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于景的美文,,500字

时间:2021-11-11 08:35:18 意向书

篇一:《谈散文的线索》

谈散文的线索

武汉市黄陂区第三中学 高深贵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放笔纵情,东西南北,古今中外,精神的,物质的,现实的,幻想的,都可以信手拈来。但这些材料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这个中心就是神,就是线索。通过它把零散的材料连串起来。

散文的线索有三大类:纵贯式、横贯式、和纵横交贯式。

一、横贯式

横贯式就是以内在的思想路线或者外在的某个物体来连缀各种互不关联的“画面”、“断片”,按事物的性质归类,并列的组织材料。

在具体运用中,以情感为线索,以事理为线索,以物件为线索,三种形式运用的最普遍,也最能表现出散文文体特征的形式。

以情感为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项脊轩志》中记叙三位母性,就用怀念感伤之情为线,

以事理为线,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既事明理的议论散文。其行文线索常常是作者从事物感受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观点,其他材料便据此展开。如鲁迅的《春天闲谈》中“细腰蜂到底是杀人凶手”。

在一些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抒情散文中,最爱用某一物作为行文的横贯线索。"此物或仅作为线索出现,或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寄托点,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如《记一辆纺车》,纺车既是记录延安人及其活动的线索,也是延安人延安精神的象征,作者通过纺车,把延安人的物质生活、文化娱乐、精神面貌,延安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都反映出来。

二、纵贯式

纵贯式按事物本身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或进程作线索,纵深的组织材料,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人们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最常见的是以时间次第为线。常常为叙事散文所用。这样叙事有头有尾,来龙去脉清楚,作者和读者都易把握。散文《一面》,看书,想买书,钱不够,鲁迅便宜卖,我得到喜爱的书,符合时间顺序,也符合事情发展顺序。

其次,是以空间转移为线,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随作者观察次序来结构文章,从本质上说,还是按时间顺序。《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既按观察顺序,又按空间顺序来写的。

再次,就是以情节为线的,叙事散文中时可见到。归根结底,这也属于以时间次第为线。《第三条河流》从我们的现实生活,到父亲的半即半离,到后来,我彻底被生活遗弃,程度越来越深。符合情节发展规律,符合时间流程。

三、纵横交错式

是上述两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一些游记散文、叙事散文里常见。如曹靖华先生的《小米的回忆》,以时间次第展开回忆,又以横线索“小米”来贯通。汪曾琪先生的《胡同文化》既从横的方面写了胡同的多,深,方正,胡同里人的关系、心态,也从纵的方面写了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没落变化。

散文的线索很多,但无论如何变化,都超不出这三大类型。具体运用就在于我们自己了。

还要强调一点,散文的线索不等于中心,不等于重点。它只是把材料组织起来的绳索,可以是中心,可以是重点,但不一定。

4)分析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线索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感情线索等。如莫泊桑的《项链》以事物“项链”为线索,以“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谈项链”来组成情节结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线索的分析,有助于把握文学作品的脉络。

篇二:《初中散文阅读以及散文写作》

散文阅读以及散文写作

——初中散文阅读及写作指导

一、 认识散文

(一)散文的定义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

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形散

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词词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二)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

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

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

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

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

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

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

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

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叫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

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

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寄情于景的美文,,500字}.

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

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

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中的散文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

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

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教材中的散文(狭义的散文)

(四)散文的分类:

1、记叙性散文

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

真实感。

2、抒情性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

3、议论性散文

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的说理往往借助事理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

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不同于议论文。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

初中教材七年级散文篇目(上)

第一单元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3、散文两篇蝉(小思)

贝壳(席慕容)4、紫藤萝瀑布(宗璞)

第二单元7、短文两篇 行道树(张晓风) 第一次真好(周素珊)

9、我的信念(玛丽·居里)

第三单元11、春(朱自清)12、济南的冬天(老舍) 13、夏感(梁衡){寄情于景的美文,,500字}.

第五单元 21、风筝(鲁迅)22、羚羊木雕(张之路) 23、散步(莫怀戚)

初中教材七年级散文篇目(下)

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第二单元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第四单元16、社戏(鲁迅)17、安塞腰鼓(刘成章) 18、竹影(丰子恺)

19、观舞记(冰心)

第六单元 26、猫(郑振铎) 27、斑羚飞渡(沈石溪)29、马(布封)

初中教材八年级散文篇目(上)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7、背影(朱自清)8、台阶(李森祥)

9、老王(杨绛) 10、信客(余秋雨)

初中教材八年级散文篇目(下)

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鲁迅)2、我的母亲(胡适)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

第二单元 6、雪(鲁迅) 7、雷电颂(郭沫若) 8、短文两篇(巴金) 日 月

9、海燕(高尔基) 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 雨之歌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沈从文)17、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18、吆喝(萧

乾)19、春酒(琦君) 20、俗世奇人(冯骥才) 刷子李 泥人张

记叙性散文

1、简介: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这类散文

要求有真实感。

2、特点:

(1)篇幅短小,题材广泛;散文题材在艺术要求上,没有其他文学体裁和新闻体

裁那么严格,选材的路子非常广阔。如:抢险救灾的壮举,惊天动地的建设场面,

出类拔萃的创造发明,壮丽多娇的山拥日月,趣味盎然的花鸟虫鱼,寻常百姓的

生活锁事,古今中外的有益借鉴和启示,当代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社

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等等,都可以成为散文的题材。

(2)联想丰富,寓意深刻;

(3)结构自由,表达灵活。

3、分类:{寄情于景的美文,,500字}.

(1)记人型;如《藤野先生》《我的母亲》

(2)叙事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写景型;如《春》《济南的冬天》

抒情性散文

1、含义: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

2、分类:

(1)缘事型:《蝉》

(2)触景型:《紫藤萝瀑布》

(3)咏物型:《马》

(4)寓理型:《贝壳》

3、特点:

(1)诗意浓郁:

(2)文情并茂:

(五)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1、象征2、衬托3、先抑后扬4、托物言志5、借景抒情6、对比7、侧面描写

8、伏笔和铺垫9、联想10、想象11、照应12、虚实相生

1、象征

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 作用:①可以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用A来象征B,(通过写A„„或A的„„的特点),突出具体表现了B的„„的特征。②可以使文章更加含蓄些,运用眼前植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 衬托: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某一事物为陪衬来突出需要描写事物。

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衬托(反衬)出„„的„„特征

3、先抑后扬

 先抑后扬(针对文章整体而言):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 作用:通过先贬低事物„„形象,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

4、托物言志

 托物言志(针对文章整体而言):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

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 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6、对比

 对比: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 作用: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表达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的表达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7、侧面描写

 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该事物的性格、品行(人物)和特点,是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手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8、伏笔和铺垫{寄情于景的美文,,500字}.

伏笔:文章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 作用:通过写„„,为下文„„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严丝合缝。 通过写„„,为下文„„的发生做下了铺垫,使情节严丝合缝。

9、联想

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

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1、照应

 11、照应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互相关照与呼应。

 作用:写„„,与前文相照应,反复的抒发了„„的情感,增加情感深度。

12、虚实相生

 虚实相生: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六)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作用: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人物等各方面。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

作用:渲染气氛,调动读者积极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

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直接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感情。

作用:表达抒发作者情感,渲染气氛,服务于文章主旨,深化主题。

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作用: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作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等,从而细化文章或状物,助于更好地深刻了解。

二、散文的考点 :

 1、把握内容、概括主题

 2、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 3、品味语言

 4、表达方式的作用

 5、表现手法的作用

 6、发展性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