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倒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0 14:39:54 五年级作文

【篇一】北师大版倒数教学设计

开发人力资源必须着眼于创新教育(网友来稿)湖北省天门实验高中 张巨宏摘 要: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靠超前并快速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创新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创新教育关键是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要改革课程、教材及教学方式。关键词:创新教育 开发 人力资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的优劣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创新教育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一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许多工业化后进国家超越先进国家的成功范例。二次大战后,前西德依靠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崛起,而日本依靠大力发展全民义务教育超越西欧,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依靠大力发展中等教育雄居亚洲,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超前和加速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积累了大量人力资本,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它们在经济迅速发展之前,就在中等教育入学率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在中等教育普及之前就开始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实践证明,超前并快速进行人力资本积累,是实现经济超越的有效手段,也是最基本的经验。中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基础薄弱。如何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将人口包袱转化为人才宝库,是摆在政府、社会和教育界面前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邓小平同志正是在对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这一国情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只有发展教育,才能使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优势,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看,1978至2001年间,GDP年均增长率为9.3%,人均GDP年增长率为8.1%,预计在2001至2020年间GDP增长率仍将保持在6.3至8.3%之间,人均GDP增长率保持在5.8至7.6%之间。这一增长率明显高于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因此,我国完全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实现这种可能的关键是必须快速有效地解决人力资源的问题。当前,我国人力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特别是农村人口在人力资本存量上与城市存在着巨大差距。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而同期城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文化程度,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十分明显。尽管经过各方面努力,我们国家受教育人口有了大幅度地增长,但教育质量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由于就业形势严峻,教育资源短缺,家长与社会普遍以升学率当作评判教育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势下,学校只注重了对学生升大学的预备教育,而忽视了一部分直接走入社会的人力资源的职业预备教育,致使这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后缺乏技术支撑。应试教育只重书本和分数,所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是无法加快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呼唤创新教育,人力资本的积累,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二创新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但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一是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国民受教育的年限,同时提倡终身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二是正确评价人才的优劣,不再把升学率当作唯一的追求目标。三是在坚持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技术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来说,第三点尤为重要。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曾在大学物理考试中考过倒数第一。而偏偏这个考试倒数第一,在科学研究中登上了天体物理学的真正的第一。小柴昌俊的经历告诉我们,分数不能代表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具有这种素质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也只有这种人才才能推进社会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参加了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举行英特尔国际高中生科技大奖赛(Intel ISEF)。在ISEF教育研讨会期间,来自美国几个不同地区的理科教师介绍了他们从传统教学方式向探究式教学转变方面所作的努力和经验。他们认为,在理科课程中开展探究学习和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能激发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也可以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科学与工程展示会和大奖赛是对这些优秀学生的鼓励和肯定。在布展期间,刘教授看到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展板,他们自己设计、找材料,用木锯、锤子等工具做一些加工和装饰。在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教师在指导课题的过程中大都扮演“向导”的角色,而不做“保姆”。学生的选题也是自己找的。刘教授说,在ISEF期间看到了几十个国家优秀高中生的精彩展示成果,这些让我感受到了世界范围理科课程改革的动向,也让我认真地反思我国的科学教育现状。科学大奖赛以及课题研究活动十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经历真正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些又恰恰是我国中学教学中的弱点。正如刘教授所说的这样,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国内注重的是灌输书本知识,一切以书本所说为判断正误的标准,乐于引用学术权威的话为依据;国外则期待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观察和见解,鼓励动手实践,挑战权威。所以,一般来说,国内的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实践能力普遍相对较弱。但是,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说,这几种能力对于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极具重要性。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历来偏重知识的学习,而比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往往是学生辛苦地学习记忆了大量的知识,但动手与实践人能力却普遍缺乏。地理课上纸上谈“兵”,理化实验只是简单演示,外语课背单词记语法,却缺少语言情境的交流,成为“哑巴外语”和“聋子外语”。学生学了知识后不会分析,不去实践,更不会创造。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缺乏创新意识的教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国外基础教育改革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1994年初芬兰全国教育事务委员会颁布的《芬兰高中教育课程框架大纲》明确规定了高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个性健康全面发展、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探求知识、热爱和平的社会成员。”芬兰的高中教育体制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适合本国实际、能最大程度利用教育资源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为芬兰培养了大批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综合素质较高、有创造性的人才。芬兰的高中教育较好地配合了科教兴国的人才培养政策,并为高科技产业的腾飞做出了贡献。诺基亚总裁约马•奥利拉就强调要把重点放在基础教育上,他说如果没有好的普通高中培养出人才,诺基亚不可能建在芬兰。芬兰各界认识到,在二十一世纪信息知识社会,芬兰这个小国家要想适应和融入国际大社会,每个人必须更好、更多地掌握外语。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取消因政治原因一直保留的国语之一的瑞典语,改英语为必考科目,这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包括议会讨论和修改宪法。改革内容之二是综合考试要把解答问题与论文写作、展示技能结合起来,例如容许学生增加时间写科学论文,增设实验操作和劳动技术、信息技操作考查,让高中学生通过毕业考试充分显示各自的理解能力和技能水平。三创新教育关键是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对事物外表的认识,必须通过思考,即抽象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过程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科学思考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按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科学的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必然性。创新思考是在问题发现的基础上探索“为什么”,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寻找新思路、新方法、新突破、新问题。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因为只有主动的发现才能产生主动的心理和创新的良好心态。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模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而促进其创新心理的形成,创设各种情境,消除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使学生在一种自信、安全的心理状态下,自主参与活动并能主动的发展,甚至敢于向权威、书本、老师挑战,敢于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说“不”。要有探索真理的教学民主意识。教师善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出格”和“瞎想”,鼓励学生自信地想和说。当学生细心观察,提出一系列怪异的问题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热情,切不能泼冷水,而应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尤其是激发学生“矛盾好奇心”,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网上检索、切磋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超越固有的常态思维模式,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的思考问题的特性,保持自己的思维个性,独立思考。有了积极主动的心理意识和心理基础,学生自然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追求。通过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发现,在发现中科学思考,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又在理性认识指导下开展活动、发现和思考。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使认识不断深化,创新意识在活动、发现、思考中不断形成,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必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学生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基本途径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创新心理就是这样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中逐步产生的。通过实践,增强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并使之有机融合,不断优化创新心理结构,同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将活动中获得的创新心里优良要素和创新技能达到概括化、系统化的水平,进而类化为稳定的创新心理机能,促进创新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那么老师的作用就是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创,促进其创新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要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始终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经常用专门的时间来引发问题,以使问题的增长走在知识增长的前面。要指导学生整理问题。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前提,还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在充分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表面深入深层把握,学会去伪存真、去繁就简,找出内在联系,主动能动的把握整理问题。四创新教育需要教学方式的变革。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只有当教学策略和方法与学习者思考或学习风格相匹配时,学习者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如事物的名称、概念、事实等,通过教师讲解就可以掌握或记忆;程序性知识主要涉及概念、规则、原理等的理解与应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与策略的形成、情感体验等,这类知识不能单凭传授,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内化和占有。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 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分层互促、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把发言的任务落实到组内每一个人身上,讨论过程中,互教互学,老师及时给予指导,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开拓了思路,加深了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交流使学生品尝到探索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自然地形成了内在的动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爱学习、爱思考的品质,在合作性学习的集体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学习风格的组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相互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新的水平,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时一个问题会引起一场争议,课堂上必然会出现议论纷纷、意见分歧的现象。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标志着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创造性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在这样的学习中,每个学生不管是阐明自己的观点,还是支持或反对他人的观点,都是经过了批判性的思考后求同存异,并逐渐抛弃了不正确的东西,减少了错误的判断,从而增强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应该看到,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表现。当前,以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全面推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改革,绝不能再进行填鸭式的教授、灌输,必须在课堂教学上变单一的演式教学模式为创造性教学模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正确引导、诱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些地方的教师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如广州89中李晓姑老师在执教“使用打点计时器”实验课时,只说明了电源的使用规则,以确保学生身体和仪器的安全,其余的步骤全部由学生看课本、实验册、仪器说明书来完成,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细致的动脑动手尝试,深入了解了打点计时器的组合结构、工作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在学生已获得成就感的基础上,这位老师趁势打铁,让同学们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你认为计时订点器还有哪些地方不够合理需要改进呢?同学们再一次开动脑筋,运用智慧,提出了改进启动装置,减小使用误差,节约用纸带等许多良策。一个有深度、有创意、有实效的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实践、认识、创造的主体发展目标实现了。经过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有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才能,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学生各尽其能,情趣盎然,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氛围十分浓厚。在学习交流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学生创造力被激发,个性也得到了发展。创新教育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培养适应激烈的科技竞争的创造性人才,必须努力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张扬个性的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要形成这种氛围,最基本的是进行课程教材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教育保障、人人成才”的教育思想,并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过去那种单一的课程教材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以个性发展为主的素质教育要求。为此,学校要适应新时期课改的要求,逐步开发校本课程,建立起集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为一体的立体课程体系。一些学校以高一、二年级选修课设置为起点,以高一年级研究性课程、高二年级综合实践课程为重点,面对不同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逐步改变了重在培养学生重复思维的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宽容学生求异思维,逐步引导学生去自学、研究、争论、去推理、归纳,让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始终贯穿于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据广州市89中调查显示,在校的学生虽然生在广州、长在广州,但主动去过广州市开放性科研单位的学生仅有3.6%,去过广州市具有科研性的园、馆、宫、场的学生也仅有10.8%,能够有目的去、带问题去的学生就更少了。为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学校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完善落实,已在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经结南热带林研究所、五山地面卫星台、广州岑村机场、南沙科技馆、航天奇观、长寿村等地建立了科技教育基地,定期或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一名同学参观“航天奇观”之后在班级的学习园地里表述了自己这样的感受:“以前,我真的没有想到,一枚火箭从制作到发射需要成百上千人的合作,任何环节都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然而,正是这群体的力量才把这枚火箭送上了蓝天,由此我感受到,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不仅要有勤奋、严谨的精神,而且应该具有宝贵的合作精神。这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当中也同样重要。”该校在学科教学中围绕课本知识融入科技探索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高一物理在学习升力问题时,组织学生到岑村机场观察研究飞机的飞行原理,高中数学开展了《航海中的数学》专题研讨,地理科组开展了《用极轨气象卫星云图估计热带气旋强度的初步研究》等,都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有了更深刻的体验。社会上随时出现的热点问题,也成为了同学们思考探究的专题。《从广州非典型肺炎风波看新时代的中学生》的研究中收集了丰富的资料、提取了重要信息,提出了自己的有价值的观点和看法,表现了同学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89中的做法可以说是充分实施创新教育,有效开发人力资源的典范。五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必须做强农业,建设新农村做强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以人才与智力投入作支撑。因此,要努力促进农村教育摆脱千军万马“跳农门”的指导思想,培养造就大批建设新农村的优秀的后备军。农村教育除了打好高考这一仗,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以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做好城镇特别是农村预备人力资本这一课题,跳出高考的“象牙塔”,整合教育资源,把资源优化为教育力,把教育力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一方面要加强现代化农业生产能力与技术的教育,以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农民;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非农产业的能力与技术教育,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及在现代化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形势下加强在普通教育中渗透技术教育、创业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可以促进打工经济,促进劳务输出,促进劳动力本身的素质提高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积极深化课程改革,建立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方案,在已有的劳技教育成果基础上,开拓性地进行“农业科技劳动教育”,“第二、三产业技术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并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超越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范畴,将劳技课内和课外兴趣小组协同,建立农业与二、三产业科技研究性学习小组,课内打好农业科技和二、三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课外各展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特长。只要把农业科技劳动教育和二、三产业技术创新教育做亮做强做精,并直接进入科技兴农和经济运作的社会体系,创出“农科教”结合的新品牌,培养大批农业产业化及农业产业非农化所需的创新型农村科技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20页2、刘恩山:《英特尔高中生科技大奖赛的启文》(中国教育报 2003.6.13)3、卢枫:《芬兰的高中教育》(中国教育报 2003.5.25)4、王永利:《沧海潮头涌 教坛伟业兴——广州市89中改革发展纪实》(中国教育报 2003.5.25)【作者简介:张巨宏(1964.2-),男,湖北天门人,湖北省天门实验高中语文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教育管理研究。通讯地址:湖北省天门实验高中 邮编431700 E-mail:tmzhjh@126.com】张巨宏,男,1964年2月生于被作家秦牧誉为高考“状元之乡”的湖北省天门市。中教高级。现任教于天门实验高中,长期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系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湖北省写作学会会员。天门市首届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省级“优秀实验教师”,市 “十佳园丁”, 2002年被全国中语会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曾几次参加中考命题。在开放式作文教学、语文阅读整体教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主持过分编型语文教材教学推广性实验、开放式作文教学等省市级实验课题。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语文教学通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北京教育》《中小学管理》等十几种报刊上发表论文60多万字,有的文章还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信息中心《中学语文教学》全文转载。论文多次获奖。主编《中学作文教程》(北师大出版社)、《语文全程互动》(新时代出版社)、《中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南方出版社)、《全国中考精选精析》(现代出版社)、《高考专题备考6+1丛书》(光明日报出版社)等10余部书,参加省教研室等组编的人教版《同步作文》(湖北教育出版社)、《培优讲义》(武汉出版社1-6册写作和听说部分)、语文出版社语文教材《作文指导与示例》(1-6册)等30余部。学生多人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习作。作者邮箱: tmzhjh@126.com

【篇二】北师大版倒数教学设计

《倒数》教学设计

《倒数》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倒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与前面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关键知识,能否正确理解掌握倒数,决定着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水平,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倒数》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倒数的意义,即什么是倒数;二是倒数的求法。为了使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更深刻,教材列举了8道两个数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设计了“算一算”的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中积的特点,从而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教材中的“试一试”环节,及时巩固新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想一想”环节,解决1和0的倒数的问题。“练一练”环节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倒数的求法。

【学情分析】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学生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对“互为”一词,会有一些困难,要联系本人和同学们相互成为好朋友来理解,强调倒数的互相依存性。学生对乘积是1,理解时可能会只关注得数是1,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差、商为1时,两个数不互为倒数”。因此,在教学时要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易于接受。

同时,结合以后学习的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带分数、纯小数、带小数这些数的倒数的求法,在掌握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学习,逐步掌握“先变形,再换位”的方法求倒数。

【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由于教师调动本学期我成了咱们班的数学老师,经过这几天的相处,我们都互相成了朋友。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理解“互相成了朋友”这句话的?

2、猜字谜:

同学们说的很好!咱们再来猜个字谜吧!

“吞”字上下颠倒是什么字?(吴)

“呆”字上下颠倒又是什么字?(杏)

3、引入新课:汉字真奇妙啊,把一个字的上下部分颠倒就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字,其实,在数学里也有这种奇妙的现象!你们想知道吗?猜猜看,谁能举出这样的例子。例如把倒过来就变成,颠倒就变成了,也就是( 7 )。我们给这些数起个名字就叫倒数(板书课题:倒数)

二、观察比较,抽象概念 71233217

1、课件出示课本24页8道算式,引导学生观察。

3111812×=( ) 2×=( ) ×=( ) ×10=( ) 22831110

915761×=( ) 7×=( ) ×=( ) ×5=( ) 776955

2、分组讨论: (1)、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子与分母相互颠倒。)

(2)、这些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乘积是1。)

3、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4、引导归纳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教师板书,学生口述。) 5、倒数的概念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理解两个数、乘积是1、互为。) 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啊,关键词都找出来了!让我们再大声说一次什么是倒数。(生齐说概念 )倒数还有什么特点呢?(分子和分母相互颠倒)

6、教师小结: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7、你能说说大屏幕上的口算题中,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谁的倒数是谁?

生:因为( )×( )= 1 ,所以( )的倒数是 ( ),( )的倒数是 ( ),( ) 和( ) 互为倒数。

(此处引导学生说4句话,在进一步理解倒数意义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8、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来吗?请同桌同学互相说一些互为倒数的

例子,他说得对吗?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

(预设:用倒数的概念验证,把两个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1。如果学生在此处举出特殊数1、0,则顺着学生的想法,及时展开讨论。如果没有则在下一环节进行。)

9、及时练习,巩固新知:我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说清理由。)

(1)、2是的倒数。 ( )

(2)、和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

(3)、计算结果得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4)、因为×=1,所以是倒数。( )

三、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倒数,那么你们能根据刚才所学找到下面各数的倒数吗?(能)那就请同学们进入闯关环节,先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可以同伴互助,看看哪些同学和小组能连闯三关,开始!

2、生开始做题,师巡视。(课件出示)

的倒数是( )的倒数是( )的倒数是( )。 第二关:4和( )互为倒数,5和( )互为倒数。

第三关:1的倒数是( ),0的倒数是( )。

3、全班交流反馈。

那么0的倒数又是几呢?(有争议)预设:

生: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可以把0看做,他的倒数就是。

生:对,0不能做分母,也不能做除数,所以0没有倒数。

生: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得1,而是得0,所以我也觉得0没有倒数。 师:小结强化0的确没有倒数。

4、小结闯关情况:连闯三关的同学起立,你们真是善于动脑的同学,好样的,庆祝一下!掌声送给你们!

5、归纳方法:同学们通过闯关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了,请你试 011034521923322312

着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课件: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请问:这个数中包含0吗?0有没有倒数呢?

(3)完成板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4)课件:演示方法

6、质疑:关于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⑴生:我想知道带分数的倒数怎么求?

⑵生:老师我也有一个问题:小数有倒数吗?

【篇三】北师大版倒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倒数》教学设计

【篇四】北师大版倒数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 小学数学 五年级 下册 《倒数》教学设计

《倒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重难点:

重点: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难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课型:概念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引

师:请同学们结合语文的学习,猜几个字。中国的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颠倒,变成什么字了?(呆)把“吴”字颠倒呢?(吞)„„那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 师:事实上,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比如3417倒过来变成 ,倒过来变成 。 4371师:你能根据它的特性给它起个名字吗?(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请你仔细观察并计算,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

学生思考、计算后汇报。

生1: 我发现两个乘数分子分母位置颠倒。

生2:我发现每个算式的乘积都是1。

二、 理解倒数意义

1、 理解倒数的意义。

师: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比如11的倒数是2,2的倒数是,(板书) 22

小结: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板书)

1和2互为倒数。(板书) 2

师:你能说出屏幕上谁和谁互为倒数吗?

学生举例说明。

师:你们是怎么样理解“互为“这两个字的?请你举例说一说。

学生举例:互为朋友就是指互相是朋友;互为同学就是指互相是同学„„

师:请每位同学选一个算式,另一个同学说出

(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和( )互为倒数。

2、 利用倒数的意义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

(2)1是倒数。 ( ) 2

9292×=1,所以说和互为倒数。 ( ) 2929

5的倒数) 2

(3)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 (4)三、 求倒数的方法。 1、举例观察,讨论。(

师:怎样示一个数的倒数呢?

生: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小结: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板书)

2、探究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北师大版倒数教学设计

师:10的倒数怎么求呢?

生:把10就是看作101 ,然后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就得到它的倒数了,所以10的倒数是。 110

3、巩固练习。

课本P33的“试一试”。

重点解释1的倒数求法。

生:1可以看作,然后分子分母调换位置还是1,因此1的倒数还是1。

师:0有倒数吗?

生1:我认为0和1一样都是整数,所以0的倒数应该是0.

生2:我觉得你说的不对,0和1虽然都是整数,但是1可以看作,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变为,而0虽然可以看作11111101,但分子和分母不能调换位置变为,因为0不能作分母。 10

生3:我也觉得不对,0乘以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写出与0相乘还得1的算式啊! „„ 通过一番交流讨论得出:0和1不一样,0没有倒数,因为 (1) 0乘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写出与0相乘得1的算式 (2) 0不能做分母。 小结: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板书) 所以: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就是将分子、分母调换位置。(补充条件) 四、 巩固练习 1、课本P33的“练一练”。 2、比一比。 写10个数,然后交给你同桌写出它的倒数,写对一题得10分,写错了不得分,比一比谁的得分高? 3、挑战自我。

(1)41×( )=×( )= 6 ×( )。 78

4的倒数是( ) 5(2) a(a是不为0的自然数)的倒数是( ),0.2的倒数是( ),1

五、 总结。

师:请大家 来说一说今天这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同步伴读:P20一(必做)、二(选做)

板书设计:

倒数

1=1 2111的倒数是2,2的倒数是,2和互为倒数。 222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就是将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教学反思:

倒数的意义的教学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的准备,这节课的内容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倒数的意义,二是求倒数的方法,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我却把“小事情做出了大文章”。 对倒数的认识,学生印象深的是“分子与分母颠倒了位置”而不是倒数的本质内涵“两数乘积为1”。所以在课堂学习时,我从分数的倒数引入,学生体会到分数的倒数外在表现形式确实是将分子与分母交换了位置,然后提问乘积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理解若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对“互为”一词的理解,我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因为学生在学习“倍数”概念时,已经接触“互为并不是指一个数,而是两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况,当时花了很多的时间练习谁和谁互为倒数,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进而理解。然后提问:整数没有分子和分母,那么整数是否有倒数呢?如果有的话,你能举例说明吗?在学生掌握总结出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后,再提出两个特殊的整数的倒数的研究,通过集体讨论,加深了学生对“1”和“0”倒数的认识。同时也将倒数的认识引向本质内涵:两数乘积为1。

在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让学生讨论过多,求倒数的方法,我只是口述,应该板书,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时间没有掌握好,本打算练习后讲小数、带分数的倒数的求法,但由于时间没有分配好,最后没有提及,课后才进行补充。

【篇五】北师大版倒数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

【教材依据】

倒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节课内容。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让学生通过文字游戏感受民族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进一步利用同桌关系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到数学王国,理解倒数的概念。利用倒数的概念学会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不大,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在设计本节课内容的时候,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游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尽量分散难点,突出重点,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3、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倒数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倒数的概念,能正确的找一个数的倒数,知道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会找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是一步一步进行深入的,先引导学生认识倒数的概念,理解倒数具备的条件,会找一个数的倒数。(真分数和整数的倒数),紧接着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引入小数和带分数,引导学生理解如何找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从而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找小数和带分数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培养学生学会在小组内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寻数学知识的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1、0的倒数,小数、带分数倒数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 创境导课、激发兴趣。

1、 文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来做个文字颠倒游戏,,比如老师说:“人小”,大家可以说“小人”,好不好,有情趣没有?

生:(大声喊道)好!

师:学科

生:科学

师:人人为我,

生:我为人人。

师:上海自来水,

生:水来自海上

„„

师:同学们,刚才的文字颠倒游戏好玩不?

生:好玩。北师大版倒数教学设计

师:那我们再来玩一种文字游戏,大家听好了,老师说“秦少坤是朱倩倩同学的同桌”,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还可以说“朱倩倩是秦少坤同学的同桌。”

师:老师能不能理解为“秦少坤和朱倩倩同学互为同桌呢?

生:开始有些迟疑,然后回答到“可以”。

板书“互为”

2、 数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字有这样的美妙,其实在数学王国也存在着这样的美,我们不妨来试试。老师比如说“3/4,大家就来说4/3.

师:6/7

生:7/6

师:8/9

生:9/8

„„

师:像这样6/7和7/6的两个数就互为倒数。

师问:那么什么是倒数呢?谁知道?

生:没人回答。

师:既然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倒数?我们就先来看一下几道练习题。

二、 探究新知:

(一) 倒数的概念:

1、出示下列习题。北师大版倒数教学设计

4/5×5/4= 6/7×7/6= 1/8×8= 2/3×3/2= 5×1/5= 2/9×9/2=

(1) 指名学生回答。

(2) 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3) 小组内进行交流。

(4) 各组汇报交流的情况。

(5) 师总结归纳:

② 这些算式的乘积都是1. 这些算式中分子和分母都打颠倒了。

2、 学生齐读倒数的概念,理解倒数具备的条件。

(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那么我们刚才认识了倒数的概念,如何去找一个数的倒数呢? 生: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就可以了。

师:好,老师现在给大家出几道练习题,大家试试看,能不能正确地找出一个数的倒数。

生:欢呼雀跃(表现出极其热情的表情)。

师:4/5的倒数是( ),5/6的倒数是( ),

0.2的倒数是( ),1 1/2的倒数是( )。

生:相互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来汇报交流的结果。 学生汇报:

生A:4/5的倒数是5/4, 5/6的倒数是6/5。

生B:0.2的倒数是1/0.2, 1 1/2的倒数是2. 板书: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生C:我和上面的同学答案一样。

师:老师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同学B的回答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答案又是多少呢?小数和带分数如何去找它们的倒数呢?

生:叽叽喳喳,没人敢回答。

师:既然大家都不会,老师来告诉大家:小数在找倒数的时候,首先要将这个小数化成分数,然后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交换即可。带分数在找倒数的时候,要将带分数先化成假分数,然后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即可。大家会了吗?

生:(齐声回答)会了。

生:再次将刚才做错的题目纠正过来。

师:同学们,老师碰到了一个难题,有人问老师数字0和数字1的倒数是多少?老师有点不知道,大家能帮老师这个忙吗?帮老师找到这个答案,好不好?

生:好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交流结果。

(二) 特殊数字的倒数:

生1:我们小组一致认为数字0没有倒数,因为0×0=0,根

据倒数的概念判断,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所以我

们认为0没有倒数。

生2:我们小组大家都认为数字1的倒数的1,因为1×1=1,

根据倒数的概念进行判断,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

以1的倒数是1.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表现太棒了,大家说的一点都没错,

看来大家对倒数的概念已经理解了,老师很欣慰。

板书: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三、 巩固练习:

1、 3/5的倒数是( ), 0.5的倒数是( )。

2、判断:

①、 1没有倒数。( )。

②、0的倒数是0( )。

③、0.4的倒数的2/5( )。

四、 拓展练习:

列式计算:

1、4/7乘以它的倒数是多少?

2、1/6乘以2/3的倒数,积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本节课即将结束,大家在本节课中学到了那些知识?请你用:“我最高兴的是„„,令我最思索的是„„,令我最想说的是„„,令我最满意的是„„”中的一句或者多句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一下。

生1:令我最高兴是本节课我认识了新的一种数-----倒数。 生2:令我最满意的是本节课我不但认识了一种新的数—倒数,而且我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

五、 作业: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有效反思】:

本节课教学自己感觉成功之处是:

1.学生对倒数的概念理解了,知道倒数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会找一个数的倒数。

2.学生课堂上参与率高,在小组内能和大家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学会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不足之处是:

1.学生对找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掌握的不够熟练,全班有

【篇六】北师大版倒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倒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倒数》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2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与前面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关键知识,能否正确理解掌握倒数,决定着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水平,是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倒数的认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倒数的意义,即什么是倒数;倒数的求法。为了使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更深刻,教材列举了8道两个数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设计了“算一算”的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中积的特点,从而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教材中的“试一试”环节,及时巩固新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想一想”环节,解决1和0的倒数的问题。“练一练”环节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倒数的求法。

【学生分析】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结合教材的情况。学生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对“互为”一词,会有一些困难,要联系同学们成为好朋友来理解,强调倒数的互相依存性。学生对乘积是1,理解时可能会只关注得数是1,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差、商为1时,两个数不互为倒数”。因此,在教学时要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易于接受。

同时,结合以后学习的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带分数、纯小数、带小数这些数的倒数的求法,在掌握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学习,逐步掌握“先变形,再换位”的方法求倒数。

【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设疑,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打开书24页,在书上完成“算一算”,并认真观察思考,看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学生交流:

(1)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课件:乘积是1)

(2)算式左边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课件:分子分母互相颠倒)

(3)乘积是1的这两个数是什么关系呢?

请大家自学课本24页。

二、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一)自学探讨,理解意义。

1、通过自学课本,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此处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2、谁来谈谈自己对倒数的理解。(预设:此处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师生共同小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同时请学生抄写在书上,因为新教材中没有完整的概念。)

4、倒数的概念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预设:此处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理解两个数、乘积是1、互为。)5、你是怎样理解“互为”一词的?

(预设:联系本班新转来的“李兆林”同学和大家成为好朋友让学生理解,使学生明白互为指互相成为,不能单独说×××是好朋友。也就不能说某个数是倒数。)

5、你是怎样理解“乘积是1”的?

6、互为倒数必须满足几个条件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必须是两个数,二、这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

小结: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7、你能说说黑板上的口算题中,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谁的倒数是谁?

生:因为( )×( )= 1 ,所以( )的倒数是 ( ),( )的倒数是 ( ),( ) 和()互为倒数。

(此处引导学生说4句话,在进一步理解倒数意义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8、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来吗?他说得对吗?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

(预设:用倒数的概念验证,把两个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1。)

9、请同桌同学互相说一些互为倒数的例子?你的同桌说得对吗?你怎么知道是对的? (预设:如果学生在此处举出特殊数1、0,则顺着学生的想法,及时展开讨论。如果没有则在下一环节进行。)

(二)比较提问、弄清特例。

1、师:老师也想参与大家的活动,我来说一个数,你们能说出这个数的倒数吗?

2、师: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

4、学生汇报。

(预设: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板书:1的倒数是1。)

(预设: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或者把0看作 ,调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后是 ,0做分母无意义。所以0没有倒数。)(板书: 0没有倒数。)

(同时请学生把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抄写在书上,因为新教材中没有完整的内容。) 现在, 同学们对倒数的概念清楚了吗?那我可要考考大家。

(三)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我来当小老师。(要求手势判断,说清理由。)

(1) 3是1/3 的倒数。 ( )

(2)计算结果得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

(3)4 是倒数。( )

(4)因为1/3 的的倒数是3,所以3是倒数。( )

(5)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北师大版倒数教学设计

三、创设情境,激励求知。

1、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请学生参与“找朋友”的游戏,拿着写有分数的卡片,互为倒数的站在一起。师:为什么×××孤单单地站在一边呢?(该生拿着0的卡片)。0究竟 有没有倒数呢?大家想学习求倒数的方法吗?

2、自主探索,掌握方法。

(1)想一想怎样求 的倒数?

(2)交流方法。板书: 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学生举例,其他同学说出该数的倒数。

(4)想一想怎样求4、1 、0.75、2.1的倒数。

①课件展示:怎样检验4和1/4 是不是互为倒数?

检查: 4×1/4 =1

②用先变形,再换位的方法试着写出1 、0.75的倒数。(5)怎样检验1 和; 0.75和;2.1和是不是互为倒数?(看两个数相乘的积是不是1。)

(6) 同学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了,请你试着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课件: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师强调:遇到特殊情况求一个数的倒数,先变形,再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7)请问:这个数种包含0吗?0有没有倒数呢?

(所以,在同学们刚才总结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中,要加上0除外。)

完成板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四、综合练习,强化新知。

1、填空。

(1)6× ()=1

(2)( )× =1

(3)1 的倒数是()

(4)( )的倒数是0.7

2、我来当小老师。(要求手势判断,说清理由。)

(1) 1 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2)一个真分数的倒数一定大于它本身。 ( )

(3)一个假分数的倒数一定小于1。 ( )

(4)一位数中最小的合数的倒数是 。 ( )

(5)自然数a的倒数是 。 ( )

(6)因为0.2×5=1,所以 0.2与5互为倒数。 ( )

3、思考题。(机动)

1×a=b×1/3 =c×3 ,并且a、b、c、都不等于0,请把a、b、c、这3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五、课堂交流。

1、学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思考?有什么疑问?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对同学还有没有提醒的地方?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观察一组算式,发现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再通过自己的举例验证进一步理解了倒数的概念,然后在应用的过程中,获得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六、作业。

完成书24页练一练,书31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1的到数是1。0没有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 方法 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篇七】北师大版倒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倒数》教案

《倒数》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倒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家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透彻地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学法指导:观察比较、合作交流、自学尝试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题目

结合语文的学习进行猜字,引出倒数。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算一算

(1)给出一些乘法算式,算一算,再仔细观察,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 (三)深入探讨,质疑问难 1、理解倒数的意义

(1)怎样描述上面算式中两个乘数的关系? (2)能说上面算式中谁和谁互为倒数吗? 2、用面积为1的长方形理解倒数 (1)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2)求出长方形的宽。 (3)做游戏

3、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找朋友 2、火眼金睛 3、我来当名医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 板书设计: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就是将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青溪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倒数》

执教老师:吴媛媛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