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教案

时间:2021-10-10 16:13:51 二年级作文

【篇一】平均分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平均分的教案

1、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4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按例1内容准备实物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小精灵聪聪刚刚告诉老师,明天是个好天气,学校决定明天春游去。一听到这个好消息二(1)班的小朋友可高兴啦,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小朋友在分每一种食品时,每份都同样多。课件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学生自圆其说,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例1,引入平均分

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明天春游的食品(课件出示:橘子、糖果)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食品。要求:分每种食品要像二(1)班那样,每份应同样多。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③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糖果分成5份,每份有3颗;橘子分成5份,每份有3个

④观察:从各小组准备的食品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各种食品都是每份的数量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小精灵说: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⑴、书第13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每份同样多

②操作:用10个○片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⑵、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的意思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过程说一说吗?

①同桌互相说一说②交流汇报

3、引入例2

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做老师的小助手将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①学生动手分一分(用○代替橘子)师参与活动

②交流分的结果(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个橘子

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聆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④讨论评价: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平均分、结果)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4、巩固书第14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用小棒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再用虚线把分的结果表示出来) ②交流,同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③如果老师又拿来3瓶矿泉水,这时应怎么分呢?如果老师又拿来的是4瓶会出现什么情况,该怎样解决?(让学生充分思考,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学生自由交流,各抒己见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三第3题

①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相应的梨子

②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平均放进3个盘子里(注意总数、份数的渗透)

③评析,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2、练习三第一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②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③评选,谁插的花最漂亮(培养学生的欣赏美的能力和做答认真的习惯)

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平均分

3、练习三第2题

①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分析能力

②评析,你想对第1、第2题说句什么话?(第1题: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不公平、第2题是平均分,但只能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四、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注意什么?

课后小结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篇二】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案

课题:平均分(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资源:萝卜图片,桃子图片,小木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学生操作摆桃子。

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 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小组或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

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到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书本第31页的“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3、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了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棵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作业:

《补充习题》P23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

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 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

课题:平均分(2)

教学内容:

书本第44—4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学用具 桃子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

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 )个学生; 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 )个学生。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字子。

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

三 、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

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只小猴1个、、、、、、

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

3. 书上第44页的“试一试”

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四、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第44页的“想想做做1”

学生同桌讨论解决,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书上第45页的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用学具代替萝卜摆一摆。

3、书上第45页的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4、书上第45页的第4题平均分教案

先通过讨论明确分的方法,再让学生用学具分一分,并组织交流。

5、“动手做”。

安排充裕的时间组织学生活动。

提醒学生:如果操作不成功,不必把摆好的小正方形全部打乱从拼,可以通过调整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得到想要拼成的长方形。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按照份数分得。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补充习题》P2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例3主要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成几份的要求,学习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方法。和例2一样,例3也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呈现了8个桃的画面,并提出:“用圆片分一分”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和交流,认识到:可以把8个桃1个1个地依次分给2个小朋友,每次都分给2个小朋友1个桃,像这样分4次正好分完,进而初步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依次按平均分成2份、3份、4份的要求把12根小棒平均分,进一步积累平均分的操作经验,巩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操作方法。最后“想想做做”着重让学生练习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方法。

本节课重点要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把8个桃1个1个依次分给小猴”的方法,从反馈情况看,根据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自由操作,学生也能对操作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清晰的认识,但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想像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时,部分学生有困难,需加强辅导。

【篇三】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12-1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谈话导入

师:今天数学课,孙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字“分”(板书),读作什么?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老师给我们分本子;分书。但是在这个“分”里面究竟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问题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

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

生2:同样多。

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教科数16页第2题)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想怎样分吗?

生:小明要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么分呢?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生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里,每盘分3个苹果。

生2:我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下5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生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生4: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你分得很快,谁是这样分的?(班级有三分之一是这样分的)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想口诀三五十五,我就知道每个盘子里3个。

生2:我想到乘法算式3×5=15,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生3:我会用除法,15除以5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篇四】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P50、51平均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

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除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

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平均分。

教学准备:

10张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 课本50页

1、森林里正在举行聚会,有好多小动物都到场了,都有哪些小动物呢?

生汇报:熊猫、猴子、兔子、松鼠

师:那它们喜欢吃什么呢?

生:熊猫喜欢吃竹笋,猴子喜欢吃桃子„„

2、它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①怎样分竹笋呢?(板书)

②怎样分桃子呢?

(二)学习新知

活动一:

1、解决问题:6个竹笋怎样分给2只熊猫?小组讨论

生1:一只熊猫分4个竹笋,另一只2个。

生2:一只熊猫分5个竹笋,另一只1个。

生3:一只熊猫分3个竹笋,另一只也是3个。

2、这样分公平吗?

生:不公平。

3、怎样才公平?

每只熊猫都3个才公平。

引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

板书课题:平均分

4、学生自己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5、6个竹笋分给2只熊猫用平均分应该怎么说?

6个竹笋平均分给2只熊猫,每只分3个。(板书)跟老师一起读。

6、说一说生活中的平均分?

活动二:

1、怎样平均分桃子呢?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分几个?(板

书)

运用手中的纸片,同桌合作分一分。(提示10个不够,同桌合作数出

12个,其余放一边,分一分)

生1:一个一个地分,每只小猴分4个。

生2:两个两个地分,每只小猴分4个。

生3:三个三个地分,剩下三个再一个一个地分,„„

生4:四个四个地分,„„

2、这几种方法都很好,你喜欢哪一种,就可以选择哪一种方法来计算。 得出: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分4个。(板书)跟老师一

起读,自己读一读

活动三:

1、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四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板书)用纸片分一

同桌合作分一分

2、学生上台展示

3、画图圈一圈

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四个,可以分给4只小兔。

(三)练习

52页自主练习

1、读一读,题目有什么要求?什么是平均分?

2、分一分

(1)9根香蕉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 )根。

(2)10个樱桃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 )个。

3、圈一圈平均分教案

(1)8块蛋糕,每2块装一盒,可以装( )盒。

(2)18块糖果,每6块装一袋,可以装( )袋。

(四)收获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①怎样分竹笋呢?6个竹笋平均分给2只熊猫,每只分3个。

②怎样分桃子呢?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分4个。

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四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16个萝卜,每只小兔分四个,可以分给4只小兔。

【篇五】平均分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12-1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

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

生2:同样多。

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 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正在给同学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想怎样分吗?

生:小明要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么分呢?平均分教案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5个水果图片和5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生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里,每盘分3个苹果。

生2:我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下5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生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生4: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你分得很快,谁是这样分的?(班级有三分之一是这样分的)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想口诀三五十五,我就知道每个盘子里3个。

生2:我想到乘法算式3×5=15,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生3:我会用除法,15除以5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师:你们想得太好了,善于动脑,找到了简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

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 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 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 !

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

2.拓展练习

任意拿出几个盘子和水果,平均分一分,小组可以合作。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

【篇六】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五

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48—

50)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

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

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引

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

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

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

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喜欢的操作活动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

等形式,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3.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

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

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10根小棒,礼物包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同学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咱们一起

瞧瞧去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20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你还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师:这么多丰盛的食物分别是为哪些小动物准备的?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

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设计意图:以故事开头,吸引学生注意力,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引导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搜集数学信息、能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述

信息的能力以及问题意识】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分竹笋

师: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竹笋呢,猜一猜它们遇到了什

么问题?

预设学生会问:怎样分竹笋?

师:该怎样分竹笋呢?这就是熊猫哥哥和弟弟所想的。(课件出示问题。)

师:这儿有10个竹笋,要分给两只熊猫。这是哥哥(贴熊猫哥哥),这是

弟弟(贴弟弟),该怎样分呢?

师:老师想这样分,哥哥1个,弟弟9个,并把这种分法记录起来。(在黑

板上举例作出示范)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平均分教案

师:现在,每组同学就以小棒代替竹笋,把10个竹笋任意分成两份,看一

看有多少种分法?注意:别忘了在白纸(印有两只熊猫)上记录,我们比一比,

哪一组合作默契,哪一组分法最多?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物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自然引出“任意分”。)

生:同桌合作,探究分法:分成2份,每一份有多少根小棒。

师: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指导。

师:老师发现大家有许多种分法,谁先来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我把10根小棒分成2份,哥哥( )个,弟弟( )个……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 1 2 3 4 5 6 7 8 9

熊猫弟弟 9 8 7 6 5 4 3 2 1

(设计意图: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同桌合作将10根小棒任意分

成2份,学生们很多种分法。这样的操作有一定的思维容量,问题的探究空间大,有利于

学生智力水平与相应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师:我们有这么多分法,大家可真聪明,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

法,先自己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 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

师:我们给这种分完后每份同样多的分法起个名字吧。

生:同样分;公平分……

师:在数学中这种每份同样多的我们叫“平均分”。 然后教师板书课题: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生:把一些东西分成几份,每份同样多。(找几个学生多说几遍什么是

平均分,然后师生一起说。教师板书出每份分得同样多 平均分)

师:熊猫兄弟最喜欢平均分这种分法,现在,同学们能把这10个竹笋平均

分给两只熊猫吗?

学生:动手分10根小棒。

师:现在,每只熊猫分到了几个竹笋?

预设生:每只熊猫5个。

师:我们把10个竹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个。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

话再说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平均分语言模型的初步训练)

2.练习

师:小猫和小猪也分到了食物,咱们来看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要追问:为什么小猫是平均分的,而小猪不是平均分的。 师生共同总结:也就是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分竹笋及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分东西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平均分是其中的一种分法;通过判断小猫分鱼和小猪分西瓜,促进了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三、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回到宴会上,小猴子也着急了。他们想干什么呀?

师:这儿有20个桃子,分给5只小猴.小猴子有要求了,要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子。

板书信息: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子

师: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生:怎么分桃子?

师:也就是说,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

板书问题: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

(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师:小猴子有几个桃子?但是咱们手中只有10根小棒?该怎么办?

生:两人合作。

师:这个办法真好,两人合起来正好20个。下面拿出小猴子练习纸,同桌合作完成。比比谁和同位合作得最默契。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怎样分的桃子?

拿出磁性黑板,请两名学生上去分。

师: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

师:谁看出来了他们是怎样分的?

预设:1个1个的分的;2个2个的分的;三个三个分,再一个一个分的;4个4个分的。

师:分完了,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

学生能说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样多即可。

师小结:这么多的分法,虽然分的过程不一样,但是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到了4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2.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咱们帮小猴子都分到了桃子,一边的小兔子也着急了,他们想干什么?可是小兔子有要求,我们每只小兔要吃4个萝卜,这里有多少个萝卜?

板书:12个萝卜,每只小兔吃4个萝卜。

师:12个萝卜,每只小兔吃4个萝卜。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怎样分?

师:可以再请小棒来帮忙分一分,这次要拿出多少根小棒?

生:12根

师:同桌合作完成。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

学生动手分小棒,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