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草船借箭”究竟何人所为

时间:2021-09-14 00:00:00 六年级作文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十分精彩的一段故事,它完整地描述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因、背景、经过和结果。使人们对诸葛亮的智慧赞叹不已,然而事实果真如此?草船借箭是确有此事还是罗贯中有意杜撰的,是主动的“借”还是被动的“挨”射呢?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中写道,公元208年,鲁肃在实说他与诸葛亮舟中谈话的内容之后,周瑜出于对诸葛亮才能的妒嫉大惊地说道:“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然后设帐邀请诸葛亮前来议事,设计让他监造十万支箭并以“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为由“逼” 诸葛亮答应,谁知诸葛亮不仅答应还嫌十日太长必误大事,立下军令状承诺三日办完,若失败甘受军法处置。周瑜因此大喜,认为:“他自送死,非我逼他。”私下,诸葛亮找来鲁肃让他私自准备的借箭工具供诸葛亮调配。

三日后,诸葛亮密邀鲁肃到船中取箭,于是趁大雾弥漫将船开往曹营。曹操生性多疑,一时不知如何对敌,于是传令:“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叫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以至万箭齐发射向草船。于是诸葛亮顺利完成任务得箭十万余支。此说明草船借箭是诸葛亮于赤壁之战时所为。

另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时引用《吴历》(作者:吴・胡冲)内容:“曹公出濡须……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说明孙权数次挑战曹操,曹操皆坚守不出。于是孙权乘轻舟接近曹操营寨。那他为什么接近曹操营寨呢?《魏略》(作者:魏・鱼豢)进一步解释道:“权乘大船来观军。”说明他是来观察曹军战略部署的。但是被曹操发现,于是曹操下令“使弓弩乱发”而“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则说明孙权的大船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这时孙权才不得不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等到船平衡后,于是才得以逃脱。那么曹操是怎么发现孙权的呢?据《吴历》记载:“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既然是乘轻舟闯入曹军前沿,那么所带兵卒就不会太多,那鼓乐齐鸣又作何解释呢?我们知道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贸然出战。于是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但孙权也许没有料到曹操此举,仅仅是想故做声势让曹操不敢出击,等“观军”目的达到后好安全撤退。所以从“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可以看出孙军完全是被动受箭,事先并未有所准备,以至 “船将覆”时才下令回转船头。一个“将”字和“因”字足以说明了当时情况的紧急。由此可见孙权的目的仅仅是“观军”而非“借箭”,即便得了箭也是因祸得福,顺带捡了个便宜。所以由《三国志注》的记载草船借箭一事不仅不是诸葛亮所为,也不是主动借箭更不是草船。真正的“借箭”者应是孙权。

由于《三国志》记事过于简略,提供的历史资料不够详实。而裴松之《三国志注》弥补了《三国志》记事简略缺点,他引书200余种,补益了大量史实,使人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当时史实。

那么《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注》谁更准确可信呢?《三国志注》作为《三国志》的参考资料,相对与小说而言更具历史参考价值。毕竟小说可以夸张,可以杜撰。有时为了体现小说主题,甚至可以移花接木、颠倒黑白。《三国演义》经常出现与历史不符的情况,比如历史上刘备、关羽、张飞并没有结拜,三英战吕布也是虚构的。所以对于《三国演义》而言《三国志注》更为准确可信。既然《魏略》、《吴历》都记载了这件事,那么我认为草船借不是诸葛亮所为,也不是自动的借箭。而是孙权在观察曹军部署时,遭到射击而意外得的箭。

注:本文引言部分出自:《三国演义》、《三国志》、《三国志注》《魏略》、《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