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总结|2004年度常熟市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时间:2021-10-24 21:16:51 节日庆典

 

2004年度,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成首批全国生态市的战略目标,以生态规划为龙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生态文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扎实推进。同时,坚持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统一,把提高环境质量作为环保工作的落脚点,认真巩固工业污染源达标成果,大力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深入开展各项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环境管理和执法工作力度,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双赢,各项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一、重点目标完成情况。(1)生态市创建工作得到了加速推进。2004年3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生态常熟创建再动员大会。同期出台了《常熟生态市建设实施意见》;2004年9月,又相继出台了《常熟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三个政策文件。9月22日,全国生态市建设现场会来常参观考察,国家环保总局对我市生态市建设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全市现有全国环境优美镇2个,梅李、练塘、沙家浜3个镇通过了环境优美镇省级调研,省级生态村29个,绿色学校58所,绿色社区11个,绿色家庭50个,绿色企业8家;今年全市又涌现出汽车饰件有限公司、常禾有机肥公司等循环经济新典型,通过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0认证的企业分别为13家和37家;全市各镇环境规划均编制完成,实现了生态规划区域全覆盖。(2)环境质量各项指标稳中有升。地面水水域功能区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出境交界断面水质主要考核指标均达到相应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标二级,优良率达到92.46%;城市和集镇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市区区域噪声平均值54.5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67.1分贝。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企业已经完成或关停的51家,年内有望全部完成,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较去年同期上升15%。(3)环境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污染源远程监控系统二期工程全面实施,又有30家污染企业纳入24小时连续监控范围;新建交通噪声和环境信息发布屏幕,鸟嘴桥交界断面和长江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相继建成投运,融水气声为一体的环境质量自动预警系统日趋完善。建成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滨江污水处理厂等工程,梅李、练塘、沙家浜集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全市日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超过15万吨。二、具体工作情况。(一)围绕规划抓进度,生态市建设得到了加速推进。今年以来,生态市创建各项工作加速推进,曾培炎副总理及国家环保总局的多位领导先后来常考察生态市建设和循环经济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一是完善了生态市创建机制。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3月6日组织市镇村二级干部800多人召开了生态常熟创建再动员大会。同期出台了《常熟生态市建设实施意见》,对各相关部门、镇(场)的创建任务进行了逐项落实。2004年9月,又相继出台了《常熟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常熟生态市建设奖励办法》、《关于加快集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配套工程建设的通知》三个政策文件。全市已形成了政府推动、政策引导的生态市创建机制。二是编制了两级生态规划。在《常熟生态市发展规划》和《常熟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分别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并颁布实施后,今年着重开展了分区生态规划的编制工作,全市11个建制镇已经全部完成了环境规划编制工作,除新港镇环境规划将于本月评审外,其余均已通过了专家评审,实现了生态规划区域全覆盖。三是推行清洁产生,发展循环经济。以清洁生产和双“S”(ISO14000和ISO9001)认证为抓手,会同经贸委、财政局制订了《关于常熟市排污费扶持清洁生产的使用管理意见》,设立了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积极扶持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邀请了省环科院清洁生产指导中心为30家企业进行了培训、咨询,有9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年底还将组织15家企业进行审计验收。有16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培育出了汽车饰件有限公司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循环经济典型。(二)围绕发展抓服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实现了双赢。面对近期宏观趋紧的局面,我局进一步优化服务、提速增效,努力促进常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强化项目审批,为经济发展服务。一方面突出依法审批,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以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认真把好项目审批源头关,防止重污染项目进入我市,1~10月份共劝停拒批重污染项目51只。另一方面注重有情操作,不断加大服务力度,继续发扬全力帮办的优良传统,督促各开发区、各镇场和建设方,把环评工作前移,全力敦促项目业主单位和环评单位密切配合,以最短的时间完成环境影响报告的编制和评审;对完成环评报告的项目,进一步缩短审批承诺时间,属于我局审批范围的3天内完成,由上级环保部门审批的项目尽力争取在预审通过后,委托下一级审批,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服务全市发展大局。1~10月份共立项预审建设项目1587个,其中71个项目获省、苏州立项;批办登记表1306个,报告表134个,报告书20个,共计1460个,项目立项、审批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50%。二是强化信访调处,为社会稳定服务。牢固树立民本理念,严格落实信访调处公开承诺,不断完善调处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信访投诉渠道畅通。1~10月份,我局受理的各类环保信访总数为1136件(批)次,其中来信62封,市长热线电话63件,来访19批29人次,电话投诉954件,由上级交办转办的信访32件(批)次,信访处理率100%,结案率98.3%。承办市镇两级人大交办书面意见3件,政协委员提案9件,全部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毕,满意或基本满意率为100%。(三)围绕重点抓整治,环境监管力度有了新的提升。我局把提高污染源达标排放的稳定性作为环境监管的首要目标,不断丰富执法形式和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一是不断加密执法频次。今年我局在继续开展夜间双休日执法检查、不定期深夜突检的同时,1~10月共组织各类专项执法检查14项49次,对各类污染源现场监察频次达到了创记录的6497厂(点)次,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411起,行政处罚39家,处罚金额共计85.8万元,限期整改202家,限期搬迁14家,关停取缔169家(含小锅炉),限期补办手续26家。对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有效控制污染反弹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强化了重点污染企业的重点督查,加强了对华源家纺、标准件厂等企业的全方位跟踪管理,彻底查明其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原因,督促企业加快整改步伐。二是开展城区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联合城管局、卫生局、“三合一”整治办对城区160家居民区老虎灶、22条街道的小餐饮店、招商城及周边地区的234台锅炉进行了综合整治,有效提升了城区的环境质量。三是开展了电镀行业综合整治。专门成立了电镀行业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全市所有从事电镀生产、加工的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出台了《常熟市电镀行业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和《常熟市电镀行业综合整治技术规范》,局镇联手推整治,目前先期完工的18家企业已进行了督查验收。四是积极推行污染源升级达标治理。年初市政府就下达了70家企业的限期治理任务,我局认真落实,通过召开治理现场会、定期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治理进度等方式,督促企业加快进度,按期完成治理任务。目前,17家烟尘治理单位通过更换锅炉、集中供热、改造炉排等治理方式已在6月份全部完成,52家水污染企业中,竣工或验收的有29家,整厂或车间关停5家,正在施工16家。五是工业污染源远程监控系统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工业污染源远程监控系统一期工程已正式投入运行,目前二期工程进度过半,己有51家企业被纳入24小时监控范围,实现了人防、技防互补,极大地提高了环境监察快速反应能力。(四)围绕点源抓面源,农村环境质量不断好转。农村环境保护是生态市建设的重要组成,我局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加快全国环境优美镇和生态村创建步伐。今年以来,全市各镇统一启动了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除新港镇环境规划即将评审外,其余各镇的环境规划都通过了专家评审,并颁布实施,加上先期实施的《常熟生态市发展规划》,实现了生态规划的区域全覆盖。在科学编制规划的前提下,梅李、练塘、沙家浜三镇加快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收水管网建设,在此基础上,今年7月份,三镇通过了全国环境优美镇的省级调研,近期又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审查,即将命名。继续开展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年初召开了生态村创建动员大会,排出了创建进度,落实了具体措施,今年又新增了15个省级生态村,为生态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继续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力度,召开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场会,在去年完成30家规模化养殖户限期治理的基础上,继续采用以奖代补的方法,今年又完成了16家养殖户的限期治理任务。同时,结合禽流感防治工作,对各乡镇定点屠宰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侯鸟观测点等进行全面检查,防止了我市禽流感疫情的扩散。与农林局联合下发了禁止秸秆焚烧的的通知,明确责任追究和处罚条例,预防农民焚烧秸秆污染空气。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会同农林等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削减农药、化肥等污染,依靠科技发展,推广生态有机肥、高效缓释肥和作物专用肥料,去年全市累计使用达3万多吨,化肥施用强度从2000年的281.1公斤/公顷下降到目前的248.7公斤/公顷。今年又新增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0多个。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常禾公司为代表的7家自我治理制肥或收集制肥的有机肥生产企业,依托《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意见》的政策扶持,解决了全市规模型养殖户和大部分养殖散户的畜禽粪便治理问题,成为循环型生态农业典型。(五)围绕热点抓创新,环保工作领域大大延伸。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我局的工作领域又得到了新的拓展。一是成立了固体废弃物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全市每年产生的113吨固体废弃物的监督管理,对一般企业加强日常检查,对长江、望虞河沿线,昆承湖、尚湖周边地区的30多家化工、机械、造纸类重点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对其固废的情况及流向及时登记备案,为日后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同时,加强与项目审批部门的沟通,从审批源头上规范固废的安全处置,目前各项工作顺利展开。二是开展了“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按照《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精神,放射源监管正式归口环保系统后,我局会同公安、卫生等部门开展了“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对我市涉源企事业单位的放射源现场管理进行了专项检查,要求所有涉及放射源的单位进行放射源申报登记和申领、更换辐射安全许可证,对无证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进行了限期整改。经申报核实,我市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共有35家,其中使用密封放射源总数32家113枚,使用非密封放射源总数3家,持有辐射安全许可证单位14家,10家单位正在申领辐射安全许可证。三是开展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审批。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夜间施工噪声信访,我局严格按照《苏州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对全市建筑施工噪声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凡需要夜间作业的施工单位,必须提前5个工作日提出申请,并提前2日将准予作业证明悬挂施工现场显著位置予以公告。今年以来,已经完成了29家次的审批,调和了建筑方和居民的矛盾。四是拓展环境监测能力。新添置了原子吸收、石墨炉、气相色谱、流动注射分析仪等价值140多万元的监测仪器,开展了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等新业务,提高各种监测装备水平,强化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六)围绕生态抓宣教,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建设在生态市创建进程中鸣锣开道的作用,不断提高全社会对环保工作的知晓率、参与度,提升全民环境素质。一是围绕生态市建设,加强环境宣教载体建设。继续与新闻媒体强势合作,每月出刊《常熟日报·环保专刊》,办好创建全国生态市动态报道栏目,与电视台、电台合作开展创建新闻专题报道。继续出版《生态常熟》季刊,大容量、高密度的传递生态市创建相关信息,目前已出刊到第六期;组织编印了10万册《常熟市民环保手册》,以家庭为单位免费赠送给全体市民,在培育市民环保意识、指导市民遵守环保行为规范上起了极大的作用。同时创新环保宣传手段,举行了创建全国生态市广场文艺专场、万人环保知识竞赛、大型海报比赛等活动,与市民互动,让百姓参与,取得了良好的宣教效果。二是深入开展绿色创建工作。大力推进环保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营造了一个“金字塔”式绿色网络,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生态市的热情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义庄中心小学申报国家级绿色学校已通过考核验收,常福中心小学、海虞中学申报省级绿色学校也通过了考核验收,藕渠中学等6所学校成为苏州市级绿色学校;枫泾社区、五星社区成为苏州市级绿色社区。评选表彰了第二届常熟市十佳绿色家庭,激励带动了更多家庭参与环保活动。三是继续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化。按照《常熟市实施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工作制度》的有关部署,今年参评企业扩大到111家,涉及印染、化工、电力、机械、造纸等行业。评出芬欧汇川等4家企业为绿色企业,蓝色企业19家,黄色企业18家,红色企业2家,化肥厂等5家企业为黑色企业,通过环境信息公开,督促企业认真做好达标排放。(七)围绕评议抓行风,队伍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深入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和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全局上下纪律严明,服务规范,在苏州环保系统中首家荣获市级文明行业称号。一是以政风、行风重点评议为契机,全面提升机关服务水准。今年,环保系统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政风行风三个重点评议部门之一,我们正视现实,认真落实,召开了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动员大会,并编发了12期工作简报。局领导带班分赴各乡镇,就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等六方面召开座谈会,征求基层党政机关、企业法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的意见,促进我局政风、行风的进一步改进。二是突出制度约束。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总局六项禁令、江苏环保人员十条纪律以及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等各项规定;健全了目标责任制、执法责任制、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政务公示制、投诉举报回复制等工作制度,规范各项行政管理、执法、服务行为和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切实按照《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要求,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既要全力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又要文明执法、有情执法,把执法过程当作教育引导群众遵纪守法的过程。三是注重学习教育。争创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支部,专门下发了学习手册,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专程赴常熟和东南两个经济开发区,学习他们负重拼搏的精神;组织《行政许可法》全员培训,邀请苏州法规处就环保系统落实《行政许可法》进行了专题培训,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展开做好知识储备。三、2005年工作重点。虽然我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但是与率先建成全国生态市的战略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对照生态市考核指标体系,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指标尚未达标:如环境优美镇数量、森林覆盖率等,部分指标达而不优,如化肥施用强度、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等;二是作为生态市创建的基础——环境质量相当脆弱,部分区域、流域甚至出现了恶化的趋势;三是生态市建设的典型数量偏少,涉及面不够广,在绿色社区、绿色宾馆的创建上还要再努力;四是部分生态基础工程进度不够理想,如乡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的建设进度等,制约了生态市建设的快速推进,2005年我们要紧扣生态市建设,力争各项工作再上台阶,全力争取国家环保总局对我市生态市建设进行预验收,再创环境新优势。(一)细化生态创建目标,进一步提速生态市建设。继续加大对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的指导力度,督促各镇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运用市场运作和政府投入,加快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收水管网建设,确保2005年4个以上的镇建成全国环境优美镇,使区域环境质量达到生态市创建的相关要求。同时,紧扣三十六项考核指标,认真落实《常熟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常熟生态市建设实施意见》,将尚有差距或达而不优的指标分解落实、责任到人,确保在2005年底所有指标基本达到生态市的建设要求。(二)促进产业结构转变,进一步提高生态经济比重。要加快传统与粗放型产业的生态化改造步伐,结合印染、电镀、化工行业整治,继续以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为抓手,加大排污费扶持清洁生产审计的力度,引导生产力要素向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方向集聚。继续推广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废弃物的综合处置;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要以园区生态化改造为重点,完成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规划的编制并加以实施,加快推进滨江新市区和沿江开发区污水管网和热网管道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以欣瑞科技、科弘科技为龙头的废酸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化工园区环境应急预案机制,加快推进氟化工循环经济利用链建设。(三)加大环境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达标排放水平。要继续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大行业性整治力度,克服用地等不利条件,加快电镀行业综合整治进度,力争2005年上半年按期完成整治任务;对不能稳定达标和尚执行二级排放标准的企业开展限期治理,提高达标排放的稳定性;对国道、省道、高速公路沿线的小烟囱要重点整治,采用更换清洁能源、集中供热、改用先进锅炉等方式彻底消灭小“黑龙”;加大市区机动车尾气路检力度,对超标排放的机动车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确保尾气达标排放。继续以声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推行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鼓励社区争创“宁静小区”;加强城区三产管理,对群众信访的突出问题坚决实行限期整改,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落到实处。(四)创新环境宣传教育,进一步营造生态文明氛围。继续推进“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生态村庄”,营建绿色网络。2005年力争再建成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1家,省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生态村10个。继续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加大生态市建设的宣传力度。继续办好《生态常熟》和《常熟日报·环保专刊》,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全方位宣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使生态市建设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大力宣传参与环保的好人好事,鞭挞破坏环境、违法排污的恶劣行径;继续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化,完善环境诚信制度,运用社会舆论监督企业把好环境保护关。使善待自然、亲近自然成为我市市民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规范。(五)巩固行风评议成果,进一步提升环保系统形象。认真总结政风行风重点评议成果,以争创省级文明行业为抓手,进一步提速增效,努力把环保系统建设成为依法行事、科学办事、制度管事的规范型政府部门,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体制机制日臻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改进的创新型政府部门,职能定位合理、办事简便快捷、服务质量一流的高效型政府部门和宗旨意识强、道德水准高、治政要求严、社会形象好的廉洁型政府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