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时间:2021-10-10 13:49:33 二年级作文

第一篇:《中华诗词院基2,第二讲,讲义》

中华诗词学院基础二年级二讲(讲

中华诗词学院基础二年级二讲(讲义)

今天,我们接着讲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律诗的骨架,若没了骨架,血肉依附在什么地方呢?当然就没有地方。骨架,就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

我们结合唐诗来实际讲解律诗的起承转合。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景语和情语。请看例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我们看到,起句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以景语开始了全诗。

这个景,不仅是当时当地可以看到的景,更包含了两个信息在里面。

起句的景在律诗中起:“兴”的作用,客观景物的描写引起读者的共鸣

A、“青山”,大家可能对这两字非常熟悉,我们常在武侠小说以及电影里看到一句话“青山不改,后会有期”。

我们知道,李白这首作品,是送别友人。在这里使用青山,不仅是当时的景,更是表示,

今日一别,将来,大家还会见面的,还会相逢的。此刻,不过是暂时的“一别”,并不是永远的分别。这就是青山的含义。

B、“白水”,这个也是个典故,意思是指白水发誓,紧接着前面的意思,后会有期,不是说着玩的,是一定会实现的,发誓会实现。我们知道,分别,总是伤感的,即使没有滑落的泪水,也有触动内心的无奈。李白,在这个时候,选择用“未来”安慰朋友,同时,何尝不是给自己一点安慰呢。想到他日的相逢,多少,能够减轻一些离别的伤怀,人,总是不会失去希望的。希望在,心就永远不会死。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刘师培 《文说》:“以‘青云’为得志,以‘白水’为誓词。

关于“青山、白水”,书上有、网上也可以搜索到相关内容,大把的。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搜搜,在这里,就不多罗嗦。

这个起句,主要的景语,就是青山和白水。北郭和东城,不过是对当时所见的景,更具体的说明,李白在这点上,连描写都不必,只是简单的说北郭和东城,因为,重点是青山和白水。既然青山和白水,已经充分的表达清楚,当然就不必画蛇添足,再做什么修饰或修辞。 这两个分句,组成一个偶句。仅有“后会有期”是不够的,还有发誓。如果仅仅是发誓,也不

全面。因此,需要两个句子来共同说明,单论一个句子,意思,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这,就是偶句,各司其责,共同组成一个小的整体,这个小的整体,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起”。起,由两个部分(分句)构成,每个分句,各自表达部分意思,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表述。具体结合到写诗的时候,请特别的注意这点,如果使用一个分句去写完起的全部含义,那么,必将使另一个分句,显得没有意义。如果这样去写,就不是律诗的起。两个分句的关系,偶句的优点是:非常的紧密,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这,就是“偶”,离了一个,另一个就显得有缺陷、或者不完整。

偶句的关系,由两个部分(分句)构成,每个分句,各自表达部分意思,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表述这就好象,完整的婚姻,是两个人组成的,一个人,当然就不是婚姻。

总之,李白这个起句,非常的强大,今天在这里先作个初步的介绍,随着年级的升高,以后还会讲到这个起句,当然,是全新的内容,与今天的内容完全不同的内容。

我们再看一首杜甫的作品: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房间广播] 初21班E-恕者(141727796):

我们看这首作品的起句。尽管是首句入韵式,但同样使用了“偶句”的方式。

说明一下,这两个分句,是偶句,没有任何疑问。但如果用今天的“对仗”去解释,首先我们就看到两个韵字,至少,连平仄都无法相对。猿=鸟、啸=飞、哀=回。其中,哀=回,平仄是不相对的。没有疑问吧。这就是,为什么学院使用“偶句”,而不使用“对仗”的原因。原因在于,使用对仗的概念(这个概念本身也不清楚,其解释本身自我矛盾),不少唐诗就不符合,至少,不是整体符合,比如现在这首。

杜甫这首作品,曾经在历史上,被称为七律第一。至于是不是第一,我们没资格去评价,历史上有这么一说。但是,既然曾被称为第一,那么,不会连对仗也不符合的七律,就可以随便称为第一的吧。所以,偶句,是唯一能准确的解释唐诗的一个概念,并且,这个概念,本身是属于唐教坊制订的格律范畴,是格律的一部分。

我们继续说这首作品的起句。起句,依旧是景,从中,我们看到了猿、看到了鸟,惟独不见人。这就为后面的“独登台”埋下了伏笔。 起句的“猿啸”,是由典故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而来的。《水经注》说:“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杜甫是引用了《水经注》里的内容,原字原意照搬。起句的景,已经为了整诗的内容,定下了基调,这就是,伤感。猿啸哀就够了吗?当然不够的,杜甫紧接着写了另一的分句“渚清沙白鸟飞回”,渚呢,我们知道,是水中的小块陆地,沙呢,是岸边的沙。杜甫的意思说,自己“常做客”,还不如鸟,鸟都有地可落,鸟都有地方可以回,但我杜甫呢?却无地方可去,到哪儿都是客,行过万里,终归依旧是客。无处可回,无以为家。用鸟来对比自己,这种凄凉的情感,在鸟的衬托之下,更为强烈。请注意,前分句的“猿啸哀”,只是简单起,引用了《水经注》,但不足以说明作者自己,顶多可以解释为共鸣。后分句“鸟飞回”才是真正的感伤,说到了作者自己身上。从这个起句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缺少了哪一个分句,这个起句,都是不完整的,两个分句,相互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出一个清晰的含义。

现在,我们看另外一首,与刚才不一样的起句。李商隐的作品: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我们看这首作品,起句的两个分句,前分句交代时间,后分句交代地点,同样都是景语。我们看,起句中的时间或地点,都是可以任意省略其中一个的,这个省略,对整首诗的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忽略这个微不足道的影响。比如,去掉“画楼西畔桂堂东”这个地点,换作别的景,对作品,并没有什么影响的。这个呢,就不是偶句。也就是说,起句的两个分句,皆可以独立成为一个部分,相对于偶句对单个步骤的重要性,显然不是那么明显或强烈。

这样讲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起句的景,不象刚才的两首作品那样,对后面的内容影响巨大。这首作品,把关键的东西、主要的内容,都移到后面。这也符合起的要求、符合起的功能。这种简单的起,目的是为了突出承句,使承句,令人眼前一亮,强烈的碰触到读者的心底。这种效果是明显的。

现实中,很多朋友都记得这首作品的承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随口就能背出。但是,能够完整的背出承句之前的起句的,就屈指可数。这就是李商隐,为什么起句不选用偶句的原因。

[房间广播] 初21班E-恕者(141727796):

偶句,并不是说凡两个分句就是偶句。虽然偶句是两个分句,但两个分句并不等于就是偶句。创作的时候,具体如何使用,取决于内容。内容,高于一切,格律,没有疑问,是为内容服务的。

通过今天的三首唐诗,我们已经清清楚楚的看到,起句是否是偶句,与起句是不是入韵,并不一定有密切的关系。今天的三首作品,其中两首,在起句使用了偶句;另一首没有。压韵呢?两首在第一分句压韵,一首没有。 所以,不能简单的说不压韵就必须“对仗”,因为,按照这个说法,杜甫的《登高》就不正确。

[房间广播] 初21班E-恕者(141727796):我们使用偶句的概念不使用对仗的方法

作为精通格律的诗世家(杜甫在诗上的造诣,是家传),其爷爷杜审言,就是武则天时候著名的诗人,与宋之问、沈佺期齐名。作为公认的、与李白齐名的杜甫,格律方面不可谓不精,岂会“对仗”时候不对平仄的呢?当然不是的。整个唐朝,没有任何人知道“对仗”,唐格律中,只有偶句。所以,我们今天欣赏到杜甫这首作品,在起句双压韵的情况下,拥有偶句的全部特征,就非常正常,且完全符合格律。

通过今天讲解的这三首作品,相信大家对起句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建议朋友们在课后阅读唐诗的过程中,对照今天课堂的内容,注意一下起句,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问题:

1.律诗的骨架是什么?

2、起句的景要在律诗中起什么作用?

3、起句两个分句,哪个更为重要?

4、在律诗中,一个句中前后分句的关系是怎样的?

5、起句压韵时是不是肯定不使用偶句?

6、起句如果不压韵就必须对仗吗?

7、起句不使用偶句的优点是什么?

8、写律诗目前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

第二篇:《《生活与哲学》诗词、漫画选择题专项训练》

《生活与哲学》诗词、漫画选择题专项训练

1.“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3.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草萤有耀终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5.“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 )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6.有一则寓言:剌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

①事物具有两面性 ②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③任何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④不能夸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

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8.[2013·临沂模拟] 2012年8月13日闭幕的伦敦奥运会,中国队“新老交替,以新为主”的队伍经受住了考验。代表团中有62%的运动员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23枚金牌是由首次参赛的年轻选手争得的。下列诗句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9.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10.下列说法中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蕴涵相同哲理是( )

A.春江水暖鸭先知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

11.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

起质变哲理的是(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2.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3.“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 )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质量互变的关系

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说明 ( )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

15.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

难。”上述问答表明( )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

哲理相近的是( )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17.观察下图。图中蕴含的哲学寓意不包括( )

A.顺应发展趋势,转变思维方式

B.承认因果联系,增强科学预见

C.分清主流支流,辨别事物性质

D.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18.右边漫画《自信》告诉我们( )

A.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

B.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我们做事情取得成功的关键

C.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D.一切观念的东西都来自于客观世界,并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

19.图3中两个市场调查员之所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是由( )

1反映客观世界的侧重点的不同决定的 ○

2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主动创造性的不同决定的 ○

3是否如实反映客观对象决定的 ○

4是否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决定的 ○

1○2 B. ○3 ○4 C. ○1 ○3 D. ○2○4

A. ○

20.(2009北京卷33).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

图9所示。

A. 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 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 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 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21.观察右图。下列对漫画蕴含的哲理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②真理如果超出其适用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③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④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 [2013·天津卷] 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a)为《剁肉图》,把古人右

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b)《烤肉串》和图(c)《厨师扇风》,认为古人

右手拿的都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a)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

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