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机械化”

时间:2021-08-15 00:00:00 初二作文

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惨遭杀害之事层出不穷,也在网络上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讨论。一些网友表达自己的同情,希望逝者安息;然而,更多的是不和谐的声音,而这些声音也有越来越响之势,他们用着戏谑、调侃的语气:“活该!谁让你跑到国外念书,这是你应得的!“甚至这些不正常的言论点赞数非常之高。

网络言论的去同情化,只是整个社会同情心沦丧与价值观的征兆与缩影;就像雪崩,往往只是一小块的雪缓缓滑动,但预示这悲剧的到来。

现在已经是计算机时代,也即将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担心的是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所可能导致的危及人类的事件发生,却不料我们已经“自取灭亡”开始“机械化”地失去了价值观与同情心。

马克思的“异化”可以精辟地概括这一现象,人们随着劳动与劳动工具,劳动手段的升级,劳动目的相背离,逐渐异化。而在信息时代,我们可以用“机械化”来替代异化,科技的猛速发展必然导致的是信息的不间断冲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碎片化的社会秩序使人们开始浮躁,人们开始追求效率,开始用一切可以用物质来展示的东西来展示与证明自己——名利、地位、金钱……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只会加速人们内心的空虚从而越来越冷漠与麻木,而网络则是他们最便捷的释放自己的途径。没有了熟人的束缚,没有了被发现的顾忌,只有恶意才可以舒缓他们内心的空虚,而恶意又可以为他们博来关注,因此越来越多异化的人们和他们异化了的价值观与同情心充斥着网络,但最恐怖的是,这仅仅是开始。

美国社会学家博尔赫斯提出过“社会道德流变”的概念,他指出社会道德流变从同情心消失开始,最先发生于对信息没有辨析能力的低龄人与遭社会侵染许久的中年人。其实这些征兆早已显现却又容易令人忽视。

价值观的扭曲与去同情化者真的发生在现实社会所带来的毁灭对每个人,每个社会都是打击性的。价值观是做人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价值观约束人们的行为,正确奠定人们的认知,同情人使人们富有情感,有血有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失去它们,人们开始冷漠与麻木,就像脱了疆的野马,任意妄为,人们用恶意、猜忌互相伤害,人们用邪恶来博关注来获取认同与赞美,人性的黑暗最大化;美国恐怖小说家史蒂芬金的小说中一切恶意与悲剧都是发生人性扭曲、价值观沦丧的、混乱而又荒谬的社会,而结局只有绝望与毁灭。

倘若人们的负面人性得以完全释放,结果就是令社会动摇,令社会失序了。失序的社会又会反作用人群,强化人们的去价值观与去同情化。二战时期的德国在法西斯思想的浸染下,就处于这样一个畸形的社会形态之中,他们的“同情心”在于德国的节节败退,在于德国的失败,而不是在于以种族灭绝为目标的排犹计划。因为德国社会的教育机制出现了裂痕,教育中的去同情化与去价值观化使得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滋长。故谁也没有意识到,整个日耳曼民族的价值取向都是完全错误的。

八百多万惨死的犹太人不只是这个民族的悲剧,更是德国这个民族的悲剧,因为他们的同情心淡化,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沦丧。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历史上的循环史观告诫着我们,历史是循环往复的,尤其是人类历史上的悲剧。

在面对之前的历史教训,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是让历史再一次狠狠的嘲笑我们,抑或是主动改变渡过这道坎,都将是我们自己的抉择。告别做一个“机器人”拒绝“机械化”,别让价值观与同情心与我们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