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写作素材(十一)

时间:2021-10-10 20:00:32 工作计划

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写作素材(十一)

壮志凌云出少年   解玺章   梁启超的记忆力很好,才思敏捷,这些都是他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天之本。同时,梁家以读书育人为核心诉求的早期教育,又给了他长大成人的后天之本,让他的天资和才华得以充分地发挥和展现。他两岁识字,四岁读书,八岁学作文章,九岁时文章写到千余字,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补博士弟子员,但他并没有自满自足,《四书》《五经》,科举考试都限制不了他的才思和向往。他的家乡有一座凌云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梁启超经常与兄弟姐妹一起爬上村后的小山,到凌云塔附近眺望南海的波涛。据说他八岁的时候,以《凌云塔》为题写了一首诗:   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   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黑。   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   为何多变幻,此理无人识。   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   我欲问孔子,孔子难解释。   搔首独徘徊,此理终难得。   在这首诗里,梁启超表达了一个孩子天真的好奇心,勤于思考、敢于怀疑的精神,以及渐渐扩大的胸怀和对新的知识的渴求。这座凌云塔也曾带给他冥思遐想,让他对未来有了更多的向往。他还作过一副对联,表达他的心情:   凌云塔下凌云想,海阔天空,迢迢路长;   天竺国里天竺望,云蒸霞蔚,须臾妙相。   这副对联寄托了梁启超小小年纪就已树立的高远志向,凌云塔启发了他的“凌云”之想,但他清楚地知道,要实现“凌云”之想,脚下的路还很长。他已经作好了走出家乡、走出新会、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准备,一棵幼苗已经破土而出,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了。(选自《梁启超传》,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阅读背景】   《梁启超传》以梁启超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点带面、以人带史,重新评估了梁启超及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并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以梁启超为中心展示了晚清民国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彷徨及艰难求索的历程。   【相关评论】   晚清之季,国家衰弱。梁启超及其同志所代表的改良派,试图引进西方政治文明以救国拯民,一度开风气之新。然而随着戊戌变法的最终失败,改良主义路线被认定为“走不通”。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梁启超也被主流史观定义为失败的,甚至是反革命的改良主义路线之代表人物,其形象一度被脸谱化。但现在回头看,当年梁启超等辈之主张与作为,或许能给当下的时代以新的启示。——端木赐香   爱国歌四章   泱泱哉!吾中华。   最大洲中最大国,廿二行省为一家。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   可爱哉!吾国民。   可爱哉!吾国民。   芸芸哉!吾种族。   黄帝之胄尽神明,濅昌濅炽遍大陆。   纵横万里皆兄弟,一脉同胞古相属。   君不见,地球万国户口谁最多?四百兆众吾种族。   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   可爱哉!我国民。   可爱哉!我国民。   彬彬哉!吾文明。   五千余岁历史古,光焰相续何绳绳。   圣作贤述代继起,浸濯沈黑扬光晶。   君不见,朅来欧北天骄骤进化,宁容久扃吾文明。   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   可爱哉!我国民。   可爱哉!我国民。   轰轰哉!我英雄。   汉唐凿孔县西域,欧亚抟陆地天通。   每谈黄祸詟且栗,百年噩梦骇西戎。   君不见,博望定远芳踪已千古,时哉后起我英雄。   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   可爱哉!我国民。   可爱哉!我国民。   闻英寇云南俄寇伊犁感愤成作涕泪已消残腊尽,入春所得是惊心。   天倾已压将非梦,雅废夷侵不自今。   安息葡萄柯叶悴,夜郎蒟酱信音沈。   好风不度关山路,奈此中原万里阴。   (来源:字典通)   读陆放翁集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来源:字典通)   读陆放翁集   朝朝起作桐江钓,昔昔梦随辽海尘。   恨杀南朝道学盛,缚将奇士作诗人。      梁启超强国思想经典作品:少年中国说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候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头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于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拏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梁启超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渐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长成所以若是之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全、未成立也,非过去之谓,而未来之谓也。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时代也。幽、厉、桓、赧,则其老年时代也;高、文、景、武,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桓、灵,则其老年时代也。自余历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谓为一朝廷之老也则可,谓为一国之老也则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犹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   玛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国事被罪,逃窜异邦,乃创立一会,名曰“少年意大利”。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卒乃光复旧物,使意大利为欧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欧洲第一之老大国也,自罗马亡后,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殆所谓老而濒于死者矣。而得一玛志尼,且能举全国而少年之,况我中国之实为少年时代者耶?堂堂四百余州之国土,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岂遂无一玛志尼其人者!   龚自珍氏之集有诗一章,题曰《能令公少年行》。吾尝爱读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国民而自谓其国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国民而自知其国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西谚有之曰: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然则国之老少,又无定形,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吾见乎玛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令国老大也,吾为此惧。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欧西、日本人谓我为老大者何也?则以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几十年八股,非写几十年白折,非当几十年差,非捱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非唱几十年诺,非磕几十年头,非请几十年安,则必不能得一官,进一职。其内任卿贰以上、外任监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备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则耳聋,非手颤,则足跛,否则半身不遂也。彼其一身饮食、步履、视听、言语,尚且不能自了,须三四人在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责之以国事,是何异立无数木偶而使之治天下也。且彼辈者,自其少壮之时,既已不知亚细、欧罗为何处地方,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犹嫌其顽钝腐败之未臻其极,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脑髓已涸,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畀于其手。呜呼!老大帝国,诚哉其老大也!而彼辈者,积其数十年之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诺、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乃始得此红顶花翎之服色,中堂大人之名号,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毕生力量,以保持之。如彼乞儿,拾金一锭,虽轰雷盘旋其顶上,而两手犹紧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顾也,非所知也,非所闻也。于此而告之以亡国也,瓜分也,彼乌从而听之?乌从而信之?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既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两年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过了一世矣。若不得已,则割三头两省之土地奉申贺敬,以换我几个衙门;卖三几百万之人民作仆为奴,以赎我一条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难办?呜呼,今之所谓老后、老臣、老将、老吏者,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使走无常当医生,携催命符以祝寿。嗟乎痛哉!以此为国,是安得不老且死,且吾恐其未及岁而殇也。   梁启超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箠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岳武穆《满江红》词句也,作者自六岁时即口受记忆,至今喜诵之不衰。自今以往,弃“哀时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   作者附识。(一九○○年二月十日)(来源:网络资源)   梁启超的故事   (一)梁启超勤奋好学几次带病听佛学大师讲学   曾敏之   一代宗师梁启超平生经历可称传奇。以康梁致力于变法维新运动“公车上书”就已震动全国。失败后亡命日本,清王朝覆亡之后归国。从辛亥革命迄上世纪二十年代,他从政任高官,最后策动蔡锷云南起义以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篡国称帝,袁世凯羞愤而死。梁启超饱经政治沧桑,后来弃政从事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并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列名四大导师培育人才。考察他在文化文学方面的成就,也令人不胜钦佩。早年撰写的政论文章,以“笔端常带情感”开一代文风,被称为“新民体”,影响极大。   我们只要捧读他的《饮冰室文集》,就又看到在超过千万言的文集中,记载他丰富的学术著作,同时也记载他提倡的“小说界革命”,“诗歌界革命”,“史学革命”的卓越创见,业绩已著于青史了。   值得更受人景仰的是他晚年的讲学精神,贡献也很大,当年著名的大学邀请他讲学,他的著述中如《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在东南大学讲授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因病中辍未竟全书,只能以《先秦政治思想史》成书出版,令他感到遗憾。因为在他研究过程中,感悟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并寄望于来者阐发光大。有学者研究梁启超的人生观,认为他受儒学传统的影响,及他后来受佛学的影响,形成他的坚强信心,发挥于著述。   梁启超一生勤奋好学,就是到了晚年,健康已不好,仍然不忘学习。有一位佛学大师欧阳竟无,早年曾研究王船山之学,后改从佛,于南京主持“金陵刻经处”,创设法相大学,由他主讲大乘法相宗教之教理。梁启超慕名,竟然去听欧阳竟无的讲学,而且几次带病都去上课,在听课之后,他推崇欧阳竟无的讲授是真佛学,可见他不仅好学不倦,而且能以虚怀辨认学问,不固步自封,认为中国先哲之经典提的中庸之道,是比印度和欧洲高明的。   梁启超笔耕不辍,终于患病被迫停笔了。1929年由南京赴上海,入法国医院,经医师诊断确诊有心脏病,随后回天津,闭门养病,但因积劳过度,不治逝世。   梁启超走后,不论政治派别,不囿成见,对他盖棺论定的看法是,他早年虽有保皇党及反对过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错误,而于晚年都能超脱政治,以学术的光辉结束一生。他是擅长古典文学诗词的,他曾有一首读陆游《剑南集》的题诗,为文学界传颂不衰。诗是这样写的——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从诗也看到梁启超所以提倡“诗界革命”,是他不倦于探索,比别人特具创见的证明。   (来源:新民晚报)   (二)梁启超:激情文采光照后人   姚雅欣光明日报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史上开风气的维新运动领袖、国学大师、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十七载的短暂一生,为国事尽瘁奔劳,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因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住进清华园,深化着清华建校初期已结下的文化情缘。   梁启超最早接触清华,是在1914年11月来校作讲演,他的讲题为《君子》。这次演说对清华优良学风和校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以后,学校即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定为校训(亦称校箴)。   1925年秋,曹云祥敦请梁启超任国学研究院研究教授(通称“导师”)。9月8日,梁到院就职,住清华北院。   初秋移居清华园,国学院要求导师经常驻校研究,梁启超每星期除两天在城内理事外,其他时日都在清华。他积极谋划清华改制大学后的发展方向,把主要精力投入于编写讲义、授课、指导学生治学途径与研究方法,讲授儒家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并关注国际国内时势,著《欧洲战争史》为师生讲授。他尽可能谢绝一般性社会事务,专注清华的教学研究。1925年9月30日,他在《晨报》刊出《告访客启事》:“鄙人在清华学校每日上午皆有讲课,城内亲友乞勿以其时见访,致徒劳远涉,不克拱迓。又下午亦忙于著述,见访者如非有特别事故,请以坐谈十五分钟为度。诸乞原谅。”   元气淋漓的天性,使梁启超乐于接近青年关爱青年。无论直接受教于他的国学院学生,还是其他清华同学,许多人都心怀受业梁师的美好回忆。他习惯于在暑期将近时带学生到北海游学,邀名师讲学其间。在清华园每周六举办的师生同乐会上,梁启超全段背诵《桃花扇》,王国维背诵《两京赋》,国学大师的学术造诣和即兴表演令师生称羡。   梁启超任教清华时,其子思成、思永、思忠先后在高等科就读,老师、同学也通过他们接近大师,请其赐稿、题字或讲座。据社会学系教授陈达回忆,他初到清华教书时,兼任《清华学报》总编辑,通过班上学生梁思永向梁启超约稿:   “稿子来了,但出乎我意料之外。这篇文章是写《中国学术的地理分布》,只说了几天,就送来了。我一看,可了得,里面写了中国有史以来各学派的地理分布、各学派的内容和比较、各学派的代表人;这些人的下面(下一代)又有几人,其生卒年月、著作名称、地理分布,真是洋洋大观。这篇东西如果让我来写,起码得半年。梁启超写东西,材料都在脑子里,不用查书翻资料。他的书桌很大,四面都是抽屉,桌上砚台里的墨永远是不干的。”   梁实秋在清华读书时,从梁启超的学识风范中也领受颇深的教益。据梁文蔷在《我的父亲梁实秋》中回忆梁启超的演讲风度:   “梁启超上讲台时,开场白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又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又自负的话是很难听得到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父亲回忆说,梁先生情感丰富,记忆力强,用手一敲秃头便能背诵出一大段诗词;讲到动情处,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梁启超的激情和文采给父亲留下深刻印象,他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就是被这篇演讲所鼓动起来的。”   (三)梁启超轶事   梁启超十岁那年,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子里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一枝,遮掩在宽阔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教子甚严的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   筵席上,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暗示儿子一番。为活跃气氛,父亲便当众对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副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不知父亲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小启超听后恍然大悟,但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彩不已。   (来源:安丰塘畔的博客)   (四)梁启超笑傲王侯   梁启超(1873~1929),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和康有为共同领导了“戊戌变法。”   梁启超少有异才。他4岁开始认字,6岁读完了“五经”,9岁时能写出洋洋千言的好文章,11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举人,享有“神童”之誉。   10岁时,他跟着父亲去新会县城应“童子试。”父子俩暂住老相识李秀才家。其时李家庭院杏花盛开,煞是好看,小启超起个大早去摘花,被父亲看见。父亲喊他进屋里,他急忙把一束杏花藏在衣袖之中。父亲想教训他,便出了个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时,启超正坐在一块大镜子前面。他灵机一动,答道:“堂前明镜,大人明察秋毫。”和父亲坐在一起的李秀才,正打算出门。仆人来报说车子已经准备好了。李秀才对启超说:“孩子,我还有一联:推车出小巷。”梁启超用手摸摸脑袋,立刻对道:“策马入长安。”李秀才当即把他揽入怀里,口里不停地说:“果真神童!果真神童!”   后来,少年梁启超为维新运动四处奔走,曾路过武昌,特意去拜访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梁启超投的名帖署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拜。”   张之洞见后大为生气,心想:你小小少年,又是布衣平民,怎敢狂妄地同官位很高、年纪又大的一品总督称兄道弟?一定得戏辱他一顿,便出一上联让门子送到门外。梁启超一看,写的是:“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梁启超看罢,微笑着写出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张之洞看了,惊叹不已。知启超不是凡人,立即整装迎出大门。   梁启超博学多才,写了不少有关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法学、宗教方面的文章,后辑为《饮冰室合集》。他的学术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青少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来源:作文网)   (五)梁启超妙作咸鱼诗   梁启超九岁那年,他的祖父梁维清带着他乘坐木船,由水路经江门前往广州参加考试,这个还是梁启超第一次离开家乡。   当时满船的人都是准备应试的赶考的书生,大家坐在一起都是在讨论学问和夸耀才学的。一日在船上吃午饭,刚好吃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