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89年的有啥补贴

时间:2021-11-01 18:35:51 意向书

第一篇 1950-1989年的有啥补贴《德国1982-1989年供给侧改革》

文:国泰君安宏观任泽平

导读:

德国在1966年增速换挡前后曾面临需求侧刺激和供给侧改革的试错及抉择,1982-1989年科尔政府转向供给侧改革,奠定了长期竞争力之基。

摘要:

1)1966-1982年,德国在增速换挡后采用需求刺激政策,造成了政府债务和产业结构两大问题。在经历15年平均增速6.6%的高速经济增长期后,德国于1965年开始增速换挡。增速换挡初期,德国政府拒绝减速,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导致80年代初出现体制性和结构性的问题。体制性的问题是财政常年赤字,债务累积,极大地限制了逆周期财政支出刺激经济的空间,1983年,光是国债利息支付就占到当年联邦政府预算总额的12.3%,为第三大支出项目。结构性问题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对传统工业部门长期实施维持性补贴,造成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对外贸易连续三年赤字,马克贬值。

2)为应对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德国政府将经济政策转向供给侧。1982年,科尔政府上台后提出了“多市场、少国家”的偏向供给侧的经济政策,采取了六个方面的行动:(1)整顿财政,削减社会福利,压缩政府开支。(2)实施减税。(3)帮助企业控制劳动力、能耗等成本的增长。(4)推进联邦资产的私有化。(5)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对“收缩部门”和“停滞部门”进行“有秩序的适应”,对有战略需求的部门进行“有目的的保存”,对新兴产业进行“有远见的塑形”。(6)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保证币值稳定。

3)德国的供给侧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1983-1989年供给侧改革期间,德国的国家支出比例、财政赤字、新债务减少,经济实现稳定增长,通货膨胀温和,贸易顺差逐年增加,出口和净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位,马克成为欧洲货币体系的“定锚货币”和第二大国际储备货币,这些都为东西德统一打下坚实基础。负面影响则是这一时期德国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高位。

4)供给侧改革期间,德国资本市场走向繁荣。(1)财政风险下降,无效融资需求收缩,贸易逆差和马克贬值趋势得到扭转,联邦银行贴现率和无风险利率得以稳定下降。(2)改革提速提升市场风险偏好。(3)经济基本面全面向好。(4)居民财富的增长使增量资金进入股市。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德国股市指数在供给侧改革期间保持上涨趋势,1982-1989年间,DAX指数增长了2.6倍,上市企业数量持续增加,资本市场得到突破性发展。

目录:

1.1.高速增长期:1948-1966年

1.1.1.社会市场经济与经济奇迹

1.1.2.1965年增速换挡

1.2.需求调控下的中速增长期:1967-1982年

1.2.1.凯恩斯主义主导时期

1.2.2.1974-1975年和1981-1982年经济危机

2.供给侧改革:1983-1989年

2.1.促进经济政策转向供给侧的原因1950-1989年的有啥补贴

2.2.供给侧改革的提出

2.3.供给侧改革的实践

2.4.供给侧改革的影响

2.4.1.正面影响1950-1989年的有啥补贴

2.4.2.负面影响

3.德国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4.德国增速换挡后的资本市场表现

4.1.需求刺激时期的资本市场表现

4.2.供给侧改革时期的资本市场表现

正文:

表1 两德统一前联邦德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变迁 时期 执政党与总理 宏观经济政策指导思

1948年9月-1966

年11月 基民盟 以新自由主义学派为主,建立兼顾市场经济和康拉德·阿登纳(1949.9-1963.10) 社会秩序的社会市场经济

路德维希·艾哈德

(1963.10-1966.11)

1966年11月

-1982年10月 库尔特·格奥尔格·基辛格(1966.12-1969.6)

社民党

维利·勃兰特(1969.6-1974.5)

赫尔穆特·施密特

(1974.5-1982.10)

1982年10月

-1989年11月 赫尔穆特·科尔

(1982.10-1990.10,两德统一后续任

至1998.10)

资料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1.1.高速增长期:1948-1966年

1.1.1.社会市场经济与经济奇迹

1948年6月20日,基民盟党人路德维希·艾哈德(1949-1963年担任联邦德国首任经济部部长,1963-1966年担任总理)在战后的德国推出货币和经济改革,建立社会市场经济基民盟 以供给为导向的调控 基民盟 凯恩斯主义需求调节

秩序。社会市场经济至今仍是德国经济的总体框架,其基本理念是:保持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保护自由竞争,限制垄断,同时实行若干社会保障和补偿制度,减少过于不公平的分配状况。

1951-1965年间,德国的GDP平均增长率达到6.6%,德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率高、价格稳定、失业稳步减少的特点,“德国制造”享誉全球,人们称这一时期的德国经济为“经济奇迹”。1950-1989年的有啥补贴

“经济奇迹”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社会市场经济框架下大量现有劳动力潜能使资本投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离不开战后旺盛的国内需求、较低的工资汇率和原材料价格、马歇尔计划的支持、没有出现大的景气恶化以及稳定的国内政局。

1.1.2.1965年增速换挡

1965年前后,德国出现了房地产长周期峰值。德国的住房大部分是在二战之后建成的。经历了战后恢复重建,居民的住房需求状况也有了很大改善,人口因素进而成为决定住房建设的一个关键变量。1950-1970年期间,德国的人口出生数量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累计出生2230万人。这些战后的婴儿潮对后来的住房需求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1965年,德国的人均GDP达到9186国际元,达到增速换挡的阈值。德国在增速换挡期出现了经济衰退式调整,GDP增速超调到零增长附近,其原因在于在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了偏紧的货币政策。

由于历史上两次恶性通货膨胀的惨痛教训,战后德国一直把稳定物价作为最优先的货币政策目标。50年代以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下,德国快速的劳动生产率提升和巨额的贸易顺差,使得马克长期面临升值压力。60年代贸易自由化以后,马克成为美元的交易对手,大量投机资本借助贸易项下进入德国,导致流动性输入的通胀压力。60年代初联邦银行曾试图通过提高国内利率抑制通胀,但这扩大了国内外利差,进一步吸引热钱流入和增加通胀压力,国内币值稳定和国外币值稳定的政策冲突凸显。1961年联邦银行将马克的对外汇率提高了5%,但幅度太小,投机性货币流入仍然持续。

1965年以后,越战和巨额财政赤字导致了美国的通货膨胀,并引发美元贬值压力,大量投机资本涌入德国。流动性输入的通胀压力叠加这一时期缺乏配合的宽松的财政政策(如1964年选举前的减税和1965年的“选举礼物”),造成1965年通胀上升到4%。联邦银行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1965年1月贴现率由3%提高到4%,1966年5月进一步提高到5%,1965年10月减少再贴现额度。

1966年德国爆发了二战后第一次经济衰退,经济增速由上一年的5.4%下降到2.8%,1967年进一步下降至-0.3%。与此同时,1967年英镑贬值危机和1968年法国骚乱进一步恶化了外部经济形势。自此,德国经济结束了高增长,开始增长阶段转换。

1.2.需求调控下的中速增长期:1967-1982年

1.2.1.凯恩斯主义主导时期

1967年经济危机使得德国国内出现要求国家承担更多责任的呼声和更高的工资要求,政府在财政政策上出现重大分歧。1966年11月30日,艾哈德辞职隐退,政府改组。社民党人卡尔·席勒开始担任联邦经济部长。1969年6月,社民党正式开始16年的执政。在经济政策领域,社民党的主张是将凯恩斯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通过需求刺激调控经济增长。

在凯恩斯主义思想指导下,政府采用逆周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速得到暂时回升。但紧接着在随后几年就出现经济波动性加大、通货膨胀严重和失业率持续上升的问题。1950-1989年的有啥补贴

1.2.2.1974-1975年和1981-1982年经济危机

1973-1974年,石油危机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德国GDP增速在1975年跌落至-0.9%。当年政府花费约500亿马克用于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需求。

1979-1980年再次爆发石油危机,德国陷入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1980-1983年连续四年经济低迷,GDP平均增长率0.8%,其中1982年为-0.4%,工业生产从1980年下半年到1983年上半年连续三年时间下降,私人消费在1981-1982年连续两年萎缩,就业人数在1981-1983年连续三年减少。

2.供给侧改革:1983-1989年

2.1.促进经济政策转向供给侧的原因

8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之所以促使政府转变了经济政策方向,原因在于当时的德国经济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体制性问题(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结构性问题(产业结构落后,对外贸易连续逆差)。

严重的财政危机。进入70年代后,社会福利开支持续增加,国家机构人事费用膨胀,财政刺激计划呈现固化趋势,政府财政年年都出现巨额赤字。各级政府通过信贷和发行政府债券来弥补赤字,导致政府债务规模在整个70年代都几乎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除

第二篇 1950-1989年的有啥补贴《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存款利率 (1989-2015.10.24)》

第三篇 1950-1989年的有啥补贴《21.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四篇 1950-1989年的有啥补贴《贵州公车改革方案:最高每月补1950元》

贵州公车改革方案:最高每月补1950元

贵州省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适当发放交通补贴,设立了每人每月500元至1950元不等的公务交通补贴“上限区间”。

根据《贵州省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贵州省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上限为:厅级每人每月1950元,处级每人每月1200元,科级每人每月750元,科员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

同时,同一市、州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各市、州之间最高一级补贴标准差距不得超过20%。参加公车改革的单位可以从公务交通补贴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单位统筹部分,集中用于解决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均衡问题。

贵州省要求各地不得以公务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福利,公务人员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

此外,贵州省鼓励交通服务运输企业参与公务交通保障服务,按照市场化运营方式由交通服务运营企业提供有偿普通公务出行用车保障。

相关阅读:贵州省公车改革将有效遏制“车轮上的腐败”

8月27日,贵州省召开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动员大会,会议明确:贵州省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适当发放交通补贴,设立了每人每月500元至1950元不等的公务交通补贴“上限区间”(厅级每人每月1950元,处级每人每月1200元,科级每人每月750元,科员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这将有效遏制公车使用,减少公务用车腐败案件的发生。

《贵州省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各地不得以公务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福利,公务人员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

此次公车改革,紧紧锁定“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一改“养车养人”为“养事”,对普通公务出行,实行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鼓励交通服务运输企业参与公务交通保障服务,按照市场化运营方式由交通服务运营企业提供有偿普通公务出行用车保障,这样,既不需一般公务用车的配备、维修、保养,也不再需配备专人司机,大大降低了公务出行的成本;而更为关键的,将有效的遏制以此将假公济私的“车轮上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