孩子们任劳任怨。想想自己的妈妈:

2、挖掘文本内涵,联系自己的母亲(生:妈妈每天起来为我烧早饭,也很辛苦. 生:我的妈妈常为我的学习担忧.生:我妈妈上班很累,回家后还得照顾我.)

3、关注“第二次”感悟母亲的心情 过渡:此时,作者也想了许多,内心感到深深的愧疚,于是,他突发奇想,决定抱母亲入睡,一个儿子抱着自己母亲的动人画面就在此刻出现了:

(1)师配乐朗诵“我坐在„„”课件出示,配乐。

(2)再引读最后一句“„„我突然看见,有两行泪水„„”

(3)为什么有两行泪水流了下来?(生交流讨论)这是两行什么样的泪水啊?

四、小结升华

1.“第一次”对比“无数次”

过渡:从小到大,母亲抱过儿子多少次,而儿子长这么大,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这么高兴,那么欣慰。儿子对母亲的爱,与母亲对儿子的爱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一个孩子,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啊!那作为我们,该如何来报答母亲的恩情呢?(生交流讨论。)

2、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老师也坚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用你们有力的肩膀抱起自己的母亲,帮她们分担忧愁,共挑重担。 五、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无数次抱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六、 作业设计

1、将联想到的关于母亲的名言警句写出来。

⒉今天回家帮妈妈干一件家务。

【篇四】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3课,齐读课题。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

二、 精读课文第1自然段

1. 这次偶然的机会,让文中的“我”第一次抱了母亲,第一次抱母亲后,我的心情怎样,打开课本,翻到69页,快速读一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 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星句)

(1)“竟然”是什么意思?(没有想到,意外)

(2)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到了我的“没想到”?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应该是很了解母亲的) (指导读好星句)

(3)是呀,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竟然连母亲的体重都不知道,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母亲这么轻,我怎么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个原因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第2 自然段并找一找。

三、 精读第2自然段

(一)交流:

1.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a)100多斤担子(非常重,相当于一大桶水)

(b)只是挑100多斤担子吗?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挑担子的同时还要分出一只手拉我,挑担子的同时还要背上至少三四十斤重的妹妹,真是步履维艰啊!)

(c)还有呢?翻山越岭(什么意思?爬过山吗,感觉怎样?母亲在翻山越岭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同学们游山玩水只是爬一两座山就那么累,而文中的母亲翻的是一座又一座山,而且她手里还拉着我,背上还背着妹妹,肩上还挑了100多斤的担子,再翻山越岭)

(d)我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此时我还以为母亲是力大无穷吗?此时我很难过,因为母亲很(辛劳)

(e)像这样的生活是一两天吗?是年复一年,

创设情境练读:

在烈日炎炎的酷暑中,80多斤的母亲总是„„

在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寒冬里,80„„

在„„

一年, 两年,十年,年复一年,80多斤„„

(f)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我却从来没有想过母亲这么辛劳,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心里很难过。 过渡: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作者难过的?

2.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a)你认为重担应由谁来挑?

(b)母亲是怎么想的?

(c)把所有的重担都背负在自己身上,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3.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看着纸上的文字,另一只看到纸后的文字,也就是说要读出文章内涵的意思, 这就需要很好的思考

(a)你能读出除了母亲背上的重担,还有那些看不到的担子吗?

(b)母亲们承受得太多,家庭的重担、生活的重担,是什么让母亲变得力大无穷去承受这么多的重担?(爱)是怎样的母爱?(伟大,恩重如山„„)

(c)是啊,母亲的身体力量是有限的,但母爱的力量却是无限的、无穷的。是爱让每个母亲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生活,用她们那柔弱的身躯,默默承受了那么多得重担。让我们在她们爱的保护下一天天地成长,而她们却在一天天的老去! 我的心里很难过、很愧疚!

3. 谁能读出这份对这份母爱的敬佩和我的难过与愧疚。 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敬佩,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四. 精读第3节

1. 作者明白这一切后,心里很愧疚,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在母亲看来又是怎样的?(母亲觉得每个母亲都是这样的,是理所应当、不值一提的)(你的母亲,我的母亲都如此)

2.说说你的母亲是怎么做的?

3.这就是母亲,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尽到作为一位母亲的责任,她们默默奉献,不求回报,是平凡而伟大的。就连一旁的护士也变得更加轻柔起来,点读护士部分: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3.从护士的动作、语言,你猜想,她在想什么?

四、 精读4-5

1.文中的我也终于从这个让他差点仰面摔倒的一抱中,顿悟出母亲的爱和母亲的辛劳,于是他突发奇想地说(引读)

2.此刻,我为什么要抱母亲?(孝顺 报答)这是我第一次因为( )而抱母亲,意义非凡啊,所以我们的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

3.就这样,一个儿子抱着母亲的动人画面就在此刻出现了(师读最后一小节)

3.此时无声胜有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对互相依偎的母子吧!(生配乐读)

4.这是怎样的两行泪水?

五、 小结拓展

1.这甜蜜的泪水也流到了老师的心里,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的母亲抱了我们无数次,给予了我们无数次关怀,无数次帮助,„„也许她们不必背着我们翻山越岭,也不用肩挑重担,但在你的记忆中,还有这样的画面吗?

(a) 出示图片

(b)这一幅幅平凡的几乎被我们忽略的画面,不都蕴含着深深的母爱吗?

2.课文学到这里,不知你心里想到了什么?最想对你的母亲做点什么、说点什么?请同学们拿出写一写。

【篇五】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语“无数次、轻轻地、担子、翻山越岭、泪水”,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母亲身上的重担及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齐读课题。

2、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

3、读着课题,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带着思考学课文,效果一定很不错。接下来,让我们打开书,一起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交流反馈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反馈朗读情况,检查生字词,指名朗读课文。

3、交流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相机引导理解:一开始是因为护士要换床单,后来是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

三、学习课文,感悟母亲的伟大。

1、师:同学们,课题是《第一次抱母亲》,那么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把它划下来。

2、交流: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出示句子)

什么是竟然?(居然、没想到)

3、我没想到什么,文中有好几处“没想到”,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1—3小节,在文中找找相关语句,划一划,想一想,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

4、交流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引读三个没想到:A、母亲病了,我左手——引读第一个没想到

B、当护士责备我时,我坦言——引读第二个没想到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可事实上——引读第三个没想到

▲放声再读这三个“没想到”,这三个“轻”,联系上下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学生交流,教师抓住重点词,体会情感,领悟中心

A、“使劲、轻轻”体会抱的小心翼翼,却大吃一惊

B、“这么”体会难过、意外的心情

C、是啊!在我的印象中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 细细品读课文第二小节,哪些语句描写了母亲的力大无穷,找出来读一读。

▲A、(1)“母亲手里拉着我,------翻山越岭”(感受到母亲身上的担子,感受到翻山越岭的不易)

(2)那是怎样的情景?再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师仿佛看到了母亲艰难的脚步,听到了母亲粗重的喘息。这样的背、拉、翻仅是一次吗?(体会:“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

长大”中“年复一年、直到”)

(4)(音乐)

*春天,山岭之中一片葱绿的时候,母亲手里——读,母亲坚强的脚步走过一片葱绿。

*夏天,烈日当空,母亲——读,此刻母亲汗流浃背,可是她无怨无悔。

*秋天,枫林尽染时,母亲——读,母亲挑着丰收的果实,脸上洋溢着满心的欢喜。

*冬天,雪花飘舞,母亲总是——读,看着母亲鼻尖红红的,雪花在肩头跳舞-----就这样“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5)小结:多么伟大的一种坚持,多么无私的一份母爱呀!! ▲ B、“长大后可以干活了,——————让她来挑” 担子压在孩子的身上,疼在母亲的心头。

*除了文中的照顾孩子以外,母亲还要承担起哪些生活的重担?(自己的父母,家里家外的农活)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

是啊,面对生活的重担,母亲总是默默的承受,从不埋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孩子、为家庭无私奉献。

这么重的担子竟然压在只有80多斤的母亲肩头,相信你一定也读懂了作者此时心中的难过和愧疚。来,再来投入的读一读这三个“没想到”。(配乐齐读)

5、教学第三小节

(1)听着大家的朗读,我们的眼前也出现了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她的双鬓渐渐沾满霜花,她的身躯倦得不再挺拔。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岁月痕。这样的母亲不就是因我们做儿女的而病倒的吗?这样的母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就连护士也动情地说:“„„”(引读第三小节。)

(2)文中的母亲对这一切又是怎么看的呢?指读第三节。 出示句子;“哪个母亲不是这样的——”多么朴实的一句

【篇六】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重点语句,反复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内心活动。

2、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重点语句,反复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体

会蕴含其中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写一段话,表达你们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配乐

教学过程:

一、 交流感受,触发情感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的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这一个人,就叫母亲。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师相机指导朗读,并在评价过程中强调“第一次”)

过渡:那么文中哪些句子就是在具体描写“我”抱母亲的情形呢?(学生读文,并划划相关的语句)

二、感悟“抱”中之情,走进“我”的心灵

(一)学生自读课文,划下相关的语句

交流:(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关的语段)

A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摇动。”

指导学生的朗读,引导圈出“我”的动作。

(二)关注“第一处”,感受“我”的心情

让我们再来品一品文中第一处写“我”抱母亲的句子。想一想,这一抱,让我抱出了怎样的感受?

品读关键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思考:“竟然”是什么意思?

过渡:我为什么“很难过”?生读第二小节。

(三)品读“我”的叙述,感受母亲的形象。

师:母亲这么轻,我完全“没想到”。那么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怎么样的啊?

思考:“我”为什么会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1.交流:

A、“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山路好走吗?可是母亲,却总是……

“我”和妹妹越来越大,越来越重,母亲还是年复一年,

总是……

母亲“肩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走过这弯弯曲曲的山路,都是为了什么啊?

指导朗读。

在小时候的我的眼里,母亲是怎样的形象啊?

母亲如此坚强,如此能吃苦耐劳,在我的眼里,她是高大的,她是力大无穷的。

B、“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母亲为什么总是自己来挑重担啊?是因为她的力气大一些吗?(指名读句子)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交流:母亲肩上的挑的担子有多重啊?母亲承受的重担,仅仅只有那100多斤的东西吗?

是什么力量,使母亲她那80多斤的身体,竟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母亲真是——(赞扬母亲)

连护士也动情地对母亲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面对赞扬,母亲的表现是怎样的?

D、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交流:母亲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每个母亲都是这样过来的)

E、其实,母亲的艰辛,又岂是这简简单单的话语能概括的!

引导想象:在狂风暴雨中,母亲……

在烈日炙烤下,母亲……

在寒冬腊月里,母亲…… (学生说话,交流)

2.再次强调,理解“难过”

师:是啊!每个母亲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生存,都用那柔弱的身躯,承受了那么多的重担,让我们一天天长大,而母亲却一天天老去!而文中的我竟然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道:——(生答)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的感受怎样?(难过,愧疚) 交流:我的心里为什么难过、愧疚啊?

(再次轻声齐读句子)

3.挖掘文本内涵,联系自己的母亲

孩子们,也许我们的母亲不必背着我们翻山越岭,不用肩挑重担,但在的你记忆里,还存有这些画面吗?(课件出示一组画面:平凡的母爱)

这一幅幅平凡得近乎被我们忽略的画面,不都蕴含着深深的母爱吗?

(四)定格动人画面,体味其中深情

1.师:文中的“我”,也终于从这个让他“差点仰面摔倒”的一抱中,顿悟出母亲的爱,和母亲的坚忍,更感到母亲这一辈子生活的艰辛!

引读:于是,他突发奇想:――(生跟读,指导朗读) 其实,此时的“我”是想用这一抱,来?(以“抱”母亲来“报”母亲)

2.一个儿子抱着自己母亲的动人画面就在此刻出现了: 师配乐朗诵“我坐在……”课件出示,配乐。

此时无声胜有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对互相依偎的母子吧!(生读,配乐)

3.再引读最后一句“……我突然看见,有两行泪水……”这是两行什么样的泪水啊?

4.这样的画面,不论谁看了,都会为之动容。此刻,无声胜有声。而在这安详的寂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小结升华

1.“第一次”对比“无数次”

从小到大,母亲抱过儿子多少次,而儿子长这么大,却是——

儿子对母亲的爱,与母亲对儿子的爱相比,实在是——

2、其实,抱过我们的又何止我们的母亲,还有我们的父亲,即使我们长大了,他们的爱也永远陪伴着我们。

3、老师此时还想说这样一段话:

【篇七】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深深慈母情 悠悠孝子心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文章。整个单元侧重写人,体现可贵的人间真情。本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报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包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

【学情分析】

对于本课的字面内容,四年级的学生通过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应该能够掌握,但对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学生领会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这需要老师加以点拨指导。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以情为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情感的闸门;以悟为强音,加深认识的深度。 教学目标

1. 基于预习,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聚焦提示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4.通过合作探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依托文本,从关键词入手,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感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母子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资料

教师:整合白板资源、自制ppt

【教学过程】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基于预习,认识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融情引入。

1.多媒体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呢?(歌颂母亲是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3.板书课题,生齐读。

4.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有什么疑问呢?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之初,多媒体播放歌曲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面学习作铺垫。

二、基于预习,整体感知。

1.了解学情,找准基点。

(1)指名说说在预习中所遇到的字词方面的拦路虎,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课件出示生字词。)

指名读,齐读。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词语放回文中读一读,结合课文内容,用词语说一句话。

2.指导生字,注重养成。教师指导,学生练写。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设计

3.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通过课文的预习,你喜欢文中的什么句子或段落,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并说说理由。

(2)总结课文大意,理清段落。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重在加强基础,尽量多给学生时间,重点解决字词,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为下面学习做铺垫。

三、细读课文,初品母爱。

1. 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写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合作交流,每组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教师补充指导。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去感受语言形式的表现功能,去领悟情感。充分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师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不能轻易否定,这里需要真正的民主、平等和尊重。

四、依循文本,激思结课。

1. 配乐朗读。

2. 学生总结学习所得、交流学习心得。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链接,适度延伸。

1. 把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读书笔记本上。

2.课外阅读有关歌颂母亲的诗文。

【设计意图】作业是一节课的延续。合理的作业可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点突出,文字简练,生动形象,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通过合作探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运用能力。

一、复习回顾,触发母爱。

1、复习:上一节课,我们阅读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谁能说说文中的母亲在你的头脑中留下了怎样印象?

2、看图欣赏美文:多媒体出示课文图片,指名学生朗读上节课的作业搜集歌颂母亲的诗文。

【设计意图】展示一幅母亲的图画,让学生朗读作品,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也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

二、朗读感悟,共品母爱。

(一) 关注细节,对比前后“抱”之不同。

过渡:其实整个故事就源于一个简单的动作——“抱”,作者这一抱就抱出了感慨万千,抱出了很多的意想不到。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作者抱母亲动作的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

2.指名说。( 课件出示)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着。 3.仔细读读这两句话,思考:同样是抱母亲,你有没有感受到这两处有什么不一样呢?

4、指名说。比较“使劲”与“轻轻”的区别,体会细节描写。

(二)以“轻”衬“重”,感悟母亲形象

1、自由读一二自然段,说一说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这么轻”。

2、指名说。(课件出示)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摔倒。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3、体会作者描写“轻”的不同写法。指导朗读。(板书:轻)

过渡: 可“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为什么没想到她“这么轻”呢?

4.再读第二自然段,你能从这段话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担子“那么重“?画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5.指名读 。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课件出示)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设计

6.结合自己爬山的经历,体会母亲“翻山越岭”的艰难,想象画面:你仿佛看见了什么?指导读法:想象着画面读书会更有感情。

配乐领读:

那是一个细雨绵绵的清晨,道路泥泞,母亲——

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晌午,骄阳似火,母亲——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寒风凛冽,母亲—— 7.理解“重担”的内涵。母亲承受的仅仅是肩头这看得见的重担吗?(板书:重

是啊,有形的担子、无形的担子母亲都以瘦弱的身躯坚忍地扛着,默默地扛着,这一扛就是几十年,这一扛就是一辈子。所以在我记忆中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8.讨论:母亲真的“力大无穷”吗?

体会母亲身体的力量不是无穷的,但母爱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过渡:是啊,母亲老了,累了,病了,力大无穷的她现在连下床都很吃力,看着母亲这样的变化,“我”的心情怎样?再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用笔画下来。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课件出示)

9.联系上下文理解:我为什么难过?我为什么愧疚?

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升情。

三、赏读悟情,深化母爱

过渡:此刻,作者最想表达自己爱的方式是什么?抱母亲入睡。让我们走进病房,去感受这动人的一幕。

1.师范读第五段。无尽的“母爱”,激发了作者心中浓浓的“爱母”之情,而这种“爱母”之情,让这位坚强如山的母亲,心中如潮水般的情感化作了眼角的两行泪水。母亲为什么流泪?这泪水包含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2.指导朗读: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读出真切的情感。

过渡:这轻轻的一抱,是孩子对母亲爱的回报,是孩子对母亲无限的眷恋和热爱!如果说开始时作者是用力抱母亲,这一次则是用心在抱母亲啊!让我们再次回味这感人的时刻!(配乐读)

3配乐朗诵第四、五自然段,再来深情地回味这温馨的一幕。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的对话过程,对话教学,唯有高扬主体之魂,调动学生的潜能,直抵学生的心灵,感情才能得以升华。也能让学生去感受语言形式的表现功能,去领悟情感。

四、总结升华,迁移母爱。

过渡:深深慈母情,悠悠孝子。心文中的母亲,你的母亲,我的母亲,天下的母亲,都同样了不起!此刻,老师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写的那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同学们,今后,也许你身在家乡,也许远在他乡,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心怀一颗感恩之心,永远记住那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1.制作一张卡片,写上对妈妈祝福的话语送给妈妈。

2 .回忆自己与妈妈相处过程中最让你感动或印象深刻的场景、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让学生从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表达爱,并养成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这也是新课标中要求使课内、课外有效地结合,将爱升华。

五、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让学生记忆深刻。它是内容的浓缩,主旨的凝练,借助板书,学生能更好的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反思

【篇八】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

教材简析

《第一次抱母亲》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课文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播放歌曲《心中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

2.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3.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想要了解些什么或者你心里有些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要求:先画出生字新词,根据课文后面的生字表读几遍再读课文。

2.检查朗读情况:个别读,小组读,涉机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和流利。

三、理清层次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我”抱母亲,其它的自然段又是写是什么的?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的意思。

2.交流:课文哪些内容是写“抱母亲”?

3.分段,概括大意:

一(1)“我”抱起母亲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

二(2-3)“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道母亲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三(4-5)“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抱着母亲入睡,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要把主要的人和事说清楚。

四、学习字词

1.读准课文后面的生字以及词语。

2.理解:

愧疚:心里惭愧不安。

突发奇想:突然产生一种奇特的想法。

五、完成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习到的诗句。

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自己读,个别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

3.读课题。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注意到“赶紧”这个词语了吗?读出它的意思来。

我为什么要“赶紧”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是啊,我“赶紧说”,不仅是速度快,更表达我不想让病中的母亲吃力地起床,对母亲的体贴。和后面我抱母亲的一句话连起来,再读。

“妈”喊响一点,表达一种急切,“你别动,我来抱你。”表示动作的词语刻意注意地用声音表达它的意思,就可以读得更进入角色!

3.看到我这样抱母亲,护士责怪起我来了,个别读一读护士说的两句话。评一评,有没有表达责怪的意思?再读一读。

4.母亲的话应该怎么读呢?个别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母亲病得很厉害,翻身下床都不行,都很吃力,说话还有力气吗?)

5.读书要思考„„读书的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6.个别分角色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出示2: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2.从“竟然”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意思?(出乎意料,责怪自己对母亲太不关心了,难过)

3.你还可以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出来?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A个别读

B想象一下,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说一说。

C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她要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瘦弱的肩头曾经担负起多少重担啊!)

D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

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这是为什么啊?

E出示

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痛在娘身上,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

F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翻山越岭”这个词,母亲仅仅是翻过那真实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母亲用那孱弱的肩头,带着我们全家度过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关,在许许多多的风雨之中给我们带来一片晴朗的天空。)

G同学们,这就是用另一只眼睛看到课文的背后!

H这就是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走过了多少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付出多少啊!当我们这样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我相信能把这段话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情谊。指导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4.所以我愧疚啊,难过啊,再来读这两句话: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5.接读:护士动情的说:————

母亲笑了笑说:————

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

6.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A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

B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

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C同学们,你从“哪个”这两个字,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吗?你想到了什么?

五、学习第三段

1.这时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看,如小时候母亲抱我一般,我抱着母亲入睡

2.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这是什么样的泪水?是幸福的?是激动的?还是别的?你是怎么想的说一说。

3.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边说边板书:无数次)当我们回忆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当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板书:母亲无数次抱我)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抱过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4.你想知道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话吗?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的是诗中的哪一句话?

5.出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拿出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咱们一起写。师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这是课文中最感人的一段,一起来读一读。

六、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像哥德说的那样,用两只眼睛去读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我们的崇敬和爱戴的,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七、布置作业

写一写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