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合院的作文

时间:2021-11-10 10:13:45 意向书

篇一:《外婆家的四合院》

外婆家的四合院

外婆家跟我家隔着一片麦地,就这样的距离,工作以后,去探望她老人家一次都是一次奢侈的旅行,因为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但是每每想起外婆,我都会想起那个宽敞的四合院和她修整了五六十年的花圃。

外婆家的院子大约有5000平米大,是村子里最大的庭院,也是地主在村子里留下的唯一房产。那是二十世纪60年代外爷爷从地主手里买下来的四合院,如今四合院已经只剩下正房和南座了,东厢房和西厢房因为道路改造而被强制拆掉了。正房也由原来的两层降为一层,但是古朴的风格并没有改变,反而在混凝土堆砌的高楼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雕刻着花纹,龙纹的安山岩托着灰色的正房,紫黑色的木雕包着筒瓦装饰成的房顶,一米宽的窗台,小而精致的木质窗户,由几十根檀木条间隔有序的竖排着,阳光透过间隙照进屋内,犹如一束一束的舞台灯光,却透着舞台灯无法呈现的可爱和美丽。正房的客厅门、卧室门都是类似古装剧里的拱形门,美观大方。相比现在混凝土构造的矩形宽门显得格外精致,别具一格。走进客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张八仙桌,这是90年代之前,所有农村家庭必备的家具,现在多数家庭里的八仙桌已被各式各样的茶几沙发所代替,外爷爷一向很复古,所以这些古旧过时的东西依然保留着。八仙桌的上方摆了一个老

式挂钟,那也是地主留下的家产,年代已久秒针转的很慢,即便外爷爷经常调制上弦,但它还是比正常的时间点晚了好多,倒是我小时候比较讨厌的钟摆声并没有减弱。挂钟两边摆着景德镇的陶瓷作品,听外婆说那两个瓷瓶的价值不菲,收古董的曾一度觊觎这两件宝物,终究没有诱惑倒外爷爷。客厅里还布臵了几张沙发,在这些古物的衬托下,显得格格不入。

卧室的墙壁下方的四分之一处雕刻着莲花、百合、牡丹等各种花纹,一排排,一竖竖,整整齐齐的相间排列着,这也许象征着夫妻和睦,幸福美满吧。卧室里没有一件现代家具,满是挂着顺治、康熙、乾隆时期的圆形方孔铜钱的桌子,柜子,橱子。唯独那张旧式木质箱床上没有挂任何东西,那张床虽然没有宫廷里的围子床高贵,但构造却不逊于围子床,床上有围板、床身、床拦柱,床下面有底座,床三面有围栏,后面栏杆上有镶板,中有镂花和字形卡字花装饰,每个床脚都雕刻着花纹,床一年四季都有蚊帐围着,活像了一位大家闺秀。

在我认为假如古代的建筑师活到现在的话,中国的建筑将领先世界先进水平,更或者是新中国早些看重梁思成的建筑论,那些见证朝代盛衰的城墙,那些帝王的王府,富豪地主的庭院也不会遭到强制摧毁。现在庆幸的是在我身边还有一处那样墙壁高达一米厚的房子,四合院里的每一个房屋都有着一米厚的墙壁,所

以妈妈常说四五岁的孩子足以躺在外婆家的窗台上睡觉。设计如尺厚的墙壁,古人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外爷爷告诉我这样厚的墙壁,使得屋子冬暖夏凉,为了见证这一点,有一年的暑假和寒假我都是在四合院里度过的。夏天每间房子都很阴冷,在屋里呆久了,身上就会起起皮疙瘩,我就会出来晒一晒烈日,而且每间屋子都散发着一种味道,那是一种清凉的味道,我很喜欢,南屋的这种味道更独特,更强烈一些,所以外婆会把夏天容易坏掉的食物放到南屋的大瓮里,她说南屋的大瓮绝不逊于冰箱,而且比冰箱的保鲜效果还要好,所以夏天我总能在外婆家吃到新鲜的西瓜、桃子和梨,更爱上了那股清凉的味道,每每去南屋都会恋恋不舍得出来。冬天正房内几乎用不到火炉,或是只用煤球就可以使屋内温暖如春了,相比空调房的干燥,这样的房子是不必劳驾加湿器的,因为一年四季它们都透着潮湿的味道。这也许就是风水专家所说的风水极好的房屋了吧。

至于南屋除了没有像样的家具以外,外观与正房如出一辙,只是略微小了些,里面布臵了大大小小的瓮,别小看了这些瓮,它们可是外婆的宝贝。外婆会把它们分门别类,保存不同的东西。有的放水果蔬菜,有的放馒头面条,还有的放面粉,更奇怪的是外婆还会把一些不用的衣服被褥放到瓮里,虽然很不理解,但每当看到那些个头不等的瓮,我就会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跟在外婆

身后,观看她又藏了什么宝贝,因为那些奇怪的东西是在许多现代家庭里看不到的奇珍异宝,想到外婆家的瓮,我的自豪感便毫不吝啬和羞涩的流露出来。外婆从来不会让我在南屋逗留很久,因为南屋挨着一间阴暗的小厢房,我从来没有踏入过,听妈妈说小时候每当我哭闹的时候,外爷爷就会吓唬我,把我关进小黑屋去,小黑屋就是这件小厢房了,不知道为什么从我的记忆里,外婆和外爷爷都很少进这间房子,房子也都是紧闭着门,他的确是一间小黑屋,我只能站在南屋门口透过几根木质窗棂窥视它,只是白天里面也如同黑夜,应该说在我心里比黑夜还要黑,因为给我强烈的恐惧感和好奇感。外婆说她婆婆也就是我的祖外婆就是在那间房子里去世的,自从祖外婆去世后,外爷爷就封了那道门,不允许任何人踏入,至今我也不敢向外爷爷提及那件小黑屋,小黑屋也就永远变成众人无法靠近的小黑屋了。

四合院虽然没有了东西厢房,但是别样的牛屋却成了我心中的西厢房,具体的说牛屋是在院墙外,远看上去她是突出来的两间房。但是仍然和四合院相通着,外爷爷70岁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牛屋度过的。小时候去外婆家我都会在门缝隙里窥看老牛身边有没有小牛犊,我最害怕小牛犊,他会不停的追着我跑,而外婆非但不阻止,反而笑着说“小牛犊把你当成玩伴了,不会吃掉你的,不要跑,停下来它就会给你玩”的确我停下来的时候,

小牛犊也停下来不停地用它嫩嫩的小犄角,攻我的肚皮,他用力很小,好像我是一位远方的客人或是异类玩伴。小牛犊很快会长大,几个月以后我再去外婆家,它已不再调皮,多了几分成熟和稳重,不再和我亲切,而是紧随老牛身后,我依然不敢靠近它,我怕它会恼怒一脚把我踢成四脚朝天,那时我仿佛只是它生命里的一位过客。偶尔我也会在外爷爷放牛回来后,跟他一起走进牛屋,牛屋的味道特别,混杂着干草的味道,潮湿的味道,牛粪的味道,牛食的味道,我却并不排斥,很乐意看外爷爷为老牛和小牛做饭,就像老牛和小牛期待的眼光一样。妈妈的孩童记忆里,外爷爷就养牛了,即便是舅舅们都成家立业了,他还是不顾大家的反对,每天都会放牛,他老是在饭桌上说没有了牛就没有了生活的乐趣,放牛不仅成了外爷爷消遣时间的活动,而且是他60岁后生命里的主要部分。自从外爷爷由于高血压严重再也抬不起腿来的时候。放牛的生涯也随即结束。

至于四合院的庭院就有的说了,一排高大的梧桐护卫者东院墙,夏天梧桐树下便是用餐和乘凉的地方。我最喜欢听夏天的风吹着梧桐树,发出沙沙的声响,伴着这样的美妙声音,睡个午觉是很惬意的事情。梧桐树下面种植了许多无花果树,小时候,夏天的晚上我喜欢躺在梧桐树下的席子上吃着无花果,看着星星,听外婆讲星星的故事、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八边井的故事,

篇二:《第九课_北京四合院》

第九课 北京的四合院

班级:初二( )班 授课时间:2013年 月 日 课程:汉语 授课教师:

一、教学内容: 第九课 北京的四合院

二、课时分配: 一共五课时

第一课时 讲解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

第三课时 复述课文

第四课时 综合练习

第五课时 听力训练,自读课文

三、教学目的要求

1. 知识目标

(1)能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叙述课文大意,背诵课文。

(2) 掌握全课的26个词语。能读准写对,并能理解和运用。

(3)能理解并在日常生活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2.能力训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要掌握好语法要点部分。

3.思想教育方面

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们懂得爱护自己的家园,一定的了解古代中国的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掌握词语的用法,并能用它们来造句。能独立完成综合练习和自读课文。 难点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课文,复述课文。掌握语法要点。

第一课时 讲解词语{关于四合院的作文}.

一、课型:讲练课

二、教学方法:讲解法

三、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候。

2. 由班长用汉语报告学生出勤情况,教师了解学生交作业的情况。

3. 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关于四合院的作文}.

(二) 复习旧课

1. 让两三名学生背诵第九课的课文。

2. 让三名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

(三)开始新课

检查词语的预习情况。把课文朗读课、齐读、指名读。

讲解词语{关于四合院的作文}.

suǒwai所 谓——有两种意思:

1) 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

2) 所说的(含不承认之意)。

1. 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名人”吗?

2. 所谓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就是。。。。。。。。。

考 虑——思考问题,以便作出决定。

1. 这种设计还有使用方面的考虑。

2. 这个问题让我考虑一下再回答你。

气 氛—一定环境中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或景象。

1. 我们的校园里充满了团结友爱的气氛。

2. 这个班里的学习气氛很浓。 kǎolǜqìfēn

qíngqù情 趣—— 性情志趣;情调趣味。

1. 我们两人情趣相同,比较合得来。

2. 这篇作文写的很有情趣。

赏——有两种意思: 欣 xīnshǎng

1) 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2) 认为好,喜欢。

1. 春天到了,可以邀请客人欣赏盛开的鲜花。

2. 游客们站在海边欣赏着大海。

h?xi?和 谐——配合得适当的让人觉得温暖的一种气氛。

1. 四合院能使领居之间产生一种和谐的气氛。

2. 这幅画的颜色很和谐。

四、布置作业。

1. 既能熟读也能读准词语,每个词语抄写三遍。

2. 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

1、阅读课文,了解北京的四合院的基本结构及居住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理清课文的描写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建筑物。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了解北京的四合院的基本结构及居住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理清课文的描写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建筑物。

一、课型:讲练课

二、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三、教学过程{关于四合院的作文}.{关于四合院的作文}.

(一)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候。

2. 检查考勤。

3. 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检查复习

1. 读课文,起读,指名读。

2. 听写词语。让两位学生上黑板听写,其他学生在下面写。

检查课文预习情况,导入型提问:

(1)你们看过“还珠格格”这个电视剧吗,他们住在怎么样的房屋?

(2)你们知不知道他们住的那个房子叫什么吗?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查字典。

2、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北京的四合院的?介绍了四合院的哪几个方面。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对字词掌握情况:

字音:胡同和谐气氛

字义:胡同坐北朝南和谐疏远

2、课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介绍四合院:朝向、结构、作用、规模、居住情况这

几个方面内容。

(五)、指导学生分小组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讨论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北京建筑物的特色:胡同、四合院。(古朴)

2、朝向:坐北朝南。(吉利、阳光充足)

3、结构:正房、厢房、南房(倒座儿)

4、作用:(1)独居方便,便于联系,适合人多家庭居住。

(2)正房----长辈厢房-------晚辈

5、规模:小型四合院(普通老百姓)

大、中型四合院(有钱人家如王府)

6、(1)居住情况变化:A:过去:一家一户

B:现在:许多户(挤、乱、和谐)

(2)高层建筑:人际、家庭关系冷漠、感情疏远。

(3)国外:仿四合院

(4)激发学生自豪感。

(六)、指导朗读课文。

(七)、小结。

《北京的四合院》一文介绍了四合院的朝向、结构、作用、规模、居住情况。我们可以模仿这种类型的文章进行习作。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的第六、第七自然段。

3.完成课时作业 。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复述课文

一、课型:讲练课

二、教学方法:讲解法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候。

2.检查考勤。

3.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检查复习

1.朗读课文,全读或分组齐读。

2.背诵课文。由两位学生背诵课文的第一、第二段。

(三)复述课文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课文的内容。

重点句型示例

1.坐北朝南,为的是 使院子能够得到充足的阳光。

“为的是”表示目的。

1) 我爸爸这么辛苦地挣钱,为的是 给奶奶治病。

2) 进行模拟考试,为的是 让同学们熟悉这种考试方式。

2.房屋与房屋之间,既 相互连接,又 各自分开,有合有分,非常适合人多的家庭居住。

“既”与“又”连用,表示两者并列。

1)她对这里的环境非常满意,她认为这里既 安静又 干净。

2)我喜欢坐火车去旅游,坐火车既 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又 可以认识许多朋友。

3)如果我这样做的话,那我就既 对不起父母,又 对不起老师。

五、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课文的第第六、第七自然段。

2.提前做练习。

3.提前准备口语交际活动。

篇三:《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

建筑意义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北京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1],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它形成了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 传统历史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留下来的,而且现在沿用着。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四合院

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似或相同。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是较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一道隔墙。{关于四合院的作文}.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

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我的老四合院

虽然我现在住上了楼房,儿时的老四合院已成为残垣断壁的废墟,但它给我的印象和感情却永远不会忘记。那是爷爷奶奶辛苦的结晶,是养育过父辈的摇篮,也是我们小字辈温馨快乐的雏窝。

依稀记得,老四合院是简陋、局促的小家屋。陡斜的亩儿地盘,围了不大规则的长方形,以长为准绳,间隔为三部分,前院、后院、柴井园。

前院北面是一排低矮的土屋。一头是厨房,中间是上房,屋檐吊挂着爷爷笼养的百灵鸟。另一头是驴圈。东面是磨房,也有土坑。听娘说,我就是这屋出生的。抑或她老人家误记了岁月,还说我是怀胎12个月的“缺物”。南墙中间有向东的大门。两开门板的一扇下方被蛀虫啃噬个大洞眼。门边铁链拴着的大黑狗总是万花筒似的从洞眼望着外面的大千世界,异想天开地想逃脱李氏家族的“牢笼”。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南墙根的大榆树。它盘根错枝,粗壮健实,茂密的树冠遮盖了院子的一大半,看不清是哪枝浸出极不情愿滴落的水珠,时钟般地记录着院里的“沉浮”。西边是给驴子用泥土砌的露天料槽和歇卧打滚的空间。后院有二叔三娘住的两单屋、花园、茅厕和猪栏,还有同前院弟兄似的榆树和杏梨树。

老四合院最大的好处是夏季炎热天就像个避暑山庄。树荫下铺上麻袋席子,大家聚坐在一起吃饭乘凉拉家常,还逍遥自在的躺睡。这样微妙的生活细节真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下雨天,由于人畜的迂回践踏,老四合院里稀糊糊的泥点子就会溅满卷高裤管的小腿。泥巴牢牢地干在腿上,让人感到肌肤紧绷绷有点像病床上固着石膏的腿。搓洗了腿上的泥,这会儿,我们小娃子便趴在炕头,眼盯着屋檐连成线的一行行雨珠和击起的水泡,就同声一遍一遍地喊着:“一滴一个泡,三天不脱帽!”我们还别出心裁地一下一下地掩着双耳或轻轻地敲着嘴巴乱声嚎叫,直至大人“扫地出门”。

阴雨连绵时,平日漏光的房顶掉落着雨点子,叮叮当当地敲打着炕上对应的盛水盆。晚上睡觉,雨滴打得被子砰砰响,尤如母亲拍打孩儿的催眠曲……

下雨天,我还爱穿木鞋在泥水里来回地趟,也羡慕放羊人穿戴的草帽草衣和草鞋。更有味的是一等天晴,就叫上小伙伴去米碾上捏泥人,摔泥炮。摔泥炮真有趣,一双双小手比赛着将各自的泥团拍打成大小无所谓的厚饼,再在上面正中用胳膊肘子压个深窝儿。小伙伴齐个地拿它使奶劲摔了个底儿朝天。倒扣的泥饼在石碾上啪啦声响,雷鸣电驰般冲出一个个大破眼。泥花飞溅在头顶或脸上,你跳我笑,我嚷他叫,惊扰得远处专注玩棋的老头们不得不抬起头来看我们的闹剧。

篇四:《我们家的四合院》

我们的家座落在城郊区一个小村庄。我的家建在了村西的一条主道边旁。院内建满了房屋:4间正房、东、西、

南各一间。

院内栽了几颗香椿树。每年春天吃着自己种的香椿,感觉比买的那个香啊!

每年的“五、一” 左右我们就搬到这座四合院避暑,直住到“十一”再搬到北方的家。

我们的院内种了些花:有四季梅(因为它一年四季的开花而得名),还有的人叫它天天开(因为它天天开花而得名)太阳花、西阳竹、 三七、仙人球、秋海棠、吊兰、喇叭花(有三种颜色, 它像举起大喇叭在吹着一支动听的晨曲。)五颜六色的花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这些花把我们的小院装扮的生机盎然!

去年春天我们在院里开了一块小地种上了韭菜,长得还不错。大约半月左右割一次,能包够两、三个人吃的水饺。每次吃着包的水饺从心底高兴,感 受我们家的四合院

着劳动成果

的的快乐!

篇五:《关于北京的作文》

关于北京的作文 北京的韵味 脚下踏着青青的砖路,头上悬着红红的灯笼,耳畔回荡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来到了十四年前自己出生的地方,穿行于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品味着老北京那千年不变的京韵。 正值春寒料峭之时,什刹海的冰已经开始慢慢融化。几百年前,乾隆皇帝曾站在银锭桥上引颈西望,吟咏不已:“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精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我站在银锭桥上凭栏远眺,尽管大雾弥漫,我还是能想象出夏日西山的绰约风光。这“银锭观山”,真不愧是旧燕京十六景之一,千百年而未变。 没变,北京城一点儿都没变。依旧是那幽深的巷子,依旧是那青青的砖瓦。老北京特有的标志——人力三轮车随处可见,车把擦得亮亮的,闪着黄铜的光泽。车夫的嗓音还是那么清脆,浓浓的京腔儿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从前的老北京。想当年,和珅、纪晓岚他们,说不定也从这幽深的胡同里走过;金圣叹、龚自珍他们,肯定也为这千年不变的京味儿所倾倒。 没有亲自探寻老城区胡同的人,不算真正游过北京。 众多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南锣鼓巷最为热闹。它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的元代胡同。明清以来,这里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北洋政府官员到国民党政要,从画坛大师到文学巨匠??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饱含着历史的气息,散发出北京的韵味。 妈妈说,我五岁以前一直住在南锣鼓巷黑芝麻胡同的13号院。我加快了脚步,直奔黑芝麻胡同,想在相隔多年后早一点儿与我的童年乐园重逢。1号、2号??终于到了13号。只见那高高的石阶上,青色的下马石、圆形的石狮子门墩流露出一股霸气。朱红色的门分外显眼,门楣上还画着精致的彩绘,尽显高贵的气质。高大的

影壁呈青灰色,久经风雨却岿然不动。这里原是清代光绪年间内务府大臣奎俊的府邸。 走进四合院里,一棵盘曲遒劲的石榴树映人眼帘。我的脑海中依稀浮现出一个小女孩在树下玩耍的情景。她咯咯地笑着,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这应该就是我在雕花长廊下、深宅古院中度过的童年吧。今天正逢正月十五,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到处都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烘托出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我抚摸着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青石,一刹那间,我仿佛触到了老北京的心跳。 我又回到南锣鼓巷,品尝了老北京的瓷罐儿酸奶,继续走访了后圆恩寺胡同的茅盾故居、蒋介石行辕,帽儿胡同的末代皇后婉容后邸,雨儿胡同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旧居?? 北京的韵味,蕴藏在胡同的幽深中、四合院的青石上,渗透在甜甜的冰糖葫芦、原汁原味的瓷罐儿酸奶、红彤彤的灯笼里。可是,时代的脚步越来越快,宽阔平坦的公路、鳞次栉比的大厦、各种流行的高科技产品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北京的韵味,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吗? 绝对不会! 因为我相信,每一个北京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美好的伊甸园,它将永远留给那座自己蹒跚学步的四合院,那棵给自己庇荫的石榴树,

那条洒满自己童年欢笑的胡同,当然还有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永恒之美——北京的韵味。 点评 青色的砖路,红色的灯笼??作者踏着那条熟悉的胡同,寻找自己的童年乐园,还有北京的韵味。站在银锭桥上远眺,才发现原来老北京一点儿也没变。同样是小时候和伙伴玩过的下马石、狮子门墩,同样是小时候骑在爸爸肩头走过的高大的府邸,同样是拉着奶奶的手吵着去买的瓷罐儿酸奶??一切都没有变。唯一改变的是作者从稚嫩到成熟的心。而这老北京的韵味,这永恒的美,永远铭记在作者的心中。 (张祎) 文章语言优美,以寻故居的路线为顺序,生动地介绍了北京胡同里浓浓的京味儿,表达了作者对胡同的喜爱与自豪。文章中我最为欣赏的是作者描写她家门口的句子:“只见那高高的石阶上,青色的下马石、圆形的石狮子门墩流露出一股霸气。朱红色的门分外显眼,门楣上还画着精致的彩绘,尽显高贵的气质。高大的影壁呈青灰色,久经风雨却岿然不动。”语言流畅自然,写出了浓郁的历史气息。细心的读者都能发现作者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能将胡同里有名的过客和居民巧妙地穿到一起。

篇六:《老北京的四合院及文化内涵》

老北京的四合院及文化内涵

北京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在历经五朝古都后,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留下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提到北京的文化,就不能不说起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这已经成为北京生活文化的特色代表,四合院的生活变迁也同样映衬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

所谓四合院,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的,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布局的内院式住宅。这种民居形式可以说是代表汉民族特色的建筑,以不同形式遍布中国很多地区。在古籍记载中,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这种正房、厢房包围庭院的建筑模式,但由于城市规模不大,并不明显;汉唐以来,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市的规划也更趋完善,形成以街、坊、里、巷逐步分割的方框化区域分割,带动了四合形式的民居;自金代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北京的四合院就形成现在的模式,大到宫殿、衙署,小到杂院,都是围绕街区和胡同构建的四合形式的放大或缩小,北京地区的四合院建筑也因古都皇城特色而与其他地区的院落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北京的城区中,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以一户一宅形式形成连片的居住区,一宅有一个或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标准的四合院房间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四合院大门都在巽位上,即路北的住宅,大门开在东南角,路南的住宅,大门开在西北角。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十分安适,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在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和平面布局中,暗暗体现着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这种生活与文化合一的独特风格就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