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0 15:12:12 四年级作文

【篇一】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与反思(表格式)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四年级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翟孟鲲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小节第33—35页

一、 教材分析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乘法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教材在之前便安排学生学习了乘法,也在本学期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些知识都为本课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学好本课也为接下来学习简便计算和小数的运算定律铺平了道路。 本课的教材内容

本课教材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植树这一情景作为引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在探索乘法结合律的过程中感知简便运算。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加深了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比较,将新旧知识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四年级下册的小学生,从知识的起点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并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这些都是学生同化新知的知识与经验基础,对知识的学习起着正迁移的作用。同时,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并对数学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对简便运算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

三、 教学目标

1. 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乘法运算定律,并能

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

2. 体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

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3. 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将数学知识运用

于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五、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启发式谈话法,并辅以练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自主提问

1) 联系生活

1. 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

2) 提出问题

1. 你能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 【追问】你能利用这些信息提出哪些

数学问题?

学情预估1:每组有几个人?

学情预估2: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情预估3: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情预估4:每组要种几棵树?

学情预估5: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情预估6:一共要种多少课树?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自主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解决问题,探究定律

1) 解决问题

1. 我们从简单的问题开始解决,每组有几个人?

2. 解决了加法问题,我们来解决乘法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算

式?

学情预估1:4×25

(还有没有不同的算式?)

学情预估2:25×4

3. 这两个算式都对吗?分别计算它们的结果。

4. 【追问】它们的结果相等吗?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5. 谁还能举出同样的例子?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2) 探索乘法交换律

1. 观察这几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以4人小

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2. 谁来给这个规律取个名字?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3.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你发现了什么?

3) 建立乘法交换律的模型

1. 用你喜欢的两个字母表示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2. 请你在草稿本上做一做“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每组要种几棵树?”

这两个题目。并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同桌之间相互检查一下。

4) 探究乘法结合律

1. 现在增加难度,来算一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谁会列算式?并说一说你的思路。 学情预估1:我先计算一共种多少棵树,所以算式为(25×5)×2。

学情预估2:我先算一组要几桶水,所以算式为25×(5×2)。

2. 观察并计算,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3. 你更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

4. 你能举出同样的例子吗?

5. 【追问】观察这几个算式,和同桌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

6. 请你来说一说你同桌发现的规律,能给这个规律也起个名字吗?

【小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7. 比较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5) 建立乘法结合律的模型

1. 用你喜欢的两个字母表示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2. 用乘法结合律算一算“一共要种多少课树?”,同桌之间比一比,看谁算得快,谁的

方法更简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运算规律,并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利用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

(三) 巩固练习,体会简便运算

1) 基础题

1. 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25 34 126

× 7 ×16 × 37

———— ———— —————

2. 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2) 综合题

1. 每瓶2元。买这些矿泉水,一共要花多少钱?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锻炼了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

1. 不计算,写出得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16×6×5×5 25×7×4×3 25×125×16

【设计意图:加深难度,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寻找简便方法】

(四) 课堂小结,拓展提高

1) 师: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什么妙用?

2) 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你的同学?

八、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a×b=b×a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 ) ×c=a×(b×c)

九、课后反思:

【篇三】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6页例7、练习七4~6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学习重点:发现并理解乘法交换率和结合律。

学习难点:理解乘法交换率和结合律,并能从形式上进行正确的表达。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学习过程:

1 / 2

2 / 2

【篇四】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相关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相关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3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育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加法交换、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大胆猜测。

谈话: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加法、乘法、减法、除法)

加法中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其它运算中是否有这样的运算定律呢? 学生发言。

2、探索发现。

1)交代活动任务

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我们是怎么发现的?(我们是运用举例子的方法验证得出的。)

下面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在乘法、减法、除法中是否也存在交换律和结合律。

同学们可以先研究这些运算中是否存在交换律,再探讨这些运算中是否存在结合律。下面我们进行小组活动,小组中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最后由一名同学总结你们的发现。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交换律:

减法和除法中没有交换律。因为举例:45-10≠10-45

45÷5≠5÷45

乘法中有交换律。因为举例:15×4=4×15

60×5=5×60

……

这里可以让学生多举几个例子。

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来表示?

a×b=b×a

结合律:

减法和除法中没有结合律。因为举例: 45-15-10≠45-(15-10)

48÷12÷4≠48÷(12÷4)

乘法中有结合律。因为举例:15×4×3=15×(4×3)

50×2×13=50×(2×13)

……

这里可以让学生多举几个例子。

乘法结合律是怎样的?(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可以怎样来表示?

(a×b)×c=a×(b×a)

前一个算式为了突出要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所以要加一个括号。

3、联系生活,理解规律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大家的积极探索,自己发现了乘法中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是符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

(1)出示第一个例题图,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要求图中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列算式?

还可以怎样列式?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吗?他们之间的关系符合什么?

(2)出示第二个例题: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23人参加。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并计算,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说先算什么,如何列式。 谈话:(23×5)×6,按运算顺序的规定,不加括号也应该先算23×5,这里加括号是为了强调先算前两个数,以突出两种算法的不同。提问:你能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板书:(23×5)×6=23×(5×6)

这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符合什么?

4、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使计算简便。

(1)出示“试一试”的题目。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23×15×2 5×37×2

(2)学生尝试计算,指定两人分别把两题的算式抄在黑板上,让算法不同的学生也写下来。

提问:他们先把哪两个数相乘?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数相乘?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三、组织练习,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第3题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的上下两个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计算验证,说说哪一题算起来简便?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抢答计算结果,追问:你先把哪两个数想乘?(先把乘积是整十的两个数相乘。)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4题。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相关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以“引导猜想——验证猜想——深化运用”为主线展开教学的。笔者认为本节课有几大特点:

一、变更教材,巧用迁移,引导猜想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本课教学我就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的顺序组织教学,因为前一课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我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的。如果这节课再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的话,教学方式的雷同会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从而影响教学的效率。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没有从生活事例出发,而是引导学生由加法中存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猜想我们学过的其他三种运算中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是符合学生的迁移规律的,由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不同,学生眼前一亮,“加法中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其它运算中是否有这样的运算定律呢?”我的这一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觉得其他运算中应该也有这样的运算定律”,“我认为减法中是没有的,因为……”,“我认为只有在乘法中也有这样的运算定律”……学生的思维火花喷之欲出,学习兴趣空前浓厚。

二、小组活动,巧妙安排,得出规律

新课改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强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我提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是符合学生的内心需要的,他们需要动笔计算证实自己的想法,需要同伴合作及时解决问题,需要通过事实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合作不是盲目的,由于合作前的充分酝酿,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小组学习中。而且在合作前,我给学生提出要分工合作,使学生的活动能够有序进行。合作是成功的,先是紧张的举例验证,然后是有效的总结交流。规律的得出顺理成章,同学们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体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我也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

三、回归生活,巧寻规律,深化认识

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也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得出规律后,我没有急着让学生运用规律去进行简便计算,而是利用两个例题的不同解法引导学生发现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规律的存在,体会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从而也进一步深化了对规律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规律,为运用规律做好了铺垫。

【篇五】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师:尹玉

学情(学生对象)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让学生用图形和字母组成的等式表示运算律是抽象的,学生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时,图形比字母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接受,也喜欢使用。乘法运算律则直接用字母表示,跳过了图形表示这个活动,这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能力和体验。找准了学生的已有生长点,能充分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从而加强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发展符号感。

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61-62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安排的。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课的其中一个重点是自主探究发现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并能归纳总结规律。因此,我从简单的数学现象出发出示一组乘法等式,2×5=5×2学生通过找出相类似的例子,验证了以上猜想,然后尝试,自己总结归纳乘法交换律。这一过程,目的让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来总结归纳数学定律。随后,我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使知识点由具体向抽象过渡,建构模型。最后,学生用具体的例子应用深化,加深对乘法交换律的认识和理解。以上的教学思路同时也应用在教学乘法结合律当中。总的来说,如此设计,就是让学生经历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总结规律→建立模型→运用规律这五个步骤,通过由数学现象的引入,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设计理念:为了用最精华的时间,用最朴素的材料单刀直入,让学生集中精力主

攻重难点,务求用朴素简约的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并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经历发现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全过程。学习“猜测—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简便运算的方法。

2、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导入、学习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1、你能根据“二五一十”这个口诀写出几个乘法算式?(2×5、5×2)

2、它们的结果一样可以用什么符号相联系? “2×5=5×2”

3、你能根据这个规律写出25×4、125×8的另一个算式吗?

4、请你去验证一下他们是否成立?

5、观察这三对朋友,他们很特殊,如果你们能掌握并用好他们,那么在今后的计算当中你们将有很大的收获。

2×5=5×2 25×4=4×25 125×8=8×125

6、像这样的“调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我们叫做乘法交换律。

7、你还能举出其他的算式吗?举的完吗?那我们可以怎么办啊?

8、学习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b=b×a

活动二、学习乘法结合律。

1、进行计算比赛

(15×25)×4 15×(25×4)

①、男同学计算第一题,女同学计算第二题,比一比谁计算又对又快。

②、引导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异同?

数字一样、符号一样、结果一样,计算的顺序不一样。

2、你能举出像这样的其他的例子吗?

①、自由举例、同桌交流。

②、你能验证一下自己的算式是否成立吗?

3、在验证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怎么样的规律吗?

①、自由思考

②、小组交流讨论

4、小结乘法结合律的定义:三个数连乘,可以先计算前两个数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计算后两个数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我们叫做乘法结合律。

5、计算(15×25)×4和15×(25×4)你们知道为什么女同学计算又对又快吗? (利用乘法结合律能使有些计算更加简便。)

活动三、组织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练一练第一题。

35×2×5=35×(2× )

(60×25)×4=60×( ×4)

(125×5)×8=( × )×5

①、独立完成并反馈

②、分析最后一题:四个数相乘时乘法结合律还可以用吗?

③、讨论交流:只要是连乘,不管是哪两个数先乘再乘第三个数,他们的积都不变。

2、独立计算

42×125×8 25×17×4

3、拓展练习

①、(3×4)×5×6=( × )×( × )

②、25×16怎样计算简便?

活动四、指导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你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不完全归纳法是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 种属性,

先简单说说这节课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课的其中一个重点是自主探究发现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并能归纳总结规律。因此,我从简单的数学现象出发出示一组乘法等式,2×5=5×2)学生通过找出相类似的例子,验证了以上猜想,然后尝试,自己总结归纳乘法交换律。这一过程,目的让学生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来总结归纳数学定律。随后,我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使知识点由具体向抽象过渡,建构模型。最后,学生用具体的例子应用深化,加深对乘法交换律的认识和理解。以上的教学思路同时也应用在教学乘法结合律当中。总的来说,如此设计,就是让学生经历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总结规律→建立模型→运用规律这五个步骤,通过由数学现象的引入,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节课的设计基本上: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双基能保证基本扎实,这也实现了我当时的初衷了。在交流过程中,我也感受了其他老师对这节课处理的艺术。其中,有个老师是用诗歌引入,然后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春意黯然,万物俱苏的情景,并出示小学生植树的情节,带出了乘法交换律的教学。由于有了情景的引入,整节课就增添了亮丽的色彩。我的课堂气氛就显得相形见绌了,颇有自惭形秽的感觉。通过两节课的对比,特别是市教研室的周教授建议我尝试把生活情境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开始对情景教学的作用展开了思索。

一、数学教学中是否应该加入生活情景? 当时我设计这节课的理念,就是为了用最精华的时间,用最朴素的材料单刀直入,让学生集中精力主攻重难点,务求用朴素简约的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刻意避开一切与教学目标无关或者没有太大联系的内容,特别是类似于情景引入等环节。毕竟,我认为课堂是围绕重难点展开的,如果加入了生活情景,学生思想上就会增加了其他“无谓”的“干扰”。然而通过两节课的对比,我开始思考数学教学中是否应该加入生活情景?为此,我翻阅了一些教学文刊,其中有一篇叫《数学教学应接近与生活的距离》(《小学数学教育》07年7月版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东门小学 吕淑香)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章中提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教学只是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道出了数学的本质,也使我从新的角度,也就是数学的来源这一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 文章说得对,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学数学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在生活中用数学。因此,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围绕这一点来展开,要教会学生为什么学数学,怎样去把数学当作一个工具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可是,回想一下之前的教学设计,一切都是从数学的符号、数字开始,然后又在一堆等式、数字中结束。尽管末尾有解决问题的环节,但学生在脑海里也许已经先入为主地建立了对数学的认识:学数学,就是为了如何套用公式,套用规律,变成了如何使式子的左边等于右边的问题。用文中的一句话,这样的课堂教学,缺少了鲜活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完全失去了学习数学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应试教学,与数学的本质相违背,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了。先不说学生在学习当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会如何,就算能教出数学尖子,他们或许也只能“纸上谈兵”。 谈到这里,生活情景在教学当中的作用也就呼之欲出了。也许,我们应该把数学还原,一切从生活中出发,把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 。

【篇六】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相关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3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育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索报告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谈话与练习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的简便算法,今天出道题来考考大家。

出示42+47+58学生独立练习。

2、请学生板演,集体评价。

3、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分别有&&

生: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中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你们知不知道乘法运算中是否有这样的运算定律呢?

生:有!

二、故事情境导出新课

1、谈话

师:还记得猴子分桃的故事?猴王给贪吃的小猴上午分给你4个,下午分给3个,给其它猴子上午分3个桃,下午分4个桃。它们分得的桃子一样多吗?这里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生:加法交换律。

师:第二次分桃大会又要开始了,猴王给所有的猴子每天分3个桃,只分4天。这时这

只贪吃的小猴又悄悄地跑来对猴王说:大王,能多分给我一些吗?这时猴王也灵机一动地说,这样吧,我每天分给你4个,只分给你3天,怎么样?小猴想了想,每天分4个桃,比别的猴多一个,于是就又开心地告诉它的好朋友去了。

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小猴这一回聪明了吗?

生:不聪明。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等下我们学习了这堂课之后就会明白了。

2、探索发现。

1)观察图画,完成填空

师:你能看图把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谁来说?

生:3×5=(5)×(3)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2) 猜想出规律

师:那我们一起来观察这道等式,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法?)

生:等式两边运算符号相同。

生:乘数不变。

生:右边乘数的位置交换了。&&

师:谁能总结下刚才几个同学所说的?

生:乘数不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这是大家的想法,一道等式不能说明一个结论,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3、理解规律,例子验证

1)提问:你还能说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

2)大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文字、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

4、字母表示,归纳规律,得出结论

(1)说明:在数学上,如果我们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表示成

a+b=b+a

(2)小结:像这样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7、练习

二、学习迁移,探索乘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初步感知

(1)出示第二个例题: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23人参加。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并计算,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说先算什么,如何列式。

谈话:(23×5)×6,按运算顺序的规定,不加括号也应该先算23×5,这里加括号是为了强调先算前两个数,以突出两种算法的不同。提问:你能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板书:(23×5)×6=23×(5×6)

这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符合什么?学生列式:(23×5)×6或者23×(5×6),有(23×5)×6=23×(5×6)

(2)让学生观察等式,小组说说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异同。

2、分小组讨论,探索规律,填写探索报告表

师:同学们可以先讨论下,再探讨这些运算中是否存在结合律。下面我们进行小组活动,小组中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最后由一名同学总结你们的发现并填写报告表。

3、汇报与归纳

像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很多,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a×b) ×c=a×(b×c),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4、问:加法运算有简便运算,那乘法运算有没有简便运算呢?

生:有。

三、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师: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使计算简便。

(1)出示试一试的题目。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23×15×2 5×37×2

(2)学生尝试计算,指定两人分别把两题的算式抄在黑板上,让算法不同的学生也写下来。

提问:他们先把哪两个数相乘?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数相乘?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三、比较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异同。

四、组织练习,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第3题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的上下两个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计算验证,说说哪一题算起来简便?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抢答计算结果,追问:你先把哪两个数想乘?(先把乘积是整十的两个数相乘。)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4题。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七、作业布置:书本p62第3、4题。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