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感悟作文

时间:2021-10-10 13:41:30 二年级作文

第一篇:《诗歌朗诵感受》

诗歌朗诵感受

二年级 朱琳芸

理解是朗诵的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把你要朗诵的诗词转化为声音时赋予它一定的思想感情内涵!我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领悟诗人的情感,在台上自如地朗诵!

参加这次比赛我还要特别感谢一个人!她是我这次诗歌大赛的指导教师班主任老师!没有老师的教导有方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感谢老师和父母对我的辛苦培养,我会永远感激他们。 最后我想说,做为一个得奖者,我心中无比舒畅,因为我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虽然这次比赛我取得第一名,但是做为一个好学生,我觉得不能自傲,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第二篇:《诵读经典,感悟人生》

诵读经典,感悟人生

人生像一杯咖啡,苦涩而又浓厚;人生像一本书籍,需要慢慢品味;人生恍恍流逝,直到尽头,我们才会懂得它的真正意义。 人生的道理我们任何人都能说出来十七八分,但是,有多少人是没有经过岁月的沧桑,青春的磨练,事业的失败,朋友的背叛,家人的离去,而得知的呢?在人生这条道路上,书籍是我们一生的朋友,它时时刻刻的陪伴我们,一直到死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长者立,幼勿座,长者坐,命乃坐……”小时候,我们用稚嫩的童声来把这些经典诵读,用简单的思维,去理解他的意思,总能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让瘦小身心去体会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理会文字带来的美妙。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乃买寸光阴“时间流逝,小时候的三字经,已经深深应在脑子里,开始领会真正的文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唐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中华经典的一块瑰宝——宋词;“·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这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元曲。

从小到大,我们对这些流传百世,赞不绝口的古典诗词并不陌生,对经典的文章是更加熟悉。让我们一起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去领悟人生的意义吧!

第三篇:《浅谈开展作文朗读大比拼活动》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开展作文朗读大比拼活动

作者:刘芹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3年第07期

一、开展活动的背景

2012年11月1日星期四的下午,第二、三节课本是作文课,中午班长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老师,今天下午的作文课是你上作文还是把时间给我们呢?”“什么事?怎么给你们呢 ?你们要干嘛?”一连串的疑问让两位班长好不自在 ,但镇定的班长杜钰红笑着对我说:“老师,你不记得了吗?两周前我们就给你商量过,为了激发大家阅读课外作文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朗读能力,我们两位班长决定搞一次作文朗读大比拼活动 。你当时答应了,而且还说利用周四下午作文课,时间长,否则时间短了弄不完。老师,你忘了吗?”“哈哈,老师因最近事情多简直给忘掉了,对不起!好,下午作文课的时间给你们。那么,你们准备好了没?”顿时,两位班长高兴地答道:“整装待发。”

二、活动过程

1.主持人讲话

很快,作文课时间到了。上课铃响了,我立马到了教室 ,值日生喊完起立之后,班长马上端了凳子让我坐在教室前边一角。陈茂林发话了:“同学们,你们都看到黑板上的主题了——作文朗读大比拼。这次参加作文朗读的同学都是自己主动到我们这里报名的。首先我要谢谢他们对我们这次活动的支持,同时也要表扬参赛的同学,他们积极主动,说明这些同学敢于挑战,爱学习,以后也希望更多的同学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一阵开场白讲完之后,就是参赛同学表演了。

2.参赛选手朗读比赛

首先上场的是高个子刘誉,他是男生中朗读得最好的一位同学。瞧:他双手捧着一本作文书,神采飞扬地站在讲台中央,兴致勃勃地朗读着,声音清脆洪亮,时高时低,犹如海上波浪此起彼伏,又如琴声婉转悠扬,朗读结束,教室里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全班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浓浓的微笑。

接下来就是谢晶晶上场了,一副哭伤着的脸叫人看了有些迷惑不解,从他读书的声音里感受到马上要下雨啦,同学们个个瞠目结舌地听着。最有趣的是当他朗读完毕时用右手不停地在嘴角边上打扇,还伸着舌头呢。

3.评委发言

就这样一个一个地上台表演,参赛选手表演完毕 ,接下来就是班里的评委出场了。

第四篇:《诵读读后感》

《诵读》读后感

通过读一学期的《诵读》,我学会了守礼仪、讲诚信,要勤奋学习,乐于向别人学习等。

书中的《明日歌》《今日歌》使我懂得了不能虚度光阴,时间是不等人的,要珍惜今天的时间,不要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做;书中的《国徽》使我懂得了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在行为上为国增添光彩;书中的《梦想》让我知道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梦想才有希望,我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雪花姑娘》让我明白了是非好坏,凡是对大多数人有利的就是对极少数人不利的。

另外书中还有很好的诗歌,如《妈妈的手》《小鱼的泪》等。通过诵读,在朗读的时候我能有感情地朗读了,声音也变大了。

我要把这本书当成我的一位老师,相信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我能够在新学期有更大的进步!

第五篇:《坚持朗读与感悟的融合》

坚持朗读与感悟的融合

太谷师范附小 王丽娟

本学期,我参加了《坚持朗读与感悟的融合》这一课题,并通过实验,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现在把自己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勤读代替多讲多问,自主性获得体验

朗读教学应避免“重讲轻读,重问轻读”。(这里所指的“读”是指学生自主的朗读。)很多教师为了学生能够少走弯路,顺着自己的思路学习,注重讲和问。这样,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毫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蕴涵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位、感受,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朗读靠的就是丰富的想象力。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也就读出味道来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勤读代问、少问多读、以读代讲。坚持这样做,将有助于学生从单纯理解课文的情节内容转入体会、了解语言文字。

二、多形式朗读代替单一朗读,多样性增强感悟

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在朗读教学中还要安排各种形式的读。

(一)教师范读,学生感悟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

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通过播放录音无法替代的。

教师可以抓住以下教学时机进行范读:

1、揭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整体感知课文。

2、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和语气。比如在《称象》的教学过程中有“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陈述句学生容易读得很平淡。这时教师就要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大象的大。再有“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学生容易把它当作普通的问句来处理。实则不然,读课文就要抓住角色的个性化特点。这是大官的话,读得就要有大官的风范。在这儿,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

3、品赏课文时,重点句段需要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

(二)个别朗读,另生评读

在朗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做到“会读、会听、会评”。指名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成为另生评价的对象。以点及面的做法,让学生从一位学生的朗读中体悟出其朗读的合理或不合理,不仅使双方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角色朗读,分工合作

让学生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朗读。读时,叙述部分可由解说员导读,也可单独采用对话

式练习。这样,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张扬个性,不断入境,读出自己的感受,因此也百读不厌,越读越爱读。

(四)自由朗读,张扬个性

齐读是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朗读形式。教师往往会觉得,齐读更容易出气氛,出效果,同时也能避免单个学生朗读胆怯的现象。却忽视了在“齐读”中,学生为了追求和其他人的统一,被迫抛弃了多少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个性飞扬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阅读教学。因此我们要多给孩子自由朗读的机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

三、理解教材成为基础,深刻性带来提升

理解教材能够更好地进行朗读,感情朗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理解教材,把握课文的感情脉络,才能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同角色的个性化语言,从而达到角色转换的灵活化。有感情朗读既是对教材理解的反映,更是一种感悟的提升。

四、细节的技术处理,专业性给予美化

朗读的细节处理是否得当是决定朗读好坏的关键。教师必须懂得技术地处理细节,从而使朗读更为专业化,让朗读变得更为美妙。

(一)重音的确定通过训练,让学生初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一些词要读重音。

(二)正确的断句

正确的断句也要建立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理解会呈现不同的断句方法。因此教师要作好正确的引导。曾经听过的一堂语文课,我对“连口水都没的喝”印象特别深刻。记得当时孩子们是这么读的:连口水都没的喝。教师未作反馈。结果到底会是断句的失误导致学生的理解错误,还是原本就是学生的理解错误导致了断句的错误?这难道不是教学的败笔吗?

(三)语调的把握

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达悲壮的、凄凉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曾经听闻有人读菜谱都可以读得让人感动地流泪。可见其对语调作了艺术性的处理。

(四)辅助工具的运用

1、借助直觉思维

朗读是一种外显的能力,需要设置外显的环境、和谐的情境,让视觉形象引发直觉思维,带动朗读直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或者参观访问让学生的直觉思维诱发朗读情趣。

2、体态语言的表达动情的歌声来自全身的共鸣,动情的朗读也同样需要全身各部位的协调应和。眼神、脸部表情、情到深处加上合适的动作,更能让朗读显得艺术化。

3、氛围的营造新课程的情境教学,主张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音乐在朗读教学中的运用凭借着音乐的时空艺术造型充分地唤起学生的身心感应,诱发联想,从而进入意境,使气氛得到渲染,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把理解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不管是反映学生自身的那些绚丽多彩的内心世界的抒情文章,还是人物形象比较饱满,故事情节比较贴近他们校园生活的文章,每一个作品都有其朗读的价值。朗读得是否动人,关键在于对作品是否处理得当。在小学低段语文的教学中,教师的正确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领下,能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回旋着琅琅书声的艺术天堂。

第六篇:《小学作文:读《田野的孩子要读书》有感——我真幸福》

读《田野的孩子要读书》有感——我真幸福

福建省三明 梅列区东安小学六年三班 张婷

幸福,仿佛一直离我很远。但今天读了《田野的孩子要读书》一文之后,我深受振动,和他们比起来我是多么幸福呀!

《田野的孩子要读书》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广州北郊的江下村,有一片近40亩的连片菜地,。菜地中有一间靠农民东拼西凑用旧木板和石棉瓦搭建的学校,60多个靠种菜为生的农民的孩子,在这里读书。无论严寒酷暑,每天早晨总能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这所学校在老师的辛勤劳动、孩子们的刻苦学习,这所“窝棚学校”越来越有名气。不久传来了确切的消息,这间学校和他们父母那些散落在四方的“窝棚”都属于影响市容的违章建筑,要被拆除。他们种的菜地也将被队里收回。孩子们将和他们的父母一同回到贫困的老家,他们又失去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读了这篇文章我收益匪浅。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十分热爱读书,而我过着不愁吃、不愁穿、住着宽敞明亮的套房,过着幸福的日子,却不懂得去珍惜,还经常埋怨这个,抱怨那个。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作业,外面电视播放着我最爱看的《欢乐英雄》,我真想出去看,可是作业没做完,怎么办。嗨,赶快先把作业做完。一会儿,我还是经不住电视响声的诱惑,心想:要是迟一点看,不久少看很多了吗,再说作业还有这么多。“算了,不管了。”我自言自语道。停下笔连忙跑到客厅贪婪地看起电视来。电视演完,哎呀,已经十点半了。我的眼睛上下开始打架了。我想:先睡一下在起来做吧。我一躺下去就睡{朗读感悟作文}.

到了天大亮。作业仍然还有那么多没,妈妈知道后责骂我:“作业没做完就看电视,要是这单元没考好,你看着办吧。”我想跟她顶,但是一想都是自己不好,就闷闷不乐地,只好等着挨批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知道妈妈是为我好,我不像田野的孩子一样没学上,而我是有学上而不认真上,不懂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想,今后我再也不会没做完就去看电视了。

我很幸福,因为我有优越的学习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田野的孩子比起来真是天差地别。我今后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意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努力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第七篇:《作文天天朗读30篇(1)》

高二语文天天朗读资料(1)

〔经典试题〕

一对夫妻结婚时,丈夫对妻子许下诺言,“我一定要带你走遍全国”。但这个诺言一直等到四十年后,才有了充裕的时间可以去实现。

然而,老两口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加起来还不到1000元,如果要实现周游全国的梦想,这点儿钱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但为了四十年前的这个诺言,丈夫自制了一辆三轮“房车”。怀着四十年前的梦想,夫妻俩开始了浪漫之旅。

这对夫妻是沈阳市的普通市民,李祥林、赵雅范。如今,这两位六旬老人,已骑着自制的三轮车走过了26个省(市、自治区)。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每一个梦想,都值得灌溉

裕素

你是否计算过,从小到大,你许过多少个心中的愿望?在每年吹灭蛋糕上五颜六色的蜡烛时,在偶然看到头顶上一颗流星划过时,或是路过教堂望见头顶上那座大大的十字架时,你一定曾无数次在心中默念:“我希望„„”。然而,渐渐长大,我们却越来越不确定,是否会有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沈阳市这对再平凡不过的夫妻,用他们的行动告诉世人:哪怕再遥不可及的梦想,都有实现的可能。

因为,每一个梦想,都值得用心灌溉。

这个时代很现实,虽然我们偶尔也会看到梦想家。他们忙碌,但不是庸庸碌碌。一个澳大利亚的小水电工辛苦工作一整年,只是为了年末能去迪斯尼乐园玩一次;《蜗居》中的年轻女子海萍,她每天穿梭于人来人往的大街小巷,找工作,做兼职,忙于生计,目的是有朝一日在这座偌大的城市里有个自己的“小窝”;还有那个整天吵着要“鱼丸粗面”的小猪仔麦兜,虽然我们谁都不知道他最终有没有真的去椰林树影、水清沙白的马尔代夫晒太阳,但仍为他的那份执着深深感动着„„

白日作梦,常人看来都很卑微,可真正的“梦想”就是要对生活存在着不灭的冀望和期许。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一千年以来影响人类最深远的一句名言”评选中,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会高居榜首的理由吧!

在中国,当这对六旬老人用一辆自制的三轮“房车”将梦想“践行”现实时,遥远的英国同样产生了一个追梦的奇迹。

当48岁的苏珊·博伊尔走上“英国达人”的选秀舞台时,没人能想到这个蓬头垢面、土里土气的“大婶”会一夜之间红遍全球。她的那曲《我曾有梦》简直是她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让台下的女评委当场泪洒,也让在场所有的观众起身为她欢呼喝彩。如今,再没有人会嘲笑她的那句“我要成为一名职业歌者”的“梦想之语”。“从没跟男孩子约过会”的她也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求爱信”。但是,请别忘了,曾经所有人都认为,她只是个异想天开的傻瓜。

你有一个终极梦想吗?无论是拥有一套温馨舒适的大房子,还是成为万众瞩目的的明星,或者是去看看不曾见过的某处风景„„,如果你有,请你默默的记住它,并在阴霾的日子里也对自己说:我,其实也是个梦想家,我为现实活,更为梦想而活。这一点也不傻,这比任何事都值得。

在看过了那么多梦想成真后,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个梦想,都有变成现实的可能,

哪怕,要用一生去灌溉。

实现诺言,就是一个收获的过程

丽帧

说起实现诺言,人们第一想到的,往往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自己许下的诺言。鲜有人会去考虑在实现诺言的过程中,自己都获得了些什么。兑现诺言的时候,付出好像总大于收获。但我认为不尽其然。

实现诺言,其实就是一个收获的过程。

昔者商鞅变法但恐民不信,于是他“立木于南门,募民有能徙至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在商鞅“立木建信”的这个故事中,看似付出了五十金的他,其实收获的价值远大于五十金——他收获的是百姓的信任。可见实现诺言的时候,付出并不总大于收获。商鞅付出五十金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收获的过程。

实现诺言,也可以收获一种人生态度。

不满官场黑暗的陶渊明,在上任八十多天后,语出惊人地道出了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了兑现自己心里的这句话,他毅然辞官再不出仕。

陶渊明面对自己说出的话,付出的是自己一生的俸禄、仕途。说真的,他完全可以不去实践这句话,毕竟,物质是生活的保障,可他不愿欺骗自己的心。“不为五斗米折腰”,从此成了他的座右铭,也成了他对自己的一句承诺。

那他收获了什么呢?

——不以心为形役,安于天命。

不错,物质上陶渊明是失去了很多,但他却收获了精神上的财富。这种人生态度的价值远高于那“五斗米”,他其实是在收获,而不是旁人所看到的丢掉了自己的俸禄和仕途。

实现诺言,更可以收获一段美好回忆。

材料中的“丈夫”,在时隔四十年之后,开始了当初那个诺言的实践之旅。一句“我一定要带你走遍全国”,在现实的压力之下,实践起来谈何容易。为这,他们付出了体力和财力。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收获呢?

你看,老俩口收获了一路的浪漫!也给他们以后的人生收获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实现诺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