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历史作文

时间:2021-10-10 15:11:09 三年级作文

第一篇:《我爱你 美丽的家乡酒泉.》

我爱你 美丽的家乡酒泉

酒泉市肃州区西大街小学三年级(2)夏宇航

酒泉,一座底蕴厚实风光秀丽,人杰地灵,古老而又富有诗

意的西部名城,因闻名遐迩的飞天文化而享誉全世界,以“神舟”飞船的升空遨游而声震海内外。这里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被喻为陆上三峡之称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座落分布于素有“世界风库”之称的瓜州境内,这就是我的家乡——酒泉。

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相传,西汉年间 名将霍去病西征匈奴,大获全胜。汉武帝赐美酒一坛以犒赏三军,但酒少人多,不足分配。于是霍去病命士兵,将酒倒入泉中,与将士开怀畅饮,从此名扬天下。

酒泉历史文化悠久。大约4000年前,这里已有先民居牧游猎,繁衍生息。霍去病将军打败匈奴后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修长城,设亭障,移民屯田,发展农耕,开通思路,掀开了开拓的新篇章。从此,在这片神奇的绿洲上,孕育发展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并隘要塞,长城烽燧,大漠驼铃,画工青灯,石窟佛陀,悲壮的征战、开拓的艰辛、传奇的故事,谊迈的诗篇,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积演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酒泉人民勤劳善良。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多名族聚居区,各名族团结和睦,互帮不助,和平共处 。改革开放后,纯朴勤劳热情好客的酒泉人民在酒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创

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文明,富裕,和谐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

行。

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酒泉,丝绸古道上一颗璀璨耀眼的{酒泉历史作文}.

明珠,是一片充满神奇魅力和无限生机的热土。作为酒泉大家庭的普通一员,我陪感自豪。作为祖国的花朵,我将为建设美丽富饶酒泉而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将来有所作为。

第二篇:《酒泉历史》

一座城市没有记忆,就没有了历史,更就没有了

文明

一座城市没有记忆,就没有了历史,更就没有了

酒泉,自古就是西部边陲名城,古丝绸之

1910年肃州城的东大街 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拍摄自公元前121

年,汉武帝创建河西四郡(武威

煌)开始,一直到如今,肃州古城已经走过了二千一百多年的风风历史长河中,肃州古城曾经历了无数战火的洗礼、岁月的磨难、政移过,足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变迁„„„„,但无论是战火纷争,还是歌舞升平,肃州城从建成

1910年肃州城的南大街 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拍摄

肃州城初建于公元前121

年,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酒泉历史作文}.

帝遣去病西击匈奴,两次进入河西,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汉又据《汉书·西域传》:“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逐空其地,始筑西,初值张掖、酒泉郡,后稍发徒民充实之,分置武威、敦煌、列四又据《十三州志》记载,西汉时期的肃州城被地震摧毁,荡然无存

2008年肃州城西大街

《西河旧事》中说“福禄城,谢艾所筑。”福禄是汉福禄,为酒泉为福禄,即今肃州古城的前身。谢艾,东晋时人,为前凉张重华之载: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即前凉永乐元年,张重华以军功后出任酒泉郡太守。谢艾在汉代古城遗迹上重筑酒泉新城。

谢艾所

第三篇:《酒泉的历史文化名人》

酒泉古今文化名人

教学目标

1. 了解酒泉的古今文化名人及相关的文化。

2.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及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 古代人物

1、西汉农学家汜胜之

汜胜之,又名汜胜,敦煌人,西汉著名农学家。汉成帝时,官至议郎,曾奉命监督长安一带的老百姓试种小麦成功,然后在关中平原推广,使这里小麦连年丰收。当时务农的人把他奉为尊师,虚心向他求教。后来,汜胜之做了御史,有机会写成《农书》十八篇,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农学著作,专门探讨农作物的栽培管理、收获的科学方法,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玉海》给予高度的评价:“汉时农书有数家,汜胜为上。”汜胜累官至黄门侍郎,儿子汜辑任敦煌太守。从此,世居敦煌,是河西著名的大姓。

2、“草圣”张芝及其书法家族

张芝,字伯英,敦煌渊泉(今安西县境内)人,是东汉著名的书法家,我国古代草书的奠基人,被称为“草圣”。

张芝的父亲张奂,也是东汉时期文韬武略兼具的官吏,擅长书法,为官清正,政绩卓然,官至武威郡太守、大司农、护匈奴中郎将等。

张芝虽出身宦门,却无纨绔气,勤学上进,潜心书法。相传他用旧的帛衣写字,所以“家有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染翰,水为之墨”。唐写本《沙州图经》记载,敦煌县城东北一里效谷府东南五十步,为“张芝墨池”的地方,掘得“一石砚,长二尺,阔一尺五寸”。

张芝的书法,意随笔舞,欣赏之时使人心旷神怡,精劲绝妙,以行、隶见长,尤精草书。其书体一笔到底,连缀不断,气脉通联,好比惊蛇入草,飞鸟入林,古人谓之“一笔飞白”。唐代书法学理论家孙过庭认为“张芝草圣,专精一体,以致绝伦”。

张芝书迹保存在《淳化帖》里有五贴,其中《秋凉平善帖》可以说是“张草”的典范,为世所宝,他著有《笔心论》,今已佚。

张芝的兄弟张昶,字文舒,也善草书,又极二八分书(汉隶的别名),时称“亚圣”。张昶书有《西岳华山堂阙碑铭》传世至今。

张芝姐姐的孙子索靖,字幼安,所书如《雪岭孤松》、《冰河危石》笔力雄健,是张芝草书的继承者,还著有《草字决》一书,把今草的实践升华到理论高度。

3、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精英

五凉时期河西地区便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学术成就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代表性人物。如郭瑀、刘昞、索靖、索敞、索袭、索紞、索绥、张穆、张斌、张湛、祁嘉、宋繇、宋纤、汜腾、阚骃等。他们不但自己勤奋好学,纷纷著书立说,而且还兴办学校,聚徒授业,传播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以其多样的学术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空气,为河西文化圈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所取得的丰硕的学术成果标示着当时河西地区文化发展的历史高度。

郭瑀 字元瑜,敦煌人。少年游学受业于张掖郭荷,尽得其传。他“精通经

义,雅辩谈论,多才艺,善属文”。郭荷去世后,他守孝三年,然后隐居于临松薤谷(今张掖马蹄寺景区),从事于撰著和教学,著有《春秋墨说》、《孝经错纬》等,受业学生多达千余人,名噪于时。张天锡派人具书持节,前去征召,他指着飞翔于天际的大雁说:“此鸟也,安可笼哉!”遂深逃绝迹。使者拘系了他的弟子,乃出而就征。后仍归隐于南山。前秦时,苻坚又派人去征聘他,正遇上他父亲去世而罢休。太守辛章派遣书生三百人前去受业。苻秦末年,王穆起兵酒泉,郭瑀与敦煌索嘏起兵五千,运粟三万石响应。王穆任用为太府左长史、军师将军。他“虽居元佐,而口咏黄老,冀功成世定,追伯成之踪”。后卒于酒泉南山赤崖阁。

刘昞 字延明,敦煌人,大儒郭瑀的女婿和得意门生,曾经隐居于酒泉,从事讲学和著述,远近从其受业者,多达数百人。刘昞生历西凉、北凉和北魏三朝,都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极大重视。刘昞在西凉朝任儒林祭酒、中郎、护军等职,深得西凉王李暠的重视。其得刘昞,用比三国蜀主刘备之得诸葛亮。西凉为北凉沮渠氏所灭,刘昞再入于北凉,沮渠蒙逊拜其为秘书郎,掌管著书证史工作,并在西苑之中建造“陆沉观”作为学府,供其教授学生之用。沮渠蒙逊死后,其子沮渠茂虔对刘昞的尊重更是有增无减,尊其为国师,并令文武百官一律听其讲学。北凉时期,还将所著的《敦煌实录》十卷、《凉书》十卷作为河西文化的典范作品,献于南朝的刘宋。可见刘昞影响之大。在公元5世纪,北魏灭掉偏处河西的北凉政权,年近古稀的刘昞再入北魏,被拜为乐平王拓跋丕的从事中郎。刘昞对于北魏政权朝政和文物制度的建立多有贡献。后于凉州患病而卒。在其卒亡之后,在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年),太保崔光奏称:“敦煌刘昞,著业凉城,遗文兹在,篇籍之美,颇足可观。”[23]刘昞一生著有《略记》一百三十篇、八十四卷,《凉书》十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二卷,《靖恭堂铭》一卷;并注疏《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等书。其中《略记》、《凉《凉书》十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二卷,《靖恭堂铭》一卷;并注疏《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等书。其中《略记》、《凉书》和《敦煌实录》,是三种不同体裁的著作,各具特色;特别是《敦煌实录》,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实录性的史书,在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这些著作,即可见出刘昞学问之渊薮。说其为南北朝时期敦煌乃至全国的一位大儒、大学者,当是不谬的。

阚骃 字元阴,敦煌人,著名史地学家。祖父阚倞,父亲阚玖,都是当时河西的著名学者。阚骃“博通经传,聪敏过人,三史群言,经目则诵,时人谓之宿儒”。在沮渠蒙逊的北凉政权中,他官至秘书考课郎中。公元436年,北魏灭北凉,占据河西走廊,阚骃官拜北魏乐平王拓跋丕的从事中郎。乐平王死后,他流落到北魏的首都平城,“家甚贫敝”,饥寒而卒。他生前曾注疏王朗的《易传》,撰《十三州志》等。《十三州志》是一部继《后汉书·郡国志》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史地著作。书中对河流山川、地名物产等都作了认真的考证,在很多地方纠正了前人的错谬,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巨著,备受学者的重视。

索靖(230—303年) 字幼安,敦煌人,西晋著名书法家。生于累世宦族之家,在西晋王朝曾任驸马都尉、雁门都尉、酒泉太守等职。公元303年,率秦、雍、凉三州之军讨伐司马颙的叛军,受伤身亡。被追赠为“司空”,封安乐亭侯。索靖为人有胆有识,人称其有“逸群之量”。曾与同乡人汜衷、张甝、索玠、索永同在太学学习,驰名海内,号称“敦煌五龙”。他博通经史,在文学和书法艺术上造诣尤深,受到士林极高的赞誉。其书法浅浓适度,气势雄厚,古朴似汉隶,转折似今草,在我国书法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著有《五行三统正验论》、《索子》、《晋诗》以及书法学专著《草书状》等。

祁嘉,字孔宾,酒泉人。少清贫,好学。二十多岁时,西游至敦煌,“依学官诵书,贫无衣食,为书生都养以自给,遂博通经传,精究大义”。后又“西游海渚,教授门生百余人”。张重华征拜他为儒林祭酒,让他传授儒学。他性情宽厚温和,教诲学生、传授知识从不倦怠,“在朝卿士、郡县守令彭和正等受业独拜床下者二千余人”。著作有《二九神经》。

宋纤 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东晋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教育家,节高德隆,颇为人所重,弟子受业者三千余人。前凉敦煌太守杨宣画其像于壁以奉之,并作颂曰:“为枕何石?为漱何流?身不可见,名不可求。”酒泉太守马岌,亦为当时之名士,备礼仪欲求见,纤则入处高楼重阁,拒而不见,马岌退而喟然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今而后知先生人中龙耳。”遂题诗于石壁曰:“丹崖百丈,青壁万寻。室迩人遐,实劳我心。”此后张祚数遣人征聘,拒之不就,所赠财物亦皆不受。宋纤勤奋好学,年八十仍笃学不倦,所注《论语》及为诗颂数万言。

宋繇 字休业,敦煌人。婴孩时,父母先后亡,事伯母张氏以孝闻。少有宏志,随张彦至酒泉,“追师就学,闭室读书,昼夜不倦,博通经史;诸子群言,糜不综览”。后凉吕光据凉州时,官为郎中。后奔段业,官散骑常侍。后又奔敦煌太守李暠,佐暠成霸业,历位通显。公元420年,北凉沮渠蒙逊灭西凉后,曾感慨地说:“孤不喜克李歆,欣得宋繇耳。”遂任繇为尚书吏部郎中,委以考核官吏之重任。蒙逊临终时又将其子沮渠牧犍托付于宋繇,令其辅佐。牧犍以其为左丞。北魏灭北凉后,繇随牧犍到平城并卒于平城。宋繇酷爱读书,尊重知识和人才,“每闻儒士在门,常倒屣出迎,停寝政事,引谈经籍”。在处理政务上,是非分明,秉公无私。虽官居显位,但家无余财。蒙逊平酒泉,“于繇室得书千卷,盐米数十斛而已”。{酒泉历史作文}.

索绥 字士艾,敦煌人,十六国时期著名学者。幼时家贫好学,前凉时举孝廉,后因母丧而去官。后又举秀才,为儒林祭酒。在前凉张骏时,任搜集内外大事之官。著作有《凉春秋》五卷,又作《六夷颂》、《符命传》十余篇。以著述之功,被封为平乐侯。 赵匪,敦煌人。十六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历学家。曾任北凉太史令。著有《七曜历数算经》、《河西甲寅之历》、《阴阳历书》等。在英人李约瑟所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赵匪被列为中国古代科学家之一。

索袭 字伟祖,敦煌人,十六国时期著名学者。常常闭门读书,不交当世。精通阴阳之术,著有天文、地理方面的著作数十篇。{酒泉历史作文}.

除了上述以儒学见称的文人学士外,河西文化圈还孕育出了一大批在佛学方面造诣深厚的高僧大德。如凉州人宝云、智严、竺道曼、道泰,酒泉人慧览,张掖人沮渠京声,金城人玄畅等。他们不辞艰辛,跋涉于冰天雪地和荒漠沙碛之中,西行求经,瞻仰圣迹。归来时又携回大量梵文或胡语佛经,在河西境内开窟建寺,或聚徒讲经,或从事译著,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佛学成为河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人物是被后人称为“敦煌菩萨”的竺法护。

十六国时期的两位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和昙无谶都在河西有过活动并对河西地区的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

鸠摩罗什(344年—413年) 龟兹人,早年深受小乘佛学的影响,青年时改宗大乘,尔后主要从事弘扬大乘佛学的活动。他的弘法活动,曾对当时塔里木盆地各绿洲的佛教产生过巨大影响。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派大将吕光率军进攻西域,次年,吕光进军龟兹,大破龟兹诸国联军,东归时,将高僧鸠摩罗什带到凉州。途经敦煌时,罗什所骑的白马病死,葬于沙州城内,并留下了{酒泉历史作文}.{酒泉历史作文}.

一个神奇的传说,至今还在敦煌一带流传。为此,后人特意建塔纪念,名“白马塔”。此塔经历代维修,至今仍耸立在沙州古城东南隅。白马的传说及白马塔的修建,说明罗什对敦煌地区的佛教确实产生过影响。罗什在敦煌稍事停留后,便随吕光到达凉州,建精舍,授弟子,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使凉州佛教盛行一时。弘始三年(401年)后秦主姚兴亦好佛教,遂出兵凉州,从吕光手中夺得鸠摩罗什,罗什被请到长安,继续从事佛经的翻译。罗什在凉州与长安共译经74部384卷[32],现存39部313卷。主要有《大品般若》、《法华经》、《弥陀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等禅宗经典及《十诵律》、《大智度论》、《成实论》、《马鸣传》、《龙树传》等律本、论著和传记,这些佛典成为后来中国佛学学派和宗派建立自己的理论和学说的基本依据,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后人将他和唐玄奘、义净并称为古代的三大翻译家。

昙无谶早习小乘,后从一白头禅师改习大乘,喜其义理,于是专攻大乘。他主持翻译的11部佛经,都属于宣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大乘教经,其中以《大般涅槃经》最为重要。据记载:“谶既达此(凉州),以玄始十年,岁次大梁十二月二十三日,河西王(沮渠蒙逊)劝请令译。谶手执梵文,口以《大般涅槃经》最为重要。据记载:“谶既达此(凉州),以玄始十年,岁次大梁十二月二十三日,河西王(沮渠蒙逊)劝请令译。谶手执梵文,口宣秦言。其人神情既锐,而为法殷重。临译敬慎,殆无遗隐;搜研本正,务存经旨,惟恨胡本分离残缺未备耳。”此经进一步发展了大乘教的佛性说,不仅承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且还进一步认为,断灭一切善根的“一阐提”(缺乏信心者)也都有佛性,皆能成佛。这一新的提法,是对佛教思想的一大突破,在中国佛教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大般涅槃经序》译成后,在河西等地广为抄写流传,对大乘佛教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河西佛教文化的兴盛不仅表现在佛经翻译和聚徒讲经上,还表现在开窟建寺和静坐苦修方面。河西地区现存的石窟寺之多,在全国是少有的。这些石窟寺虽没有兴盛于汉魏,但若追溯其建窟渊源,则大都产生于十六国时期。《高僧传·昙摩密多传》说:“昙摩密多,此云法秀,罽宾人也……博贯群经,特深禅法……遂渡流沙进到敦煌,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植柰千株,开园百亩。房阁池林,极为严静。顷之复适凉州,仍于公府旧寺,更葺堂宇,学徒济济,禅业甚盛。”《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凉州石窟开凿时说:“凉州石崖瑞相者,昔沮渠蒙逊以晋安帝隆安元年,据有凉土……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斫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尤其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虽盛于隋唐,下迨宋元,但其开窟建寺之始,却在十六国时期:“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36]这些活动同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一样也有力地推动了佛教文化的发展,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可资考证研究的洞窟壁画及其他实物资料。

伴随着河西地区佛经翻译和开窟建寺等活动,十六国时期,一度出现了“西天取经”热。河西地接西域,成为西行求法者的必经之地。西行求法者,不仅有河西僧人,也有中原、江南的僧人,东晋著名僧人法显就是从河西经敦煌到达西域的。

《法显传》记载:“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元年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初发迹长安,度陇,至乾归国(西秦统治者乞伏乾归的都城,先后设在金城和苑川)夏坐。夏坐讫,

前行至耨檀国(南凉)。度养楼山(今青海西宁市北、大通河南之山脉)至张掖镇。张掖大乱,道路不通。张掖王段业遂留为作檀越。于是与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相遇,欣于同志,便共夏坐。”“夏坐讫,复进到敦煌。有塞,东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共停一月余日。法显等五人随使先发,复与宝云等别。敦煌太守李暠供给度沙河。”由于凉州是北方的译经中心,中原、江南僧人也有到河西取经的,河西僧人也有东去南下,对中原、江南的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如北魏太武帝灭佛,至文成帝兴佛,其领导佛教复兴的重要人物师贤、昙曜等大多原为北凉僧人,他们对北朝佛教禅学及戒律方面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昙曜与现存大大同云岗石窟的开凿与兴盛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十六国时期,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河西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组织实施对匈奴的反击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开始,历代统治者相继采取移民实边和屯田垦荒的正确措施,经过六七百年的开发和经营,再加上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处中西交通孔道的优越地理位置,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已持续发展成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一个地区。在当时北方大混乱的情况下,中原文人学士的大量涌入,不仅使固有的汉晋文化得以保存、继承,而且还在此基础上有长足的发展,使河西一度成为汉文化的中心;佛教东渐,河西又得近水楼台之便,沙门僧人西上东下、求法译经、开窟建寺使这里成为佛教的圣地;五凉各政权的执政者对儒家文化教育和佛教文化的崇尚倡导更为河西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条件。终于,河西地区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圈,涌现出了一大批硕儒高僧,以其卓越的文化活动创造出了光照千秋、泽被后世的文化成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书写了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 4、西凉国王李暠

李暠(公元351年—417年) 字玄盛,小字长生,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南)人。是前汉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代孙子,后凉吕光末年,担任敦煌效谷县令,继任北凉敦煌太守,移家敦煌遂成为敦煌人,他虽然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封建统治者,但他治理国家很有成就。《凉武昭王玄盛载记》称他:“为群雄所奉,遂起霸图,兵无血刃,坐定千里”。足见他是一个很有政治才能的人。他还有一个特点是知人善任,虚衿下士,广招英俊,在他统治期间,西凉境内一些文人名流,如史地学家阚骃、经学家宋繇、教育家刘昞、科学家赵[匪文]等,都投靠他,使西凉文化热蓬勃兴起。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北凉晋昌太守唐瑶,联合敦煌、酒泉、凉兴、建康、祁连和晋昌六郡,公推时任北凉敦煌太守的李暠为冠军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建元庚子,定都敦煌(后迁都酒泉),是为西凉。当时敦煌“郡大众殷,制御西域,管辖万里”,“一时于阗致玉,鄯善前部王遣使贡其方物”。这时的酒泉敦煌成为西北割据政权的政治中心,其控制范围直达西域乃至中亚,可谓盛矣。

李暠建立政权后,首先扩大疆域,在原敦煌郡的基础上,又占领了东自建康(今甘肃高台一带)西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