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花是种给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0 13:45:57 五年级作文

【篇一】西师版《花是种给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学习重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设计:

一、读“题”。

1、 2009年7月11日,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季羡林先生在北京逝世。这位“国宝”级的人物,精通12国语言,曾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10余年。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季先生95岁大寿时亲自去看望了他。季先生对总理说: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不仅要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还要每个人内心和谐。每个人和人类,都要向着真、善、美发展。(板书红色字)

2、人与自然和谐,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不少认识,可是,什么叫“人与人和谐”、“人内心和谐”呢?季先生用他的一篇散文向我们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齐读课题。

3、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短小精美的散文吧。响亮地读,读正确;一边读一边思考:季先生在文中写到了哪些内容?

(交流板书:花——景色;人——民族;这 “花”和这 “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在哥廷根大学,季先生十年寒窗苦读,那里的街道那里的人,在季先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课文的最后一段用两个感叹句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用双横线勾出来)——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1)情由心生,情自心达。你能读好这句话吗?为什么这样读?

(感叹号——情不自禁;突出两个词——分别写出了特点)

(2)理解“奇丽”(新奇、奇特、美丽。多用于写景。)“奇特”(含于“奇丽”中;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3)“望文生疑”: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我还要增加一个问题:这“奇丽的景色”跟这“奇特的民族”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读“景”。

1、季先生在德国,究竟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呢?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两句话直接描写哥廷根街道美丽的景色,用“~~~”勾出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读,是领会作者感情的好方法。请自由练读两遍。

(2)想,可以让我们深入作者的内心!抽读。读完这段文字,想一想:这一条条街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A、花多——任何、家家户户、都、花的海洋、花团锦簇、应接不暇(一路风景优美,眼睛都看不过来,不知道看哪儿好。)

B、花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到这俩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花团锦簇”那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每一家每一户的窗户上都盛开着(花).....是一朵吗?二朵?三朵?四朵?那是多少朵?(很多很多朵)这一朵挤着(那一朵)那一朵挤着(这一朵)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么多的花,团在一起......这就是——(花团锦簇),再想想,会有哪些色彩呢?(大红的,金黄的,淡紫的,粉红的)哇,色彩真是太(多了,太丰富了)

C、花纯——“如入山阴道上”

什么叫“山阴道上”?(山间小路上有许多绿阴。)(其实山阴指的是浙江绍兴,山阴道就是绍兴会稽城西南郊外那一带的风景,那儿的景色可美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在《兰亭序》中介绍了山阴的幽静。走在山阴道上,随处可见盛开的野花,这儿一团,那儿一簇,真是让我们——应接不暇。)

走在德国街头,这到处盛开鲜花的美景,让作者好象走在了——(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此时,这熟悉的美丽又让作者不由自主得想到了——(浙江绍兴)想到了——(自己的家乡与祖国),眼前的这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紧紧地揪着作者的心!指导朗读。

走过“山阴道”吗?说说你的感觉。(野花芬芳,绿树成茵,小鸟欢唱„„)——你看到飞扬的尘土了吗?你听到汽车的轰鸣了吗?你闻到尾气的臭味了吗?——再读!(可是,这儿并不是山野,而是哥廷根的街道!)

所以作者加上了个词语“如入”——准确的表达。

2、想去哥廷根的街道——去“山阴道上”走走吗?

3、每一扇窗户就是一道风景,每一条街道就是一片花海!真是—— “人在街头走,如入花海中。”——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4、季先生用朴实却如诗一般的语言所表露出的感慨与赞叹深深地渗进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再体会一次吧。(朗读)

读着读着,我们也会像季先生一样,发出由衷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三、读“人”。

如此奇妙的城市,皆因为它有一个“奇特的民族”。

1、快速默读1—3自然段,你准备用哪句话概括这个民族的“奇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德国人是怎样用行动向我们解释这句话的?

2、赏句:

(1)爱花——“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2)爱花情切——“家家户户都养花。”——已经是一种习惯。

(3)三个“都”字的处理。——养花方式特别。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花的“脊梁”好看么?主人会欣赏到什么呢?——人人都把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为他人着想。

读到这里,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多么奇特的民族!

(3)当我就这一奇特的举动请教女房东时,她——引读“莞尔一笑”句。

抽读“正是这样!”:

请体会表情读—— 请体会标点读—— 请体会心情读„„

——你读出了什么?(很朴实,没什么奇怪的,这里的每个人都这样做; 很自然,不值得别人惊奇,我们养花就是为了给大家看的;很自豪,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多么朴素又多么高尚的的人生境界!花美,人比花还美。

3、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又出现了“正是这样。”四个字。

与上面的内容重复吗?为什么?(自己的所见证明女房东的话没错。)

你明白了吗?这样的“花”和这样的“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样的人成就了这样的花,这样的花陶冶了这样的人!)

四、读“理”。

于是,有了那奇丽的景色——齐读第三段前三句。

1、“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样的举动,一定是有道理的:揣测一下他们的心理:

练句:我把 给了大家,大家也把 给了我。

(鲜花、美丽、爱、优美的景色、快乐、幸福的生活、美好的心情„„)

“人人为我”——我们收获着美。“我为人人”——我们奉献着美。原来,在奇丽景色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

这就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就是人与人的和谐!一种最美的境界! ——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齐读《给予》

给 予

如果你给我一条鱼

我就让你看到整个海洋世界

如果你给我一朵花

我就让你拥有一片花海

如果你给我一片树叶

我就让你看到整片树林

如果你给我一双翅膀

我给你一方自由飞翔的天空

如果你给我一滴眼泪

我就让你得到爱的阳光

让它温暖你那四季如冬的心

让快乐和幸福永驻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让我们每个人都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

也在别人的眼里

2、生活中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你建国这样的人或事吗?

(今天我在这里上课,是想把我的思想与同学们分享,同时,我也分享着同学们的智慧。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3、在这句话中,你认为哪四个字放前面比较好?为什么?——只要每个人都做到了“我为人人”,必然换来“人人为我”的境界。

4、四五十年过去,季先生又到德国。当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时,季先生留下了一句同样耐人寻味的话。(课件:抽读)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变化”的会是什么?这依然不变的“美丽”指什么?再次揣测一下:

【篇二】西师版《花是种给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主题是“异国风情”,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学习本组课文,要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要学习作者描写景物、风情特点的方法,要注意积累优美语言;要多方搜集资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被奉为中国“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季老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抒发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的感慨;最后讲述四五十年后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在介绍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却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体验美好的情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教材选编本文,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边读边想画面,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这篇课文关于养花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但是,对于德国,尤其是德国人养花的情景,学生知之甚少,而且,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不过,我认为,这更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我就依据学生的阅读认知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坚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和相关资料以及自身体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全方位、多层面地进行个性化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能正确认读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风情,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3、结合上下文及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比照参读,了解德国奇特的民族风情。

2、多媒体创设情境,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想象“花的海洋”画面,感悟德国奇丽的风景。

3、小组合作,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明了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情感价值目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因此,我注重对教材课文本身的解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巧妙借用多媒体的直观展示,联

系学生已有生活体验,从不同层面进行比照,从而帮助学生领略德国奇丽的风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展示季羡林相关文字资料,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把握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整个设计,坚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注重以生为本,张扬个性。

整合分析: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花是美的,德国街景是美的,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是美的,而季老的文字,更是美的。可以说,整堂课,就是美的教学。所以,我首先就想到,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种唯美的意境。因此,从背景图的设定,到音乐的设置;从课件图片的遴选,到文字的处理;从课件内容的设计,到课堂教学的预设,我都力求完美。

多媒体课件,不仅为整堂课的教学铺垫一种唯美的意境,更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得力帮手。

1、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

2、借用课件进行多方面比照,了解德国人养花的方式,体会德国民俗的奇特。

3、多媒体直观展示花的图片,丰富学生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重点词句的品读。

4、播放德国风光视频,加深学生对德国“花的海洋”这一奇丽街景的认识。

5、利用网络资源,精选季老相关文字,补充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6、推荐相关网站,激励学生拓展阅读。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方式:比照参读,想象悟情,探究明理。

教学准备:1、盆花。

2、CAI课件(含德国风光视频)

3、学生课前上网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评价反馈

(一)现场调查导入新课

1、现场调查,创设情境。

你家里养花吗?养不养

你家里的花养在哪里?客厅阳台

花的正面朝着哪里?朝着屋里冲着屋外

2、对比设疑,引入新课

我们中国人养花,大多是养在屋里,主要是让自己看,只让鲜花的美丽绽放于自己的眼球。

而德国人养花却迥然不同,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起去德国的哥廷根,看看他们是怎么养花的。

学生参与调查,交流中国人养花的情景。

我们中国人养花,大多是在自家阳台,大多把花的正面对着自己,方便自己欣赏。 学生欣赏中国人养在阳台上的花,并自由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中国人养在阳台上的鲜花。

现场调查,激励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明了中国人养花的方式。 欣赏课件中美丽的图片,学生兴趣更浓,初步感受了花之美。

对比谈话,设置悬疑,为下文学习酝酿情绪,铺垫问题。

(二)比照养花体会奇特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德国人是怎么养花的?

2、我们来看一看,德国人养在阳台上的花究竟是怎么摆放的?

3、是呀,季老显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4、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汇报: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学生观看。

学生简单汇报自己看后的感受:德国人真是奇怪,自己养花就是为了欣赏花的漂亮,怎么却把正面冲着大街呢?

学生回答: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生感情朗读,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课件出示相关语段。

课件出示中、德阳台养花比照图。

课件出示: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生直接从文本中找出了德国人养花的句子。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对比展示,学生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感受,从而迅速把握住了德国奇特的民俗风情,体会到了季老那由衷的感叹:多么奇特的民族!西师版《花是种给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比照看花感悟奇丽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德国人这样养花,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别人看到的

是什么?

2、引导汇报交流:

(1)自己看到的花

A、引导学生汇报。

B、引导学生理解“脊梁”。

一说“脊梁”的本意。

二说“脊梁”在文中的意思。

指导朗读。

C、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养的花,自己只看花朵背面的枝干、叶子,多奇怪啊!可当“我”问起女房东时,她是怎么说的?

引导理解“莞尔一笑”。

指导学生读好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读出那种淡定、优雅的感觉。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学生汇报交流:

自己看到的花: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一名学生说“脊梁”的意思。

一名学生指着同学脊背补充说明。

另一名学生对着盆花实物说出花的脊梁。

学生观看课件,交流:花的脊梁,就是指花朵背面的枝干和叶子。

学生感情朗读这句话。

学生回答: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学生交流对“莞尔一笑”的理解:女房东把这当做了极其平常的事,当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并且知道这样做的好处,所以笑了。

学生感情朗读。

课件相机出示语句,方便学生研读。

课件对比展示花朵的正面、脊梁,两相比照,让学生明了什么是花的“脊梁”。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抓住重点语句进行研读,也是从另一个层面补充理解了德国人的奇特。

通过课件对比展示,学生直接感受到,花朵的正面才是最美丽的,最值得欣赏的;花朵的脊梁不过是些枝枝叶叶,不值一看。从而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好奇:既然这样,那德国人干嘛还要这样摆着呢?他们究竟是为什么?

拿我们的惊奇和她的“莞尔一笑”对比,学生明白了,德国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花就是让别人看的!学生更加深了对德国奇特民俗风情的认识,也初步感受到了德国人“我为人人”的高尚情怀。

(三)比照看花感悟奇丽

(2)别人看到的花

A、引导学生汇报。

自己养的花,自己只看到脊梁,那别人看到的是什么情景呢?

B、引导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a指名说词语意思。

b (用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我们来看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到底是怎样的情景。 c 你从这两个词里,看出了花怎么样?你还可以用什么词来表示?

C、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哥廷根的街头,一起来感受季老文字中的画面吧。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汇报交流: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学生回答:花团锦簇是形容五色缤纷、十分华丽。

姹紫嫣红是形容各种好看的花。

学生观察图片。

指一名学生说:“花团锦簇”说明花特别多,姿态特别美。

“姹紫嫣红”说明花颜色特别丰富,特别鲜艳。

另一名学生说:“花团锦簇”还可以说“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繁花似锦”。“姹紫嫣红”还可以说“五颜六色”、“万紫千红”、“五彩缤纷”。

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这句话: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课件出示花的图片。

课件出示词语:百花齐放

争奇斗艳

繁花似锦

五颜六色

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课件出示:走在街头,我仿佛看到了 ,闻到了,听到了,我觉着。

利用课件直接出示重点句,便于学生对比品读,感受自己看到的花和别人看到的花的情景。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语句,有效把握“奇丽”这一重点。

课件出示图片,把抽象的词义变为直观的展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花之美。

由抽象(说词义)到直观(看图片),再从直观到抽象(说词语),螺旋上升式地理解,既增强了学生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又有效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更为后面的想象说话奠定了基础。

(三)比照看花感悟奇丽

【篇三】西师版《花是种给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主题是“异国风情”,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学习本组课文,要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要学习作者描写景物、风情特点的方法,要注意积累优美语言;要多方搜集资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被奉为中国“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季老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抒发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的感慨;最后讲述四五十年后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在介绍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却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体验美好的情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教材选编本文,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边读边想画面,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这篇课文关于养花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但是,对于德国,尤其是德国人养花的情景,学生知之甚少,而且,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不过,我认为,这更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我就依据学生的阅读认知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坚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和相关资料以及自身体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全方位、多层面地进行个性化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能正确认读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风情,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3、结合上下文及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比照参读,了解德国奇特的民族风情。

2、多媒体创设情境,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想象“花的海洋”画面,感悟德国奇丽的风景。

3、小组合作,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明了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情感价值目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因此,我注重对教材课文本身的解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巧妙借用多媒体的直观展示,联

系学生已有生活体验,从不同层面进行比照,从而帮助学生领略德国奇丽的风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展示季羡林相关文字资料,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把握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整个设计,坚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注重以生为本,张扬个性。

整合分析: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花是美的,德国街景是美的,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是美的,而季老的文字,更是美的。可以说,整堂课,就是美的教学。所以,我首先就想到,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种唯美的意境。因此,从背景图的设定,到音乐的设置;从课件图片的遴选,到文字的处理;从课件内容的设计,到课堂教学的预设,我都力求完美。

多媒体课件,不仅为整堂课的教学铺垫一种唯美的意境,更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得力帮手。

1、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

2、借用课件进行多方面比照,了解德国人养花的方式,体会德国民俗的奇特。

3、多媒体直观展示花的图片,丰富学生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重点词句的品读。

4、播放德国风光视频,加深学生对德国“花的海洋”这一奇丽街景的认识。

5、利用网络资源,精选季老相关文字,补充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6、推荐相关网站,激励学生拓展阅读。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方式:比照参读,想象悟情,探究明理。

教学准备:1、盆花。

2、CAI课件(含德国风光视频)

3、学生课前上网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评价反馈

(一)现场调查导入新课

1、现场调查,创设情境。

你家里养花吗?养不养

你家里的花养在哪里?客厅阳台

花的正面朝着哪里?朝着屋里冲着屋外

2、对比设疑,引入新课

我们中国人养花,大多是养在屋里,主要是让自己看,只让鲜花的美丽绽放于自己的眼球。

而德国人养花却迥然不同,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起去德国的哥廷根,看看他们是怎么养花的。

学生参与调查,交流中国人养花的情景。西师版《花是种给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我们中国人养花,大多是在自家阳台,大多把花的正面对着自己,方便自己欣赏。 学生欣赏中国人养在阳台上的花,并自由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中国人养在阳台上的鲜花。

现场调查,激励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明了中国人养花的方式。 欣赏课件中美丽的图片,学生兴趣更浓,初步感受了花之美。

对比谈话,设置悬疑,为下文学习酝酿情绪,铺垫问题。

(二)比照养花体会奇特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德国人是怎么养花的?

2、我们来看一看,德国人养在阳台上的花究竟是怎么摆放的?

3、是呀,季老显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4、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汇报: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学生观看。

学生简单汇报自己看后的感受:德国人真是奇怪,自己养花就是为了欣赏花的漂亮,怎么却把正面冲着大街呢?

学生回答: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生感情朗读,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课件出示相关语段。

课件出示中、德阳台养花比照图。

课件出示:多么奇特的民族!

学生直接从文本中找出了德国人养花的句子。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对比展示,学生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感受,从而迅速把握住了德国奇特的民俗风情,体会到了季老那由衷的感叹: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比照看花感悟奇丽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德国人这样养花,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别人看到的

是什么?

2、引导汇报交流:

(1)自己看到的花

A、引导学生汇报。

B、引导学生理解“脊梁”。

一说“脊梁”的本意。

二说“脊梁”在文中的意思。

指导朗读。

C、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养的花,自己只看花朵背面的枝干、叶子,多奇怪啊!可当“我”问起女房东时,她是怎么说的?

引导理解“莞尔一笑”。

指导学生读好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读出那种淡定、优雅的感觉。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学生汇报交流:

自己看到的花: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一名学生说“脊梁”的意思。

一名学生指着同学脊背补充说明。

另一名学生对着盆花实物说出花的脊梁。

学生观看课件,交流:花的脊梁,就是指花朵背面的枝干和叶子。

学生感情朗读这句话。

学生回答: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学生交流对“莞尔一笑”的理解:女房东把这当做了极其平常的事,当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并且知道这样做的好处,所以笑了。

学生感情朗读。

课件相机出示语句,方便学生研读。

课件对比展示花朵的正面、脊梁,两相比照,让学生明了什么是花的“脊梁”。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抓住重点语句进行研读,也是从另一个层面补充理解了德国人的奇特。

通过课件对比展示,学生直接感受到,花朵的正面才是最美丽的,最值得欣赏的;花朵的脊梁不过是些枝枝叶叶,不值一看。从而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好奇:既然这样,那德国人干嘛还要这样摆着呢?他们究竟是为什么?

拿我们的惊奇和她的“莞尔一笑”对比,学生明白了,德国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花就是让别人看的!学生更加深了对德国奇特民俗风情的认识,也初步感受到了德国人“我为人人”的高尚情怀。

(三)比照看花感悟奇丽

(2)别人看到的花

A、引导学生汇报。

自己养的花,自己只看到脊梁,那别人看到的是什么情景呢?

B、引导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a指名说词语意思。

b (用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我们来看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到底是怎样的情景。 c 你从这两个词里,看出了花怎么样?你还可以用什么词来表示?

C、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哥廷根的街头,一起来感受季老文字中的画面吧。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汇报交流: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学生回答:花团锦簇是形容五色缤纷、十分华丽。

姹紫嫣红是形容各种好看的花。

学生观察图片。

指一名学生说:“花团锦簇”说明花特别多,姿态特别美。

“姹紫嫣红”说明花颜色特别丰富,特别鲜艳。

另一名学生说:“花团锦簇”还可以说“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繁花似锦”。“姹紫嫣红”还可以说“五颜六色”、“万紫千红”、“五彩缤纷”。

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这句话: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课件出示花的图片。

课件出示词语:百花齐放

争奇斗艳

繁花似锦

五颜六色

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课件出示:走在街头,我仿佛看到了 ,闻到了,听到了,我觉着。

利用课件直接出示重点句,便于学生对比品读,感受自己看到的花和别人看到的花的情景。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语句,有效把握“奇丽”这一重点。

课件出示图片,把抽象的词义变为直观的展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花之美。

由抽象(说词义)到直观(看图片),再从直观到抽象(说词语),螺旋上升式地理解,既增强了学生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又有效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更为后面的想象说话奠定了基础。

(三)比照看花感悟奇丽

【篇四】西师版《花是种给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写7个生字,进一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难点: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练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迎接检查。

老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记生字词(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美丽”指什么?

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节选自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在我写博士论文的那几年中,我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

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因为屡次反复修改,打字量是非常大的。适逢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机,而且她还愿意帮我打。因为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般。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节选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思: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课件出示:“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又是”说明了什么?三十五前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再次感受“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①补充资料,理解“奇特”。

②假如没有这样“奇特”的民族,能创造出这样“奇丽”的景色吗?这样奇特的民族有耐人寻味的境界,这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正是拥有了这样的境界的民族才创造了这样奇丽的景色啊。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西师版《花是种给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如果在这句话前加一个限制,想一想该加什么?

课件出示:当____________________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②引导学生朗读。读出季先生满腔的深情。

四、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当季先生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感觉自己仿佛做了一个花的梦,那这梦中究竟有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把《梦见了》这首小诗补充完整。 四五十年过去了, 这境界,

美丽,依然没有改变。 依然, ___________ 家家户户, 那就是, 依然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迎接我们的女主人

依然____________, 让我们永远记住德国

满街的窗子前 多么____________ !

依然____________ , 多么____________ !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篇五】西师版《花是种给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酉阳县民族小学 田凤玲

教学目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认识本课生字,连系上下文、借助图片和想象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等词语。

2. 抓住重点词句读、悟结合,想象花满窗前,汇成花海的美丽景象。体会德国人种花给别人看的美好情怀,懂得分享,懂得奉献。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句子的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德国人种花给别人看的美好情怀,学会分享,懂得奉献。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读课题质疑。

1. 师:同学们喜欢花吗?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2. 导出课题。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花,有的喜欢花是漂亮,有的喜欢花的芬芳,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一篇与花有关的文章——《花是种给别人看的》。

- 1 -

3. 读课题,强调“种”在这儿的读法。要求学生注意这个多音字,再读课题。

4. 质疑。

读了课题,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昨天我们回去预习课文中有什么疑问? 二. 按要求读文、识字。

师:“学贵有疑”,同学们能提出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让我知道你们用心去预习了。其实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走进课文之前,请看读书要求。

1.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读课文,把难读的字、词、句作上记号,多读几遍。

2. 按要求读课文。

3. 检验学生情况。

(1) 让学生指出不认识的字,请小老师教读。

(2) 哪些字难读,请你给大家提个醒。

(3) 哪些句子难读?

(4) 小结:同学们预习得真好!让我们进一步去学习课文。

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3. 说一说:德国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 品读第三自然段,感悟“花美”。

师: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花多、花美,课文中哪个段落具体写了花多花美呢?

- 2 -

1. 小声读第三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欣赏到了花儿的美,用你喜欢的符号把它标出来,并在书本旁边批注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 指名学生回答,师相机出示二、三句话。

(1)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3. 齐读句子。

4. 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想象画面。师:抓重点词语是理解课文的一种好方法,直接描写花美的的词语有哪些呢?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

(1) 学习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A. 据学生回答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B. 根据这两个词想象画面,说说词语的意思。

师:多么富有意境的两个词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C. 课件出示图片,帮助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

D.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团” 、“簇”和“紫”、“红”理解“花团锦簇”与“姹紫嫣红”

E. 指导读这两个词(用你的声音表现出这两个词的美!)

F.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把它们放到句子中,你也一定能读出它的美来!) 师: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了花美?

- 3 -

(2) 学习、感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眼花缭乱

A. 说说你从“眼花缭乱”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西师版《花是种给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B.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繁花似锦的多张图片快速变换),体验眼花缭乱的感觉。

目不暇接

A.重点理解“暇”,让学生明白这个字与时间有关。

“目不暇接”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暇”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暇: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

B.说说你对“目不暇接”的理解。

C. “目不暇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能去体会一下他的心情吗?

(3)引导学生交流写花的四字词。

刚才我们欣赏到的画面,除了能用这些词(指黑板上板书的词)形容外,你还能用哪些词来形容?

(3) 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花儿这么多,这么美,老师也不禁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A. 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B. 生介绍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4) 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 4 -

师:同学们想象的画面真美!这么美的景致带给人的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动情地读一读。

自由读后指名读。

齐读:让我们再次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

五. 指导写字

1.找出你认为最难写的字或易写错的字。

2.指导学生书(小老师提醒,教师范写)。

3.学生练习。

六. 课后延伸。

结合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延伸:这节课让我们欣赏到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鲜花,这么美的花为什么要种给别人看的呢?让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去学习、探讨。

板书:28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 5 -

【篇六】西师版《花是种给别人看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西师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8 课《花是种给别人看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花团锦簇、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姹紫嫣红”等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第三段。

3.品评课文的精彩语段,体会德国人把花种给别人看的美好情怀,懂得分享,懂得奉献。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体会句子内在含义,感受花美人更美,懂得分享,懂得奉献。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人们爱美、创造美、分享美的小故事。

教学设计:

一、整体回顾课文。

1、播放各种花的图片,交流引入课题。

2、学生分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谈感受最深的地方。。

二、寻找美丽,赏景察人,学习第2、3自然段。

根据学生所谈逐步出示: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种的花。)

(一)齐读,初步感知这句话的内涵。

(二)这句话讲了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词语“目不暇接”。

(师: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令人——

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令人——

生活中,还有令你“目不暇接”的时候吗?)

想象情景,朗读此句,并小结板书:走在街上 看别人的

(三)引读描写种花人在自己家里和街上看花的句子,体会种花人美好的情

怀,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师:他们奉献美。花是种给别人看的。请读:

(出示课件:他们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

能看到花的背影。)

*师:他们收获美。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读:

(出示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

学生读:(课件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

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种的花。)

三、感悟美丽,悟情析理,学习第4自然段

1、理解呼应前文的句子“许多年后,我又来到德国,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堵满了鲜花。”

(1)引导出示句子。

(师:是啊!德国人屋内看花只见背影,屋外看花姹紫嫣红。种花人那种如花一般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怀也一览无余,怎么不令人赞叹?有了这样的情怀,难怪四五十年后,当季爷爷又来到德国时,还会看到那不变的“美丽”。)

(2)学生读此句。

(3)换词理解“堵”,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课件出示:许多年后,我又来到德国,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 满了鲜花。

给“堵满了鲜花”的“堵”换个词?如“堆”“种”“挤”“塞”等。)

Ⅰ、引导学生交流“堵”的精妙。

Ⅱ、再次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2、结合上文,理解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抓住“又”字体会,呼应前文。

(2)引读句子(师:所以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小组交流完成填空。

(课件出示填空: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德国的变化真大呀! 变了, 变

了, 变了。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 。是的, --------始终没有变, 始终没有变。)

四、内化美丽,领悟升华,学习第5自然段。

1、学生寻味“把花种给别人看”的做法。

(师:德国人种花确实为了让别人看的。现在你明白德国人为什么这样种花

了吧?这才叫爱花的深切呢!板书:双箭头符号。就像一句诗里说的“我付出的是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这种做法真是“耐人寻味”,你“寻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

学生边说边完成预设的板书,预设:创造、奉献、分享、美好、心中有他人,为他人无私付出„„)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悟到的理。

(1)、分组交流。(师:当你想到这些词句时,你一定还想到了在我们身边

这样美好的事吧!)

(2)班级交流。

结束语:德国人爱花,爱得深切,就把花种给别人看。他们乐于分享与奉献

的情怀,不就像花儿一样美丽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把自己的花种给别人看”,把自己的食物、玩具、书、思想„„和别人分享,那么,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美和爱。一起读:“我付出的是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板书:

28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

在家时 给别人看 奉献美

↑↓

走在街上 看别人的 分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