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笋_食笋|曾几|鉴赏阅读试题答案赏析

时间:2021-10-10 21:11:34 工作计划
食笋

曾几①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龙蛇戢戢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

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

丁宁下番③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注]①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②戢戢(jíjí):牛羊角的样子。③下番:下一轮。

(1)(考查形象)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考查思想感情)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和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颔联写春夏之交,在风雷雾雨之后,新笋破土而出,如龙蛇戢戢而动,如虎豹初露斑纹。(2分)诗人用比喻将雨后春笋写得有声有色,动态十足,表现了对它的热爱,也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2分)(意思对即可)

(2)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曲折复杂的心理:第三联写只要竹林常发出新笋,就无虑顿顿吃素,每食无鱼;第四联则写不要把竹笋全吃了,应该留下一些,让它生长成竹,因为我们还要靠它障日遮风。(3分)表达了诗人对竹的热爱和赞美之情。(1分)(如果答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希望后继有人济世救民”也可。意思对即可)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创作的关键在于立意。意当存高远,立意高则格调高尚。

“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李商隐的《初食笋呈座中》以笋象征有志青年,抒发了诗人护“笋”的愿望,可谓意存高远。

这首诗的立意与李商隐有类似之处,其关键在于尾联,“须留取”以“障日遮风”是其“意”之所在,表现出诗人保护济世之才的意愿,也可以说是意存高远。但遗憾的是李先而曾后,缺乏新意,缺少创新。

立意同样高远的诗怎样分出高低上下呢?应从谁说得更深切上来区分。李商隐的“重如金”,比“障日遮风”说得更含蓄,更深刻;“忍剪”,要比“但使”“长有子”,“须留取”说得更急切。是着眼点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结果,李商隐写这首诗时还年青,切身感受更深切,这也是曾几所无法达到的。

吃笋的感慨

蔡宏伟

苏州、嘉兴一带的乡间称竹笋为“竹园里的萝卜”,与大白兔“哎哟哟”拔的萝卜一个音。带外头人上饭店,他们听闻我等把“笋烧肉”与“萝卜烧肉”一律叫作“老婆烧肉”,新奇得不得了。我耐了性子作解释,吴语中“笋”与“孙”谐音,吃笋就有了“吃孙”的不吉利的双关意义;而“吃老婆”不惟没了不吉利之意,而且还显得驭内有术。他们追问我这种说法的出处,我说我是听我叔公讲的。

在唐宋人的诗文作品里吃笋一般写成“食笋”。这种禾本科植物竹子的嫩苗,性微寒,味甘,具有开胃健脾、宽胸利眼、通肠排便的功效,能消油腻,“刮油去脂”,解酒毒。清朝人张潮称笋为“蔬中尤物”,地位犹如水果中的荔枝,水族中的蟹。但唐宋人吃笋似乎并不普及。李商隐第一次吃笋后便有了诗兴,估计平时不大吃。诗题为《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前两句能告诉后人那时笋的价格是不菲的;后两句用笋来象征有才华有志向的青年,希望能得到包括食客在内的世人的关爱、保护。吃笋居然能引发这样深的感慨,唐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确实够深沉的。这样的情怀到宋朝依旧在诗人中延续,陆游的老师曾几在《食笋》一诗里写道:“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龙蛇戢戢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但使此君长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丁宁下番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依旧是一副保护济世人才的热诚肚肠!竹笋是竹的儿女,吃笋便是在吃竹的儿女,唐宋人的戒惧之心,当然不仅限于这样浅层的比附,但源头就在这里。宋以后,尤其是明清,习惯大吃大喝的中国人中就很少再有李商隐、曾几这样能为笋起悲悯情怀的诗人了。

笋除了用来制作菜肴,还可做成佐茶消闲的笋干片、笋干丝。在《儒林外史》里这样的笋干片、笋干丝有个很怪异的名称,叫“处片”。书里的注解说,处是处州,即今天浙江的丽水,那里出产的笋干片、笋干丝量多质优,世人便以“处片”泛指所有的笋干片、笋干丝。书中那位可爱的马二先生就来自丽水,逛西湖时“他不看女人,女人也不看他”,“处片”则是随身带着的,就像干粮一样。清朝学者阮元有次破例收受一位来自浙江萧山的学生的礼物,看中的居然就是其中的“处片”——当然是绍兴产的“处片”。

我平生第一次见到“处片”,是在杭州一所高校的学生宿舍里。散放在桌子上的一堆介乎萝卜干与干柿饼之间的玩意,让我这个苏嘉人很是希奇。主人递过一片后,颇骄傲地说:“这是我们安吉的特产。”

咸咸的,不香也不脆,还有点辣。

“不错,不错。可惜我吃不惯!”

勉强咽下去后,我想,假如让李商隐、曾几吃到这样的“处片”,他们会生出怎样的感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