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与效益的第一性

时间:2021-08-15 00:00:00 初一作文

随着社会改型前进,人们的行事方法与准则也逐渐出现了“适应性”的改变。人们不再将人情道德放在首要位,而是将利益成果置于最高。这一耸人的改变正如同一边期待着人工智能拥有感情型的思考,一边却将自己的人性抛之脑后。

权衡人心与效益的第一性的标准时常浮动,其原本的概念也开始模糊混淆。所谓人心,所涵盖的不仅仅是人情味和道德感,更是一个人长年累月积累而就的价值观与人性的本原。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而这善正恰恰意指着人情观念。

所谓权衡何者为第一性,并非是希望人们做事单单偏向感性而不顾及结果好坏,而是说明白此二者的共通性且融合地把控事态朝任何一者的发展。大多数人在为人处事上已将利欲熏心作为常态,有目的性地收敛起自身的道德感与同情心。好比前段时间非常出名的“扶老人”事件,许多人在扶与不扶之间踌躇再三,其实便是很典型的“利与情”的天平问题。人们持着担忧被讹诈的危惧意识与担忧老人身体的道德意识难以决策,更有甚者挂出事不关己看好戏的心态,其实是对人性思考的自我放弃。

而完善自我权衡点的方法并不困难复杂,只是易被人们追求捷径的惯行所忽略。人们所要的,不过是维持住固定的道德底线,克制对结果效能的过分追求且对他人的好坏结果有所顾虑,仅此而已。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案例,讲述几名男子行窃时见女子落水果断救人之事。听来或多或少有些荒谬,问到男子为什么救人时,男子应答:“看到人落水没有多想什么,就是应该要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虽因社会压制丧失了道德原则却在心中始终有一份善意的例子。很多人并非不明了这个道理,单不过是乘着名为大众的船漂离了本性的海岸,随波逐流。

我们的目标向效益本身固然是没有错误的,但不应该任由现代化的压力腐朽心中善意、干涸人性的源泉。说到底,我们人类与人工智能机器之间的区别,便是情感。如若我们不再带着“心”去做事思考,那即是沦落为只图成果的机器啊。故而人们务必该保持住心底的人情源泉,而不可在权衡利弊与道德的决意中失了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