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孝篇

时间:2021-10-10 14:11:03 四年级作文

第一篇:《弟子规孝篇》

《弟子规》——入则孝的教学设计

经典教学理念:

我校校本课程选择的教材是厦门大学出版社绍南文化编订的《孝悌三百千》(大字注音版本),主要内容包括有《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二、三、四年级都首先选学了《弟子规》。目的是用《弟子规》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童蒙养正。授课方法分三步,一步是背诵,二步是讲解,三步是引导学生去做。循序渐进的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整个教学过程可以配合《弟子规》动画片的演示和讲解,图文并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学目标:

1、 背诵《弟子规》,入则孝,体会古文韵味。

2、 看动画、听赏析初浅理解文中的意思。

3、 听于丹讲故事,进一步理解孝敬之道。

4、 听两首歌《父亲》、《母亲》,在歌声中感悟父母平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感恩父母。{弟子规孝篇}.

5、 理解“孝”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教学重点:{弟子规孝篇}.

体会父母支撑家庭所付出的艰辛,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在家为父母分担家务,在校尊敬老师,好好学习。

教学难点:

博引“百善孝为先。”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室,《弟子规》动画影象片段,于丹教授《论语》感悟之“孝敬之道”片段,VCD歌曲播放。{弟子规孝篇}.

教学过程:

一)、语言导入:

师:“同学们,《弟子规》分六个部分,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背熟了《弟子规》的;‘总叙’和第一部分‘入则孝,’这节课我们采取多种方式来解释、理解其中的意思,首先我们来背诵一遍‘总叙’和‘入则孝。’”{弟子规孝篇}.

学生背诵:(略)

(设计意图:先背诵、后理解。熟练的背诵后有利于理解。)

二)、播放《弟子规》动画片片段

师: “真棒啊!经典语言象滔滔流水从我们的口中流淌出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看似很难的文字也怕我们用功夫啊,希望同学们要再接再厉,加油!

师:同学们背的很熟,可是其中的含义知道多少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动画片,有助于你对“入则孝”的理解,要认真看呦。

播放动画:(略)

(设计意图:动画片是学生的最爱,通过有趣的动画影像学习《弟子规》学生很容易接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提问、互动:

1、 哪个同学能流利的回答“入则孝”讲的是什么?

2、 我们平时是怎么做的?

3、 今天学习了《弟子规》,知道今后怎么做吗?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真的理解赏析中所讲的含义,对照自己平时对父母的言行,反省一下自己做的好不好?以此引导学生知道今后要按照《弟子规》要求的去做。)

四)、播放于丹孝敬之道视频片段

师:那我们有没有思考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北大教授于丹老师讲的两个小故事,希望你听后有所感悟。

视频播放:(略)

师:于丹老师讲的那棵大树意指的是谁啊?

师: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腰弯了,背驼了,发白了,年老了,生病了,我们该怎么办啊?

师:所以啊我们要很好的学习《弟子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设计意图:学生对“孝”有所领悟,但是还处在朦胧中,对为什么要孝敬父母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潜意识中父母为他(她)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知道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激发学生从内心去感恩生养他的父母。)

五)老师讲故事

师:孝敬父母是人类相生相养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论语》学而第一里说:“君子务本——同学背过,我们一起来背”

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师:古代流传下来很多感人的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我们知道的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我们有没有听说乌鸦反扑、羔羊跪乳的故事啊。

师:乌鸦反哺的故事讲的是:(略)

师:羔羊跪乳的故事讲的是:(略)

师:我们未成年的学生从小就要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和人伦意识。孝敬父母不能流于形式和表面,要从思想情感上去尊敬父母、热爱父母,理解父母、慰籍父母。还要关爱长辈,特别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比父母更加关爱我们,他们年老了,行动不便了,我们更要献上一片爱心。古语云:“爱由亲始,亲亲而仁民”,“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心中有了对父母的爱,自然就会爱老师、爱同学、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

(设计意图:本环节向学生展示动物尚且知道报养育之恩。进一步强调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是做人的根本。)

六、)播放MTV歌曲

师:这一节课的内容比较沉重,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心情听两首歌,《父亲》、《母亲》。 (设计意图:平时学生学唱很多流行歌曲,很少能听到这样的歌曲,在这氛围上听唱这首歌会感受到父母的爱在每时每刻。)

师:父母儿女情是天下第一情。

师:在歌声中我们完成了这节课的任务,同学们的脑海里还在萦绕爱的旋律,在心里默默地感恩自己的父母,暗暗地下着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的好孩子,长大做一个品学兼优的有用人,是不是这样啊?

生:是!

七、总结:

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孝敬父母从心做起,从我家做起,从今天做起。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情再来背诵一遍弟子规!

第二篇:《谈谈弟子规与孝》

谈谈弟子规与孝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讲孝悌是立人立身的首件大事。“入则孝,出则悌”,孔夫子早已有过这样的言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孝”越来越趋向于格式化,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已经定了型,孝与不孝有着明显的界限。由风俗演化成文载,抑或为了对人进行教化,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许多关于“孝”的著作,而《弟子规》就是一本不得不说的书。{弟子规孝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短短二十四字的总叙就已经涵盖了这本书的所有内容,而今我单说“入则孝”篇。

在“入则孝”一篇中,字里行间,一言一句都在告诉你对待父母要怎么做,因为我说的这些都是为孝之道,所以你必须按我说的这么做。“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份对父母的虔诚与恭敬,可谓是到了极致。再发展下去,恐怕就要把自己熬成汤给父母喝了。《弟子规》中对“孝”的阐释非常具体全面,它的教化功能应该也是很强大的。{弟子规孝篇}.

然而,在我看来,“孝”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也可以有一千种对孝的理解与尽孝的方法。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做的才是对的才是好的,而去指责别人,如此攀比,促成了孝道的格式化;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敬爱的“圣人们”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孔子,当学生问他什么是孝的时候,他说的是孝就是什么什么,在他的潜意识里,也认为孝应该是条条框框的,他没想过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对“孝”的理解。连人人尊崇的圣人都这么说了,那就肯定没错了,于是'“孝”就必须是这样这样的了。

难道“孝”真的必须有固定公式吗?我不敢苟同。就我而言,我没有给父母洗过脚,他们生病时我也没有整个晚上守在床边不睡觉,有时候爸妈说我这里那里不好说多了我也会反驳回去。但我们仍然生活的很开心,他们也从未说过我不孝。我的家,很温暖,因为我们会彼此平等的沟通,而不是通过暴力手段打压不平。我能与他们沟通交流,在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孝的方式,这方式,比那“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可强多了。

再回头说说古人的孝,仔细看就会发现,有时候古人自己对孝的评价都是矛盾的。例如《二十四孝》里的:“埋儿奉母”一则,因为家里穷,把儿子埋了供养母亲。假设这真的是孝,那当古人来了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又要作何解释呢?我们都知道,老人家是最喜欢儿孙的,如果知道自己的儿子活埋了孙子,她是会欣慰还是伤心呢?你不会否认她是伤心的,那么,让长辈伤心难过,又是孝还是不孝?

我无意吐槽,无意抨击,只是觉得这些“古董”已经不能当作现时的教材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课外读物来了解古人对“孝”的虔诚,而不是把它当作教化的工具,那是迂腐的。时代在前进,而教育却要向后看吗?我觉得与其拿《弟子规》当教材,倒不如让现今的学者们自己编一套教育孩子与父母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教材,这或许更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虽然我不否认它在道德教育方面至今还是放着光彩的,但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一批封建伦理道德书籍是封建政治的产物,它是用来巩固封建统治的。如果我们还是把它当作武功秘籍,一招一式演练的话,那我不敢说我们的青少年那原本已被蚕食殆尽的想象力,创造力乃至对未来的憧憬,还会剩下多少。我还记得,曾经鲁迅说:“救救孩子!”

第三篇:《读《弟子规》之入则孝篇有感》

读《弟子规》之入则孝篇有感

人死后,凭骨头颜色就可分辨出性别,白色的是男人,灰色的是女人,因为女人从怀孕起,就把自己的营养给自己的孩子。孝,人之本。

题记

《弟子规》,这是小学的时候就背过的书,但那时候呢!只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完全没有思考过其中的伟大智慧。当然,那个年纪也没有足够的阅历作为支撑去理解它、感悟它。一看到这本书,我就会想起我哭地稀里哗啦地上了淘宝网,买下《弟子规》的画面。 那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一个视频《弟子规改变了一个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学生》。讲者是一个22岁的小伙,他就讲诉了他高中的时候混黑道,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过,后来去北京“工作”,更是肆无忌惮,不怕死地在山路上玩漂移,进夜总会,用七张百元钞票点烟抽。幸运的是,他妈妈一直没有放弃他,给他看了《弟子规》,然后叫他去敬老院做了一个月的义工,这一个月,他得到了爱,得到了工作,换回了父母的重婚,救回了他自己的命。演讲的过程中,从他讲到他妈妈给他看《弟子规》起,他就一直哭着讲,全场的社会各种单位的听众也是不停地擦眼泪,我在电脑旁也是陪他们哭到最后。

带着崇敬之情,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篇。入则孝,讲的是在家尽孝,核心就是要然父母开心。

“出必告,反必面”父母是最关心我们的人,如果他们不知道我们干嘛去了,就会担我们,让父母担心,也是不孝的。反过来,如果我们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哪,在干什么,父母就能把我们把好处想,会替我们加油,这很利于我们事业的成功。这句话让我改变了许多。以前,我不懂这个道理以为有什么问题自己处理就好,没有必要跟父母说,增加他们的负担。有什么好事,也是想到要低调,也不会跟父母提及。由此,就导致了我不怎么给父母打电话,就算打电话,除了要钱,也没有其他话讲。因为这个事,我也被教训了好多次但是改进也不多。这句话彻底地颠覆了我的想法,从那以后,我要求自己每周至少要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后来据我姐姐爆料,爸妈对我这种改变很是开心。)并且把我在学校里做的事以及想法告诉他们。上一次,我告诉我爸我做了家教,爸爸很开心,说“你能懂得给爸妈减轻负担,爸爸很高兴,但是不要耽误学习哈。”爸爸这样说,我自然很高兴,因为爸爸很少对我满意的,一直都是喜欢说我不如别人(自我爆料一下,因为这个原因,我和爸爸的沟通一直都有障碍。)后来挂了电话,但是几分钟后,爸又打过来了,他说:“你去做家教,就跟那个娃儿买点水果去嘛,如果他的字写得不好,你就好好教他一下嘛,如果„„。”我想,爸爸怎么变得那么啰嗦,真实奇怪,但是我觉得真的很幸福,感觉和爸爸的沟通已经不再是问题了。我想,这份价值,千金难买吧!

“亲所好,力为具”。中西文化差异很大,但在孝,这个方面,却几乎没有差别。佛洛伊德的大弟子西奥多讲过一个发生在西方父子之间的事情:儿子不愉快时,父亲会把怀表贴到他耳朵上,让他听表针走动的咔哒声,然后儿子就快乐了。后来,父亲郁闷了,孩子竟然把怀表也贴到他耳朵上,父亲一愣之后,露出了最最快乐而灿烂的笑意。或许,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我们习惯了,没什么感觉。但是,我们能投其所好,帮父母做一些事,父母却是高兴地不像话。

我记得有一年,广周日报在母亲节那天做了一个对母亲和孩子的采访(孩子希望为母亲做点什么,母亲希望孩子做点什么。)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孩子希望挣很多钱给母亲,而母亲仅仅希望孩子能回家一起吃顿饭。孝,就是回家陪父母吃顿饭那么简单。

这本书的道理很简单,说出来人人都知道,但是,如果每天读一点,看一点,却能起到反省,修心的作用。久之,个人修养就会提高。

真的很感谢《弟子规》带给我的改变,我也由衷地希望,每一个人都好好看看《弟子规》,

学学中国传统文化,学学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旅管二班 李银兵 183813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