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作文

时间:2021-10-10 14:07:42 二年级作文

篇一:《赵诺1942作文》

1942 合肥市瑶海区元一名城小学 六二班:赵诺 指导老师:张艳

1942这部影视作品主要讲述了河南省人民遭到日军轰炸机的猛烈轰炸,河南省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向北边逃难。但是这次逃难并不顺利,因为他们遭到国民党的百般阻挠。最终导致老百姓大面积的伤亡,而国民党却昧着良心早已跑到了九霄云外。

如果,我是那些逃难百姓中的一员。那我定会奋不顾身的站出来与国民党理论,即使我被拉到刑房,那

我也死而无憾了,因为我做了我自己该为这些百姓做的事了。

如果,我是驻守在那里的国民党,我一定会违抗军令,先保护老百姓撤退,因为军队是为老百姓的,现在老百姓有了困难,作为军人难道不应该保护老百姓吗?即使会被战区司令长官枪毙,那也无怨无悔,因为军人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如果我是蒋介石,那我一定会把百姓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因为百姓是军人的支撑,没有了百姓的支撑,那军人不就像没有肥料的树了吗?即使我们这些官兵是为保护老百姓而死的,那我们就是烈士,是会被百姓

永远铭记在心的。

如果,我是日军轰炸机的飞行员,那我一定不会向百姓开火,因为他们是无辜的。相反我一定会像那些国民党那些官兵开火,因为这些军人是可耻的、卑鄙的,因为他们只顾着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抛弃这些逃难的百姓。

可是那时候就是那时候,现在就是现在,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改变把那些已经储存的历史了。我也只能感到痛心、悲愤。

看完这部影片,我感慨万千,也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但是我也坚信,当

我们身边如果再发生危险遇到困难时,我们中华儿女们不会再只顾着自己,我们应当团结一致,共度难关,这样我们才能做到问心无愧。

篇二:《《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这周五,我和爸妈去看了《1942》。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曾看过这样一句话,“重大的事情不一定重要,而在那段时间里,河南的旱灾就变成了重大事件中最大的,重要的事情中微不足道的。”这句矛盾的话勾起了我对这部影片的兴趣。

本片讲述了范东家由躲灾到逃荒的一个过程,范东家本是一位家财万贯的老财主,在经过一次洗劫后,他不仅失去了儿子,还失去了大部分家产。于是他携带家眷和细软去“躲灾”。一路上他们经历了很多,飞机的扫荡,国民党士兵的洗劫,亲人的相继离去,为了生存而卖儿卖妻......。 这些任意一件事拿到现在来说都是令人发指的,可却时时刻刻地发生在他们周围,他们早已司空见惯了。在他们“西行”的路中,还穿插着一些国民党高官的奢靡生活,他们官商勾结,恶意抬高粮食价格,任意贩卖人口,以牟取暴利。当河南省省长李培基一次次的请求支援的时候,换来的只有几句无足轻重的话和一笔笔所欠的军饷。 就当美国记者白修德将他自己拍到得狗吃人照片交给蒋介石的时候,蒋介石还是在想,如果这些照片被发到报纸上对中国政府的危害有多大,而不是立即拨粮给河南。看到《大公报》、《时代周刊》将河南的灾情报道出来时,他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才拨了八千万斤粮食。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心中充满了悲愤,悲在河南灾民不幸的命运,愤在国民政府的麻木不仁,对灾民的漠不关心,悲在世间人情淡薄;愤在官商勾结压榨百姓;悲在中国人的奴性;愤在国民政府的做作和

腐败。同时这部影片也带给我许多感动,在逃荒过程中无论人们之前有多大仇恨,遇到困难时却总是那么地团结。其中有一个镜头是这样的,花枝嫁给栓柱当老婆,第二天,花枝把自己卖了,换了四升小米,在临走前嘱咐拴柱要照看好她的孩子。他们只做了一日夫妻,但拴柱为了花枝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人在灾难面前是弱小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做借口而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原则。拴柱的行为,体现了人间的真情的存在。

这部影片带给我太多太多,我本是带着一颗完整的心去看的,从电影院里出来后,我的心碎得都像饺子馅似的。那时的中国是贫穷的,但不会永远平穷,那时的中国是落后的,但不会永远落后,让我相信未来吧。

姚墨 辽宁省实验中学合作校

2012年12月8日

篇三:《《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冯小刚导演用银幕为我们还原了对于河南人来说充满天灾人祸的灰色年代,河南人就在1942这充满压抑的年代中卑微的求生。

看完这不电影之后,不知道怎么表述自己压抑沉痛的心情,这是一部冰冷而绝望的电影,是对70年前的天灾人祸的全景展示,从灾民,贪官,蒋介石乃至“救灾”的日本人,芸芸众生,面面俱到。我们只关注战争,却忽视了战争下受苦受难的百姓,在这种故事背景下,个人卑微的如同蝼蚁,政府将灾民当做包袱,而日本人则利用灾民,使其成为自己战争的武器,而其中的共同点就是觉得灾民的死活无关痛痒,任其自生自灭。当下社会,我们对“四升小米”已经没有了概念,或许我们对于“四升小米”就可以换一个媳妇,两块面饼就等于一条人命感到诧异,而今的我们,生活在国家的庇佑之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个年代,没人愿意去回想,没人愿意去经历,死亡,饥饿,寒冷,在这个全民奔小康的年代,人们仿佛不再相信,只有一些老人们会把饭吃的一粒不剩,浪费,已不再是可耻的行为,在富人眼里仿佛是一种炫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个社会变成了笑贫不笑娼的社会,这是可悲的。

1942所展现的不仅是饥寒交迫,还有尊严。栓柱为了自己唯一的念想,或许现今会有很多人认为栓柱是可笑的,甚至可悲的,但是对于一个朴实的农村人,为了胸中仅存的一点卑微的志气,不受嗟来之食,不对日本人低头,这正是映射了每一个国人应有的尊严——不管是以怎样的形式表达,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原因。而反观老马,从厨师到法官再到日本人的阶下囚,尊严在生命的考验中已经慢慢泯灭,对于回答生命与尊严哪一个更重要的时候,答案会从每一个人口中脱口而出,而现实中我们所走每一步都在无声地回答着这个问题。仓廪实而知廉耻,衣食足而知荣辱。而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向往着灯红酒绿的生活,每个人都想法设法为了能够更好的享受而抛弃着自己尊严,一个人有了想要捍卫的东西就会变得软弱,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里,有人开奥迪,有人开奥拓;有人开奔驰,也有人开奔奔。有钱人的座驾是捷豹,开捷达的人更多。而无论钢板的厚薄相差多少,坐在车厢里的人,那一具血肉之躯,都是同样的脆弱。有的人甘愿为了一己私欲而出卖自己的灵魂,拜金主义的出现,让许多人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内涵,精神层面也极为空虚,扭曲人们的人生观,背离自己的理想,最终也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的人情冷漠,尔虞我诈,人人自危,丧失了自己应有的尊严,虽然大部分中国人心中都有着共同的理想,为了国家的崛起而奋斗,而负面影响的散播必须要加以制止,否则就会使社会失去精神支柱,道德沦丧,使发展失去意义。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物质条件上升的同时注重精神上的培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四:《《1942》观后感》

2012——2013学年第2学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教学论文{1942作文}.

题目:观《1942》有感

系部:国际关系学院

班级:14班

学号:20201202080062

姓名:王国毓

观《一九四二》有感

看完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不得不说内心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不得不说《一九四二》是我看过的所有爱国题材的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一部。相信《一九四二》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有其独特的标志意义,让我认识到:只有我们整个民族强大了,才能更加从容自信的面对自己的灾难。

《一九四二》讲述了在1942年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发生的一些事。这其中有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等事。一九四二年,中原大地上发生了一次旱灾。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为了躲灾,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在躲灾过程中,突出了他从开始的充满希望,慢慢失望到最后绝望的心理。三个月后,到了陕西潼关,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人也没了,这时的老东家,心里万分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有人喊:“大哥,你怎么往回走啊?往回走就是个死呀!”老东家说:“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趴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1942作文}.

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哭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看到这里,我不禁深思,在那个灾荒连连的日子里,家是一个多么滑稽的词语呀。现在我们离家是多么近,却又那么远呀。

《一九四二》里温暖又人性的展现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其中既有杜甫式对民生的悲天悯人,也有屈原式的“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虽然看到中途时,感觉这部电影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中一些不良的东西,但看到后来,也展示了民族的坚定性,对困难的承受度,以及内在的力度,这些都是民族发展的希望,都是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呀。

看完《一九四二》,让我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这个伟大民族更加充满了敬意,也让我充满了自豪感,更让我意识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民族只有强大了,才能更加充满自信的去面对发展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坎坷,才能更有自信的去面对任何苦难。也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青年一代自己肩膀上的责任,正如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说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从现在开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为中国的发展翻入崭新的一页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吧!

篇五:《《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1942是由华谊兄弟电影公司和重庆影视公司合拍的一部剧情剧。看到剧名的瞬间便知道了它要讲述什么。在我看来无非是近代的一些事,说不定就是讲战争的,所以开始我并没有对它抱有太大的热情,可最后发现是我错了。这部电影如钢锥般刺痛心灵。

电影讲述了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主人公老东家(范殿元)带领全家逃难的故事。这个故事没有和其他大事一样进入教科书,这部电影拨开了历史的尘埃,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部分真相。

影片开始,一群饥饿的难民跑来老东家希望能混口饭吃,不料老东家欲报官。随后一场争斗就开始了。少东家利用家里的粮食欺负花枝,之后又被逃难的农民抢了粮食。粮食和财宝在这次争斗中损失惨重。一边是本来安定和谐生活的地主,一边是逃难的农民,这次争斗谁对谁错?

老东家为了逃命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的家人,和很多人一样逃往陕西避灾。相比与别人老东家算是很幸运的,在路上其他的人断水断粮,而他却还有很多粮食。他对这些逃难的人也十分同情。可这一路上太多的灾民了,他无可奈何。

之后在路上家财被溃军抢走,粮食一点不剩,为了活下去他竟然和打他儿子的瞎鹿一起合伙偷洋人白修德的驴,最后驴走丢了,肉也没吃成反丢了帮工性命。他的女儿娇生惯养,逃荒路上仍带着一只猫,宁肯自己不吃饭也要喂猫。儿媳因产后失血过多又受了风寒,没多久便去世。妻子陪他支撑了很久,到洛阳时也走了。大年三十,有人来灾民区买人,女儿受不了这种饥寒交迫的生活,自愿让老范卖了她。他一心想逃到陕西,结果到陕西境内,老东家的孙子也被他闷死。

这是最大的打击,本来充满希望的他希望在陕西白手起家,东山再起的老东家累了,他失去了所有,他的财富,他的家人,他的一切。这是真正的家破人亡。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东家此时没想活着,只想死得离家近些。

在回去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小姑娘对老东家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

在这次逃难中没有所谓的幸存者。即使是最后活下来的人也依旧逃不掉。在河南发生如此骇人听闻的大旱灾,甚至已经有人因为饥饿开始煮食自己孩子时。蒋介石却依然镇定自若地在华丽的重庆政府中与美国大使聊天,外交部部长听到《时代周刊》的记者白修德反映的河南情况时甚至还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政府官员明知道有灾情,却只是向外界一味地推说不严重,继续他们那糜烂的生活,而此时的河南却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美国记者白修德为了寻求真相,孤身一人前往河南,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切,在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大轰炸,见证了河南灾民真正的悲惨处境后,向政府官员报告,那些官员要么是闭门不出,要么是踢皮球一样地将责任踢来踢去,最后终于报告给蒋介石,迎来的却是蒋介石的消息封锁。可见当时的国民党已经无能到了何种地步。

这次饥荒让河南死了300万人!他们死在饥荒下,死在日本的炮弹下,死在中国人的枪口下,甚至死在别人的锅里。这种人吃人的世界,此时的河南简直是人间地狱。

在灾难面前人性变得一文不值,这部电影残酷的不只是灾难本身,更是人性的丧失。如果官员不是如此糜烂不堪,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可悲的人,也不会那么多饱受饥寒,体会到了世态炎凉的,绝望的人在这茫茫长路上悲惨地死去。

今天丰衣足食的我们,不妨想想,在那个时候,几千万居无定所的人,游离在熟悉的故乡,陌生的道路上,只为了一顿饱饭而奔波,在逃荒的道路上最终凄惨地死去,成为野狗充饥的

食物。活着的人,也只能继续受着官员兵痞无耻的剥削,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形容枯槁地在世界上绝望地行走,是怎样一幅悲惨的画面。

勿忘国耻,勿忘这段被历史掩盖的悲惨.......

篇六:《《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周六的下午,懒洋洋的阳光洒下来。随着我懒散的步伐,走进“奥斯卡”影院,来看我期待已久的大片《1942》。 小安是一名传教士,笃信上帝。他看到一群饥饿的民众到财主老范家,想混口饭吃。不料东家欲报兵,一场打斗开始,死伤无数。老范的家被烧,儿子被杀,粮食财物在混乱中丢失不少。一边是被侵犯的无辜财主,一边是饥饿的可怜灾民。该同情谁?怜悯谁?

小安说财主没有信仰,没有听从上帝的旨意。在逃荒的路上,他一直劝说灾民信教,为死去的灾民做弥撒。在他心中,上帝是最崇高的。一路上,天天看到流离失所的灾民饥寒交迫,日本的飞机毫不留情的扔下炸弹,软弱无力的灾民被欺压。在这些灾难面前,上帝似乎没有帮上一点忙。见到神父梅甘时,他不禁说出他们的疑问,这里发生的一切上帝看得到吗?既然能看到为什么什么都没有做?上帝如果斗不过魔鬼,那信他有什么用?心中的信仰在现实面前崩溃。其实信仰只是内心的一个支柱,它并不能对事情发展变化做出直接的帮助,只能让内心平静,增加面对一切的勇气。{1942作文}.

在这条逃荒路上,我很少看到有温情的地方。灾民的身体一天瘪似一天,身上的棉衣棉絮都漏了出来。灾难让大都数人变得麻木,感情变得淡薄,饥饿激发了人最原始的欲望,

每个人心里想的都是自己亲人的安好,别人如何无所谓,所以就出现了像老马这样的人。老马原来是县衙的伙夫,在逃亡路上做了巡回法庭的庭长。在他眼里这场灾荒挺好的,他只期盼着在这场灾难中折腾些成绩,希望在灾后可以升官发财。没想到后来日本兵来了,他仍然是一介伙夫,还得夹着尾巴做人,将尊严踩在脚下。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微微泛起了涟漪,这些场景深深触碰到我内心的柔软,让我陷入沉思中。我不知道到底是三百万同胞撕心裂肺的呼喊还是我们落后的国力和虚无的战斗力让我湿了眼眶。我以为只有高声呐喊“还我河山”就是爱国,这部影片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终于认识到爱国不是高声呼喊就可以,它是要刻入灵魂、深入内心、付诸行动才可以的。终于明白,我的爱国情怀是如此的淡薄。{1942作文}.

作为中学生的我,在内心深深的埋下用行动爱国的种子。每当我看到那抹艳红置于杆顶,它飘扬,它鲜艳,它是中国革命战士用鲜血染红的,曾经被欺凌的祖国在先驱们的斗争中获得重生,那五颗异常闪耀的黄星映入眼帘,他不只是国旗,更是亿万先驱热爱祖国而跳动的心脏。内心不禁生发对他们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

身为一名中学生,我做不到像文学家一样歌颂祖国,我也做不到像科学家一样为国研究,我更做不到像革命烈士一样驰骋沙场、然而,我依旧爱我的祖国,我在心里呐喊,在心

底祝福,用我自己的方式爱我的祖国。

俗话说:“少年兴,则国兴”。未来的时间里,我一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听取老师的教诲,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定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为自己积累经验,为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是的,我就是这样爱我的国家。

篇七:《观《1942》有感》

观《1942》有感

最近有幸在学校的关爱下欣赏了一部关于灾难的影片,对此有所感触,洋洋洒洒,不知所谓,也许是几句牢骚,也许是几许心情的流露,也许也就是也许!

如果说李安以一种带有魔幻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关于人类的心灵史,电影《2012》以3D版的包装将人们带到一个末日。那么,冯小刚类似纪实手法的《一九四二》将观众们带回过去,带回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有人说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灵性的电影。

从片名上看,《一九四二》年似乎在我们的记忆中并无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就如同冯小刚在开篇赘述的一样,也许存在世人记忆深处的,有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却独独不记得在那一年严冬的河南,饿殍遍野,有300万人饿死。如今的人们,似乎很难因为饥寒交迫而因此与电影产生共鸣。在舒适的电影院,大家吹着空调吃着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赏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惨经历,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

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内心有几许的感触,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深刻的片子了。影片结束时,感觉自己的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奈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自己心里在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能够打动自己,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买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