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文峰塔作文600字

时间:2021-10-10 14:59:07 三年级作文

第一篇:《三年级作文:家乡的文峰塔公园》

三年级作文:家乡的文峰塔公园

<!--adend--

第1篇:家乡的文峰塔公园 400字

我的家乡在合川,那里有许多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比如说钓鱼城、涞滩二佛寺等,但我最喜欢的是文峰塔公园。它位于合川涪江、渠江、嘉陵江三江交汇处,是一座合川人民休闲、娱乐的开放性园林公园。

来到公园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仿唐宋时代的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三年级作文:家乡的文峰塔公园三年级作文:家乡的文峰塔公园。要问我最喜欢的,那就是“凌霄阁”,共三层,古色古香,我忍不住要赞美它。

文峰塔公园还有许许多多的花草树木,最漂亮的还是翠绿的柳树。它的枝条是向下垂的,好似姑娘刚洗过的头发,微风一吹,枝条在风中舞动,漂亮极了!

最后再说说文峰塔吧!走到公园尽头,会看见一座塔,那就是文峰塔。三年级作文:家乡的文峰塔公园文章三年级作文:家乡的文峰塔公园出自wk-78500000616233.html,此链接!。修建于清代,白墙青檐,共3层,是一座八角形密檐式结构的古塔。这座古塔远远望去,像破土而出的春笋,冲入云天的火箭。登上塔顶,三江水色尽收眼底,文峰塔公园因此而得名。三年级作文:家乡的文峰塔公园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节日作文及各类中小学生作文。

这就是文峰塔公园,我爱文峰塔公园,但我更爱我的家乡。长大后,我一定会用自己的力量,让家乡变得更加美丽、漂亮!

三年级:开心果

第二篇:《文峰塔》

文峰塔

位于梁平县梁山镇全国新农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区范围内,距县城三公里,有水泥硬化公路直达。为清代道光7年(1827年)所建建筑物,。文峰塔设计施工技术高超,选材用料严格。是一座雄巍高大的八角塔。塔身12层,准确高度35.68米,有民谣赞为“梁山(平)有个文峰塔,隔天只有一尺八。”最上一层的每角挂有一个小铃,风吹铃响,幽声远伟,韵味无穷,塔身造型美观、大方、壮丽奇特,全塔用坚石精心砌成,石门上尚有清晰可见的“灵秀”、“文明”四字,塔基全砌在大石包上,十分牢固。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雷鸣,不倾不裂,经久不坏,早期塔内有菩萨,旁有庙,供有0韦陀佛像,竖有碑石。1982年,中央文化部文物处和省文化局主管文物工作的负责同志、专家、高级工程师等,对该塔进行了考查,评价很高。鉴定为仅次于福建泉州石塔的全国第二大高塔。文峰塔为梁平坝子的风水塔。它的建造还有一个风趣的传说:有很多年前,梁平县田瘦,施肥田不肥,大竹县田肥,不施肥田仍肥,皆因耸立在西山群峰之上的狐狸咀,首东尾西,吃梁山屙大竹,于梁平不利,遂集资在县城北门报国寺外,修建了一座“万提楼”,但因无济于事,又在平坝上修建此塔,将狐狸咀巴撑住,从此梁平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第三篇:《文峰塔下的日子》

文峰塔下的日子

文峰塔下的日子是一段回味无穷的日子。

文峰塔下的日子是一段快乐的日子。

文峰塔下的日子是一段难忘的日子。

在文峰塔下,我认识了52个新同学。我们在一起共同欢笑,在一起共同书写新的学习旅程。

军 训

在初一的第一学月里,我迎来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军训。我有着说不出来的兴奋和害怕——兴奋: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初中的学生,可以感受在军训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啦。害怕:不知道那教官是否凶,当我们不听话时,会怎样惩罚我们。在这艰苦的训练过程中,我是否坚持得下来。。。。。。

在那个烈日炎炎的秋天,我们初一的五百多名新生一起共同站在被两百五十米的跑道包围着的草坪里,进行了一场魔鬼式的训练——

“全体立正!军姿20分钟!”那个站在主席台上,挺着一个啤酒肚的教官说道。 当我听到这句话是,我已经崩溃掉,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这样。

就这样,在这三天的军训过程中,我们天天被罚军姿10分钟,20分钟甚至30分钟的都有。还有不停的蹲下起立蹲下起立,把大家都练的腰酸背痛!

在这短短三天时间里,我度日如年,恨不得一下子就到星期三。不过在这三天的时间里,我们这53个同学也彼此增加一友情,以彼此更了解了。不过当着三天过去时,我们都由军训前的“雪人”,变成了“泥炭”。

运 动 会

在11月里,我们终于迎来了我在中学生涯中的第一次运动会,虽然这三天差不多都是冒雨举行的,不过还好,起码举行了。如果在延迟,就是延迟了一个多月了,我想同学们的良好心里状态估计也彻底没有了。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们班上的一些同学在跑八百米·一千五百米·三千米时,班上的同学都还十分的团结,都在为他们加油鼓励,当他们跑完时,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接他们,这点让我十分感动。

在这些日子里,我们由开始的陌生,到了现在的熟悉,我们在彼此成长,进步。

在文峰塔下,我们这个班集体会不断进步,书写一个快乐·值得留恋的文峰塔下的日子!

第四篇:《陇西文化》

陇西文化

陇西概述。陇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秦设陇西郡后,陇西便成为历代郡、州、府所在的西陲要镇。元代设巩昌都总帅府,辖5府21州(今兰州市以东和四川、陕西部分地区),陕甘分省后,甘肃巡抚也曾驻节,成为甘肃最早的省会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许多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陇西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中心,是甘肃重要的铝冶炼及加工基地,甘肃中部和南部物资交流、集散的重要场所,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一、历史文化(古建、遗迹、遗址、文物)

1.李氏文化。李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重要文化产业品牌以及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景观遗址是李氏文化的重要依托,有“李家龙宫”(唐太宗曾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得名)和“仁寿山李氏宗祠”等。

2.四大书院。明宪宗成化六年 ( 公元 1470 年 ), 在县城南大街设立贡院,供陕甘学政按临巩昌时举行岁考和科考,书院曾经有四:崇文书院,崇羲书院,南安书院,襄武书院(清代)。

3.千年建筑。

声闻四达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明太祖洪武

元年,依旧址重建,取名雄镇楼,楼头高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两块巨匾。清道光十六年(1836)又加修葺,并将宋徽宗崇宁元年所铸4吨铜钟(国家一级文物)移置楼上,为省级文物文物保护单位。

棂栏巧秀保昌楼。 位于县城北关外里许火焰山岘口。光绪九年(1883) 由知县李寿芝集资重建为陇西北川入城的第一景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伟岸耸立文峰塔。位于陇西县城东南文峰镇渭河南岸9公里处的二级台地上,该塔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甘肃保存不多的风水类古建筑遗迹,也是陇中唯一的一座清塔原体,是研究陇西明清建筑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4.遗址文物:有梁家坪、暖泉山遗址,为新时期时代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尖底彩陶瓶(马家窑彩陶中的罕见品,距今5000年,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有双耳彩陶罐(马家窑彩陶)、战国彩绘星云纹灰陶器等一级文物4件;有战国玉壁、唐代陶鞍马等二级文物55件。

5.红色文化(包括红军长征文化和陇右地下党革命文化)

6.中药材文化:陇西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西部药都” 、中国黄芪之乡”之美称,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

二、历史人物(著作、小传)

1.西汉右将军廉褒

2.东汉医学家封衡

3.后秦君主姚苌、姚兴

4.盛唐琴师董庭兰

5.唐时宰相赵璟、李石

6.唐代诗杰李翱

7.陇西三李:传奇鼻祖李朝威、传奇大家李公佐、传奇巨子李复言

8.花间词人牛峤、牛希济

9.抗金名将王德

10.一品儒将云从龙

11.散曲名家金銮

12.清末翰林阎士磷

13.弹词女杰李桂玉

14.清代书家王予望

15.陇上才俊王海帆

16.祁氏兄弟祁荫甲、祁荫杰

17.文学博士罗锦堂

18.著名剧作家汪钺

三、民俗文化

1.陇西小吃

陇西民间小吃种类繁多,风味独具,著名的就有“陇原三绝” ,即腊肉、口条、金钱肉(又有火腿、金钱肉、腊羊肉“三绝”之说);有“巩昌五味”:即腌驴肉、腊羊肉、烧鸡粉、白蕨菜和咸骨头;陇

西荞粉;大肉面;陇西凉面,又称担担面、扯面等。

2.陇西婚丧风俗

(1)婚嫁:陇西婚嫁习俗沿袭周礼,通常按“六礼”(纳采、问名、合婚、纳征、追节、娶亲)进行。

(2)丧葬:搭棚守灵——祭吊逝者——“送丧”——纸期。

(3)生辰:祝寿;做满月;试晬。

(4)节庆:春节。

3.陇西庙会

陇西大小庙会较多,主要的就有正月初九天爷圣诞庙会,三月二十八东岳泰山爷庙会,四月初八佛祖诞辰仁寿山朝山会,五月十二黑爷庙庙会,五月十三龙王爷庙会,五月十八雷祖庙庙会,七月十二雪爷庙庙会等,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四月初八仁寿山朝山会。朝山会一般持续三天,庙会上还会表演陇西云阳板,借以祈雨、祈丰收,由古代祭祀祈福仪式演变而来,是陇西独有的民俗表演形式。

4.陇西秧歌

俗称社火,节庆时的主要文娱活动。秧歌队——表演节目——小曲小调——秧歌铙子。

5.陇西民间传说故事

威远楼的传说、汪家洞的传说、云阳板的传说、饮马池和玉奖泉的传说等。

6.潘映海板话

陇西民间老艺人,其创作的板话采用陇西方言演唱,字句工整押

韵,多表现陇西乡土民俗,在世时即有较大声誉。

四、自然风光

1.仁寿山公园

省级森林公园,又称“十方山”,公园内建有陇西李氏宗祠之一的“陇西堂”,及罗汉堂、药师殿、如来佛堂及道教三清观等,是陇西最著名的自然景区之一,也是陇西传统文化圣地之一。

2.李家龙宫

位于陇西县城巩昌镇北关头天门巷,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后大部毁于战火,近年得到重新修建。是海内外李氏族人寻根祭祖的圣地。

3.“陇西八景”

自古以来,陇西有“外八景”、“中八景”、“内八景”等二十四景之说,其中最有名的是外八景,即“陇西八景”。分别是:翠屏春晓、桃花晚照、落浦荷盖、渭水湫波、首阳旧县、石门夜月、碧岩珠帘、桦岭积雪。

“中八景”:文峰宝塔、紫来梨花、保昌雄关、浦洲古渡、白沙落雁、十方禅院、凤鸣书院、碑林诗篇。

“内八景”:钟灵毓秀、天门瓦塔、马池毛腊、古楼雁阵、贡院晨读、天竺晚颂、乔水桥上、万寿灯花。

第五篇:《文峰塔可研报告》

第一章 总 论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文峰塔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

二、建设规模

文峰塔环境综合治理面积14000㎡。

三、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期

塔体基座维修、环境绿化、道路净化、界桩设置。建设期为1年。

四、投资估算

该项目估算总投资80万元。

五、资金筹措

申请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

六、效益分析

项目的实施,使文峰塔得到应有的保护,体现和彰显了历史名城的文化特色,实现文化精神与历史文脉的呼应和谐。

1.1.2 主要建设内容{陇西文峰塔作文600字}.

文峰塔环境综合治理面积14000㎡。

1.2陇西县基本情况

陇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地理位置位于东径104°12'~104°53'之间,北纬34°52'至35°25'之间,东临通渭,南与武山、漳县、岷县接壤,西临渭源,北靠安定区,南北长60km,东西宽50km,土地面积2408km。全县地形呈南山、城川、北山三块条状狭长地带,山区面积广大,是全省18个干旱贫困县和43个重点国扶贫困县之一。

根据陇西气象站实测资料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439.2mm,最大年降雨量680mm,最小年降雨量270mm,降雨量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60%。多年平均蒸发量1400mm左右,为降雨量的3倍以上。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且多以局地暴雨、雷阵雨形式出现,对土壤补给的有效水分有限,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工程区干旱指数2.0,多年平均气温7℃,多年平均最高气温2

14.5℃,最低气温-2.2℃,无霜期138天,最大冻土深度0.8m,年封冻期105天,最大风速24m/s。

陇西县共有17个乡镇,215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52万人,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157994万元,财政收入103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112元,1998年实现整体解决温饱。

陇西是渭河上游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文物众多,分布广泛,尤以古遗址、古建筑、战国秦长城、历代碑刻为主要特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让外人惊羡不已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陇西人建设文化大县的信心和决心。县委、县政府积极打造历史文化品牌,实施以打造一个历史文化亮点,建设一批强档文化基础设施,搭建一个文化窗口,营造一个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环境为主文化工程,极大的活跃和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它的建成为陇西人民向世人展现其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1.3 .1、项目建设必要性

1、建设的必要性

文峰塔其场地及建筑物濒临黄土边坡,而边坡构成物质

为黄土层,土质较松散,雨水下渗冲蚀较为严重,局部已形成不同程度的黄土陷穴,下暴雨时边坡常出现局部坍塌,亟需加固防护。通向文峰塔的道路为黄土路面,需要对路面进行硬化。另外,需要加固围墙,设置界桩。

2、建设规模和内容

文峰塔环境综合治理面积14000㎡。

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合理,符合陇西县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项目的建成,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的问题,使文峰塔得到妥善保护.

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

2.1 文峰塔概况

2.1.1 文峰塔简介

文峰塔位于东二十铺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建于1837年(清道光17年)。是一座直径4米,高24米的七级八角楼阁式砖塔,八脊攒顶,宝刹凌霄,雄伟壮丽,该塔历经一个半世纪的峥嵘岁月,人为和自然的损蚀,毅然峙立。可想当年建设者的巧能才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迹。文峰塔在当时是

点缀风景,象征培育人才的风水文风类建筑。该塔年久失修,塔基砌砖被人拆去。塔身有裂缝宽达30公分左右。急待维修。1981年5月,被陇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1.2 文峰塔现状

文峰塔其场地及建筑物濒临黄土边坡,而边坡构成物质为黄土层,土质较松散,雨水下渗冲蚀较为严重,局部已形成不同程度的黄土陷穴,下暴雨时边坡常出现局部坍塌,亟需加固防护。通向文峰塔的道路为黄土路面,需要对路面进行硬化。另外,需要加固围墙,设置界桩。为此,申请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文峰塔保护区内进行环境综合治理。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地处“古丝绸之路”的陇西县,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利用陇西县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加快深度开发,加快把陇西建成特色文化名县,从而带动陇西经济的全面振兴,实现陇西经济的全面发展。文

第六篇:《陇西成纪文明与近百年来的地震》

陇西成纪文明与近百年来的地震

参考:陇邻县志 编辑:满满 2013-4-20

陇西者,古代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六盘山)以西的地方。秦穆公用由余之谋称霸西戎,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包括今天甘肃省平凉市,以及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在当时纳入秦国版图,秦国势力达到陇西,秦长城经过静宁县境西北。陇西自此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中心在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西南即治平乡,李店镇,仁大乡。陇西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西汉时,在今静宁县域置成纪、阿阳二县。成纪在南,治所在今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东南约半公里处;阿阳在北,治所在今静宁县城南附近。西晋曾设过陇西国。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陇西郡是甘肃最早的行政建制。

说起陇西,不得不说的就是成纪,根据历史文献和专家的一致确认,陇西成纪在今甘肃省静宁县西南即治平乡,李店镇,仁大乡。在这片土地上的上古时代,以秦安大地湾遗址为中心,形成了古成纪文化圈。伏羲女娲的故事从葫芦河(伏羲本意就是葫芦的意思),传到了渭河,从渭河到黄河,从黄河到整个北方,从北方到南方,进而成为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大地湾被称作中华文明的曙光,这是史学界公认的。同时出现了很多历史名人,例如李白,李广等。 但这块土地也是一块多灾多难的地方,地震不断,导致陇西以及古成纪文明的三次迁徙,至今对于陇西成纪的确切位置存在很大争论。可以说现居于陇西成纪的人民大多是明朝迁徙过来的,而陇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