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鲁迅的一封信

时间:2021-11-11 05:55:09 意向书

篇一:《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鲁迅先生:

您好!在这段时间对您学习了解之后,我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给你写这封信。

我们最早从乐趣满满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接触您,在《社戏》里面,我们看到您 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您把对“三一八”惨案的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之情在《纪念刘和珍君》慷慨抒怀,《药》又表达了您对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批判... ... 现今我们又重点学习了您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等,感触颇多。

特殊的年代铸造了特殊的您,您虽然没有手拿刀枪在前沿阵地上冲锋,但是敌人却因您一篇篇犀利文章而闻风丧胆,因此,您手中的笔,是刺向敌人心脏的利刃。所以您是文学家,您更是革命家。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这样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您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是民族精神的高扬旗帜。

1936年10月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犹如一个晴天霹雳。“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深切追忆您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弃医从文,却要写些剔骨的词,让当局政府追究你,像林语堂一样多好,一部《京华烟云》拍成了44集的电视剧,火的不得了;像琼瑶一样多好,一部《情深深雨蒙蒙》让半个中国的少男少女们哭红了眼睛。那么多优秀的传世作品,那么多经典个性的人物,却鲜少在荧屏出现。我想着是您才华太高,无人敢动。用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中国人的。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先生弃医从文的目的。可是先生呀,您甘愿去做孺子牛去哺乳的国民,恐怕会让您深深失望了呦。他们的愚昧依旧,现如今,他们的愚昧未改,却多了分刻薄、多了分恶毒。如果您早就知道了一切,先生,您还会不会选择弃医从文?选择这条让您寂寞而痛苦的道路?

此致

一个崇拜您的读者

2012年12月20日

篇二:《致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鲁迅与当代中国

论文名称:致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姓名: 童 靖

学号:12121977

院系:机自学院

课程号:0200R003

敬爱的鲁迅先生:

您好!

作为一名从小就学习您的著作的大学生,在此,让我表达对您深深地敬意。何其幸哉,我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将自己心中所想向您倾诉。

“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当我看到这份颁奖词,亦是心情澎湃,您为了驱散在中国人民头上的这团乌云,毅然放弃从医,决定选择一种更高尚,更伟大的职业——为那块土地上的一群群麻木的看客治疗精神上的疾病,来改变他们的思想,来拯救古老的中华民族。于是,您拿起了手中的笔,在昏暗的灯光下疾首,您实在是太神奇,太伟大了!那一个个跳运的字符,一个个舞动的精灵像一支支利箭,射入了敌人的心脏,震撼着世人的心灵,使他们觉醒,使他们奋进,直到如今,直到永远„„您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一个骨头硬的人。您的文章往往如投枪、如匕首,这是风雨如馨的中国造就出来的。

在孩提时代,我就已经学读您的作品,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曾经老师和我们说过很多关于您的一些趣事:“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

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原本我以为您是反对幽默的,但后来我发现我错了,您不仅不反对幽默,而且更是一位具有幽默风格的伟大作家。您的幽默在于:借助善意的微笑,含蓄地批评生活中的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通过笑的感情渠道,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评价传达给读者,并能给人以启迪,引导人们去思索,去探索之外,还有一种不仅外国作家无法模仿,就对本国作家而言,也是“别具一格”的幽默感。{写给鲁迅的一封信}.

幽默不是以单一的的形态孤单出现于作品中的,而是以和其它各种美学因素相结合的复合心态存在。您总是怀着深切的同情去描写“不幸人们”的痛苦遭遇以及他们身上的“国民性弱点”,又总是怀着满腔愤懑来表现自己对旧制度、旧观念及其维护者们的憎恨。因此,单纯的幽默或者单纯的讽刺,都无法确切的传达您那种爱怜和憎恶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理。于是,杰出的艺术大师寓讽刺与幽默,寓滑稽于幽默„„形成了自己幽默艺术在美学风格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例如,在《故乡》中,您以幽默的态度批评了闰土对菩萨的崇拜,同时以尖利的讽刺刻画出杨二嫂的庸俗。而您的高明之处则在于将杨二嫂世故无知、势利贪婪的性格特征都通过杨二嫂自作聪明的表演而自我暴露出来。丑,自炫为美,就成了滑稽。杨二嫂的滑稽行为与闰土的憨厚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幽默、讽刺、滑稽三种喜剧性因素在同一场合里,作为对比衬托而并存。对小市民的厌恶和闰土的惋惜这两种矛盾心理通过多种美学因素相结合的复合形态,在更集中的深度上完整的表现出来了。

在课堂上,老师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您的作品,结合您当时的心境,当时所处的中国的环境,将您心中的愤恨、孤独、失望以及在失望中仍不断奋斗的笔杆再次重现在我们眼前。解读您字里行间的情感,了解时代赋予您的使命。当所有人都在沉睡中您却是醒着的。您以笔为剑,用犀利的语言刺醒沉睡中的人们。这{写给鲁迅的一封信}.

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遍体鳞伤的您仍奋然前行。难怪至今人们一直牢记伟大领袖毛主席评价您的话语:“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先生,您就是那黑暗中的那一抹光亮,照亮了整片大地。

我知道您最为痛恨的是国人的“奴性”,即是对群体和对强权的依附感。。《过客》里“众亦笑,则见秃先生笑,故助笑耳”写众村民的“助笑”;《药》里,小茶馆里的人嘲笑夏瑜反抗强权是疯了,而虐打犯人的红眼阿义则得到称赞。另一方面,示众、游街、杀头,都成为他们最好的观赏场所,借此获得某种“优越感”与“幸存感”。这些人没有名字而只是以某一面部特征指代的各色人物频繁出现在小说的众多角落中,成为主角活动的群众背景。但是阿Q是这些人中的例外,他的外在条件尚不及这些人,却处处以强权者自居,这种悖论构成了阿Q命运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当他遭遇必然的失败时,会使用“精神胜利法”来补偿和安抚自己;另一方面,他四处投机,以求在变革动荡之间获得利益。就人数而言,中国人中“闰土”型远比“阿Q”型要多,但阿Q这个典型却具有更深刻的一面。他让人们看到强权者和缺失者是相通的,或者说假洋鬼子不过是得势的阿Q。缺失者的不觉悟,曾使您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这种缺乏同情心的言辞后来虽有所改变,但直到最后您仍然在《死》里以“不宽恕”的姿态对待这些衰亡的灵魂。

您姑且尝试做一回狂人,呐喊的最后余力,终于走过彷徨。朝花夕拾的美好岁月,就如同春风吹又生的野草般袭来。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的今天,那气势壮阔的文浪,经久不退,到了不可磨灭的地步。先生,您留下的不只是墨宝,而是您整个瑰丽的人生!

1936年10月19日,您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全国上下何其悲痛。他们有些人悔了,悔恨自己为什会如此懦弱,如此愚昧;也有些人遗憾,他们慨叹您为何没等到国民彻底醒来的那天。“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走完就倒下,我们只能踏着

他血的足迹继续前行。”先生,听到这句话您一定倍感欣慰,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这条路上您并不孤单。残阳落日,不是消逝,而是另一种重生!是啊,您穷尽自己的一生为祖国的未来奋斗,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支笔去唤醒更多的国民去拯救那已经濒临破碎的祖国。我知道您不甘,因为无法再继续为国家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我想您更多的是欣慰,对的,是欣慰,您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生命终于为祖国召来了一部分睡梦中觉醒的国民们,您一直期望看到却又未能看到的国民啊,他们是多么可亲,多么勇敢。先生,我知道您一定笑了,您用自己的勇敢,用自己不屈的意志,用超出常人的胆识,为我们赢的了众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天妒英才,虽然您在中华大地新一轮的革命风暴中倒下,但我知道您并不介意,您心中所牵挂的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是所有中华人民的未来。枪林弹雨中,英勇的战士高呼着“祖国万岁”的口号,挥舞着钢刀,高举着铁枪,抛头颅,洒热血。这滚滚的热血,染红了新中国的国旗,这面国旗终于在1949年那个深秋的上午,高高的飘扬在了世界的东方。

先生,我知道您一定会为之自豪,您的事业后继有人。但在新的的世纪,在这继往开来的时代,我们仍离不开您的教导,依旧需要您的督促。

有些人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却还活着。您永远活在所有人的心中,您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所有中华儿女前进。

此致

敬礼!

敬佩您的大学生:童靖 2013年11月6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百度文库

《试谈鲁迅作品的幽默风格》

篇三:《给鲁迅的一封信》

给鲁迅的一封信

鲁迅先生:

您知道吗?春风吹走了冬天,吹绿了树叶,吹化了冰河,顺便把我们快乐的童年也吹灭了。

您的文章一直伴随着我来到初中,从《少年闰土》到《社戏》无时无刻都讲述着您童年之时的乐趣。而现在我们的乐趣几乎为“0”。闰土给您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潮汛看跳鱼儿等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故事,而我们现在连家门都出不去,更别说这些了。十几个人月夜行船去看戏?月下归航偷豆吃?不可能,船在港口,而且月夜之下,社会乱,家长不放心。社会就是下棋者,而我们是那个棋子,任社会摆布。

春天去踏青?妄想,安全谁来负责,再说了,中国现在的“杀手”——考试。力大无穷,每时每刻都需要它来当裁判,又有谁来抵御它呢!

真的,现在,科技发达了,连衣服都从网上买。游戏变少了,虚拟的东西倒是不少。新社会代替了旧社会,我们已经想象不到您的那时快乐了,也许那些只是一堆残想,摇曳在远方,不再回来。

如果,现在那些游戏还存在,恐怕我们也就没那么压迫性了。憧憬,向往,您的文章中字里行间都让我们羡慕不已,但不知道那些对于您是不是美好的,反正,现在只能跟着社会走了。唯有社会,才能使人成功;唯有成功,才能像您那样富足起来;唯有富足,才能享受。社会就是这样,虽然和平,但都在暗中作对。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

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请社会不要扼杀我们的童年。但是,如果社会不听你的,恐怕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其实花的幽寂,就是缺少快乐的雨露。而那快乐的雨露只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站在社会的头上,这样才可以找回我梦幻的童年,冰封的记忆,残留着邂逅的回忆,只能用这温暖的钥匙打开。

篇四:《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先生:

您好!

学生后世之学也,尝素仰先生之博才,我辈之不达远矣。更兼俱品性之狷狂,学生最敬之。常恨言思之不得拜见先生一面,转念欲写此信于先生,但又烦当世课业之繁重,常无闲暇时光,写就此书,先生勿怪之。

今日,学生之师蔡某长青者,学生尽皆敬爱之,迫于无奈,布置课业一项,曰:给先生您写封信,为平时之作业,方可有平时之成绩。遂今日称此隙暇之时写此信于先生,望先生勿怪学生牵强之理唐突先生,实乃学生之真言,与先生之交流,亦乃学生之真心,望先生谅之。

学生常闻吾师俱述先生之风骚,常闻之忘乎耳。又素爱历史,闻先生乃世之风流。五四运动,先生几居于盟主,高举民主、科学之大旗,号曰“青年之导师”,先生引之,文人竞相逐之,自由之开放,风流尽之矣;先生虽言“反传统”,但五四先贤,多遗有古风之俗,魏晋名士之风流,郁达夫、朱自清之流者尽矣!此辈虽不在先生之耳目,然吾辈亦望尘之莫及焉。但观先生自身,古风遗俗,尽皆有之,先生可信乎?

先生莫笑焉,古之风俗,魏晋之习气,先生尽之,儒雅坦荡,实为鸿儒之大贤,更兼济天下,胜之魏晋。{写给鲁迅的一封信}.

学生常羡先生之世乎,文之竞者,竞相争辩,自由之风气,名贤之辈出;又常慕先生之弟子也,学成出师者皆是五冠之车,汗牛充栋耳。更是滔滔之不绝,学术之先导,业界之宗焉。而观之吾辈今日,小学、中学、大学,世之竞力,日益深矣,各种考试,深深缚之,难得深思,无法挣之。吾常想,先生若在今时之世,亦若如此,难得广博。

先生或言当世之昌明繁富,文章之藻藻,学术之盛盛,彩丽之竟繁,灼灼之其华,是焉!然学生观之,多是兴寄之都绝,无有之其骨,大师之少也,且多专而不精广焉;世之浮夸之风日益盛矣,更难得任公、国维之鸿博,先生之旷才也,况古之大贤者。是如杜工部之言曰“递相祖述”,难以杨也,此当世之憾矣!

然吾辈后生,仰先生大名久矣,后人竞相研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能于先生之比高,恐屈指难数焉,而学生亦认为先生之写作尤为高也,各种题材、手法,无一不能,无一不精矣,似有吴带当风之意,画龙点睛之蕴,学生学之难矣,佩服得五体之于地乎,先生一生建树亦丰,可谓之俯仰无愧,但学生此处有几句良言美辞相劝,望先生三思而后行。

其一,先生一世,虽坦荡无愧,但终动荡不安,皆因先生狷狂之品性,辛辣之文章,琉璃之咒骂,驱之于虫豸流俗,方为痛快淋漓。然次虽畅快,却招惹了那些流俗之势,惹得先生又是好不痛快,终致病体,未得长寿之躯。先生素喜效法古人,何不学那山涛,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先生亦是明理之人,何固学那嵇氏康者,作茧自缚,终难欣慰,故不妨学那山巨源之圆滑,与世合作,安乐一生,岂不快哉!而如先生现在之体躯,何来安乐之日乎?此其一计也。

其二,先生狷狂之性乎,铮铮之铁骨,学生知矣,恐难从计一也,道也无妨。

不作为,亦可洁身自好,又不为虎做倡。况先生一介书生,所战者仅一笔耳,怎会去冲锋陷阵耶,非也!先生可安乎,此为二计也。

其三,或为先生从之计二,入之左联,可先生知乎?左联之盟者,实为政治之工具。吾不知先生当时之思乎,然先生入之,必有先生之原则,或为一时之热耳,而后观之非所愿乎,悔之莫及焉。诺!既如此,先生何不随其波而逐其流。宰相之容腹,包乎周洋之流狭隘乎,文学之宗者暂苟全于政治之权威,同为民族不卑于异族而战乎,岂不痛哉!所谓乱世之中保全其体,留的青山,昌盛之时,全身而退,著书立说,流之后世,美名亦可留于汗青也。而后世之学,得先生鸿著--中国文学史,惠德于文学之五湖,芳馨满世,亦不美哉!此为计只者三也。 此三计者,先生或为怒容以对学生,曰:吾若屈之于强权浊世,必浊于自身,吾之所以为吾,皆因吾之狷狂之品性,若屈之,则必污之我姓,必如同那流俗虫豸之辈,世之祸矣,学生安知乎?

先生勿怒,学生仅惜叹先生毕生之才未曾尽皆用之于世,而屈先生也,惜先生将才气分派于相互之倾轧,耗时与精气。先生忘乎己之鸿志--著成中国文学史,此先生之愿乎。学生之愚见,先生若不陷于倾斗之中,而凝心聚力著此书,则必如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翌于文学之星空,辉煌灿烂,气之如鸿,无可比之。 然古之于今,文人之斗长矣,如先生所仰魏晋贤者嵇康之流,皆难保全己命于天下,何言作为,此多因其性狂乎,难得流俗于世,想先生稍学阮籍、山涛者,则自必另是一番境地。先生博贯古今,知之者必胜于学生矣,何不效仿之,先得保全,而后方可大作!

此皆学生一人之言也,难免言中唐突先生之真心乎,先生勿怒,学生初生牛犊,口不择言,只实言耳,还望先生原谅。此外,学生久居象牙塔中,行将毕业,不谙世之复杂,望先生能替学生拨云开雾,指点迷津,不甚感激!

恐今日之时不多,暂聊至于此矣,学生之言,先生思之,再三珍重!

后生之学重楼烟雨

二零一二年五月一十九日

篇五:《写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写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鲁迅先生你好:

我不止一次的读过您的文章,听过您的事迹。从对您略知一二到深知熟解。我对您的敬仰之情也日益增强。

我们现在正在学你写的一篇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写的这篇散文讲了对童年的回忆。我在读时,读着你写的这篇散文时,心底的那份热爱大自然,向往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看到了幼年的你,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作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们一起捕鸟,虽然总捕不到很多;又常听长妈妈讲故事,因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先生严厉的教诲,却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而你正聚精会神的在画画……

如今,田野上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习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的自由,但我仍然向往着你那样的生活,无论现在能否实现。我的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你那时的童年之梦,和你一起热爱大自然,向往着自由。

点评:我自认为我写的本篇作文还不错。富有真情实感,写出了自已对现在生活的渴望,还写出了鲁迅当时的生活情景,与自己的生活作了一下比较,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作比较的。

2011年9月24日

王倩倩

篇六:《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写给鲁迅的一封信}.

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

敬爱的鲁迅先生:

您好!

最先接触到您,是因为一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时我在上小学,并不是狠了解它的含义,只是因为很多人说它好,而且,当时我对您也没有什么认识,只知道有一个弃医从文的文学战士,好像叫做鲁迅。{写给鲁迅的一封信}.

但是,很快,我就学习了您的文章《少年闰土》。在学习的同时,我在想:闰土紫色的圆脸,项上的银圈,多么的活泼,在那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