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集]《李白诗集》后序阅读答案翻译曾巩

时间:2021-10-10 22:29:03 工作计划
《李白诗集》后序阅读答案翻译曾巩

(宋)曾巩

《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抵歧、邠,历商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阳,白奔亡至宿松,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郞,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放夜郞,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广:增补

B.坐系浔阳狱坐:因为

C.以为罪薄宜贳贳:赦免

D.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报:回复[来源:数理化网]

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坐,因犯……罪或错误。]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均为介词,表依据,按照;B项连词,于是/介词,凭靠;C项动词,到,往/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指示代词,这,这些/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作者重新编辑《李白诗集》或写下这篇序文原因的一组是

①《李白诗集》二十卷……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②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③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④白之诗,连类引义……近世所未有也⑤而《新书》又称白流放夜郞……皆不合于白之自叙⑥《旧史》称……而《新书》不著其语

A.①④⑥B.②④⑥

C.①③⑤D.②⑤⑥

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是对《李白诗集》的介绍;③是说从李白的诗文中可考查他一生的经历;④是评价李白的诗。]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诗集》原有七百七十六篇,后经宋敏求增补,成为一千零一篇,杂著六十篇。作者就是在宋敏求编本的基础上予以重新排序编订的。

B.李白是唐代蜀郡人,曾经隐居山中,后来广泛游历,先后到过荆楚、齐鲁、洛阳、浔阳、宿松等地,有时“一日千里”,有时“终年不移”。

C.在安史之乱中,李白曾经在永王李璘帐下为幕僚,也正因此被流放夜郞。遇赦回到浔阳,又因故被关进监狱,是宋若思最终释放了他。

D.李白的诗,虽然大多都不符合当时诗歌创作的法度、规范,但其诗词句博大奔放,隽永奇伟,表现出奔逸的才气,宏伟奔放的志向。

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参考原文“而《新书》又称白流放夜郞,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可知。]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译文:

(2)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译文:

(3)而《新书》又称白流放夜郞,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

译文:

答案(1)我得到宋氏这本书,于是考辨各篇创作的先后年代,并予以编排。

(2)李白一生的经历大致就是这样,这是从李白的诗作、文章的自叙中可以考查的。

(3)而《新唐书》又记载李白被流放夜郞,回到浔阳,因事获罪而被关进监牢,宋若思又放了他,这些记载都与李白的自述不相吻合。

《李白诗集》后序阅读答案翻译曾巩

《李白诗集》二十卷,原为七百七十六篇,现在变成一千零一篇,还有杂著六十篇的,是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所增补而成的。宋次道已经按照类别增补了李白的诗作,自己又写了序,但还没有考辨排定李白诗作创作的先后年代。我得到宋氏这本书,于是考辨各篇创作的先后年代,并予以编排。

李白大概是蜀郡人,最初隐居在岷山,出蜀后居住在襄阳、汉水一带,南下游历长江、淮水一带,到楚地观览云梦泽。在云梦县定居的许氏一家,是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的家,许氏把女儿嫁给李白为妻,因此李白在云梦留住了三年。离开云梦,他又到了齐鲁地区,居住在徂徕山的竹溪。后来又到了吴地、京城长安等地,唐明皇听说过他诗歌的盛名,于是就召见他,任命他为翰林供奉,不久,因与唐明皇合不来就离开了朝廷。往北抵达赵、魏、燕、晋故地,往西到达歧地、邠地,历经商於来到洛阳,在梁地盘桓的时间最长。后来又到齐鲁地区,向南渡过淮水、泗水,又到达吴地,转而迁往金陵,又奔向秋浦、浔阳。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举兵反叛,第二年唐明皇身在蜀地,永王李璘常管东南兵权,当时李白隐逸在庐山,永王李璘用强力把他拉到手下。李璘在丹阳打了败仗,李白就逃亡到宿松,获罪被关押在浔阳的监牢中。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审理李白一案,认为罪很轻,应当赦免,恰好赶上宋若思统领军队赶赴河南,于是就放了李白,让他为军事行动出力,并向唐肃宗献上奏章,推荐李白,认为他的才干可以任用,但没有得到答复。这时,李白已经五十七岁了。乾元元年,最终因为曾在李璘手下供职而获罪,被长期流放夜郞,于是他渡过洞庭湖,穿过峡江,来到巫山,因为遇到大赦而得到释放。他就在岳阳、江夏做了休养,过了很长时间又到了浔阳,经过金陵,在历阳、宣城之间徘徊不定。李白的同族人李阳冰作当涂县令,李白就去投奔他,后因病辞世。享年六十四岁,这时正是宝应元年。李白一生的经历大致就是这样,这是从李白的诗作、文章的自叙中可以考查的。

范传正为李白写墓志铭,说李白“偶尔乘坐小船,一日疾驶上千里,有时遇到好的景致,整年也不离去”,这在李白诗歌的自述中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差不多就是这种大致的情形。《旧唐书》记载李白是山东人,官任翰林待诏,又记载永王李璘充任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在宣城前去拜见他,于是征召李白为幕府从事。而《新唐书》又记载李白被流放夜郞,回到浔阳,因事获罪而被关进监牢,宋若思又放了他,这些记载都与李白的自述不相吻合。大概是正史记错了。

李白的诗,联结同类的事物而引发出主题思想来,虽然符合诗歌规则的作品很少,但那词句博大奔放,隽永奇伟,大概是写诗的人全都赶不上的,也是近代不曾出现过的。《旧唐书》说“李白具有奔逸的才气,志向气概宏伟奔放,飘然有超脱世俗的心思”,这种记载,我认为是真实的记录。但《新唐书》没写明这几句话,所以把它摘录出来,使观览李白诗作的人能得到更详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