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1-10-01 00:00:00 工作总结
建议,是个人或团体,对某件事情未来要如何的操作,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范文112为大家带来的“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建议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建议

  自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各地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贫困群众得到真正实惠。对于贫困村贫困家庭的有效消除贫困,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以下问题直接阻碍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有效开展。

  (1)职责定位不明。根据正确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责任定位,加强基层党组织,推进正确扶贫,为民办服务,提高管理水平。据了解,一些地方乡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根本没有区分和定义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由于驻村第一书记的审查受到乡镇党委政府的管理,一部分应由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完成的事务性工作,一起承担,真正沉入农村,投入正确扶贫的能源大量分散弱化。

  (2)能力素质不高。对第一书记的派遣条件有明确的规定,但各具体派遣公司对派遣第一书记的重视度不够,在学历、年龄、性别、基础工作经验能力等方面要求不严格。一些第一书记缺乏基础工作经验,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差,不熟悉农村工作,大众工作困难。驻村工作的发挥不明显。

  (3)人员到位不齐。按照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组建要求,每个贫困村均配置了由对口联系领导、帮扶单位、农技员、第一书记构成的驻村工作队。然而,对于部分联系领导、帮扶单位和驻村农技员真正到对口贫困村主动衔接工作时间少之有少,形同虚设;其次多数下派的第一书记工作方法单一,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加上少部分贫困户主观脱贫意愿不强,非贫困户的心理失衡、村两委关系不和等问题,更是加重了第一书记唱独角戏跑全场、疲于应付问题现象时有发生。

  (4)保障激励不足。按有关文件要求,虽然第一书记驻村期间按照差旅费伙食补助费标准。

予适当生活补助,但由于贫困村地理位置不同,工作条件差异较大。有的贫困村地处偏远,工作区域较大,工作条件艰苦,所以工作开支相应增多,而采用统一的经费保障标准,使部分第一书记经费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综合所述,为有效解决精准扶贫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存在问题并发挥积极作用,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是精准选派,派好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认真统筹各个层级、各个方面人才资源,严把第一书记选派关,原则上选派具有一定基层工作能力、热心农村工作、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较强的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明确工作标准,建全“能进能出”机制,对不能干事、干不成事、群众不欢迎、工作无动力的驻村第一书记及时召回。

二是强化责任,明确第一书记的职能职责。进一步明确驻村第一书记主要职责,对于村两委和乡镇不能将与精准扶贫无关的其他日常事务强加于第一书记,对派出帮扶单位工作严格实行全脱产,明确摆正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绝对位置,让第一书记在不同帮扶主体中起好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于工作考核应多注重在工作实绩方面,减少各种重复性表格填报和资料收集,统筹精简开会时间,真正让第一书记有更多时间深入基层开展扶贫。

三是加强宣传,做好第一书记能力培训。采取集中与分类培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第一书记的培训力度,重点就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扶贫支农政策、先进典型案例等内容进行集中综合培训;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或新进的第一书记分类开展提升基层工作与联系群众工作的能力培训,对缺乏集体经济发展意识、基层党建管理经验的第一书记进行分级分类培训。村支两委可借助第一书记在资金、项目、管理及技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提供有效场地或平台,加强对贫困群众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教育培训,切实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四是压实责任,加强驻村工作队人员监管。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检方式进行有效监督,对驻村工作队的考核应避免简单化、形式化,更加注重从驻村时间、集体经济发展、群众评价、第一书记评价、扶贫实效等方面进行。坚决防止第一书记唱“独角戏”、驻村工作队“搞回避”现象发生,切实发挥驻村工作生力军作用。

五是强化保障,健全第一书记激励保障机制。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第一书记选拔任用、表彰激励工作机制,将第一书记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任用、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在同等条件下,对表现优秀的第一书记在晋职晋级、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提拔使用上优先考虑;其次是加大第一书记经费保障力度。对确因扶贫工作需要但政策中又没有包括而产生的额外支出经费应给予合理考虑,提高第一书记积极性。再次是要常态性开展组织关怀,通过定期培训、交心谈心、树立典型等方式,第一时间掌握第一书记思想动态,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问题,切实增强第一书记组织归属感、获得感。

“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建议

实施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创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市委、市政府对此出台了相关政策,并进行了具体安排.近日,荆门市委党校50期县干班精准扶贫调研组对马河等地进行了调研,看到各驻村工作组深入贫困村工作细致,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一、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扶贫对象确立不够精准

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包括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体两类.贫困区域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依据贫困程度和贫困发生率来确定,一般分片区、县(重点县和片区县)、乡(省定重点老区乡镇和插花贫困乡镇)、村等四个层次,其确定相对容易.贫困群体则由基层根据扶贫标准来确定,而扶贫标准往往用上年度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来衡定.这样就会产生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地方为了争取更多资源,存在夸大和多报情况,造成国家扶贫资金流失或浪费;二是现阶段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和不可测性,贫困群体识别显得十分困难;三是致贫或脱贫是个动态过程,而我们信息及管理机制相对滞后,造成该纳入的未纳入,该摘帽的未摘帽;四是部分好逸恶劳、赌博酗酒者、因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致生活无着者被纳入扶贫对象,从而带来价值导向错误,一部分勤劳者或尽孝者会降低热情,产生攀比和坐等要的心理.

(二)对贫困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发动不足

由于贫困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加之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一些扶贫组往往自视高人一等,认为贫困人群没有文化和眼界,与他们沟通费时费力,没什么意义,故而什么都喜欢大包大揽,大到扶贫规划,小到具体项目建设,不征求群众意见,排斥群众参与,以致要么群众意见不统一,看不到发展前景,不愿配合,要么脱离实际,产生不了效果,降低了群众热情.

(三)对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扶贫工作动员不够

忽视了对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动员,也缺乏制定相应便利政策,对社会资源发挥利用不够.有也只是一些小、散、慈善性的钱物捐助,对项目的参与不足,由社会组织和企业主导的项目开发寥寥无几.

(四)一些项目规划过于空泛,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导致难以进一步推进

在调研中发现,各驻村工作组针对当地实际做了大量调研,并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发展产业和项目.如马河镇钱河村,针对当地山多田少、经济条件差的实际,制了全村整体发展项目规划.其中,三养(山上养鸡、山坡养羊、山下养猪)三种(种桃树、蔬菜、大棚养菇、)打造钱河湿地旅游区非常符合当地实际,也具有相当前景.一些项目已开始实施,但有些项目由于过于空泛,缺乏分析评估、前景利润分析,缺乏具体操作方向和路径,在具体实施中无从下手.一些规划项目对具体操作中的问题缺乏考虑,致使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如,建立生产基地或生态园地、养殖基地等需要流转土地,但山村本就农地不足,很多已被纳入国家农田保护范围,存在政策冲突,手续批不下来;现在农村中青年劳力大都出门打工,缺乏有效劳力.有些农业种植项目季节性强,收采季节需大量劳力,但一时征集不到相应的劳务人员,即使出高价也不济事.比如茶场采摘春茶,时间很短,如不及时采摘,就会变老,成为废品.由于打工相对收入高,难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季节性用工对一些种植、养殖产业公司来说,是一个制约发展的瓶颈.

(五)短期项目多,缺乏扶贫长效机制

由于贫困村多处于偏远山区,土地及其相关资源有限,信息不对等、技术不到位,运输成本高,扶贫项目中多以种植养植为主,小而散,这类项目短期效应尚可,短时间内就可看到牛羊满坡、瓜果蔬菜遍地,但由于市场行情波动大,这年度的兴旺不一定能持续到下一年度.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能人大户的引领作用,单打独干难以发展一体化产业项目,缺乏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六)注重输血,缺乏造血机制建设

一些工作队争取各项资金后,偏重于投入村委会办公场所、道路、饮水等显性的硬件建设上面,忽视了整体机制建设.对贫困户的扶持依然停留在一般的如春节"送温暖"的形式上,忽视对贫困户的持续关注和能力开发建设.输血不造血,只能解一时之困,贫困户一夜间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这种做法对脱贫是不可持续的,助长了贫困户"等、靠、要"的懒惰心理,不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七)扶贫不扶志,对贫困户没有进行脱贫思想引导,未能使其树立自立的志向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帮扶人员忽视思想引导,不愿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不愿进行细致的调研帮其梳理发展策略.由于农村经济收入不高,不须过多资金即可得到很大改善,而帮扶人员相对富裕,所以为求简单,大都是直接给钱走人.一些贫困户长期企盼工作队送温暖,相互攀比谁的帮扶者官最大、谁送的最多.所送的经费物质不是用于发展生产,而是用于生活开销.有则一顿充,明日敲米桶.甚至连送去的种羊、种猪、种子等发展用物资也坐吃山空.

二、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对贫困对象加强正确价值引导

一是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以对象的精准来凸现扶贫的真正意义.可考虑开发扶贫专用软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管用的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信息联网和动态管理机制.要把那些希望靠扶贫资金均沾的富裕家庭剔出来;要把那些因懒致贫的对象剔出来;要把那些因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致生活无着落的对象剔出来.让大家真正明白,扶贫是助推脱贫的助推器,而不是天上掉馅饼.二是对扶贫对象自力精神的培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加强培育贫困户自立精神,通过自己奋斗真正阻断穷根.

(二)细化、实化项目方案,使其真正落地生根

对一些符合本地发展实际,又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要加强论证,在带动就业、产品销路、市场前景等方面都要有翔实数据分析.同时,对具体实施的程序路径也要有详尽的设计.比如,括资金来源,原料种子的品质、等级、产地,项目开发过程中土地的流转征用、补偿和利益的分配等.

(三)加强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的机制建设

社会组织及企业在资源、资金、信息、专业技术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党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所不及的地方.要加强社会组织及企业参与持贫工作的机制建设,制定政策,为社会力量、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创造便利条件,对企业可进行税收减免政策、项目冠名权等等.

(四)建立扶贫智库或专业咨询团队

县(市、区)可以网络本地区专业技术人才,或与专业公司合作建立扶贫项目智库和专业咨询团队,针对不同项目聘请不同专业团队进行咨询指导,保证其科学性、可行性,避免决策失误造成国家、集体、个人资金损失,影响扶贫工作的实际效果.

(五)考核重点要以阻断致贫、推进可持续性发展为着力点

考核是督促和检验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考核指标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对一些短期的、显性的工作考核指数权重应减轻,比如,资金争取、道路水渠硬件建设等方面,由于强势行政部门往往拥有更多资源,而弱势行政部门却苦于无门,导致了不平衡、不公平的因素.要重点考核扶贫工作是否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能否建立起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等入手,避免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真正实现精准脱贫致富.

“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促使驻村第一书记更好发挥作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职责定位“把握难”、能力素质“匹配难”、村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关系“协调难”以及村民预期“满足满”等问题,提出了地方政府应明确第一书记职责定位、实现精准选派、做到“志智”双扶等建议。

  中国国情国力

  2017(000)012

  2

  驻村第一书记;四难;贫困地区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到最关键阶段。驻村第一书记作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关键人物,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担负着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也代表着党和政府在贫困地区的形象,其作用发挥直接影响到当地脱贫攻坚的成效。

  作用发挥存在“四难”

  1.职责定位“把握难”

  2015年4月中组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了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并且要求第一书记从派驻村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在当前情况下,贫困地区最主要的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是贫困问题,第一书记的重心工作也应围绕如何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问题来开展。然而在实践中,不少贫困地区将第一书记的职责定位为“宣传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协助制定落实扶贫规划,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及村庄整治”等,这些职责几乎涵盖了村两委的主要工作内容,时间一长,不少第一书记都迷失在日常村级事务管理中,而忽略了去解决突出的贫困问题。因职责定位的难以把握性,导致不少第一书记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抓住重点、解决突出问题,脱贫攻坚的效果不明显。

  2.能力、素质“匹配难”

  《通知》对派驻的第一书记有基本条件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有较强工作能力,敢于担当,开拓创新意识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作风扎实,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第一书记都能符合上述要求,很多干部自从被选派当第一书记后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表现出领导干部优良的工作作风、政治素质和责任担当。但是在这些素质和能力之外,一些第一书记自身能力素质难以匹配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如在产业扶贫方面,如何选准产业、壮大产业、分析市场供求关系、产品推广与销售等问题需要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在金融扶贫方面,如何引导商业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农村脱贫、如何利用银行信贷政策帮助农民信用贷款、如何选择保险产品规避农业风险等需要相关的金融知识;在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和就业扶贫等方面同样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脱贫攻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第一书记的能力和要求是全方位的。

  3.“双书记”关系“协调难”

  《通知》要求第一书记要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依据《通知》不难发现,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两者之间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由第一书记带领村支部书记开展工作,他们之间是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和内外结合的关系,共同肩负起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实践中,因为第一书记在争取项目资金、上级政策以及外部关系资源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导致村支部书记对第一书记形成一种依赖,如果这种依赖关系长期得不到扭转,在农村会形成一种“大事找第一书记,小事找村支部书记”的局面。而两者的权力博弈如果不是朝着一个方向用力,就很有可能影响脱贫攻坚的效果。

  4.村民预期“满足难”

  《通知》要求,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是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但在村民眼里,第一书记是代表上级政府派驻到村里的,有事就要找第一书记,尤其是在解决村庄水、路、电及村庄发展规划等重大村级事务方面,村民对第一书记的预期非常高。调研中发现,能够满足村民大部分预期的第一书记只占少数,更多的第一书记由于自身能力及背后帮扶单位等原因只能满足村民部分要求,若“万能”的预期和“部分”的要求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第一书记在村民心目中的威望,也会影响第一书记顺利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更好发挥作用的建议

  1.明确职责定位,做到有的放矢

  地方政府应根据贫困地区普遍贫困这一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来明确第一书记的职责,即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和提升治理水平四项职责中重点突出精准扶贫工作,让第一书记从调节村民纠纷等日常的村级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心思放在脱贫攻坚工作上。同时也要相应地调整对第一书记的考核评估指标,应根据当地的村情以围绕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农民收入、发展产业及带动就业等指标从纵向的角度来考核,切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2.把好选派关,加强岗前培训,做到精准选派

  一方面,组织部门要把好第一书记选派关,要选派政治素质过硬、热爱农村工作,同时又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不怕吃苦的干部到贫困地区工作;另一方面,针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第一书记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其加大培训力度。如采取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重视对精准扶贫政策、扶贫支农政策和先进典型案例等综合培训;另一方面,对缺乏经济、金融、法律和政治知识等的第一书记开展分类的专业技能培训,满足脱贫攻坚工作中各方面的职能需求。同时还要注重针对不同村情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如贵州的经验是“科技干部配产业村、经济干部配贫困村、政法干部配乱村、党政干部配难村和退休干部回原村”。

  3.理顺关系,做到“双核驱动”

  第一书记驻村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一名优秀的“当家人(班长)”,即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而村党支部书记则要借助驻村“第一书记”的指导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村党支部书记应出面做“当家人”,驻村“第一书记”则应充当好参谋和掌舵人的角色,从而实现“双核驱动”,共同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4.转变观念,做到“志智”双扶

  地方政府应通过舆论宣传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对第一书记和解决贫困问题形成正确的看法,转变思想观念。要让他们意识到解决贫困问题不是第一书记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动员贫困群众在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的共同带领下,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存在脱贫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一方面,第一书记要想方设法,创新工作方式帮助贫困群众更新观念,激励他们自我脱贫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第一书记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做到“志智”双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