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翼的意思。

时间:2021-10-10 16:02:05 六年级作文

第一篇:《六年级语文阅读题》

六年级语文阅读题

新 叶

①一夜春雨。清晨,我撩开白色的窗幔,一眼瞥见小窗下那几根

光秃秃的枝条上,冷不丁里爆发出些淡绿、鹅黄色的嫩芽。“新叶!”

我不由眼睛刷地一亮,惊喜地叫出声来。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

气息从胸间穿过。“啊,你好,新叶!”

②大自然里的花五彩缤纷,而“绿色的花”却十分罕见。如果说

我见过的话,那就是新叶了。

③人们总把燕子飞来当作春天来临的预告,而我认为,新叶,才

真正称得上春的使者。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翼,

坚贞执著地等待着,积蓄着,当冰消雪融,它更急不可耐地从干枝秃

条上冒出来,怯怯地朝四处窥探一眼,然后,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

亲热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不几天,就星

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

④新叶一天天长大了,伴着春的脚步。转眼间,便是满眼碧绿。

仰头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片片澄明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鲜

嫩的新茶投入沸水里。老远看去,却见一团团、一簇簇,浓淡相间、

亭亭如盖。密处,浓得深远,像汩汩流油;稀处,淡得清亮,像一层

薄薄的光晕。

⑤然而,倘若它只有惹人喜爱的风姿,怎值得我动之以情?留意

观察许久,我发现一些更使我敬慕的——它的德行和情操。

⑥新叶的一生是短暂的。春天萌芽,夏日生长,秋风起后,大都

飘去了。短暂的一生,却(充满、洋溢)着无穷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爱。

首先,它从不(挑选、挑剔)所处环境的恶劣,或安家于深山僻野,

或置身于繁街闹市,忠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

有益。它辛勤地工作着,日夜不停地吸收二氧化碳,输出新鲜氧气。

它用自己的身体装点河山,美化环境,为大道挡阳拦沙,为路人庇荫

遮雨。它扶持着香甜的果实、艳丽的花朵,却从不(炫耀、夸耀)自

己,默默地专心致志地垂着绿荫,谦逊而不卑贱,清高而不孤傲,淡

妆自持,深根自养,忘我自献。大地的乳汁(培育、养育)了它,它

报以一腔忠诚,即使凋落下来,也总是挤挤地集在树根前,不肯离去。

而且,大多是叶面朝下,把最后一吻献给母亲!

⑦也许是因为“绿肥红瘦”的缘故,花朵常常比绿叶更容易博得

人们欢心。可是,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没有绿叶的“无穷碧”

又哪有花朵的“别样红”?我赞美绿叶,尽管我也十分喜欢花朵。

⑧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

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又何乐不为呢?人生,本该像它一样青翠、蓬

勃、谦逊、勤恳。

⑨朋友,愿你生命之树,永远长满绿油的新叶,四季常青。

1.希冀的“冀”: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 )音

节, “希冀”的意思是 。(4%)

2.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词语。4%

3.第①自然段描写作者内心感觉的一句是:(2+1%)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4.第③自然段第一句写新叶时写了燕子,这是一种( )的写

法。请用“﹏﹏﹏”划出文中也是用这种写法写的句子。(2%)

5.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③自然段的内容:(2%)

6.新叶是怎样从枝干上长出来的?请再读第③自然段,把生长的动词

找出来:(3%)

7.第④自然段用了打比方来描写绿叶,分别比作( )、

( )、( )、( )。(4%)

8.第⑤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 )作用。

(2%)

9.在文中找出下列词的反义词;(2%)

谦逊——( ) 卑贱——( )

10.请写出第⑦自然段中与“无穷碧”和“别样红”有关的诗句。(2%)

11.绿叶对人生有什么启示意义?(2%)

12.类似新叶一样给人以启示的平凡的事物很多,你在生活中,从哪

些事物身上获得过启示?请举出两例。(4%)

第二篇:《沙扬娜拉-徐志摩》

《沙扬娜拉》运用双声叠韵、复沓叠唱、杂言句式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了富有民族乐感的韵律和节奏;选取的工笔画般的水莲花意象显得轻柔、明净、单纯、淡雅;而叠显、悖谬和化美为媚等艺术手法则达成了简约传神的意境,使其成为“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 原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

作品集

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

小说集:仅《轮盘》

戏剧:仅《卞昆冈》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创作背景

徐志摩和闻一多作为新月派的“双璧”,其诗作沿着郭沫若的《女神》所开辟的道路,力挽新诗开创时以白话入诗,以散文句法入诗,所造成的不重音韵和意境,诗味索然之弊,为新诗形式与内容的严整结合和统一的“规范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说闻一多是新诗中的“杜甫”,与梁实秋提出的“理性节制情感”相适应,更多的体现着“新诗格律化”,恪守着“三美原则”,追求“和谐”、“均齐”,如《死水》、《老马》等,有着可资借鉴、可供学习和揣摩的门径,有“苦吟”、“推敲”的字锤句炼的特色,那么徐志摩就是“双子星座”中的“李白”,他执着的追求着“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2]代表作《再别康桥》和《沙扬娜拉》等合于“三美原则”又不完全受其羁绊,形式和内容浑然天成,飞动飘逸,无丝毫雕琢痕,如天籁之音,只可品味,难以仿效。

《再别康桥》作为为徐诗的经典之作,从内容和形式上阐释者甚多,而《沙扬娜拉》因为篇幅短小,常只被简约的提及,我认为使这首诗在形式上呈现徐诗与闻诗不同风貌,使其盛传不衰的基础所在,是其有意无意的运用到以下几个突出的表现手法,很有深察和探微的

民族乐感的韵律:双声叠韵、复沓叠唱与杂言句式

《沙扬娜拉》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是“日本女郎”(有学者著文认为实为理想之爱林徽因,“日本女郎”只是障眼法[3])与朋友道别时的神态与情绪的绝妙写真,轻微起伏的缓慢节奏,有着细致变化的柔和的旋律,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娇羞的“日本女郎”那低头时带有舞蹈美的姿态。第三行,一连两句重复的平声多于仄声的诗,那是女郎与朋友道别时清脆的声音的艺术表现。第四句从内容说,是对第三行是说明,是描写的深入。音乐上是第三行的延伸和深化,是整个诗乐曲的高潮。第五行,是“日本女郎”道别时语言的直接记录。

《沙扬娜拉》与《诗经》“国风”的在艺术手法上的民间色彩暗合。“国风”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许多诗常常冲破四言的定格,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杂言诗,但并不拗口,反而觉得错落有致,读起来有自然的节奏。《沙扬娜拉》三、五是短句,一二四是长句,每句音节多,音乐旋律起着长短相间的作用;但第三行两句重复,又不同于第五行的旋律。第五行收束时音节短而余音回荡。为了使诗的旋律柔和,诗的每一个音节中的几个字多数有平有仄,只有两三个音节中的字全是平声。《沙扬娜拉》每行诗的声调都作了精心布置:“最是那”——“温柔”,“不胜”——“娇羞”,“那一声”——“忧愁”,都是仄起平收,关联呼应,这种杂言句式,错落有致,铿锵悦耳,于抑扬顿挫之间,生回环往复之旋律,给人以多层次的流动美感。

对内韵独创性的应用。诗中“温柔”“娇羞”“忧愁”三个词语,构成了一二四句句尾用韵的一般格式,但第一句中的“低头”与“温柔”,第四句中“有”与“忧愁”五个词语在音韵上的循环呼应,大大加强了诗歌的旋律感,体现出“日本女郎”道别时柔美动人的风情。 双声叠韵与复沓叠唱的应用。“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在这里,“珍重”为双声,“忧愁”和“娜拉”是叠韵,一连三个“珍重”是《诗经》中常用的复沓与叠唱手法,口语化并有民歌风。在音响上回旋悦耳,在达意上缠绵多情,有余音绕梁,牵魂摄魄之美。同《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恰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以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中的三个“轻轻”所造成的表情上的空灵洒脱,音响上如珠落玉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工笔画般的意象:轻柔、明净、单纯、淡雅

中国的工笔仕女画用笔和敷色讲求轻柔、明净、单纯、淡雅的整饬、纤微之美,其背景往往简化甚至省略,而工笔花卉在构图上则舍整体而取局部,追求窥斑知豹的简约单纯之美。徐志摩这首诗深合工笔画的美学原则,它扑捉到了稍纵即逝的意象和情思,不追求画面形象的完整。写人重在传神,写物则把感情寄予在物象的情状上。《沙扬娜拉》只写动作和声音,虽略去了“日本女郎”的外貌、装饰、其栩栩如生的形象恍惚就在眼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达成是因为诗人选取了一个非常贴切的“徐志摩式的意象”——水莲花。

莲花的文化底蕴是宏博的:梁元帝观赏采莲写下了《采莲赋》;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誉其为“花中君子”,并言“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也谈到一首专为采莲而写的曲子《西洲曲》。正是莲花在形貌上与人纯洁和高尚精神境界相通,才深受文人才子的欣赏和赞叹。有学者认为,徐志摩诗歌所选择的意象具有质感的温润剔透,空灵轻柔特色,具体表现在容量的单纯清朗、外形的玲珑精致,颜色的柔和明净、淡雅和谐,意象组合的明快疏朗。具体到花的意象,美伦美幻、润泽柔美是其特点。[4]水莲花以其独特的风姿和文化内涵为徐志摩见爱,并与自己的心中所爱从外在的风韵和内在高雅的气质相吻合,李白所言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是一种“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自然之美,以其喻人,特别是那些正值青春妙龄、贞白清纯的、不沾染任何俗世的污浊的女孩,这个意象可谓熨切至

梁实秋曾经这样评价:“徐志摩的诗之已于他人者,在于它的丰富的情感中带着一股不可抵抗的‘媚’。这妩媚,不可形容,你不会觉不到,它直斥诸你的灵府。”[5]水莲花的意象恰赋予这妩媚以形魄,带来一种灵秀之姿。

简约传神的意境的达成:叠显、悖谬、化美为媚

叠显。诗歌意象中出现了三重叠现:抒情主人翁的情感漩涡——临别低头的女郎神姿——“不胜凉风”的水莲花。在这三重叠现中,有一个比喻,水莲花是喻体,临别女郎是本体。一般情况下,喻体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体,本体不会对喻体产生影响。但这儿却不同:作为喻体的水莲花给与了本体女郎所不能有的属性——“不胜凉风”的神姿等,而作为本体的女郎呢,则回赠的更多——温柔、娇羞、“低头”。这一比喻所产生的审美效果,远远胜过本喻体之间礼尚往来的那么多。从使上下句之间相互增值的效果而言,与“互文”这一古汉语修辞手法是殊途同归。

悖谬。此诗的诗眼是“蜜甜的忧愁”。这既是一种合情合理的矛盾心态,也是一种相反相成的表现艺术。一方面,女郎的温柔、多情、妩媚娇羞,确实给诗人以美的愉悦和陶醉,因而有“甜蜜”之感;另一方面,诗人与女郎就要别离了,而这一别,说不定就是永别,惆怅忧愁油然而生。情窦初开,乍喜还忧,温柔,娇羞,低头,声声珍重,都是因此而生。

化美为媚。“美”一词在日常意会的语境中意指优美,优美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实现和结果,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现实对实践最充分的肯定。优美是成熟而纯粹的美,体现着完满与和谐。优美作为人的本质对象化运动的结果,它在本质上是静态(无斗争对抗)的。但是优美的感性形式却不一定是静态的。相反地它倒可能表现生活泼流动。[6]这首短诗截取一个特写镜头,抓住所爱分别时特有的动作来写其温柔。温柔是种抽象的感觉,也可以说是诗人对所有“日本女郎”的总体印象,但在诗人眼里,“日本女郎”与客人道别时“那一低头”是“最”“温柔”的。诗人进一步写其神态是“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一动态化的比喻,将其欲语又停留、欲别又依依的复杂内心感情形象化,为什么娇羞?只因为她心中藏着无法诉与心爱人相知的淡淡哀怨、浓浓希翼,也许是因为春心才萌不好意思表达,也许是因为分别时人太多,无法表达,只好强压心底,但那羞怯的娇态却是欲盖弥彰的明证。莱辛曾指出:“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7]媚是一种生动的、充满活力的美。这种美比起一种单纯的外表来说,后者是静态的,前者是动态的,更偏重精神上的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顾盼神飞之媚相对于“肤如凝脂,手如葇荑”之美更令人神往,就在于前者是一种生命力旺盛之美。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也许心爱的人要去乡离国,也许有自已的事业要出远门,总而言之所爱要离她而去了,但她却无法将自己朦忧的爱情向心上人剖白,心上人是否也如自己一样埋藏着一个爱的秘密?是否也在深深眷恋着她?是否别有所恋?是否在离开自己后会移情别恋?什么时候回来?能否平安回来?这一切在一个清纯美丽的多情少女心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但她只能压抑自己的忧愁,将这份甜蜜深埋心底,因为这不便问,对一个少女来说也是难以启唇相问的啊。言为心声,这压抑含蓄的一声又一声的珍重,含有多么丰富的内蕴,但却不知心爱的人感觉到了没有?阳关三叠式的三个“珍重”,缠绵悱恻,情意无限,再加一声“沙扬娜拉”,既似说再见,有似呼喊所爱者的名字,势如裂帛,“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令人肝肠寸断。

培根曾说过:“在美的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美,这是美的精华”。此诗将浓烈的无法言传的感情化作一个美好的刻心铭骨的瞬间动作来表达,使得“日本女郎”的形象鲜明,也表达了诗人微波似的、轻烟似的情绪,意境优美含蓄,简约传神、想象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结束语

《沙扬娜拉》在表层语句形式上呈现着西方现代诗和中国白话诗的面貌,句式散文化、措词白话口语化,浅显易懂,明白晓畅,但在深层传达形式上,如双声叠韵、复沓与叠唱、杂言句式、意象的选择、叠显、悖谬、化美为媚等却严格遵守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抒情模式,特别是与将情感消于意象之中,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唐诗宋词传统相暗合,是闻一多所提倡的“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8]也是现代诗中简约传神,只可把玩、品味,不可肢解和临摹的妙品

参考资料

1. 徐志摩 .百度百科 [引用日期2012-11-27] .

2. 徐志摩年谱 .百度百科 [引用日期2012-11-27] .

3. 杨有业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鞍山师范学院 ,1996年第2期 .

4. 江倩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陕西教育学院 ,1999年第3期 .

5. 梁实秋 .《谈徐志摩》《徐志摩传记资料》 .台北市 :台北市天一出版社 ,1997年 .

6. 周长鼎,尤西林 .《审美学》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9月版 :第197页 .

7. 莱辛 .《拉奥孔》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3月版 :第121页 .

8. 闻一多 .《女神>艺术之地方色彩》,《闻一多全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第118页 .

扩展阅读: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并在校刊《友声》上发表文章,介绍自然科学知识,提倡用小说改良社会。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学习银行学。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 徐志摩像 孙建平作,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和胡适、闻一多等人创立“新月书店”、创办《新月》杂志。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山东女子学院东),故飞机失事,因而遇难。更为巧合的是,失事飞机叫“济南号”。蔡元培为其写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