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倾听

时间:2021-08-15 00:00:00 初三作文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在体验痛苦中,才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仓央嘉措

幼时,曾逛过离家乡不远的山庙,破旧的庙屋,几尊神态各异的佛像,不断传来的颂经声,让那时的我对佛教留下的唯一印象便是山上的佛钟。

直到两年前,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外婆便拉着一向都不信佛的我去山庙为那些因天灾而丧失家园、亲人甚至是生命的人祈福。几年的光景,我已淡忘了钟声,为此,我决定再一次击钟。

我用手握住击钟棒,慢慢将它推向钟面,当钟棒和钟面相碰的一瞬间——钟响了。钟声淳朴而不低哑,厚重而不沉闷,辽远而不傲气,似乎只是释迦牟尼开悟后的一声感叹,没有香烟缭绕,没有信徒如云,无需佛像,无需蒲团,只是一口看似笨重的钟磬,却真确地流露出佛教的智慧。虽然没有清真教的庞大,基督教的华丽,却时刻都在流露出一种安静的美,它在用漫长的历史书写着一种宁静,用流逝的时间诠释着一种智慧。

佛教的博大精深使其在尔虞我诈的动荡年代,依旧保持自我,依旧用怜悯的目光看着世人。佛教的精髓在于它不排斥异己,吸收着百家之长,所以它虽起源于印度,却不被统治者长期所用,因为它太过于宁静,太过于平和,太过于爱人。也许正是它的这种平静,这种古朴,才远离宗教冲突,不受政治制约,这是孤独,也是幸运。

浮生若此。何谓开悟?何谓佛道?心怀悯慈,佛处处都在。其实万物皆平常,只是人心太过于复杂。心若静,万物皆不动。入世亦出世,佛门便是勘破、放下、自在三个阶段。只有看破一切,六根方静,不畏苦难,才可成佛。

我顿悟,玄奘不远万里到天竺求经,为的是过程,为的是磨练,在他看来,几本经书远不及路途中的战胜艰难险阻来得珍贵。也许出于同样的原因,六十七岁的法显翻越了帕米尔高原,攀越重重高峰,历经种种磨难,临近古稀之年的老人靠着一份对佛学的执着,一份对信念的追求,迈上了漫漫的求佛之路。

第二次的倾听,不同以往的感悟,我们何时能像佛主一般,回望过去,审视现在,足以理性地走过历史,走过现在,走过将来,在他人的探究的目光中,依然保持着亘古不变的宁静的心?仅此而已,便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