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读者卷首语

时间:2021-11-10 12:03:02 意向书

篇一:《2015读者卷首语(24期)》

2015《读者》卷首语

1、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富康年

2015年,《读者》34岁了。大家一定会发现,手头的第一期杂志变了样。从创刊时的48页 50克书写纸单色印刷,到2003年64页55克书写纸双色印刷,再到2015年72页70克全木浆胶版纸彩色印刷,这是《读者》产品形态的第三次全面升级。我们知道,对于许多忠实读者来说,些许的改变都会带给你们深深的不忍。但是,请相信,高品质的纸张、彩色的设计表达,新的产品形态无疑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读者》隽永、淡雅和独特的韵味。俗话说:“烫头三天丑。”新面貌总有一个适应过程,好在杂志是连续出版物,我们会根据大家的反馈意见,边走边改,渐臻完美。

我们身处急剧变化的世界。在时代匆匆的脚步中,心灵空间不觉要被压缩分配给纷呈的选择,怀疑和评判占据了更多的舆论空间,许多美好的事物和感觉便随之疏离。快速变革的技术为阅读带来越来越丰富的形式体验,《读者》也顺应潮流,利用新媒体技术为杂志注入更多新的活力。但在精神的家园中,《读者》更愿成为一座明亮的灯塔,守望、梳理、传播那些容易被遗忘,却值得被沉淀的信念和价值观。希望在这座能提醒所有匆匆的步履:在浮躁的社会中,精神不能盲从,灵魂不能走失,信念要有所坚守。哪怕周围的世界再复杂,我们也要保持好内心的善良和温暖。

爱因斯坦说:我多么希望世界上有个小岛,上面居住的全是智慧又善良的人们。《读者》也有这样的理想,“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希望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读者朋友和我们携手前行。

2、非关雅俗

董桥

郑逸梅谈掌故,说蒋吟秋一生爱书,有缘出掌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址在沧浪亭对面的可园内,环境清雅,远绝尘嚣,日与馆员部署典籍,坐拥书城,得闲则吟咏啸傲,非常写意。图书馆内凡善本书例不借出,可是官僚豪绅往往仗势指索,不顾馆例,一借不还。蒋吟秋于是想出妙计,检出所有善本,雇一批寒士来馆抄写,计字论值,逢到官僚豪绅来强借,便用副本应付,从此保全了不少善本。寒士生活

多窘困,抄写善本既可读好书,又有钱赚,寓癖好于职业,不亦快哉!郑逸梅说蒋吟秋“做了一件大好事”。

赚钱吃饭并非坏事。严肃作家为高深文化的读者写作,希望对人类的思想史作出新贡献;职业作家不屑理会文化的长远价值,也不刻意创造新观念,他们在替普罗大众阐释时人时事,反映当代文化。职业作家不愁衣食当然太好了;严肃作家也应该去找一份固定职业解决生计,业余才去“严肃”不迟。

安格斯〃威尔逊在大英博物院图书馆工作,利用年假四星期完成第一部小说。玛格丽特〃德拉伯尔以写剧本、书评为正业,写小说为副业。画家也可以这样。罗哲〃佛莱本世纪初创办“奥美佳作坊”,推动装饰艺术,鼓励年轻画家不要光靠卖画糊口,要兼营室内设计生意,制造桌椅、书架、茶壶、碗碟、花瓶、墙纸等有艺术价值的手工艺品去赚钱。

蒋吟秋手下那些寒士每天抄完善本之后照样可以吟咏啸傲。

3、缘豆儿

张晓风

在一本书上,我惊奇地读到这样简单的记载:

旧俗 四月初八日煮青豆黄豆遍施人以结缘,称“缘豆儿”。

读完了。想象力就开始忙碌起来,究竟是怎么一种风俗?一个人到了那天该煮一把豆子还是一升一斗豆子?清煮还是加酱卤?怎么送法呢?站在街口上还是市集上呢?送给什么样的人呢?是不是包括读书人、田家、屠户、老人、小男孩、小女孩、唱歌的、说书的以及耍猴戏的、卖炊饼的……

而到黄昏,送完了所有豆子的钵子里,是不是又换上了别人的豆子?我想着想着,只觉手上陡然沉重起来,低头一看,那只古人的钵子不知什么时候竟移到我手上来了。

所谓小人物的一生,也不过是那么小小的一只钵子,里面装着小小的豆子。而所谓少年就是那种欢欢喜喜地站在街头的心情吧!好天好日,好风好鸟,我们觉得跟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有一段好因缘。

一只小小的钵子,一堆小小的豆子,街头的人潮来了又去,怎知今日的一个凝视,不是明日的一个天涯?而这偶然的一驻足间,且让我们互赠一颗小小的玉粒似的豆子,采撷自我田亩间的豆子——所谓少年,就是那份愉悦的掏掬的兴奋。

而有一天当我年老,当我的豆子赠尽,我会捧着别人赠我的那一钵,慢慢地从大街上走回来,就着夕辉,细数那每一粒玉莹。

4、成功与成人

凹凸

老子有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因为世界是不停变化的,周而复始,强了弱,弱了强,分了合,合了分。强盛了,就会转向衰弱,衰弱了又会转向强盛。老子所主张的是,人要了解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找到自己应有的位臵。虽然“雌、柔、辱、贱”都被常人视为苦境,却都是处于事物发展的最有利位臵——这些位臵代表了后续还会继续变好。

人在低处,抬腿就是登高;人在高处,伸脚就是低就。做人与处事,要有理性自适的态度,既不能得意忘形,也不要妄自菲薄。孔子看过仓库、养过马、当过宰相,最后去办学、周游列国。好像他止于低处,其实那正是他的高处——因为凡人着眼于世俗的功业,看重的是成功;而孔子着眼于心灵的修业,立足于成人。凡人因为功利而速朽,孔子因养心而被后人追为千秋至圣。凡人与“至圣”的距离,弥补之途,还是修炼内心,虔敬地读圣贤书。因为,一个人内心的宽度,是他读过的书一本一本摊开来的;一个人内心的高度,是他读过的书一本一本码起来的。

5、你真傻

王鼎钧

上帝的磨子转得慢,魔鬼的磨子转得快。

某君想搭乘公共汽车,没有零钱,就在班车过站时向售票员扬一扬手中的百元大钞,意思是:“你有没有零钱找给我?”售票员连忙摇手,迅速关上车门,意思是:“我没有那么多的零钱。”一连好几班车都是如此。

朋友对某君说:“你真傻。你应该不容分说,先跨进车门,再让售票员找钱。到时候,售票员自然会把所有的零钱都给你。你上车之前,有没有零钱是你的问题,她不会主动替你解决,你必须把你的问题转变成她的问题。”

某君如法炮制,果然灵验。当然,售票员的脸色相当难看。售票员也有朋友,朋友对她说:“你真傻。何必把零钱全都找给他?车到下一站有售票亭的地方,你可以叫他下车买票再上车。”

这样,某君要从乘客堆中挤出来,快步跑到售票亭买票,再跑回来挤上去,相当辛苦。朋友又说:“你真傻,你尽管从容买票,从容登车,让全车的人都骂售票员。”

售票员果然挨了骂。她的朋友说:“你真傻,那人下车去买票,你只管关门按铃开车,让他坐下班车好了,何必等他?”

自然,某君这一回屈居下风,又会听到“你真傻”。

你最容易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真傻”。大家努力想一些花招对付别人,于是,花招层出不穷、永无休歇,结果,人人真的做一辈子傻子。还是心胸开阔一些,承担点别人的罪过,停止冤冤相报吧。

6、自矜者不长

刘凌林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轶事: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空闲时无事可做,就一同游览寺院,偶然发现一块唐朝遗留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记忆力很强,于是将碑文朗诵两遍,肃王边听边走,好像全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炫耀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地方就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后,拿笔把所缺的字全部补上,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其他的事,脸上没有半点骄矜之色。元用既惊讶又佩服。

沈元用的记忆力本已惊人了,可一“欲矜其敏”,偏就遇到了肃王。看来,真真是:没有什么是可以卖弄的。

我想起冯梦龙话本小说中的大文豪苏东坡,自作聪明地讥讪王安石“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续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直到后来贬谪黄州,才知当地菊花落瓣。

身处高峰,想当然会有种唯我独尊的霸气。这种霸气,也是一种蒙蔽。《道德经》有:“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又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何不学学诗仙呢?遥想当年,李太白登上黄鹤楼,多少感慨诗情,最终竟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人自信是必要的,若“欲矜其敏”,则往往会贻笑大方。

7、教养的味道

贾甲儿

那个人把拖鞋整齐地摆在鞋架最底层,然后用钥匙悄悄把门锁上。邻居曾以为他一直呆在家里。

那个人站在黄色安全线外,静静排队候车,虽然车站只有他一个人。

那个人在车上站了足足一个小时,尽管“老弱病残孕专座”就在他旁边空着。

那个人下车后轻咳了几声,走了两分钟,终于找到了垃圾箱。他把咳出来的东西吐到手帕纸上,严严实实包好,稳稳当当放进“不可回收类”垃圾箱内。

那个人出了阅览室。他把报纸按页码排好,踮起脚尖走到门口,将报纸端端正正放到了3号报格上。

那个人去了书店,把一本厚厚的小说从书架上拿下来,躲到一个很少有人抵达的角落,默读着。

最后,那个人笑了。

这本小说的第三自然段中这样写着:“那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宛如一阵轻柔的风。风过后,他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串气味,香香的气味。你可知道,这气味是他们身上特有的味道。这种味道的名字叫作教养。”

8、别人的鞋子

尤金(新加坡)

开学那天,在一群报到的新生当中,我注意到一名女学生眼皮异常浮肿,肿胀处红红的,好似戴了一个怪异的眼罩。我趋前,关心地探问,万万没有想到,她竟一脸不耐烦,粗声粗气地答道:“过敏啦!”说完,掉头便走。对于她这种毫无礼貌的反应,我与其说生气,不如说纳闷儿。

不久后,她在呈交上来的日记里吐露心声:

“由于对某种迄今还查不出来的食物过敏,我两边的眼皮肿得好像塞进了两个彩色气球。已经两年多了,医生束手无策,我难过死了。偏偏许多好事之徒一看到我便问东问西,把我看成一个怪胎。有时,我真难堪得想扯对方的头发!”

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摇头叹息,这个女孩子,也太不懂事了,怎么竟会将别人的关心看作“好管闲事”呢?我觉得她不但眼皮敏感,连心也敏感。

这事发生了几个月后,我在烹饪时,不慎烫伤了手臂,留下了一个颇大的疤痕,椭圆形,棕红色,狰狞而又可厌。旧友新交,无不殷殷探询。开始时,我总是耐心地解释、解释、再解释,然而渐渐地不行了,同样的话讲了又讲、说了又说,一日数回,着实厌得嘴巴抽筋。后来,索性在手臂处贴了一块胶布,有人关心探问时,我便笑眯眯地说:“我昨天去献血啦!”对方骇然惊问:“怎么会在手臂上这个部位抽血呢?”我又微笑应道:“这就叫作不同凡响嘛!”看对方的疑惑表情反而成了我的乐趣。想起那名女学生,我对她两年来所受的委屈感同身受。

总得穿穿别人的鞋子,才知道那鞋子打不打脚呀!

9、人生的画幅

林清玄

我去访问一位画家,他一向以“难产”著名,要很长时间才作出一幅画。他非常郑重地对我说:“我作画不像一般的画家,他们作画好像游戏一样,一天画好几张,我的态度是很严肃的,因为我觉得我诞生在这个世界是有使命的,我的存在是为了艺术。”

我去访问另一位画家,他一向以“快手”著称,有时一天作好几幅画,他非常轻松地对我说:“我作画不像一般的画家,他们画画好像便秘一样,画不出来就觉得自己的作品严肃,是呕心沥血之作。我觉得艺术是一种生命的游戏,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为了使人喜悦、使人放松、使人感受心灵之美。没有人,艺术就毫无价值。”

我又去访问一位艺术家,他说:“我想画就画,不为什么。艺术就像偶然的散步和工作。”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似乎都可以有很多完全不同的观点,然而,实践了什么才重要,观点反而是次要的。严肃难产的艺术家如果做出好作品,那是好的;轻松快速的艺术家如果做出好艺术,也是好的;“不为什么”的艺术家如果做出好艺术,也是好的。

我们时常因为观点的不同,在生命里执着、争辩、相持不下,因而减损了我们实践的力量和向前的志气。

我们在人生的画幅中,有时严肃,有时轻松,有时难产,有时快速,也有的时候完全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但不管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落笔时最好有饱满的色彩、明确的构图、有力的线条、理想的风格。

我在乎的不是怎么去画,我在乎的是画出了什么。就像沧浪之水,可以洗脸,可以洗脚,可以饮用,也可以冲洗污秽,但水只是水,在尽着宇宙一滴的责任。

10、宁负荣华,不负春光

黎武静

杜少卿有句让人心动的情话。当妻子这厢问他:“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装病不去?”他那厢应对如流:“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地方,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多么快活。”

温柔软语加款款情意,尚在其次;那言辞里锋芒乍现的潇洒自如,怎不令人怦然心动?

能写出杜少卿这般人物的吴敬梓,其实也是一样,推却巡抚举荐,称病辞却“博学鸿词科”的廷试,遇皇上亲临南京征召时,躲在家里企脚高卧。负却荣华,清寒困顿,“乡里传为子弟戒”。

在时人眼中,吴敬梓大抵属于失败到家的败家子。而他将荣耀留在了他的笔端,《儒林外史》是他的成就,百年后仍然熠熠生辉。何为胜负?何为成败?令人感慨良深。

拒绝一种举世通行的生活方式,寻找属于自己的轻松愉快,吴敬梓和他笔下的人物只是潇洒地顺从了快乐的本能,放弃了过于急切的追逐,尘心不起,世虑无忧,真名士自风流。

有些人比传奇更加传奇,有些人的生活比小说更像小说,有些人的经历比戏剧更为戏剧化。问题其实在于,我们是否有胆色去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我们是否准备抛弃一些墨守成规的笔直道路?有些坎坷不足惧,有些崎岖不足道,在人生的路上,越曲折,越精彩。

有一首喜欢了很多年的诗,随意地抄在笔记本上,偶尔翻开来看看,总会有微小的喜悦的种籽,静静发芽——“买只牛儿学种田,结间茅屋向林泉。也知世上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为利为官终幻客,能诗能酒总神仙。世间万物俱增价,老去文章不值钱。”

在生命的境界里,拼搏与宁静都各有其动人的光芒。选择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听听你心里的声音。爱拼才会赢,或者,不负春光负荣华?

11、内 疚

亦舒

1944年,一名年轻的美国空军士兵返回营地时错过了最后一班公交车,当时他被派驻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他不愿半夜步行9公里回营地,便不问自取,顺手牵羊,借用了停靠在路栏边的一辆脚踏车。

事后他一心想物归原主,可是第二天忙着出发去执行轰炸德国的任务,回来一看,脚踏车已不知所踪。

“近50年来,我一直在内疚。”今年,他,罗渣庄生,一个德州外科医生,又回到了那个英国小镇。打听到该镇共有93名儿童,他便买了同样数目的脚踏车,穿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的空军制服,逐家逐户上门“归还”车子,车上还注着每个孩子的名字。

事迹原载美国《生活》杂志,算一算,庄生医生当时已接近70岁。能够了却心愿,真是美事。

再算一算,好一点的脚踏车,时值约150美元,93辆,近15000美元。 他老先生还得到小镇人口统计处去调查孩子的总数,大抵18岁以下都算是孩子。

每户上门,寒暄数句,以15分钟计,要一天一夜才能完成任务,这还没把货车行驶的时间算在内。

真彻底。

但愿人人都能如此弥补内疚。

12、人生拿趣味做根底

梁启超

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

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什么“悲观厌世”这种字眼,在我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

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可以严格地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我每天除了睡觉外,没有一分钟一秒钟不是积极地活动。然而我绝不觉得疲倦,而且很少生病。因为我每天的活动有趣得很。

精神上的快乐,补得过物质上的消耗而有余。 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索。

晋朝有位殷仲文,晚年常郁郁不乐,指着院子里的大槐树叹气,说道:“此树婆娑,生意尽矣。”一棵新栽的树,欣欣向荣,何等可爱。到老了之后,表面上虽然很婆娑,骨子里生意已尽。算是这一期的生活完结了。

殷仲文这两句话,是用很好的文学技能表达出那种颓唐落寞的情绪。我以为这种情绪是再坏没有的了。无论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倘若被这种情绪侵入弥漫,这个人或这个社会算是完了,再不会有长进,何止没长进,什么坏事都要从此孕育出来。总而言之,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好像机器房里没有燃料,发不出蒸汽来,任凭你多大的机器,总要停摆。停摆过后,机器还要生锈,产生许多有害的物质哩。

人类若到把趣味丧失掉的时候,老实说,便是生活得不耐烦。那人虽然勉强留在世间,也不过是具行尸走肉。倘若整个社会如此,那社会便是痨病的社会,早已被医生宣告死刑。

13、摘 心

张晓风

前不久,我忽然迷上种花,有一次,打电话问一个行家,她在电话里说:“哦,矮牵牛啊!记得要摘心哪,愈摘,花发得愈好。”其实那番道理我早就懂,只是她是一个美丽慧黠的女孩,听她这么说,简直像听人说法似的,处处禅机。{2016读者卷首语}.

想起小时候在屏东,院子里有木瓜,木瓜正发得兴头,冷不防我们小孩就把它的头摘掉了,再发,再摘。摘两下,木瓜就变聪明了,它知道还是赶快向旁发展为妙。鲜艳的矮牵牛花也是如此,我们把直往上冲的花心摘了,结果反而促使它从旁边发出四五枝分干来,生物的本能似乎是愈挫愈勇的。

在生命历程里,你们可能都曾一度遭到摘心之痛,但生命的本能就是用最委婉的方式求得其生存和飞扬。天地是宽厚仁慈的,失去的一枝主干,自有四五枝旁干来补足。一个繁花齐开的花季仍是可预期的。

14、必须完美

戴逸如

日本西大寺古茶园素负盛名,尽管它只属于袖珍版园林。 萨姆〃埃布尔的造访意外地遭到委婉而又断然的拒绝。

要知道那儿不收门票,更不收小费。拒绝的理由是什么呢?居然是:今天没有下雨。

我蒙了半晌才若有所悟:怕是这茶园只有在雨蒙蒙、湿漉漉之中,动人的气质、神韵方能完美呈现的缘故吧?是和尚不愿意让访客带着不够完美的观感遗憾而返吧?

埃布尔诚恳请求参观,因为他实在不可能等到下雨再来了。和尚终于答应,不过,必须在下午两点之后。

也许和尚要午休?也许和尚要做功课……埃布尔也不清楚。只能如此了,这已是尽力争取的结果了。

两点的钟声敲过,埃布尔如约而至。等踏进茶园,一切都明白了——和尚赶在两点之前用清水把整个茶园细致地洒了一遍,眼前的茶园俨然初晴美景。我的话到此为止,不作点评。

15、企图心

王鼎钧

议员候选人之间正开展激烈的竞选活动。

候选人某甲在他的竞选办事处打算盘:“我在第17投票所能得到4000票,在第19投票所有5000人答应选我,在第24投票所至少有1.1万人支持我……很好,我已经有足够当选的票数。”

在另一个竞选办事处里,候选人某乙侦知上述情况,十分高兴。他断定某甲必定落选,因为他犯了竞选的大忌:候选人在开票之前决不计算自己的票数。

人生好比一场竞选,每一个人都是候选人。

有人说:“我的收入已经足够付分期付款……我已经有三个朋友,情同手足……我不必再补习英语,因为我的英语水平能应付我的职业需求……”

听,这就是在开票之前计算票数。他将望着同伴和后辈从他身旁奔驰而过,留下风和尘土。

16、过眼的繁华

林清玄

去看古今茗壶展,展会上有许多从明清到现代的名家所制的紫砂壶。 听说这些紫砂壶是可以出售的,但是展览会场上只有编号,没有标价。为什么不标价呢?

“因为怕吓倒来参观的普通民众。”主办单位的人告诉我。

确实,当我问了价钱以后,我也被吓倒了,当代名家的作品要价七八十万,明清的都超过百万了,一把可以盈握的紫砂壶竟有百万身价。

我喜欢紫砂壶,因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高峰,即使不是名家,普通的工艺师也可以做出很有水准的茶壶。

但是我觉得紫砂壶除了观赏,最重要的还是拿来泡茶,唯有通过泡茶,紫砂壶才算完成它被创作的意义。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身壶盖间不容发、出汤流畅之外,还应该能提味儿,使茶水的滋味达到最温润的境界。被当成艺术品供人欣赏的紫砂壶,终究只实现了一半功用。

基于这样的观点,一把上百万的茶壶会令我们陷入紧张与执着。用百万名壶泡茶,心里一定很紧张,反而违背了泡茶时那轻松、闲适的心情。

我就像一个富有的买家,摸遍了总价数千万元的茶壶。

篇二:《读者卷首语100篇 经典美文》

《读者》的“卷首语”始于 1985 年第1 期。本刊的老读者可能记得,那一年的“卷首语”基本上是主编写的“本期导读”。1986 年,编辑部发现,读者对“卷首语”的希求已在导读之上。于是决定,将“卷首语”的版面让给名家和名篇。从此,《读者》的“卷首语”逐步演化为一个知名的栏目。在编辑看来,每期的“卷首语”应是钻石之于珠宝;在读者看来,“卷首语”则是精华之于精品。

10 年下来,100 多期的“卷首语”足可以收集起来,付梓出版了,大家都很激动。

随着“卷首语”在中国期刊中推开,众多期刊都订制了自己的“卷首语”,风格突出,异彩纷呈。此种势头还在发扬光大。为不使遗珠,《卷首语》也收录了兄弟报刊的一些精彩篇目。在此,谨向诸位编辑们深致谢意。

《卷首语》实际上是短文精品集。有些篇目虽是原大的片断,但仍然不失完美地表述着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一条闪闪发光的哲理,一星划过夜空的亮迹。这些短文,含蓄凝炼、肃洒自然,你可诵之,你可歌之,你可思之,你可叹之。旅途携带,或置之案头,随时览阅一页,既有神韵与灵性的感悟,又有芬芳与飘逸的魅力,相信会带给你无尽的乐趣——高雅的乐趣。这便是编辑的初衷。

《读者》编辑部

还生命以过程

●余秋雨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 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住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的力量和精粹。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摘自春风文艺出版社《文明的碎片》)

有所敬畏

●周国平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 失败。

相反,那种不知敬畏的人是从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惩罚,他敢于践踏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爱情、友谊、荣誉,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这样的人尽管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结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不相信神圣 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摘自《追求》)

上帝只掌握一半

●罗秋菊

自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起,你就注定要回去。这中间的曲折磨难、顺畅欢乐便是你的命运。 命运总是与你一同存在,时时刻刻。不要敬畏它的神秘,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它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

不要因为命运的怪诞而俯首听命于它,任凭它的摆布。等你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就会发觉,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你一生的全部就在于: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所掌握的。

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就越庞大,你获得的就越丰硕。在你彻底绝望的时候,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一半的命运。你一生的努力就是: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 这就是命运的一生;这就是一生的命运。

(摘自《涉世之初》创刊号)

心灵的轻松

●刘湛秋

生命是一个人自己的不可转让的专利。

生命的过程,就是时间消费的过程。在时间面前,最伟大的人也无逆转之力;我们无法买进,也无法售出;我们只有选择、利用。

因此,珍惜生命,就是珍惜时间,就是最佳地运用时间。由于我这种意识的强烈萌生,我越来越吝啬地消费我自己。{2016读者卷首语}.

我试图选择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因此我提倡并创作轻诗歌。我所说的轻并非纯粹的游戏人生和享乐,而是追求心灵的轻松和自由,过自我宽松的日子。而这种感觉会导致行为的选择更富有人性和潇洒。一个人自己活得很累,会使你周围的人和社会也感到很累。如果说,我能有益于他人和群体,就是因为我能释放出这种轻松的气息,使别人和我有缘相聚(无论多么短暂) 都能感到快乐。

只有轻松才能使人不虚此生,才能使整个世界变得和谐。以恶是治不了恶的。

对于我们这群黄土地的子孙来说,古老的文明、漫长的历史已使我们背负够重的了,复杂的现实和人际关系使我们体验够累的了。

我愿意以轻对重,以轻对累。对我自己,无论处于佳境还是不幸,我都能寻找到自我轻松,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为劣境所苦。对周围群体,当我出现在他们面前,能带给他们所需要的轻松,从而增添或缓解他们生活中的喜悦和痛楚。{2016读者卷首语}.

当然,这也是我在非常窄小天地里的一个愿望,为社会、世俗所囿的我, 深知——追求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时候和某些方面,也许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摘自《南方周末》)

想 念

●徐智慧

常常会无端地想念一些人。

想起一些人时,总感觉自己的生命是切成一段段的,每一段都和一些人联在一起。没有

这些人,生命似乎也就苍白贫乏,没有着落。但也不单是朋友,一些不是朋友而不得不与他们发生联系的人,甚至一些憎恨的人,也常常要想起他们,所以,生命便可以分解成这样:一些被你所爱的人分去了;一些被你恨的人分去了;一些被你无所谓爱或恨的人分去了。你的生命被这三种人分解去了。你在漫长的岁月里想念他们,因此你觉得自己的生命实在而丰足。

幽幽的想念不为人知,带着往昔的感情色彩,或爱或恨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当你想念着一个人时,便觉得在极深极深的心底,有一些莫名的颤动,若隐若现,欲升还沉,你想紧紧地抓住他们,但他们稍纵即逝。

当你想念滑过你生命的那些人时,所有的爱憎都蒙上一层淡淡的晕光。透过晕光,你再看他们,爱和憎都化做一种体验生命的深广的欣慰了。{2016读者卷首语}.

(摘自《现代人报》)

无需太多

●陈桂芳

那天偶过花店,他察觉到我对黄玫瑰的喜爱,第二天便送了一束给我。

可不知怎的,我老想着花店橱窗里的那一朵,总觉得这一束不如那一朵清丽可人。

有一天,我俏皮地问他:“你真的爱我吗?”其实,只要他讲一个“爱” 字,我就满足了,可他不仅说“爱”,且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爱的理由,听着、听着,我心不在焉了......

无需要太多!人,有时真的并不是非要得到或听到许多的。一朵花,一片绿叶,一个会心的微笑,一缕柔情,一点真心,一句关切的问候,一声同情的惋惜,便可使我们如品香茗、似饮甘醇了。

只要在我心身透支时,有一双温暖的手向我伸出,我便能借助这一臂之力走出困境;

只要在我苦恼时,有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在我身边,我就能吐出所有心事求得心灵上的舒展;

只要在我忧郁时,天边有一抹淡淡的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