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听课评语

时间:2021-10-10 14:07:24 二年级作文

篇一:《浅谈初中语文的课堂评语》

浅谈初中语文的课堂评语

广南县旧莫乡昔板中心学校 陆正仑

内容提要:课堂评语是课堂教学中即时的、情境性的评价语。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更为频繁。运用得当,能有效地点拨、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和信息反馈功能,运用时要特别注意其准确性、生动性、机智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激励、反馈、准确、生动、机智、多样。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评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最常用、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它是指明学生学习活动中整体或部分乃至细节正确与否的一种语言描述。它一般有两大功能:激励功能和信息反馈功能。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两大功能的运用不应该是平均分配的,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情况和不同的学习阶段有所侧重。一般来说,学生刚上初一或老师刚接手新班级,激励性的评语可以多一些,因为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心理上多渴望能得到认可,感性的诉求会多一些;但是学生到了初二、初三,或是教师接班时间比较长了,那么应该是反馈性评语多一些,因为学生已经适应了环境,内心希望得到准确信息的愿望更强一些,理性的诉求会多一些。因此需要我们的老师处处做个有心人,根据学生心理和学习阶段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共性的地方需要特别注意。

一、注意课堂评语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课堂评语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教师的评价语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无论你说得如何生动有趣,如何热情洋溢,都是没有意义的。学生回答了问题,有些教师常常反复地用“好”、“都很好”、“不对”等评语进

行简单的评价;或是当学生的回答没达到要求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这样的评判,不但使回答问题的学生一头雾水,不知道回答得好是好在何处,回答得错又是哪里不对,而且令其他学生也莫名其妙,不知道哪一个才是正确的,不道还该不该再回答这个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反应会逐渐变得淡漠,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会慢慢的减弱。更为严重的是学生接收不到准确有效的信息,于是以教师的答案作为唯一的答案,而忽略了语文的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句式去表述,只要抓住了要点,都应予以肯定。这样的缺乏准确性的评语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文课堂万马齐喑的局面。我发现,有时用准确的评价语言直截了当地指出他的错误及理由,请他仔细想一想后再回答,或是肯定他的具体的优点与进步的同时,指出在哪些地方还可以作进一步提高。这样的评判往往更让学生信服,往往表现出满意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在初三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他学生也能通过一个人的回答,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课堂提问的涵盖面也会有较大的扩展。在练习测试及以后的课堂提问中,也欣喜地发现,在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逐步得到纠正,正确率逐步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有效地使用课堂评语,充分考虑到课堂评语的双重功能,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因人因答而异,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在教师的评判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二、注意课堂评语的生动性

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是靠平时的听、说、读、写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生动的,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使学生在耳濡目渲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课堂评语也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因其即时性、情境性与针对性,更应该重视它的生动性。就拿一次学生仿写了一段优美的写景句子来说吧。当时我情不自禁地赞叹:“你的仿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静谧的星空下,那里有小渠、流水、稻香,还有阵阵的蛙鸣,使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就在面前。如果再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修辞,那会是多么的精美。”被评说的学生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同时自觉地低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润色。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语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也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课堂评语的生动性还来自于教师语言运用的幽默风趣。一个学生在朗诵《乡愁》时节奏轻快,感受不到丝毫的忧伤之情。如何给他指出问题,又不伤自尊心,我对他作了这样的点评:“这位同学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你看他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呢,所以朗诵这首诗也是乐呵呵的,大家说说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其他学生在笑声中作了回答,稍作酝酿后再次请他朗诵,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变。可以说,幽默风趣是教师思维的火花,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它不仅提高了评价语言的品位,而且优化了课堂评价的效果。生动的课堂评语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教学过程,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使教师激励的传递亲切而温馨。要达到这样的评价效果,需要教师平时注意积累,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三、注意课堂评语的机智性

在初一的一次作文课时,我发现学生学生在进行口头叙述时,老是喜欢用小红、小明这些简单化的名字。便要求每个学生根据爱好、性格、身体等特点,为自己或他人取一个别名。学生的热情很高,大家议论纷纷,其中一

个平时比较顽皮、爱打闹的学生脱口而出:“我给自己取名叫老大!”那个学生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发出一阵嘻笑声,因为在学生的理解中,“老大”是什么帮派的头头啊!那学生也笑着左顾右盼,很是得意。如何评价?既要严肃地指出他的不健康思想,作好正面引导工作,又不挫伤他的自尊心与积极性。这就有赖于教师的教育机智。我故作欣喜地表扬起那个学生来:“好啊!毕竟是初中生了,有志气。船老大是一艘船的灵魂,决定着航船劈波斩浪的方向。我想,你一定是希望引领全班同学,成为第一批行为规范达标班吧?”这样一说,那学生倒显出了腼腆的神情,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那位学生在交上来的文章中也改称自己为“船老大”。看来巧妙地采用偷换概念的方法,不露声色地引导学生,还是收到了激励、纠正与引导的效果。课堂评语的机智性在于老师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地采用得当的评价语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语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也正好切合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四、注意课堂评语的多样性

有一句俗话叫做“好曲子也没三遍好唱”,如果教师老是用一种腔调点评,其激励功能会大大削弱,也会影响反馈功能的发挥。因此教师的课堂评语也要注意灵活多样。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个别评价与群体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课堂上呈现出来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当然,课堂评语并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完全可以把评价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互评、找对子评等形式,拓展评价的空间,扩大评价的涵盖面。在突出学生评价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也要发挥导评的作用,结合实际问题,教给评价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评价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本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做到这一些有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充分重视课堂细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准确、生动、机智、灵活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充分发挥课堂评语的反馈功能和激励功能。

篇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

语文阅读课教学评价表

语文口语交际课评价表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评价表

语文习题课评价表

篇三:《《湖心亭看雪》听课点评》

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到重点句子的赏读——“换字法”赏析写雪景的句子;再到重点词语品读——“独”“痴”等,“读”是整堂课的主旋律。这其中有想象性朗读,有创造性朗读;有集体读,有个人读、自由读;有朗读,还有诵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在读中发现疑问,在读中解决难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走进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读”也成了这节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第二, 以“导”突破。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但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教师要作的是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可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以他们的生活经验是无法进入文本的,因此,教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老师用了一个问题“我从 (词或句)中感受到了雪后西湖 的美,你

看„„” 串起了整堂课,饶老师用一个“痴”字串起了整堂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非常圆满地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让听课老师感觉“得来全不费功夫”,可见老师驾驭教材的功底!

第三,以“阅读期待”突破。 老师重视学生的阅读,并善于运用阅读期待来推进学生的探究性阅读。饶老师以“梦”为话题引入,走进“痴人”的“痴梦”。老师故意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进入阅读期待,产生阅读文本的愿望,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课堂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整个阅读教学就是在不断地解决旧的阅读期待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的过程中完成的,而解决阅读期待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

第四,以“精巧设计”突破。面对陌生的学生,要在一课时内完成两课时的内容,老师该怎样设计呢?且看她的教学程序。饶老师:咬文嚼字品“痴”行——文画结合通“痴”景——知人论世悟“痴”情,思路清晰流畅,层次井然有序。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童子的心目中,张岱可以用一个“痴”字来形容,因为他有着不同常人的举动,因此能看到不同寻常的风景,这正是缘于他有一颗{七年级语文听课评语}.

对失去的故园的“痴心”。最难能可贵的是老师在引领学生理解内容时,一直紧扣课文,体现了语文课的特征,上出了“语文味”,更上出了“文学味”。

当然,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还有一些不太完美的处理。如老师没有处理字词句的翻译,学生对课文不熟悉,所以课上表现不积极;饶老师有的问题设计的大而空,像文画结合通“痴”景时,老师问:雪景独特在哪里?这个问题太大了,学生无从下手,造成了冷场。从老师上完课后不太轻松地表情上,可以看出她们对课堂还不太满意。可是我们知道有缺陷与遗憾的课堂才是美丽的,它让我们不断思考、总结、学习、进步,这样的课堂才能不断提升,走向一个新的境界!

篇四:《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评价之反思》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评价之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教师、课程等的发展。作为发展性的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都朝着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关注过程,转变功能,促进发展。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极重要的一脉,亦是如此。下面,我们侧重从评价内容方面来说说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多元性,

一、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将“发展性”定为本次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的基调同时,也为发展性学生评价提供了指导思想。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显然,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从关注“教师”转向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的价值。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也要经历一个过程。行为表现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外显。通过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行为表现的观察能正确地判断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发展状况。因此,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的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其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状况,还要关注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篇五:《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

听课、评课是教育管理者检查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相互交流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估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在语文教学评估中有很多项目是较难精确量化的,也很难严格地控制全部的无关变量,所以,不能用测试得到的数据来说明所有的问题。因此,常常通过听课,对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通过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下面就如何对一节语文课进行科学的分析,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节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如一节听话说话课的评估标准,与一节作文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同是听话说话课,由于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估,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是否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能时时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对一堂阅读课的评估,往往只侧重在学生的回答漂亮不漂亮上,对学生读得如何,课文读得熟不熟,读得好不好往往重视不够,至于课堂上是否动动笔,练一练,就不大注意了。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如一位老师在讲读完《可爱的草塘》后,启发学生:“你们就要和小丽分手了,你不想对她说几句话吗,你就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吧。可以写赞美草塘的话,可以写感谢小丽的话,也可写赞美家乡并邀请小丽来做客的话。”对于这种加强笔头练习的做法,评课时一要给予肯定,二是加强学习。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词、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它渗透了事物是相对的观点(老牛认为很浅的水,松鼠却认为很深),讲礼貌的观点(小马对长辈很有礼貌),关心他人的观点(松鼠见小马要过河,生怕它被淹死,便赶忙阻止)等。假若全课的教学,把着眼点主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几个观点或其中某个观点上,就容易偏离了课文的中心。因为本课的中心集中表现在老马对小马所说的话里:“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教师教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但教师要能明确课文的中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和句。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是指分清段落层次,明确写作特点。段落层次分得清,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段和理清思路;写作特点明确,有利于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是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语法、修辞之类的知识(只要求学生部分地在实际中运用),如果教学中向学生讲授主语、谓语、拟人、比喻等语法、修辞知识,显然违背了课标的要求,即“超标”。教学课标规定六年制三年级“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如果教学时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这也不符合课标的规定,即“越位”。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课文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分四段描写:第一段(1一4自然段)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5—9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三段(10-13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从课文的内容看,第二段具体描写大榕树的静态和第三段描写鸟的动态应作为课文的重点;在语文基本功训练方面,可根据本组的“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把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作为重点,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做到理解的重点与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的统一。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努力。{七年级语文听课评语}.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