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霍去病的散文

时间:2021-10-10 15:55:45 三年级作文

第一篇:《散文文训练案一》

散文阅读训练案一

【散文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2015届山东省泰安高三年级考试)

西宁,望麻了一对大眼睛

杨志军

①公元前121年,西汉名将霍去病领军入驻湟水流域,在土著草顶房的一侧,筑起屯兵之所西平亭。西宁作为城市的历史从此开始。

②这座城市后来让人有了这样的期许:如果你想在一个城市一天之内领略三种以上 的民族生活场景和文化精髓,西宁便是首选。

③西宁把分布在广袤天地间那些最古老、最普遍、最有情彩和质量的文化凹凸集纳起来,让它成了一个民族交融、风情粘连的立体浓缩版。城东的伊斯兰文化,浓烈如圣地麦加;城南的藏传佛教文化,原生如古佛临世;城中的儒道文化,坚实如城垣不摧。还有星罗棋布的移民文化和现代文化,使这座城市具有了民族交汇地带人文呈现的所有特征。著名的东关清真大寺是汉式宫殿和阿拉伯寺庙的融合,而脊顶的镏金宝瓶以及鸣经楼上的小经筒却又彰显藏传佛教的经典饰风,这样的组合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西宁有两个大广场,中心广场和新宁广场,大广场就是大舞场,每天早晨和傍晚都有气势磅礴的千人集体舞,各个民族,男女老少,汇聚在这里狂舞锅庄。锅庄是遍布藏区的藏族圆圈舞,它可以消除疲劳和烦恼,产生爱情和喜乐。现在爱情照样产生,但已经跨越了民族界限,汉藏婚姻以先锋时尚的方式继续演绎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看着他们的下一代茁壮成长,你会发现那已经不仅是民族融合而是血液融合了。藏民穿着汉服,汉民操着藏语,见你一声“乔得冒”(你好),分手一声“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很多场合都这样,你都分不清谁是谁了。我有一个朋友老家在北京,他总说:“乔得冒您哪。”或者说:“扎西德勒您哪。”说久了,连藏族朋友也学他:“乔得冒您哪。”在藏族地区,汉族才是“少数民族”,因此首先是汉民的藏化,这是生存的需要,比如你必须习惯喝奶茶、吃糌粑,必须遵从藏族的风俗习惯以及信仰等等,其次才是藏民的汉化,藏民的汉化是一种走向进步的表现,是藏民族自发而必然的趋势。

④由于冬天漫长、夏天短暂,西宁人对绿色的追逐,跟牛羊是一样的,跟鸟儿是一样的,顽强执着得几近疯狂。只要有点树林子就能冒出个茶园,只要有个茶园就能常常爆满。喝茶,吃酒,唱歌,跳舞,城市和人群,在这里诠释出了最本真的意义,那就是不管生存多么忙累、艰难,人都要创造享受,享受附带着忧伤,因为一直不肯放弃的,还有期待。

西宁的佛爷藏里的经,

塔尔寺的宝瓶,想烂了肝花花疼烂了心, 望麻了一对大眼睛。

我不认为这仅仅是一首情歌,西宁人的“大眼睛”望得更远,他们认为“藏里的经”才是值得“想烂”“疼烂”的真经。所以,西宁成了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起始。

⑤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从西宁延伸而去,就像伸出两条结实的臂膀,紧紧搂定了西藏。青藏高原—青海和西藏,因为这两条命脉的存在,使亘古及今的一体联通变得可触可感。它既是整一的地理板块、区域板块、民族板块,又是整一的风情板块、文化板块、经济板块,它在不可分割也从未分割过的意义上,成为中国的信仰大陆、福音高地。而西宁就是高地的门户,是历辈达赖喇嘛和班

禅活佛的尊师宗喀巴的诞生地,它发祥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并在一块八宝莲花的福地上,生长出了一棵十万叶片上自然描绘着十万狮子吼佛像的菩提树。六百多年前的西宁人意识到这是震惊世界的奇迹,在奔走相告的激动平息之后,垒起石板,围树造塔,于是有了塔尔寺。 ⑥塔尔寺是信仰的灯塔,为的是把众生引向光明与和平、高尚与幸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塔尔寺从来不仅仅是藏族人的圣地,汉族人的心灵也大都有着对它的依附和崇敬。有一次,我拣了一把塔尔寺大金瓦殿前菩提树的叶子,带给一个汉族朋友久病不愈的母亲,告诉她这种树叶有祛除病魔的作用,这在我不过是给她一种心理安慰。但一个月以后,朋友告诉我,自从喝了那些树叶泡的水,母亲的病渐渐好了。我知道这位汉族母亲的心里早就耸立着神奇的塔尔寺,所以塔尔寺的树叶才是灵验的,是和藏族人共同的信仰治好了她的病,而不是我或者树叶。(选自《中国作家网》) 19.请简述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看着他们的下一代茁壮成长,你会发现那已经不仅是民族融合而是血液融合了。

(2)在这里诠释出了最本真的意义。

21.文章第⑥段讲了“树叶治病”的故事,简述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22.结合文意,探究文章以“西宁,望麻了一对大眼睛”为题有哪些妙处。(6分)

【散文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20分)(2014-2015学年度山东省枣庄市十六中高三一学期期中考试)

蝉声 郭枫

⑴我爱听蝉,打从很小的时候起。

⑵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阴,绿阴涨满了黄河两岸。

⑶夏,丰富着哪!在黄河两岸,那大平原,可真是正正式式的大平原,那么平整!那么辽阔!让你张大了眼睛看也看不到边。平原没有边,翻滚在平原上的麦浪也没有边。麦浪,像浩瀚的海洋,摇荡啊摇荡,摇荡着那些庄稼汉的欢笑,摇荡着那些青布包头的大姑娘们的希望,摇荡着那些像石头一样的孩子们傻傻的梦想。麦浪,在六月的阳光下,闪烁着无边无际的金黄。不,闪烁着的是遍地的黄金。

⑷太阳可厉害着哪!它不许人们躺在床上做梦。太阳,漫天地撒下了毒花花的火,燃烧着大地,燃烧着夏天。而蝉儿们是太阳的号手,一大清早,当地面开始蒸腾起热雾,它们便大声地嘶喊:起来,属于土地的人,到田间去。去啊!去收获那满地的黄金,去收获你一年的辛勤。

⑸庄稼汉成群的像一阵风似的出发。麦田活动了,那些牛一样的汉子,收割的镰刀比着快,飞扬的山歌比着响。太阳,把兴奋搽在他们的脸上,蝉声起劲地作着拉拉队。

⑹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在太阳能把人烤焦的三伏天,看哪!那一树青条的老柳,垂挂着多少殷勤。赶着路的,做够了活儿的,来吧!到绿阴里来,到柳丝中来,到蝉声里来。这里有的是成缸的绿豆汤或大麦茶,别问是谁家的,你只管喝吧!喝着凉茶,听着蝉声。蝉声在枝头,蝉声在心头,撒给你满身的清爽。

⑺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日正当中,老牛在树下嚼沫,老人在树下打盹,上半天忙累的人,用斗笠盖着脸,东倒一个,西歪一个,各自去寻梦。麦场上,曝晒着新收的小麦,黄澄澄的,每一个颗粒都散放着希望的光彩。心房中,存放着祖传的敦厚,傻乎乎的,每一张脸,都流露着自得的颜色。那一片恬静,一片安详!谁都知道:啄食着的小鸡知道,散步着的小猫知道,连呆模呆样在一旁喘着气的小花狗也知道。可是,谁也无法说得出来,谁也无法描画得出来,只有蝉,才会高踞枝头,吟着赞美的诗篇。

⑻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当小麦收割之后,高粱便连天地扯起了“青纱帐”,青纱帐是孩子们的儿童乐园,他们的儿童乐园不要票,不要票却送给人大把大把的快乐。孩子们在青纱帐里追逐、打滚、采食甜甜的野甘蔗。热了,累了,跑向那古老的黄河,开始另一场战争,然后转移阵地,大伙儿呼啸着去进攻果林或瓜园,蹲在那种很原始的瓜棚下,随便地去享受瓜的甜美。一切都满足了,才班师回家。沿着高榆老柳的浓阴,一路追逐着蝉声;而蝉声,却又一路追逐着他们。

⑼那一片蝉声,真美。 那一片蝉声是图画,那一片蝉声是音乐;画许多绿色的记忆,谱无数优美的灵魂。

⑽那蝉声也是我们生活的课本。

⑾读着蝉的歌唱,吮着泥土的乳汁,快乐而又痛苦地成长起来的人们,都喜爱那一片泥土的芳

香,懂得蝉声中那种潇洒、低回、激越的感情。

⑿在黄河两岸,那些褪了色的城,那些灰黯黯的村落,那些泥土路,那些守信用的花朵……都像课本,都像蝉声,向我们述说同样的故事:生活,应该恬淡、勤恳和拙朴。而那无边的大平原,那浩浩荡荡的黄河,那飞扬着的黄沙,狂舞着的白雪,和突然而来突然而去的风暴,却又教给我们另一种榜样:人啊,应该活得爽快,死得坚强。那些把根扎在黄土地的人们,生与死,都有着绚丽的光彩,如这热切的蝉声。

(1968年写于台湾)

19.第一段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20.第七段的画线语句描写了夏日正午蝉的鸣叫,请分析其表现特色。(6分)

21.“那蝉声也是我们生活的课本。”请分析这句话的含意。(4分)

22.本文不仅写了蝉声,还写了与蝉声相关的人事,请探究“蝉声”中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6分)

第二篇:《在贾平凹的散文中孙芳(中文)》

论贾平凹的散文

孙芳

「摘 要」贾平凹散文在当代文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总括而论,贾平凹的散文可以

分为五个审美类型:自传类、风情类、世相类、禅思类和文化类,每一种类型都相对应地承

载着他的身世,他对在乡、市井群类的感悟和对民族与人类文化的反思。

在别人高喊“拓宽题材”、“走向世界”的时候,贾平凹另辟蹊径,回到他魂牵梦萦的

故乡——商州,创作了别具特色的商州系列散文。具体从“ 山石”和“明月”这两个贾平

凹无限依恋、无限痴迷的意象,分析了他对祖国山川、对黄天后土的那份深深眷恋之情。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感觉的直观性和即时性,而且具有表情达意的立体感和穿透

力,还有将理性和非理性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关键词] 贾平凹 散文 审美类题材 个性散文意象 乡恋情结哲理

贾平凹作为一位小说家进行散文创作始于八十年代初,从把兴趣投放到散文创作上来

的时候起,他就想用他的散文来打破散文园地的平静。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对社会人生

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

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

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

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一、鲜明独创的审美类型

贾平凹创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断开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断“转移”。这种

永不满足、执著追求的转移,既表现在从商州农乡题材到西京城市题材的变化上,也反映在

从传统现实主义到魔幻现实主义兼而有之上。如果说,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力求每一部都有所

变化有所创新的话,那么,他的散文创作则不断开拓新的审美类型,由写实到抽象,从抒情

到写意,从乡村到城市,从现实到历史。综观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其作品可以大致分为自传

类、风情类、世相类、禅思类、文化类五种审美类型。

1、自传类 这种忆写家庭和个人生活及其解说创作情况的散文,大都写于70年代末

80年代初。此时的贾平凹身处火热的时代大变革之中,他以一个农村青年对生活的激越的

热情,去记叙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对幼小童贞心灵所造成的深深的伤害,对患难与共的血亲

真情寄予深切的赞美。此类作品讲求情节,记叙细致,内中承载着强烈的人生际遇的感受,

读来生动感人。《纺车声声》、《初中毕业后》、《童年家事》可为代表。《纺车声声》通过“我”

缀学砍柴买回纺车,母亲日夜纺线换回家人生活的描写,抒发了母子患难的深情。母亲对做

教师的父亲的理解,对孩子的慈爱和自我牺牲精神,令人感佩,催人泪下。

2、风情类 这是对描摹民俗风情、感悟山水人生的散文的归类。这类散文主要反映在

80年代商州题材上,还包括陕北、关中以及陕西以外地方风情的作品。写陕西的风情类作

品大致有:陕北风情类15篇,包括《走三边》、《黄土高原》等;关中风情类20篇,包括《五

味巷》、《关中论》等;陕南风情类45篇,包括“商州三录”等。”“商州三录”继承自传{关于霍去病的散文}.

类散文讲求情节,描画人物的特点,对商州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透视与描绘,以“再现

一种社会和精神的活的过程”,反映了商州山民的生息繁衍与追求。贾平凹在《商州初录》、

《商州又录》、《商州再录》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对家乡文化的热受和衷情,他从商州风土

人情中找寻到了自己创作的新坐标,标志着他“商州意识”的形成或“商州情结”的聚现。

正如贾平凹所说,“商州成全了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3、禅思类 80年代以来,贾平凹逐年渐多地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生活感悟性散文,

这些散文寓意并不在山水形态和生活琐事。作者于娓娓叙写中蕴藉文中的是主客体感应交融

的境界,主体专注于一境,心灵静虚时的思想。这种具有佛家禅定之思意味的散文,权作禅

思类称谓。在《月迹》、《月鉴》、《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静虚村记》等80年代散文中,

贾平凹的禅味更多地体现在客体所具有的启唤主体感应的特质上,即物我交融形成的一种幽

静的意境。总括而论,和谐、宁静、幽远,这是贾平凹禅思类散文所努力追求的思想境界和

审美境界。这也是贾平凹散文有别于当代诸多散文家创作的一大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贾平凹面对的人生坎坷与悲剧,同样具有传统士人的忧患与焦虑之

心,只是与屈原、杜甫、陆游这些著名的忧患之士泪溅春花,死犹遗恨的入世态度有所不同,

贾平凹抚忧虑于平和之境,平忧患于自然之中,求取的是一种寂然恬淡的人生意趣和僻尘世

的喧嚣与繁杂于内心的宁静的体悟,即在审美创作中悠然自乐。

4、文化类 此类型散文主要是对人的行为方式及其历史影响所做的描述与思考,它包

括部分古圣地游记、太白山记和研史写事性散文。贾平凹是一个述情抒理、重在表达感受的

散文家,在他逾百万言的散文作品中,真正从某文物、史事出发借以表达作者文化见识的篇

章并不多,虽然大量的风情类散文也可以冠之以风俗文化散文,但那是一种文化泛称之下所

使用的概念。其实,《太白山记》正是贾平凹在写完《浮躁》之后声称要改换写法的试验作

品。当然,贾平凹所作《太白山记》,是结合了当时社会的民众对时政的看法,用性做象喻,

转喻作家心中的社会批评与审美追求的。关心社会,关心生命,如果有悲哀,那不是个人的

恩恩怨怨,是关于人的大悲哀;如果焦虑,也不是个人的得得失失,是关于时代的大焦虑。

5、世相类 这是对城市民众生活相的认知与描摹的散文类型,它反映了贾平凹在从商

州转向西京后,对城市文明生活的感触与思考,带有浓重的现代人生悲剧哲学的意味。城市

是文明的象征。市民生活方式与乡村生活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深深眷恋着大山和山民的贾

平凹,从小形成的自卑与孤独感,在心理沉积着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崇拜情结,渴望着人与自

然、人与人的理解与沟通。目睹城市文明中种种陋习怪僻,贾平凹有着一种难以融入城市的

心理隔膜,因此,他的笔下就更多地书写着现代人生怪异荒诞的种种病态。自80年代后期

写下《笑口常开入《人病》、《闲人》等名篇之后,进人90年代,他又续写了《名人》、《说

孩子》、《说家庭》、《说打扮》等篇。

从这个意义上去审视贾平凹的散文,不能不肯定作家的散文创作如同他的小说一样,具

有现代哲学的支撑,表达着知识精英对现代人命运走向的忧患与焦虑。尽管贾平凹的忧患意

识内在的与农耕文明相伴而生,有着拒斥城市文明的自卑心理成份。

二、意象及乡恋情结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颇富特色的作家之一。读贾平凹,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雄浑壮美的商州

山地 。他用笔,在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商洛大野上纵横驰骋,为世人奉献出一批又一批艺术

作 品。

他的商州散文系列,包括《商州初录》和《商州又录》、《商州三录》等系列 作品。这

些散文以陕西南部的商州地区作为背景,挖掘秦汉文化的源流,表现了商州在现代 文明的

时代氛围中所经历的嬗变,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意蕴的独特空间,体现了作家对传统文

化和现实境遇的关注。

1、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他对故乡的山石、明月表露出的那份痴迷。在这

两个意象身上,贾平凹尽情地展露着自己的乡恋情结,复现多年积淀在自己心里的情感体验。

在他笔下,山石、明月俱通人情,且毫无俗态。在他的眼里,山石、明月显然不再是作为客

观物象而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灌注了作者无限依恋、 无限痴迷的主体情意化的意象。

2、作为新时代的作家,贾平凹的乡恋情结如果仅仅表现为对故乡、对父母的偏爱,那势

必是狭隘的。在《黄土高原》、《陈炉》、《延安街市》等一系列的散文中,我们看到贾平凹乡

恋情结的泛涨。如同一位老农看见长势很好的庄稼自然而生喜悦一样,他如数家珍似地向我

们展示出一幅幅自然风情和俗世生活画。

3、如果贾平凹的散文意象只是停留在描绘自然景物和世俗生活的外在之美上,那么他

的这种“ 乡恋”也还只流于表面化,散文也会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事实上,他从未局限于此,而是往往在描绘自然和生活画面的同时,从历史、文化的深层去做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这样就使其散文的意象在时空的拓展和情意的激荡中呈现出一种流动之美,而这种意象的流动之美又正反映出他乡恋之情的深刻醇厚。

4、与其说贾平凹的乡恋情结,是恋着故乡雄浑壮美的山山水水和古拙纯朴的民俗风情,

不如说 ,他更恋着黄土高原几千年厚重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情结。也正因为此,他的散文意象就具有了一种 历史文化的厚重之感。《梦城》、《灵渠》、《玩物铭》等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