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时间:2021-11-10 09:47:26 意向书

篇一:《功勋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

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曾经“隐身”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时间,创造这个奇迹的其中一位杰出代表就是于敏。

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奖励证书。

于敏简历: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49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

1965 年调人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

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 年获光华奖特等奖。

1

篇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5年01月09日 来源:科技部

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目录

(通用项目){2014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篇三:《两弹一星于敏获2014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两弹一星”功勋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承担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人口政策课题研究的专家,湘潭大学副校长、商学院院长刘长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鉴于符合条件的“单独二孩”生育意愿低于预期,建议加快实施全面放开二孩的步伐。

刘长庚与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的湘潭市“普遍允许二孩软着陆”生育意愿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湘潭市“普遍二孩”的生育意愿并不是很强烈,主要原因在于成本太高,负担不起。据数据测算,现阶段若放开“普遍二孩”,并不会造成人口扎堆现象。

上述调研报告是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人口政策研究项目的内容之一。

单独二孩政策从2014年3月份开始陆续启动实施,国家卫计委2015年1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大概有100万对的单独夫妇提出了申请。目前新增出生人口低于官方预测。

近期,2014年全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将公布。没有意外的话,2014年劳动年龄人口还将延续前两年的下降趋势,而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步伐也有望加快。2012和201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分别比上一年下降了345万、244万。

承担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人口政策课题研究的专家,湘潭大学副校长、商学院院长刘长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鉴于符合条件的“单独二孩”生育意愿低于预期,建议加快实施全面放开二孩的步伐。

刘长庚与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的湘潭市“普遍允许二孩软着陆”生育意愿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湘潭市“普遍二孩”的生育意愿并不是很强烈,主要原因在于成本太高,负担不起。据数据测算,现阶段若放开“普遍二孩”,并不会造成人口扎堆现象。

上述调研报告是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人口政策研究项目的内容之一。

单独二孩政策从2014年3月份开始陆续启动实施,国家卫计委2015年1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大概有100万对的单独夫妇提出了申请。目前新增出生人口低于官方预测。

刘长庚1月13日对记者表示,建议尽快试点,然后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此前,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在《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也撰文呼吁,尽快从“单独二孩”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过渡。

期待“十三五”实现全面放开

地方卫计委发布的数据也显示单独二孩生育意愿比预期要低。

根据北京卫生部门1月12日发布数据,截至2014年12月30日,北京共收到单独夫妇再生育申请30305例,审批28778例。

目前,北京每月申请生育二孩的家庭在2000-3000例之间,基本趋于稳定,申请对象集中于26-40岁育龄群体,占总申请量的97%,41岁以上人群仅占2.5%左右。

单独二孩政策启动之初,北京预期每年将新增5万出生人口,而实际情况显然相去甚远。

北京市人口研究所研究员马小红估算,北京市因单独二孩政策实际新增出生人口数大约1万多,这在北京每年的新增出生人口中的占比是比较少的。

在北京市新增出生人口的高峰期,每年大概增加五六十万人,近几年一直控制在十一二万人的水平。“考虑到单独子女家庭承担的风险较大,可能会出现失独家庭,我认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越早越好。”马小红说。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金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目前实际申请单独二孩的情况看,预计“十三五”后半期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可能性比较大。主要原因是,实际生育意愿比较低。与单独二孩由各地自主实施类似,届时全面放开二孩也可能由各地自主实施。

生育意愿地方差异大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在2015年就实施的可能性并不大。

刘长庚表示,目前符合单独二孩生育条件的家庭普遍再生育的意愿不强,主要原因在于成本太高,负担不起。

据刘长庚的课题组测算,现阶段若放开“普遍二孩”,并不会造成人口扎堆现象。刘长庚建议,“在全国范围先找几个县市试点,看情况如何。然后可以考虑推开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湖北人口学会副秘书长石智雷表示,各地生育二孩的意愿有差异。目前,湖北省符合单独二孩条件的人群中只有21.5%的人明确会申请。而50%左右的符合条件的人表示因为经济压力过大,不要二胎。其次就是无人照顾孩子等原因。类似的还有四川、重庆等地,单独二孩申请率较低。但对江西的调查显示,有超过90%的符合条件的家庭,有生二胎的意愿,而且实际申请率也较高。

刘长庚认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不排除生育意愿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国家全面实施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出生率持续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87年全国出生率为23.33‰,到2013年下降到12.08‰,但是全国实际人口自然增长率2013年为4.92‰,大大低于1987年的16.61‰。

石智雷建议,到2016年底或2017年初就应该推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试点工作。在具体实施时,也要考虑不同区域差异。

王金营则认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也不太可能统一时间,由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实施的可能性大,原因是地区差异性太大。

目前,单独二孩政策还需要时间释放效果,不过中国劳动力总量下降的趋势已难以抵挡。

人民网:于敏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他用2年8个月,研制出我国第一颗氢弹,创造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比美国少用4年半。1988年于敏才被正式解封,他的妻子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学家先后获此殊荣。

于敏院士生于1926年8月,天津宁河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院副院长、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

他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上世纪50年代,于敏率先在国内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与合作者找出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的空白。他曾与北京大学杨立铭教授编辑出版中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他还是中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于敏不仅是核物理学家,也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他在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方面屡有突破。

在氢弹突破中,于敏组织攻克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形成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带领科研队伍完成了核装置的理论设计,并定型为中国第一代核武器。“氢弹突破和武器化”项目获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核武器小型化方面,于敏领导突破了一系列关键问题,为中国第二代核武器研制奠定可靠基础,该项工作获198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4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中子弹突破中,于敏作为主要领导人和参加者,提出了中子弹的设计指标、明确了中子弹探索的主攻方向,指出了某些关键技术问题和难点,该项工作获198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核武器基础理论发展中,于敏揭示了武器核反应内爆过程的运动规律,解决了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弛豫过程,辐射波与冲击波的传播规律等一系列基础问题。他参与的“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研究获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核武器发展战略中,他曾与邓稼先联合提出“加快核试验进程”建议,中央果断决策,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前提早规划,为中国提升核武器水平发挥了重要的前瞻作用。

上世纪70年代起,于敏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完)

篇四:《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大会获奖情1》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大会获奖情况

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为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项。自2000年国家科技奖开评以来,共有18人获此殊荣,平均年龄超过80岁。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大会授予于敏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由中科院推荐、周琪为第一完成人的《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等45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等3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等67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天河一号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等3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307医院陈虎团队“成体干细胞救治放射损伤新技术的建立与应用”等26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工业工程振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73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若列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等7名外国专家和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篇五:《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公示》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公示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告第76号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工作已经结束。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初评通过的5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5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以及15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和3个创新团队在科技部网站(/retype/zoom/7a1fab6683c4bb4cf6ecd102?pn=1&x=0&y=0&raww=680&rawh=348&o=jpg_6_0_______&type=pic&aimh=245.6470588235294&md5sum=00b8b368c169369043dbd5fcb8475659&sign=8e8d53da6a&zoom=&png=0-439&jpg=0-42653" target="_blank">{2014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篇六:《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

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

2014年,中国科学界的第一件大事,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颁奖。因为有“国际首创”的硬指标,2000年以来的14年中,该奖项仅仅颁出5次,可谓是中国含金量最高的科技大奖。

这次获奖的“铁基超导”,也不可避免地被人们用放大镜审视,赞赏者说有诺奖资格,批评者则指出,日本科学家早就提出了思路,中国人并无开创之功。

“世界领先”,是中国科学家几十年来一贯的追求,也是旁观者始终解不开的心结。

2014年,中国的确在一个领域成为了“世界领先”。IMF说,按购买力平价,中国GDP今年已经超过美国,2015年将成为中国世纪的元年。由此引发的争论,当然更加激烈,只能交由时间去检验。不过,假如我们相信中国真的成了GDP第一,这又意味着什么?

历史总能给我们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1872年,美国GDP总量超越英国。不知道是不是巧合,1870年代的科学界,也发生过一场美国人和英国人之间,有关“首创”的争论。

1859年,12岁的爱迪生找到了一份在火车上售报的工作,十年后的1869年,他已经在纽约成立了自己

的科技公司,发明了“爱迪生普通印刷机”。1879年,爱迪生设计出白炽灯,让自己青史留名。

爱迪生的故事如今人尽皆知,英国人约瑟夫·斯万却没有这样的运气。比爱迪生年长不少的斯万,早在1860年就发明了白炽灯的原型,1875年,他改进了当年的技术,先于爱迪生造出实用的白炽灯,并于1878年拿到专利。斯万和爱迪生的专利之争一度被人上纲上线到国家层面,但今天,两位科技先驱同样受人尊重。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是否曾想到,一百多年后的人们回想起那个年代,总是先想到小学课本里的爱迪生,而不是伟大的“日不落帝国”?

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认识自己的时代?对于80后来说,小学课本里的现代科技是日本新干线、美国铱星。如果2014年的我们要给下一代人编写课本,又会写些什么?是中国高铁开始在全球布局,还是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已经完成攻关?

对未来的想象总是充满魅力。当爱迪生在美国建立起庞大的电网系统时,他一定已经料到,100余年后的今天,电力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需求。但他恐怕想不到,100余年后的今天,美国老旧的电网在每一次飓风面前变得脆弱不堪,而饱受环保主义者批评的中国

特高压建设正在艰难前行。

那么再过100年,中国人将会如何改变世界?转基因技术能够在全球消灭饥饿吗?意念控制将治愈瘫痪吗?核电将提供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吗?

回顾2014,观察者网挑选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十大进展,标准不是“世界领先”,不是行业重要性,只希望与读者们一起展望一种未来。

铁基超导摘得国家大奖

2014年初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赵忠贤院士等人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获颁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超导被认为是21世纪材料领域最重要的课题,在这个领域已有10人获得5次诺贝尔奖。基于超导原理的磁悬浮铁路已经为中国人所熟悉,医院使用的磁共振成像仪器(MRI)中的磁体也基本上都是由超导材料制{2014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成的。超导现象一般要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才会出现,找到转变温度在40K以上的材料已经十分难得。《科学》杂志对此评论称,“中国如洪流般不断涌现的研究结果标志着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强国。”

没想到的是,这一奖项随后在科学界引发质疑。有科学家称,日本科学家Hosono在2008年就在高压状态获得43K的临界温度,中国科学家常压下的稀土元素替换做法和加高压起到的是类似效果,因此算不得原创。

2014年底,这一争论已经逐渐平息,而获奖成员之一的陈仙辉教授又发现了一种新的铁基超导材料OHFeSe。

首颗“量子卫星”关键部件研制完成

有了量子通信,CIA再也别想监听你啦。光量子电话网的“一次一密”提供了绝对安全:两人通话期间,密码机每分每秒都在产生密码,一旦通话结束,这串密码就会立即失效,下一次通话绝对不会重复使用。

中国已经建成了试验性的量子通信城域网,可用于金融机构的隐匿通信等工程,也可用于对电网、煤气管网、自来水网等重要能源供给和民生网络基础设施的监视和通信保障。

今年末,由中国科学家完全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完成关键部件的研制与交付,卫星有望先于欧美在2016年左右发射,在轨设计寿命为2年。到2030年,中国有望建立首个全球量子通信网络。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曾评论:“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

篇七:《:“两弹一星”功勋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两弹一星”功勋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两弹一星”功勋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今天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 图解国家最高科技奖{2014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图解国家最高科技奖{2014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今天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

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曾经“隐身”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时间,创造这个奇迹的其中一位杰出代表就是于敏。

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奖励证书。 于敏简历:

天津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

1965 年调人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

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 年获光华奖特等奖。

延伸阅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可得奖金500万人民币

国家科学技术奖一共分为五项,分别是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作为我国最权威的政府科技奖励,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都倍受公众瞩目。国家科学技术奖是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的在科学技术方面设立的国家级奖励。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个奖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设立,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获奖者不超过两

名,奖金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截至2014年,共有25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0年

吴文俊,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昆,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

金怡濂,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刘东生,地球环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永志,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

空缺

2005年

叶笃正,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孟超,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

李振声,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征镒,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

王忠诚,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光宪,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

谷超豪,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

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家麟,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

郑哲敏,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谟,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

张存浩,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程开甲,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2014年

于敏,核物理学家,氢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篇八:《2014年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