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诗_郑板桥《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时间:2021-10-10 21:11:29 工作计划
郑板桥《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①

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秦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注】①本诗作于郑板桥六十岁时,是年潍县遭逢饥荒,为赈灾民,作者未得上司准许开仓放粮,引起上司的不满,被迫解职。

20、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21、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与人生追求?(3分)

20、①托物言志(1分)②借写所画竹子清瘦劲节的形象特征(1分)表明自己清正坚韧的节操。(1分)

21、①表现了一个廉洁爱民,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形象1分)②表达了作者摆脱腐败黑暗官场的羁绊,悠然自得地去过秋江垂钓的隐逸生活的人生追求。(追求1分,分析1分)

郑板桥是著名诗人和画家,江苏兴化人,乾隆年间进士,曾在山东潍县当了十二年知县。关于这首诗的来历,有一个故事。郑板桥在任知县期间,有一年灾荒极重,到了“人相食”的程度,他不顾上司反对,打开粮仓,救济灾民,但也因此触怒了上司,只好愤然辞官而去。离开潍县之时,百姓跪地挽留,哭声恸天。诗的起句就从这件事入手,描写了自己辞官而去的情景。“囊橐”是“口袋”的意思,史传郑板桥为官时,除数卷图书外,毫无私囊。诗的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回归自然、回到民间的思想。而作者选取清竹作为作画的对象,用在这首诗里,更寄托了作者的气节。

鉴赏:

这是一首赠别诗,然而却很特别,同一般的赠别诗有什么不同?

没写赠别之情,却写了自己对封建官场的愤怒。

哪个词体现了他对封建官场的愤慨?为什么?

掷去,乌纱帽在过去是权利的象征,对于那些贪官污吏来说,有了它,就有了一切荣华富贵,就象命根子一样,可是郑板桥却说掷去,把它扔掉,就象丢掉一块破布似的,不屑不顾,丝毫不可惜,就说明他看透了当时的那个黑暗的官场,丢掉乌纱帽也不值得可惜。

象郑板桥这样的清官,好官,这样一个才学渊博的大学问家却何以连一个小小的七品官都做不稳,以至于被逼辞官呢?

是当时贪污成风,官官相护的黑暗社会造成的。人家做官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他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他不仅不去巴结贿赂上司,而且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献给了百姓,甚至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把已经搜刮进官仓的粮食再倒腾出来赈济百姓,怎会不让那些贪官污吏恨之入骨又怎么会不受到打击排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