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屈原的诗

时间:2021-11-02 10:52:18 意向书

【篇一】纪念屈原的诗

缘艺斋——纪念屈原屈原唐诗50首

关于屈原唐诗50首

01江上吟

李白(唐)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02笑歌行

李白(唐)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

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

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

笑矣乎,笑矣乎。

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

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

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

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

男儿穷通当有时,曲腰向君君不知。

猛虎不看几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

笑矣乎,笑矣乎。

宁武子,朱买臣,扣角行歌背负薪。

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

03祠南夕望

杜甫(唐)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04端午

文秀(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05题屈原祠

(唐)洪州将军

苍藤古木几经春,旧祀柌堂小水滨。行客谩陈三酎酒,大夫元是独醒人。

06屈原庙

(唐)崔涂

谗胜祸难防,沈冤信可伤。

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

庙古碑无字,洲晴葸有香。

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

07春秋战国门.屈原

(唐)周昙

满朝皆醉不容醒,众浊如何拟独清。江上流人真浪死,谁知浸润误深诚。

08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

(唐)李嘉祐

南方淫祀古风俗,楚妪解唱迎神曲。

锵锵铜鼓芦叶深, 寂寂琼筵江水绿。

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

帝女凌空下湘岸,番君隔浦向尧山。

月隐回塘犹自舞, 一门依倚神之祜。

韩康灵药不复求,扁鹊医方曾莫睹。

逐客临江空自悲,月明流水无已时。

听此迎神送神曲,携觞欲吊屈原祠。

09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见寄(此公时贬舒州司马)

(唐)李嘉祐

自顾衰容累玉除,忽承优诏赴铜鱼。

江头鸟避青旄节,城里人迎露网车。

长沙地近悲才子,古郡山多忆旧庐。

更枉新诗思何苦,离骚愁处亦无如。

10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11涉沅潇

(唐)李绅

屈原死处潇湘阴,沧浪淼淼云沉沉。蛟龙长怒虎长啸,山木翛翛波浪深。 烟横日落惊鸿起,山映余霞杳千里。鸿叫离离入暮天,霞消漠漠深云水。

水灵江暗扬波涛,鼋鼍动荡风骚骚。行人愁望待明月,星汉沉浮鬼长号。

屈原尔为怀王没,水府通天化灵物。何不驱雷击电除奸邪,可怜空作沈泉骨。 举杯沥酒招尔魂,月影滉漾开乾坤。波白水黑山隐见,汨罗之上遥昏昏。 风帆候晓看五两,戍鼓咚咚远山响。潮满江津猿鸟啼,荆夫楚语飞蛮桨。 潇湘岛浦无人居,风惊水暗惟鲛鱼。行来击棹独长叹,问尔精魄何所如。

12题武关

(唐)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13太和初靖恭里感事

(唐)许浑

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蘋蘩。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

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

14夜泊湘江

(唐)于武陵

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

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

15归山作

(唐)护国

喧静各有路,偶随心所安。纵然在朝市,终不忘林峦。

四皓将拂衣,二疏能挂冠。窗前隐逸传,每日三时看。

靳尚那可论,屈原亦可叹。至今黄泉下,名及青云端。

松牖见初月,花间礼古坛。何处论心怀,世上空漫漫。

16湘川怀古

(唐)清江

潇湘连汨罗,复对九嶷河。浪势屈原冢,竹声渔父歌。

地荒征骑少,天暖浴禽多。脉脉东流水,古今同奈何。

17赋

(唐)李峤

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

18听弹沈湘

(唐)雍裕之

贾谊投文吊屈平,瑶琴能写此时情。

秋风一奏沈湘曲,流水千年作恨声。

19芳草

泽国多芳草,年年长自春。应从屈平后,更苦不归人。

20古意二首(拟陈拾遗)

(唐)孙郃

其一

屈子生楚国,七雄知其材。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

道废固命也,瓢饮亦贤哉!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

21续幽愤

(唐)曹邺

繁霜作阴起,朱火乘夕发。清昼冷无光,兰膏坐销歇。

惟公执天宪,身是台中杰。一逐楚大夫,何人为君雪。

匆匆鬼方路,不许辞双阙。过门似他乡,举趾如遗辙。

八月黄草生,洪涛入云热。危魂没太行,客吊空骨节。

千年瘴江水,恨声流不绝。

22三闾大夫纪念屈原的诗

(唐)刘威

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青史已书殷鉴在,

词人劳咏楚江深。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

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沈。

23招屈亭

(唐)汪遵

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

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

24屈祠

(唐)汪遵

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纪念屈原的诗

25渔父

(唐)汪遵

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

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

26三闾庙

(唐)汪遵

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

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

27过鄂州

柳拂兰桡花满枝,石城城下暮帆迟。折牌峰上三闾墓,远火山头五马旗。 白雪调高题旧寺,阳春歌在换新词。莫愁魂逐清江去,空使行人万首诗。

28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

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

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

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29湘弦怨

(唐)孟郊

昧者理芳草,蒿兰同一锄。狂飙怒秋林,曲直同一枯。

嘉木忌深蠹,哲人悲巧诬。灵均入回流,靳尚为良谟。

我愿分众泉,清浊各异渠。我愿分众巢,枭鸾相远居。

此志谅难保,此情竟何如。湘弦少知音,孤响空踟蹰

30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

(唐)孟郊

握中有新声,楚竹人未闻。识音者谓谁,清夜吹赠君。

昔为潇湘引,曾动潇湘云。一叫凤改听,再惊鹤失群。

江花匪秋落,山日当昼曛。众浊响杂沓,孤清思氛氲。

欲知怨有形,愿向明月分。一掬灵均泪,千年湘水文。纪念屈原的诗

31旅次湘沅有怀灵均

(唐)孟郊

分拙多感激,久游遵长途。经过湘水源,怀古方踟蹰。

旧称楚灵均,此处殒忠躯。侧聆故老言,遂得旌贤愚。

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骚文衒贞亮,体物情崎岖。

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五十爵高秩,谬膺从大夫。

胸襟积忧愁,容鬓复凋枯。死为不吊鬼,生作猜谤徒。

吟泽洁其身,忠节宁见输。怀沙灭其性,孝行焉能俱。

且闻善称君,一何善自殊。且闻过称己,一何过不渝。

悠哉风土人,角黍投川隅。相传历千祀,哀悼延八区。

如今圣明朝,养育无羁孤。君臣逸雍熙,德化盈纷敷。

巾车徇前侣,白日犹昆吾。寄君臣子心,戒此真良图。

32读史五首

(唐)白居易

其一

【篇二】纪念屈原的诗

七律--纪念屈原

似曾相识

千古情怀往事忧, 屈子溺江志难酬。 无声流水诗书卷, 君记几多痛与愁。 天问九歌汝探索, 离骚一曲寄轻舟。 随波自把清愁撒, 独我应离举世浊。

【篇三】纪念屈原的诗

纪念屈原

端午,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黄震云 我国的传统节日十分丰富,大多都与四时八节的时令转换、敬天怀人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节日如寒食(介推)、“尝麦”(关公)等重要节日逐渐被淡化,而端午则成为我国的法定假日,和流行韩国的端午祭都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赛龙舟及其相关风物人情行为更是超越了常规的时间限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或者体育运动形式。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而这一切都与屈原有关。端午和屈原究竟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联点在哪里,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一定要隆重纪念屈原?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很多。有些人在当世没有过高的地位,甚至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后世却格外显赫。目前我国主要有两位,一位是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号称百代帝王之师;另一位就是屈原。根据《旧唐书》哀帝本纪,天佑元年(904)九月,屈原被封为昭灵侯。这是屈原第一次被封侯。后晋天福二年(937),进封威灵公。北宋元丰三年(1086)宋神宗赵顼诏封屈原为清烈公、元丰六年封忠洁侯、政和元年后统一为清烈公、元延佑五年封忠节清烈公、明洪武二年封楚三间大夫屈平氏之神。传清代封屈原靖楚江王、忠烈王。昭灵、清烈、忠洁均曾用于各地屈原庙额,但清烈历史沿用时间最长。由上述我们看出,屈原是历代不同民族都高度推崇的伟人。孔子,每年我们都有国家祭祀,但是屈原没有。和孔子相比,我们纪念屈原不是做过了,而是远远不够。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为什么说远远不够?这是因为屈原的一生用丰富优美华丽的辞章和整个生命追求真理,实践伟大的爱国主义美政建设的理想,最后用生命画出一道永不磨灭的彩虹。2013年3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屈原文化的最根本的核心的文化价值。一个民族不能不爱自己,更不会忘记热爱祖国的人,更绝不能没有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永远的追求、理想,也是现实的一切的努力的价值体现。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在世界各地都对屈原以极高的评价,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屈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屈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所以近代以来,学术界一致认为,屈原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大,无论是人格、人生和创造。

司马迁曾经思考过屈原的价值,指出推其志也,与日月争光可也,历来也都得到人们认可。可是屈原的志究竟指什么呢?我们认为,最根本的是屈原的美政理想。

屈原认为,治国理政首先是要对自己的位置权力有敬畏神圣的态度,也就是遵道祗敬、内心纯正,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淫游放肆。还专门写了一篇《天问》,与上天直接对话,提出要正确地把握天人关系。究竟什么是美政,如何实现?屈原认为,楚国要实现太平盛世那样的美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理解。

第一,以三皇五帝等先圣为榜样,主张“有德在位”,“以民为本” “均万民”的“德政”,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屈原实现美政的态度非常坚决:“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情愿脱下乌沙,绝尘而去。第二,寻找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既遵道而得路”,得路的前提是遵道,如何得道?首先是明道,其次是体道,最后行道。屈原认为找到路也不容易走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三,主张“举贤授能”。《离骚》说:“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他希望统治者应该任人唯德唯才,即德才兼备。第四,实行“法治”。屈原始终认为,生命有限,一切都要抓紧时间。临沉江前,他还写下《怀沙》告诉世人:“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法律昌明,是立法司

法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公平正义,国家才会富强。屈原主张的以民为本的公平正义就是他的理想的法治社会。也许今天我们有一定文化的学者也可以想象出类似的或更好的美政理想,但屈原在两千多年前努力奋斗的美政社会和设计的制度保障,无疑已经超越了时空。同时,是建立在痛苦的生命体验的历程中。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世幽昧以昡曜兮”(《离骚》)。屈原努力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有时还表现出狂狷的激烈心态:“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屈原坚定不移自己的信念:“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更不愿意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离骚》)。屈原用全部的生命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屈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九章·桔颂》);同时,也要防止屈原批判过的沉滓的泛起和再生,通过制度设计保障美政理想的实现。

汉代开始,在屈原故里建屈原庙,《隋书》第一次记载关于端午屈原投江的传说和赛龙舟的由来。原因主要有:一是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思贤追远,二是三代以来就有端午安慰被冤枉大臣的传统,三是端午是祛邪布新的时节,人们都希望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屈原一生对真理和盛世的追求和不懈努力,以及创造出楚辞体这样新的诗,忧患悲歌。直面人生。对后代知识分子的心理、人格、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天我们重温屈原的伟大诗篇、敬仰其人格精神和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自然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屈原的对美好理想的设想和实践追求,对文化的创造性性的发展,成为我们民族的永恒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纪念。而在当前,则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纪念屈原的诗

《离骚》(片段) 黄震云书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龙岗路观澳园6-2-202,邮编100192

电子邮件huang2821@163.com电话13366479893

【篇四】纪念屈原的诗

2013端午节忆屈原诗四首

2013端午节忆屈原诗四首: 1,、忆屈原——

粽香传久远,

华夏思屈原。

端午泪潸潸,

一水两重天。

2、颂屈原——

个人魅力冠古今, 爱国精神传后人。 端午因君成传统, 国共合作一家亲!

3、台湾大陆一家亲—— 米粽飘香越千年, 爱国情结忆屈原。 台陆共祖根相连, 一水岂能两重天?

4、告慰屈原—— 传统佳节端午到, 米粽飘香艾草绕。 屈原天堂应微笑, 吾辈神州正弄潮。

2013/6/14

【篇五】纪念屈原的诗

纪念屈原

今天是一个传统隆重的日子——端午节,是我们的法定节假日,

也是为了纪念我们伟大的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今天,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2000多年前的今天,屈原死了,不是因为生计,也不是因为生理,更不是为了刺激,在精神的追求完全破碎之后,他选择了死,他是自己死的,或者说是找死的。对于一个有追求的政治家和诗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理想的破灭更可悲!在屈原的理想被杀死之后,他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自己的形体----没有灵魂的躯体岂非行尸走肉!

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理想破灭后,他宁愿死;他绝不愿蝇营狗苟,绝不愿意委曲求全,这就是中国的“士”,一颗高傲的头颅,一种高傲的血统。

这也是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政治家追求政治理想,为了理想,宁愿舍生就死;政客追求政治目的,为了目的,往往可以不惜手段,其终极目的是“生”。两者格调不同,品味迥异,人品和道德的高下跃然而出。

现实世界中,政客太多,政治家太少,让人不寒而栗。

大哉,屈原!悲哉,屈原!

屈夫子,今天是你的祭日,也许在尘世的颂扬中,你已不需要我这一丝敬仰。可是芸芸众生,谁又能与夫子神游。世人多悲汝不幸,哀汝惨烈,可是继夫子之道有几人欤?这难道不是最悲哀的事情吗?

五月粽飘香,“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划船喜洋洋。”回味着清新质朴溢满乡土气息的节日歌谣,搅拌着厚重深沉勃发历史情怀的文化典籍,我那善于感古论今的思绪神经再一次被饱蘸民族情结的“端午”维度语境所拨动,飞越“逝者如斯”的时光隧道,停落驻留在二千多年前以雄浑大气、惊心动魄挥写泼墨的战国画卷里。

一位散发跣足、行吟泽畔的老人,正从博大凄楚的落日余晖处缓缓走来。他正是人民的诗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名人屈原。触摸解读屈原的力道,领略到的总是魂牵梦萦、隽永精深的故国原乡味道。蓦然回首,那久违亲切的力道正从端午遗梦和诗篇遗风中折射飘出,泽被潇湘荆楚。

太史公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正是有了那次令后来者嗟讶慨叹的流放,才有了迁客骚人杜鹃啼血、万古流芳的不朽文章。满眼河山、一腔热血,力透纸背在连绵悠长、恢弘磅礴的字里行间。诗人意有所郁结而不得其解,故“述往事,思来者”,却在不经意间锤炼成就了一段“无韵之离骚”的文学传奇,开启创造了一个诗经楚辞双峰并峙、璀璨夺目的神话年代。

李太白云: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诗人的笔下,氤氲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精魂。心系黎民冷暖、牵记苍生疾苦的悲天悯人,诠释着“古之为政,爱民为大”的至言真谛;诗人的胸襟,盛满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刚健理念。自强不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迈芬芳中,阐述着天道酬勤、矢志不渝的求索精神;诗人的意境里,弥漫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文化底蕴。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的无言大爱中,飞扬着学达性天、天人合一的人文风范。屈原的思想文化力道,泽被世间万物,普照芸芸苍生,成为这个文明国度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动力源泉。

《史记》传载:屈平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生活沉浮的年月,正是诸子百家纵横捭阖、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视野背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少年时代的屈原,便怀揣匡时济世、以天下为己任的宏愿抱负,抒发精忠报国、厚德载物的雄心志气;当上楚国三闾大夫的屈原,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远见卓识,亲民明德、废旧立新,谱写了一首内圣外王、指点江山的理政赞歌;屈大夫卓尔不群、洁身自好,在奢浊之风登峰造极的楚国官场上,演绎了一曲“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浩然正气;屈大夫安贫乐道、志趣高雅,于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东周列国时期,续写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本真家传。即使身遭排挤陷害,我们的屈大夫依旧置个人荣辱于身后,表现了高风亮节。刘禹锡有诗为证:“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屈原虽然魂归汨罗,但他的人格情操力道,启迪前朝,激励当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看,粽子和龙舟中,早已散发出不朽永恒的真理光芒。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天地之间,唯人为贵。生命是存在和思想的结合,力道则是思想文化和人格情操的统一。屈原的力道,被以节日、文字的载体形式传承,已经融入到我们的常态生活中。让她在我们民族集体记忆中生根发芽茁壮长为心灵脊梁的参天大树,应该成为我们端午祭奠屈原的终极归宿。珍爱并弘仰屈原的力道吧,这是我们精神性格中的荣耀资源和魅力财富。(董永亮)

【篇六】纪念屈原的诗

端午怀古,纪念屈原

端午怀古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 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又逢端午,遥祭屈原。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惟此一人。端午节“出生”在中国,习俗由来与传说甚多。但千百年来,“屈原精神”作为一种爱国精神,已广泛深入人心。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历朝历代,无数的忠勇之士前仆后继,以民族振兴为己任,保卫祖国,临危不屈,关怀民生,在民族危难存活之际,英勇战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才得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荷包 ……现代的屈原,被在代代相传的民众眼中甚至被神化了,人们感受着他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愤懑,人们体会着他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博爱,人们也敬佩着他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豪迈。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的精神不变,华夏

儿女与屈原心意相通,希望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这也许正是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心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的原因。

端午节,屈原,是代表着我们悠久历史的民族符号,无论外来民族运用如何手段,何种形式来模仿我们的习俗,但是只能剽窃表象,真正的民族大义,爱国精神,是永远藏留在我们中华儿女心中的。华夏儿女应该承担起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否则当惊呼我们的精神家园一片荒芜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每一个中华传统节日,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也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着滋养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自尊自信的不竭甘泉。

传承民族文化教育。给孩子们讲一讲端午故事。让孩子了解民族习俗的特色,传承屈原的爱国忠贞的气节和情操。用传统诗词文化打亮孩子生命底色,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文化气息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流传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