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生字

时间:2021-10-10 16:08:42 四年级作文

篇一:《《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课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着、宣布、固执、比萨城、胆大妄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

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

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一是布置学生进行充分预习;二是准备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安排:

两课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脉路,概括文章内容。

二、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

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语句进行学习,理清文章脉路,概括文章内容。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交流质疑

1、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共同学习第七单元,请先把书轻轻打到119页,自己轻声读读阅读引言,看看本单元选编的课文主要是围绕什么编写的?引言中又对我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提出了哪些要求?

2、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先学习25课,板书课题,PPT出示课题,生齐读。初次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还得走入文中去看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轻轻地把书打到120页,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轻声读文,自己读自己的,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注意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大部分同学不仅能正确朗读课文,还能把课文读流利,可见昨天预习的很好,可是不知道要是把生字单独出示,同学们还能不能认识,现在就来考考大家。(PPT生字词) ①(PPT文中生词)生开火车认读

②(PPT文中生字)生汇报组词,越多越好,要求组常用的词语(PPT文中生字多个组词)生齐读

③(PPT文中生字)师:这些字有的比较难记,有的比较难写,不容易写好看,那么,谁愿意当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说一说在书写或记忆这几个生字时应注意什么地方?生汇报

④师:有了小老师的提示,咱们一定会写的好,记得牢,现在就动笔,在生字格上下方练写这些字,一个生字就写一次,开始。

生书写,师巡视。

3、师:写的不错,相信已经记住了这些生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正确流利的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问题的答案。生汇报

4、师:那么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了解人物

1、师:文中出现了哪两个主要的人物?

2、师:谁能用文中的语言简要的说一下这两个人留给你的初步的印象?

3、师:出示PPT亚里士多德 资料

出示PPT伽利略 资料

生了解

师:通过刚才的了解,对这两个人你又有了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四)小结

师:这两个人生活相差好几个世纪,那么究竟什么事把他们两联系在了一起呢?我们下节课来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科学真理的精神。{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生字}.

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科学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人们都信奉的哲学家,他是谁?文中他提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二)提纲挈领,把握全文

1、师:当时的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这个结论吗?文中怎么说的?

2、师:那么当亚里士多德刚开始提出这个结论时,人们肯定互相奔走相告,你觉得信封他的人们会怎么交流他的这个新的结论?

3、师:那么亚里士多德的这个结论对不对呢?书中又是怎么说的?PPT出示书中的中心句 生齐读

(三)走进人物,了解其品质

1、师:书中说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那么是谁让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

2、师:在那个人人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伽利略敢于提出异议,那么,针对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伽利略不同个结论又是什么?

3、师:他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4、师:他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是如何思考的?你能明白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个思考的理解?

5、师:学习数学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别人没有提出异议而伽利略却能大胆提出异议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6、师:既然知道了这个试验会有这个结果,他完全可以在学术论文上发表,为什么他非要兴师动众的在比萨斜塔上做这个试验呢?

7、师:他做这个试验会面临哪些困难?

8、师:我们想一下,当亚里士多德的信徒们听到了他要在比萨斜塔上颠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时,人们会怎么说?会怎么做?想象模仿 当他试验成功后,人们又会说些什么?

(四)观察人物,学习描写

1、师:是的,人们议论纷纷,但都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

2、师:我们说是伽利略让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呢?

3、师:文中是怎么描写他的?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4、师:出示反面衬托的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并讲解,继而让学生找出本文中反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句子。

5、师:归纳描写方法。

(五)、拓展延伸

1、师:是啊!正是这样的一个科学家终于让人们明白了不能盲目迷

信权威,可是,在那个时代,伽利略却并没有因此而收获荣耀,相反 出示PPT伽利略因此而得到的遭遇

2、师: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些文字有什么感受?你们想说些什么?

3、师:那么如果伽利略知道他就是试验成功也会受此遭遇,你觉得他还会在比萨斜塔做这个试验吗?为什么?

4、师:是的,他一定会。因为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像他这样的人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的人还有很多,你还知道谁?

5、师:出示PPT歌颂他们这类人的短诗,在诵读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篇二:《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南屯镇中心小学 四 年级 语文 教案

教案审批签字 时间

篇三:《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及反思》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课型:新授 授课日期:5.20-5.23 总课时数66--6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设计意图】故事讲述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课始通过资料交流,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学策略】谈话法,让学生体会伽利略的时代背景

二、自读自悟、提出问题

1、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同时”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3、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4)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4、自读交流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人物伽利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较为浅显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含义深刻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暂时不做讨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指出:“略读,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确地读。”略读课文中的初读,不要求逐字逐句的分析,只要从整体粗知课文大意即可。

【教学策略】指导学生通过略读促织课文大意

三、精讲释疑

1、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含义深刻的语句,需要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请同学们再来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感悟)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语句,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编者安排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有一个自主阅读的时间和文本,在精读之后,有一个实践的机会,从而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因此实施略读教学我们老师首先要甩开臂膀

【教学策略】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借助课文前“学习提示语”里的要求,让学生自读自悟,有目的地搜寻信息。这样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习得略读的方法。

板书设计: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比萨斜塔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铁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通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生字}.

一、精讲释疑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

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生字}.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有着自身的教学任务和特点,不能够面面俱到。略读教学讲究“简”、“略”,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有“精”、“细”的部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

【教学策略】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和言行,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潜入文中特别传神的字词、特别精彩的语言深处,在读中体会老班长的伟大精神品质。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充分体现略读教学追求的“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二、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读语文经典读本上的《鲁班学艺》一文,领悟中国古代的发明家、木工的始祖--鲁班学艺的执着,以及他对实践活动的热爱与执着。进一步领会体验伟人的不平凡之处,学习他们追求这里的精神。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