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幸福的吗

时间:2021-11-10 12:55:36 意向书

第一篇:《幸福指数解读——中国人幸福的四要素》

幸福指数解读——中国人幸福的四要素

——国培班上课笔记(赵国秋讲授)

2012年8月6日

大家请回答,改革开放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人均GDP由400多美金增加到5000美金,社会在发展进步,我们更幸福了吗?为什么不幸福呢?

大家查阅资料,国际幸福指数调查,中国人很差。有8个关键性指标,《科学时报》发表,联合国155个成员国调查,同样方法,同样样本,网络公布,中国排名100名以后,是125位。中国是1979年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现在30多年了,中国的人均GDP从500美元达到4000美元,增加了8倍,幸福指数却下降了。没有增加幸福,却倒退了幸福,至少可以这样定性分析。出现了巨大的发展剪刀差,巨大的问题,远远不是心理卫生的问题,是政府发展问题,是突出社会问题。生活质量相关性的高度不是经济,而是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高,生活质量就高,中主观幸福感低,生活质量就低。我们有钱可以解决车子,房子,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低下,情况恶化。主观幸福感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指标,有国际标准的调查。主观幸福感下降,一系列社会问题就出现,心理矛盾,心理疾病增加,心理警觉水平提高。中央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老百姓需要幸福,需要尊严。我们不能GDP上去了,幸福指数下去了。这个问题是对执政党地位的巨大冲击。社会不和谐,群体性事件增加,中国每天在冲击政府的,打砸抢的,群体性事件,有600余起。总书记讲话说,当务之急是稳定压倒一切,说明不稳定了。浙江省前一个月一个本来很小的事情,就是加工厂每个岗位税收增加从300元,到500元,结果湖州市有1万人冲上国道,拦路堵车,中央领导一天两个批示,省委书记亲自去。许多人是没有关系的人,为什么参加,是心理的愤怒,远不是税的问题。出现在杭州市的出租车罢工,中央干预了。结

果还是坐车的人出钱,因为过去出租车亏损面达到1/3,问题是乘客怎么办?也不能罢工,社会不稳定,与幸福指数下降有直接关系。

浙江省召开创新社会管理的会议,点名要求赵国秋教授去参加,并且讲课,结果是被开会了。参加会议的人都是说加强管理,增加警察,围堵上访,应对预案等。自己感到不是味道,还是需要说。一是对创新社会管理持保留意见,目前政府民众对立,社会情绪愤怒,记者没有好人,贪官到处都是,所以现在不能进行民调的,是制度导致的问题,因为贪污太多了,不是个别现象。老百姓对政府不信任,老百姓成为“老不信”。作为疾控中心主任,一次杭州市一辆化学农药车坠入江中,政府马上通知老百姓买矿泉水喝,矿泉水马上被抢光。其实那几天暴雨如注,农药很快就被稀释了,疾控中心每个小时检查一次,上报政府。26小时以后已经检查不出什么,政府向外宣布可以喝了。问题是个别官员还是打电话给自己,说是不是那些是对公布的,内部消息到底能不能喝。自己回答不是一小时一次报告吗?这些官员连自己都不信,能够让老百姓相信吗?当然老百姓能够说话,如果过去出租车驾驶员罢工,在过去可能都是反革命,现在只是抱怨,骂娘。个别驾驶员说还不如过去国民党,过去国民党是下乡抢东西,现在是要老百姓送过去。

巨大的GDP增长,与幸福感快速下降,存在大量的社会问题。许多官员认为幸福感的事情说不清,是抽象的观念而已,读书人还是不要说这些。自己非常生气,幸福感的评价是非常客观,国际通用,正式公开的,中国排名125位,这个官员不说了。当然还是自圆其说,承认现代人不幸福,除了一部分人没有读书还幸福,一读书就开始不幸福了。另外就是现在政府开始重视幸福问题了,有些言不由衷。

心理卫生工作,宏观上,战略上是出发点,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目前确实不高,要想大幅度提高,根据目前的心理卫生水平是做不到的。追求幸福,提升幸福需要时间,心理和谐才能社会和谐,人的心理不和谐,社会就不能和谐。

中国人不是没有幸福,中国人最幸福的时候是解放后,50-60年代。当然那时社会物质非常匮乏,心理学也被打倒,心理卫生到1985年才恢复。那时,许多人家房间,中间是毛主席像,旁边是“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上面是“社会主义好”,那时的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因为确实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偷。50年代的社会与现代社会比较,是使用的不同价值体系,价值取向。现在的幸福感成为最大的问题,党中央也是高度重视,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历史上关于文化建设的最高文件。在过去,文化从来就是处在从属地位,许多地方政府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为经济服务。现在认为,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化,社会建设四驾马车缺一不可。研究这个决定以后,2万字9方面,重视文化,重视精神文化产品,核心是价值体系的重建。价值观背后是信仰问题,当然没有描述出现信仰危机,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凝聚13亿中国人的心。这个问题就是心理卫生,许多干部还是看不清,认为老百姓难搞,一部分干部开始认识到与价值,文化有关,这就是为什么人民不幸福。

如何才能幸福?幸福的四要素:

一是坚定的信仰。上世纪5-60年代,为什么人民很幸福,是因为心无旁物,那时的老百姓心理只有毛主席、共产党。不是老百姓作秀,而是真心实意的。共产主义信仰成为每个老百姓的自觉行为,老百姓知道共产主义的目标,就是想要什么东西就去商店拿。我们作为共产党,只能信仰共产主义,不能有其他信仰。问题是我们这样的信仰坚定吗?自己作为共产党员,常常这样问自己。许多共产党员是经不起问的。中国的8000万共产党员,如果自己的信仰都不坚定,难道还需要老百姓相信吗?自己不信,凭什么要别人信。一个民族与一

个人一样,不可能没有信仰,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国家,就没有办法弄。没有信仰的社会,是极其浮躁的社会。失去了人生目标,失去了价值体系,人的心理自然就不健康了。过去说宁静而致远,现在国家都是在浮躁,大家都是在焦虑。没有信仰怎么办?政治信仰当然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我们的总书记确实非常努力了,每年都是进行活动,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效吗?幸福感提高了吗?如果结果是一个多选,a明显提高,b有提高,c没有提高,d有下降,大家选择什么?国家领导很累,自己每年参加中国科协都能够见到这些领导,过去还是接见,讲话,握手,照相,现在也不照相了,许多领导很疲倦。一次,自己在科协大会上讲话,说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幸福感问题,其他领导说,不能这样说,中央领导是需要选举的,私下说说可以。结果自己认为,假设是可以的。中国人的信仰建立,还是需要中国的领导人的智慧。中国人需要信仰,政治信仰是没有商量的。自己受聘与浙江省委党校,希望能够打造幸福感,健康心态,心理学家的眼光的尖锐的,13亿人靠什么来凝聚。校长的回答很聪明,反过来询问我什么回答,自己认为靠宗教。宗教是追求真理,与人为善。痛苦是因为人类的原罪,受苦也是心甘情愿,与我们的和谐社会追求是一致的。宗教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为什么不能尝试呢?美国人的幸福指数高,与宗教信仰不无关系,甚至关系巨大。美国总统的宣誓都是手按《圣经》,不是宪法,是靠宗教统治,不是靠法律统治。利比亚手按是《古兰经》,宗教具有漫长历史,不都是迷信,邪教,宗教教育人不违法乱纪。宗教信仰是中国宪法规定的自由,但是中国人不信宗教,尤其是汉族人。在中国一些地区,如西藏,还是有强烈宗教意识的。汉族人占中国的95%,虽然信仰宗教有好处,但是要汉族人信宗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汉族人没有灵魂论,没有灵魂,就没有轮回,没有来世。在中国,灵魂问题是不允许讨论的,灵魂是唯心主义,共产主义是唯物主义,这里就需要停止。美国耶鲁大学的公开课“死亡”,每集一小时,人看了以后,就一定感到精神的存在。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如果这样看,可能下半辈子就需要重新定

位了。为了小一辈子的未来积累些什么,以此为背景,怎么样去帮助别人,全心全意。信仰是一个现实而严肃的命题,宪法允许讨论。

二是人际的和谐。人是群居动物,个体之间通过关系相互理解,支持,尊重,分工,合作。“人”就是左右支撑,如果不能支撑,就成为“八”。心理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与加强,对应对压力,减少疾病很重要,对幸福感的影响极大。50年代的人其乐融融,现在的人尔虞我诈,上面握手,下面互掐。

三是健康的心理。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卫生部认为中国人的心理障碍达到13-15%,不包括精神障碍的。学生的心理障碍达到17%,3-5%可以直接诊断。抑郁症也是非常多,更多的人是抑郁状态,大约75%,抑郁症的人能够幸福吗?他们生不如死。抑郁症达到5%,长三角地区达到6-8%,云贵川地区大约3-5%,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因为抑郁症的患者大约10%得到了治疗,90%没有得到处理,抑郁症有高自杀率,重度抑郁症患者10%自杀结果,自杀的人有50%是抑郁症,中国是自杀的高发生率国家。卫生部长在讲慢性病管理,说抑郁症也是重要的管理对象。中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比较高的国家,调整以后得到20/10万,美国大约是10-11/10万,国际上关注中国女性自杀,因为全世界100个女性自杀,有48个在中国,因为中国的女性自杀率是男性3倍,国外是男性自杀率是女性2-3倍。

四是社会的保障。我们既是心理卫生工作者,也需要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不能不说房价问题,中国的房价是全世界高的,杭州市平均达到3-5万元,西湖附近达到12万元/平方米。在美国40-50万美元可以购买别墅,大约是年收入的15-20倍。中国的房价高得离谱,房价上升,幸福下降。国家控制房价以来,上海说的房价增加速度不高于GDP增加速度,仍然达到9%,政府给自己留下许多空间。国务院督导组检查没有用,银行不给钱就

第二篇:《中国式幸福调查》

CCTV式“你幸福吗”是市场调研之大忌

2012-10-06 15:42:04

标签:

财经{在中国幸福的吗}.

分类: 牛眼看财经

这几天,中央电视台“你幸福吗”全国大调查引起热议,法国《世界报》等涉外媒体也进行了报道。此前央视也经常在全国进行类似调研,而从未像此次有如此大反响,何故?只因原汁原味播放采访实况,这在注重严肃、稳重的央视实属罕见。由此,大家才能看到CCTV调查组屡遭“神回复”,如“我姓曾”、“我耳朵不好”、“接受你采访被插队”之类,让原本到处拥堵的黄金周平添了一丝快乐。

不禁想起读高中时的一个小故事,历史老师黄老师讲课生动幽默,从不照本宣科,经常给我们讲一些教科书和辅导书上都看不到的故事,像评书又像八卦,我们戏称之为“开荤”。有一次黄老师讲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时,说早期的共产党人去农村做调研(具体是陈独秀或其他人记不清了),问农民“今年的粮食丰收了吗?”问了几个人,农民无不一脸茫然,或望风而逃。调研者不知何故,扫兴而归。后经内部小组讨论,方知是“对牛弹琴”。在黄土地上摸爬滚打了大半生的农民朋友根本听不懂“丰收”,只知道“风”、“疯”,或许他们将“今年的粮食丰收了吗”听成了“今年的粮食有疯子来收吗?”不逃跑才怪!

营销大师科特勒告诉我们,没有市场研究,就无法进行市场细分、选定目标市场、明确市场定位,也就无法制定有针对性的4P营销策略。因此,市场研究是一切营销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在市场研究中,像CCTV这样“你幸福吗”的调研方式,无疑是大忌!

其一,“你幸福吗”没有采用最核心调研对象的语言方式。13亿中国人有8亿农民,8亿农民里面又有很多在城市里务工,中央电视台组织“你幸福吗”大型调查,农民应为主角,亦即调研的核心受众,因此调研的问题在设置上需要考虑农民朋友能否听得懂,有没有采用广大农民朋友的语言方式和语言习惯。从调研的实际情况看,很显然,没有。虽然距建党之初已经90年,中央也在大力扫盲,然而“幸福”一词还是有很多农民朋友听不懂,因此免不了闹出当年“粮食丰收”调研一样的笑话。

其二,“你幸福吗”千篇一律,没有设计不同版本。要得到一手的调研数据,就需要对调研对象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调研问题。中国地域之大,风俗习惯、语言习惯差别很大,更兼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大家对幸福的理解、标准也不尽相同,如何使调研更有说服力而不仅留于形式?这就需要根据调研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调研,如针对农民工、大学生、企业工薪族、公务员、个体商贩、企业主等等,设置不同的问题。

其三,“你幸福吗”属于非此即彼的提问,受众难以直接回答。“你幸福吗”是调研的主题,主题不等于问题,有的调研问题可以与主题完全一样,而大多数情况则需要将主题细分出若干个问题出来。例如调查“国庆的火车票好买吗”、“你觉得房价高吗”、“你认为该不该打砸日系车”之类,调研的主题即问题。但若调查“你的身体健康吗”、“你睡眠充足吗”、“你的工

资高吗”、“你幸福吗”这类课题,则调研的主题与调研问卷是有本质区别的,受众无法对调研主题马上进行非此即彼的回答,就算回答出来也不科学严谨。因此需要借助调研问题对调研主题进行细化分解,例如“你睡眠充足吗”应该分解成“你每天睡几个小时”、“你觉得睡眠时间够不够”等等,然后根据调研的数据经过分析得出结论“×%的人睡眠不充足”。同理,“你幸福吗”应该分解成“你对现在的收入满意吗”、“你觉得在大城市打拼好还是在老家过安稳日子更好”、“你每天有多少时间用来娱乐”、“你觉得幸福的标准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幸福吗”等等,然后基于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大家是否幸福。

对于央视调研的初衷,我从不怀疑;对于央视能原汁原味播出采访实况,我拍手称快。以上仅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对于调研问题的设置提出的一点质疑,欢迎各位网友拍砖,亦愿对各位网友的工作有所启发。

10万公众大调查剖析中国式幸福

2011年10月12日 17:42 来源: 金融界网站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

在中国,多少人感觉幸福?人们感觉幸福或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财富、年龄、地域、学历,和幸福有着哪些微妙的联系?收入、房子、车子、就业、医疗、教育、养老这些问题,怎样传导并影响着我们的幸福?……中央电视台一项持续六年的大调查,已经累计调查了近50万个中国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感受,它创造性地采用专业财经分析工具,在国内媒体中独家、精准地描绘着中国百姓的幸福观。

根据调查结果,在2010年,有44.7%的中国人感觉生活幸福,11%的人认为自己不幸福。填写调查问卷的百姓都是国家统计局按照全国经济普查标准抽样产生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利用绿色通道进行投递和回收。其中78%为城镇居民,22%为农村居民,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家庭占到调查总数的85%。可以说这项活动调查的是中国最普通民众的幸福感,并因此发现了幸福感和百姓经济生活各方面的深度关系。通过对2006-2010年大调查数据的对比,我们发现(举例),在中国:

高收入不一定幸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不幸福或很不幸福比重要高于年收入在2-5万元和5-10万元的家庭。

收入预期影响幸福感:预期收入增加的人中60%以上都感觉幸福,预期收入减少的人中只有不到30%感觉幸福。

老年人更幸福:60岁以上的人幸福感最强,36-59岁的人幸福感次之,18-36岁的人幸福感相对来说比较低。

教育机会带来幸福:在很不幸福的人群中,低学历的比重最高,高学历的比重最低。

住房、就业难,幸福也难:很不幸福的人群面临困难基本相同,是收入、就业和住房。 买中档车的人更有幸福感:同样是买车,不幸福比例最低的是选择购买5-10万元价位的人,而选择购买30万元以上汽车的人,不幸福的比例比其它价位的都要高。

高消费不等于幸福感:在旅游、购车等消费问题上,选择最高支出选项的人,很幸福的比例、不幸福的比例都是最高的。

哪里的人最幸福:在此前连续五年关于幸福感的调查中,西藏的居民都位列最具幸福感的前三位,并且其中四年都是全国第一(06年,08年,09年,10年)。而发达地区不一定有更多的幸福感……{在中国幸福的吗}.

想了解更多关于幸福感的深入解读吗?想知道大调查中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信息吗?想了解怎么生活才幸福、如何增强幸福感吗?想知道2011年,中国百姓的财富观、幸福观又发生了哪些新变化?2011年9月12日启动的《CCTV2011经济生活大调查》就将打开这些问号。

2011年大调查将以“感知中国心”为主题,按照历年大调查的惯例,面向全国104个城市、300个县发放10万张问卷明信片,调查全国10万个家庭的消费需求、投资心理、经济习惯和幸福感受,并在6年近60万人次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提炼2006-2011年中国百姓的幸福观。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大调查新增了“十大城市幸福因素调查”,寻找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经济水平线上,百姓不同的“幸福来源”;大调查还将面向全国征集“我家的幸福”家庭故事,为幸福生活方式提供可借鉴的家庭样本,并建立大调查家庭样本库。

据了解,《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民间问卷调查和媒体调查活动,创办于2006年,每年一届,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联手打造,财经频道《中国财经报道》栏目承担制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提供专业支持。今年启动仪式在西藏拉萨举行,这也是大调查首次在地方城市举办启动仪式。调查活动将历时两个多月。2012年3月央视将播出调查结果发布晚会。 陈奕武:“中国式幸福调查”有点不接地气

发布时间: 2012-10-18 15:41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央视记者对他进行了幸福调查。莫言说他不知道。他说:”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据10月15日中国新闻网) 看《新闻联播》人都知道,央视最近史无前例地推出了国民访谈专题节目,主题就是“你幸福吗?”,在出现许多诸如“我姓曾”、“队被人插了”等神回复以后,再联系起来回味莫言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既有点意外,又耐人寻味。归结一点,笔者认为这个节目注入了“中国式”的元素,有点不接地气。 关于幸福的描述与说法,相信100个人会有100种不同的答案。幸福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体会、是一种既抽象又实在的东西,比如衣食住行条件等就与幸福感息息相关。但这些客观内容与幸福并不直接划等号,拥有这些并不就等于幸福。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幸福客观内容的感受或主观评价是不

一样的,对张三而言,感觉幸福,对李四则可能不幸福。幸福也因时代的变迁而有差异,总体上是丰富提升、人类不断追求的过程。

既然对幸福的回答也永远不可能是绝对真理,那么调查幸福的价值也就不大。在没有统一调查标准的情况下,让被调查者回答幸福还是不幸福,确实很难。有的人因为认识境界低,降低了幸福的标准,反倒把不幸福说成幸福;有的人不适当地提升了或超越了幸福的门槛,却说自己不幸福。还有,有些人的回答言不由衷,是怕给自己添乱,可信度有多少?由此不难理解莫言何以回答“我不知道”,这个回答是明智的。

网络上有评论提出,真要搞这方面的调查,不如调查“你幸福吗”的反面---比如,你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再把调查地点调整一下,到拆迁现场,上访部门,假日高速路,儿童被拐买家庭„„笔者深以为然。如果通过这种渠道,弄清了哪些事让百姓们不幸福,通过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弥补幸福“短板”,肯定有助于增强百姓的幸福感,这岂不是更好?记得去年一段时间,提升百姓幸福指数是国内各地最响亮的主题词,建设“幸福**”的口号和标语比比皆是。物转星移,现在建设得怎么样?人民群众满意度有多高?关乎国计民生的项目措施有什么进展,趁这个机会调查调查倒也可以,或许多,这样的调查来得更接地气一些。

第三篇:《中国人幸福观》

透视中国人的幸福观

2012年10月14日 08:34:27

来源: 光明日报

2012年9月,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在人民网联合进行了“中国幸福城市评价体系课题”和中国幸福城市排名的发布。 CFP 编者按:近日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对于基层民众“你幸福吗?”的调查采访使“幸福”成了媒体的热门词汇,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你幸福吗?”一个简单的问句背后蕴含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对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最近,关于“幸福感”和“幸福

指数”的调查和排名层出不穷,这些调查或来自官方、或来自学界、或来自企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当代的中国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幸福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人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当前世界各国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将注意力转向国民幸福问题,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曾经指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将提升国民的幸福感作为一项涉及民生的重要工作。今天重提中国人的幸福观,既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新表现。

日前,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和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探讨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特点、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