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赤壁赋》字词整理及练习(6)

时间:2021-10-10 19:42:47 工作计划
《赤壁赋》字词整理及练习(6)

文章来自:爱师网

《赤壁赋》

一、虚词

1.而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关系)

②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③羽化而登仙(连词,表承接关系)

④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示承接关系)⑤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关系)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关系)⑦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关系)

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⑩而又何羡乎(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2.之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结构助词,的)②凌万顷之茫然(表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结构助词,的)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取独)

⑤哀吾生之须臾(结构助词,的)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⑦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⑧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⑨取之不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⑩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取独)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形容词词尾)②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形容词词尾)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反问,吗)④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⑤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表疑问,吧)

⑥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感叹,啊)⑦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文章来自:爱师网

《赤壁赋》

一、虚词

1.而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关系)

②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③羽化而登仙(连词,表承接关系)

④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示承接关系)⑤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关系)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关系)⑦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关系)

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⑩而又何羡乎(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2.之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结构助词,的)②凌万顷之茫然(表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结构助词,的)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取独)

⑤哀吾生之须臾(结构助词,的)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⑦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⑧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⑨取之不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⑩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取独)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形容词词尾)②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形容词词尾)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反问,吗)④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⑤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表疑问,吧)

⑥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感叹,啊)⑦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

文章来自:爱师网

《赤壁赋》

一、虚词

1.而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关系)

②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③羽化而登仙(连词,表承接关系)

④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示承接关系)⑤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关系)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关系)⑦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关系)

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⑩而又何羡乎(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2.之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结构助词,的)②凌万顷之茫然(表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结构助词,的)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取独)

⑤哀吾生之须臾(结构助词,的)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⑦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⑧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⑨取之不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⑩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取独)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形容词词尾)②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形容词词尾)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反问,吗)④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⑤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表疑问,吧)

⑥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感叹,啊)⑦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文章来自:爱师网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b如怨如慕(副词,像)

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

1.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

3.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4.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5.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6.客有吹洞萧者(定语后置)

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9.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

1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判断句)12.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判断句)

13.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15.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16.托遗响于悲风(状语后置)

文章来自:爱师网

四、阅读《赤壁赋》三、四段,完成1—7题。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缭绕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友麋鹿D.哀吾生之须臾

3.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5.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6.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7.填出下列各句的作者:

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_____。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__。

1.B2.C3.A(此句应译为“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4.C(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重新起用自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常。)

5.A(作者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情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6.C(不是“埋下伏笔”。)7.甲:曹操乙:孔子

《赤壁赋》语段阅读

1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诚然

B.酾酒临江酾:酒洒于地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端正

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这里指洞箫的余音

文章来自:爱师网

15.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寄蜉蝣于天地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①挟飞仙以遨游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D.①不知东方之既白②目遇之而成色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顺流而东也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B.固一世之雄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

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

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

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1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正襟危坐(危险)

C.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知不可乎骤得(突然)

D.举匏尊以相属(致意,引申为劝酒)方其破荆州(当)

1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愀然輮使之然也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慢慢而游

C.惟江上之清风句读之不知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不拘于时

文章来自:爱师网

1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侣鱼虾而友麋鹿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舞幽壑之潜蛟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8.下列各项对原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上文第一段抒写客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超脱、积极的人生观。

B.上文第二段表现了作者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变”和“不变”的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比较理性地对待生活。

C.上文第三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D.《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顺流而东也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抱明月而长终觉而起,起而归

B.渺沧海之一粟句读之不知

C.知不可乎骤得游于是乎始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善假于物也

8.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

C.游于赤壁之下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1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相缪(同“缭”,连结,盘绕)何为其然也(这样)

B.固一世之雄也(本来)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C.而卒莫消长也(终究)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经)

D.方其破荆州(当)杯盘狼籍(凌乱的样子)

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B.而今安在哉耳得之而为声

C.知不可乎骤得相与枕藉乎舟中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

文章来自:爱师网

14.下列各句特殊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此非曹孟德之诗乎B.客有吹洞箫者

C.游于赤壁之下D.而又何羡乎

15.下列对这几段文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深切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铺垫。

B.选文第二段中,作者借用江水、明月这些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C.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结尾“不知东方之既白”体现了作者“悟透而喜,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相与枕藉乎舟中”看似洒脱,实则暗示作者心中仍存有那挥之不去的烦闷心理。

14、B解析:B。酾:滤酒,此处指斟酒。

15.B解析:A。两个“于”都是介词,但①译为“在”,②译为“从”;B。两个“乎”都是介词,可译为“在”;C。①连词,表承接,可不译②动词,与“为”组合表示“认为”之意;D。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代词,指代“山间之明月”。

16.B解析:例句中的“日”与B选项中的“南”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分别表示“每日”和“向南”的含义;A.“东”名词活用作动词,表示“东行”之义;C.“舞”使动用法,使……起舞;D.“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17、D(例句与选项D都属于宾语前置)

18、D(“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不当)

12.C.曾,竟、简直13.A.都为取独B表转折/表承接C助词不译/在D被/在

14.D都是宾前A判断句B定语后置句C状语后置句15.D两句不可割裂开来理解。两句合在一起均体现了作者“悟透而喜,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