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学习考察报告

时间:2021-10-01 00:00:00 述职报告
做好对外宣传。各级团组织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意义和目的介绍基地开展的相关业务,加强自身建设。范文112为大家带来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学习考察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学习考察报告

  11月13日至17日,单位组织我们到**、成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和村民规范建房,几天的考察学习让我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新更深入的了解。

  走进先进示范基地,一股农业新村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海兰村的科学规划和产业发展,九凤村的九凤瑶池景点和垃圾分类处理新办法,南新村的规范建房和菜地建设、安能村的苗木产业发展…每到一处,统一规划建设的村民住宅、干净宽敞的村庄大道、美如风景画的村庄都让我们眼前一亮,无不展示新农村建设的风采。我认为这些示范基地都有以下共性:一是机制好,村名建房依山依势而建,错落有致,没有刻意排列但却自然、整齐、舒服;二是村落整洁规范,每处房前屋后清洁卫生,无乱堆乱放,无杂物;三是公共区域绿化好,村落的公共区域绿化整洁,虽没有统一的苗木,但是有花、有草、有树、有菜,因房而异,因地而异;四是污水排放好,各村居污水分散处理排放,房屋集中但污水分散处理,不集中排放,地表不见污水横流;五是垃圾分类处理好,路边不见垃圾池,每户都放置小桶,分类减量处理。

  通过参观考察活动,我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给农村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前景有了直观的了解,我在白水镇担任新农村建设组组长,受到启发,我对白水镇西长片区的新农村建设有以下设想:

  一、 明确定位,高标准做好规划

  为建设美丽、低碳、环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服务业、旅游业深化发展的要求,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拟计划用5至8年的时间打造出100个“中国农业公园“,近年来,白水镇党委政府以建设全省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强镇为目标,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能人参与”相结合的模式,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互动融合,将西长片区的建设定位为农业公园,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

  搞好园区用地系统规划,让园区规划既有科学合理的产业融献布局,又有完善的功能分区,更有园区发展的明确目标设计,还有园区规划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二、培育企业,增强农业发展动力

  西长片区先后引进湖南菁果、固佳农业、蓝莓采摘、华劲玫瑰、湘产园等10家特色农业公司,还有百年小吃品牌马复胜生产基地,现各家公司都已分别进入运营、建设阶段,企业发展初具规模与成效。引进的以公司+农户形式发展的富硒米业,投资2千余万元,完成了5000亩水稻生产基地合同,设备并注册了农耕富硒商标,要加大对其培育力度,使其形成完整的生产、加工、营销的一条龙状态。引进的湖南固佳农林果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百果园水果产业基地,流转田地200亩、山地800亩,要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水果种植采摘、观光休闲及商贸服务于一体的农业果园生态种植基地。

  在之后招商引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西长片区整体发展规划,大力引进有实力的规模企业,继续引进拓展训练、露天温泉、水上乐园及儿童游乐场等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形成更鲜明的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推动西长片区的发展。

  三、强化服务,注入发展新活力

  引入儿童教育娱乐为主的游乐业,打造服务优质、物美价廉的餐饮市场,打造青年旅社、风情名宿、露营场地,引入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退伍老兵创业、企业员工拓展培训的军事基地,引入健康、绿化、高端的养老基地。另外聘请有实力运营、策划传媒公司,根据园区产业发展需要,办好有固定时间、场地,每年坚持,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园区产业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并且全方位,立体或策划宣传白水园区的发展现状和远景蓝图。提高园区社会知名度和市场人气吸引力。

  四、挖掘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

  西长片区内有始建于1720年,长43米、宽7.3米,高7.2纯天然巨石建成匠心独具的张公桥,有距今100余年历史,古色古香的闵家祠堂,还有旧址保持完好的督粮水府庙和始建于1506年,抗战期间毁坏又于2013年重建的玉林寺。还有落马桥,太子岭,杨奈子墓,楚侍卫墓,忠孝祠,密岩山,运来山等多处附着神话传说,传颂中华文化的历史古迹。我们要对古迹保护制定方案,明确措施,特别是要对张公桥形成了开发性保护的初步方案。

  五、具体行动

  一是做好规划,特别是水、电、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的基础规划;二是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西长片区引水问题,西长片区土地利用率高、用水量大、生产缺水严重,需要从白水江建两级提水机埠,引水进入西长。在各景点之间建立一条统一规格标准、统一绿化亮化、统一彩色沥青、统一标识标牌的连接骑步道,骑步道全长约20公里,宽3米,专供游人使用。三是开展西长片区“美丽菜园”、“美丽庭院”评比活动,搞好家禽圈养,管理杂物堆放,完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四是加大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宣传力度,通过进村入户、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极大宣传力度,号召群众一起参与,在政府的引导下,让群众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学习考察报告

  为扎实推进我市农业农村“三增一创”工程,切实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按照市委安排,9月中下旬,我们组织各县区委、政府分管领导、农工部长,以及部分乡镇负责同志赴浙江省安吉县考察学习,听取和调研了安吉县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现场参观了安吉县递铺镇横山坞村、皈山乡洛四房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特点---村美、民富、人和

  安吉地处浙北山区,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辖10镇5乡1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87个行政村,农村人口36万。2009年生产总值155亿元,财政收入1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36元。2008年初,安吉县正式实施以“村村美丽、处处和谐、家家创业、人人幸福”为核心主题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取得明显成效。其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三个“美”:

  第一:自然美。安吉地域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质资源和一流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

  达到73%和75%,被称之为气净、水净、土净、音净的“四净”之土。他们以生态为背景,建设山水村、田园村、文化村和古村,形成了高山、奇树、天湖、竹海、瀑布、龙潭、溶洞等奇景,一村一韵、一村一景,可憩可游、宜商宜居。连绵不绝的竹海,漫山遍野的树林,清澈的溪流,古朴的民居,村在林中,林在村中,全县就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第二:富足美。安吉被誉为“中国竹乡” 和“中国白茶之乡”。 他们依托108万亩竹林和10多万亩白茶,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竹制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实现了家家创业,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中国椅业之乡”和“中国竹地板之都”。同时,积极发展现代乡村特色工业,培育了30个工业经济强村和一批高规格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森林食品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块状集结的乡村工业集群。实行休闲产业化组团竞争,建成500多家集吃、住、游、购、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农家乐”。农民富足,生活水平不比城里人差。我们考察的递铺镇横山坞村,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41元,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皈山乡洛四房村2009年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人均集体可支配资金达321元。

  第三:和谐美。自2001年开始,安吉就率先在浙江开展了以改路、改厕、改水、改房、改线和美化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五改一化”工程,全县所有行政村的中心村和1000多个自然村完成了村庄环境整治,走在浙江前列。全县15个乡镇都建成了垃圾中转站,形成了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里统一处理的收运网络,并设计建设了生态湿地处理、生物膜处理等各种类型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全县90%

  以上的集镇和120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同时,县上大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和无缝化的社保机制建设,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巩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率先建成一批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农村低保应保尽保,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农村处处和谐。

  做法---规划、整治、管理

  做法一:高起点规划。为了描绘“中国美丽乡村”蓝图,安吉

  县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每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注重规划编制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在县级层面,编制了县域总体规划、县域分区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县城控规覆盖率达到95%;在乡镇层面,编制了所有乡镇总体规划和部分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开展了城市设计与小城镇风貌定位研究;在村级层面,编制了所有行政村的村庄规划。在此基础上,特别编制了生态县、乡、村生态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方案,县乡村三级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村镇建设规划体系。

  做法二:高标准整治。安吉坚持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在全县深入实施以“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为主要内容的“两双”工程,从点到线再到面梯度推进,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一是注重抓点。2006年以前因地制宜推进一般村、自然村环境整治,集中培育若干个精品村庄,形成一批典型示范点。二是分区成线。2006年以后逐步分层推开、集聚规模效应,将重点转向“两路”(04、11省道沿线)、

  “两景区”(天荒坪大竹海景区、环灵峰山景区)、“两乡镇”(西南部生态环境较好的乡镇),形成一批村庄环境整治景观带和精品集群。三是“三沿”整治。2007年全面开展沿路、沿线、沿(景)区整治,集中解决工业污染、违章建筑、生话垃圾等突出问题;在山区、半心区和平原地区开展“五整治一提高”工程试点,把村庄环境整治外延拓展到农村生产生活的主要领域。

  做法三:高品牌创建。安吉县坚持把示范村创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在示范类属上,全县已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2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省市全面小康示范村44个,市县级生态村108个,累计命名精品村60个,重点村29个,特色村2个;在示范区域上,示范村创建涉及到全县绝大部分乡镇,呈现山区、半山区和平原梯队分布的良好态势;在示范特色上,注重品牌村建设,注重特色文化挖掘,注重新区建设与老村庄改造相结合,注重生态经济发展和清洁能源利用。

  做法四:高水平管理。制定了加强村庄环境建设长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大部分完成整治任务的村都建立了日常保洁、绿化养护、动态督查和违规问责等办法,做到建设一个、巩固一个。构建了县、乡镇、村三级考核监督体系,由相关部门统一考核。实行财政以奖代补的激励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1.2亿元对“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考核评定的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以及乡镇分别奖励,切实调动了各级积极性。

  启示---实际、创新、聚力

  启示一:因地制宜是生命力。安吉各村条件不尽相同,自然差

  异较大。他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强迫命令,不办形象工程,不一味追求大拆大建出新出彩,尽量不破坏原生态资源,注重融入现代文明气息,尊重农民意愿,因村制宜、量力而行,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启示我们,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才能行得通,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启示二:整体联动是合力。努力把部门相关资源整合集聚到“两双”工程实施上,凝聚最大化的推进合力,是安吉县的一个重要做法。他们把“两双”工程与生态村创建、乡村康庄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绿化示范村创建、农田整理及宅基地复垦等工作相结合,加大“跑部进厅”的力度,主动争取上级部门在资金、项目、政策、信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实现了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一张图、条块一盘棋”。因此,整合项目资金资源,整体联动,才能形成工作合力。

  启示三:创新机制是动力。安吉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创新筹资办法,除突出政府主导投入外,积极探索村企合建、市场运作、民间参与、以奖代补、出资投劳并举等模式,以有效缓解资金制约压力,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同时,他们创新管理思路,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推动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有效破解了长效管理难题;创新运作模式,实行项目申报核准制,突出投入重点,保证整治实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给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启示四:创造品牌是引力。安吉县突出“中国美丽乡村”品牌,以此引领和推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陆续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

  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他们的经验启示,品牌有强大的凝聚力。

  启示五:生态环境是魅力。安吉的优势是山水,潜力也是山水。巧打“生态牌”,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安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思路。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安吉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业,实现由过去“卖山头、卖山货”向“卖生态、卖环境”的转变,成为了上海、杭州的后花园。因此,生态环境既体现了魅力,又形成了产业拉动力。

  启示六:乡土文化是活力。安吉县是个移民县,有着多元移民文化特征。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他们强调对每个村庄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在规划建设中予以明确或渗透,并编印了村庄民居建筑通用图集,避免“千村一面”。如对郎村的畲族文化、迂迢村的昌硕文化、尚书垓村的尚书文化、吟诗村的农耕文化和洛泗村的蚕桑文化等,都尽量通过个性化手法予以展示,使乡村旅游体现很强的竞争力。

  建议---借鉴、推进、提升

  建议一:发展特色产业,扩大就业创业。发展特色产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产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篇大文章。安吉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做足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文章,引导支持有条件的群众积极创业,并大力发展竹椅制作业、白茶深加工业、三产服务业,就地就近转移农民就业,增加务工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我们的三倍多。我市各县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遵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

  思路,走产品差异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畜、粮、果、菜等主导产业,深化主导产业下的加工贸易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经济,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建议二:持续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加强环境整治。安吉县很重视生态创建工作,把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我市要以创建生态示范市为目标,注重农村绿化美化工作,按照“村庄披绿、沿路造绿、庭院添绿”的要求,持续推进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生态家园创建活动,让农村绿起来、美起来,实现到处有绿,四季长青。同时,要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经常组织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卫生村、镇的标准要求,对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村庄院落、公路道旁、河流水系等的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整治,确定垃圾集中填埋点,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达到绿化、净化、美化的效果。

  建议三:打造星级管理品牌,建设“最美乡村”。 2008年以来,我市紧密结合宝鸡实际,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大胆实践,统筹推进,探索出以星级管理为载体,以举措到户、项目到村、乡村在线“三大工程”和县乡村争先进位、三带三进三促“两项活动”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和省市领导的普遍认同,成为宝鸡农村工作的特色品牌和靓丽名片。如果今年顺利完成晋星创建计划,预计全市五星、四星村累计可望达到131个和376个,建成三星、二星、一星村1222个,全面消除无星村。下一步的重点,就是要把这一整套办法持续推进下去,形成机制,形成品牌。要进一步加大星级创建的宣传力度,以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为目标,打造一批星级

  县、星级镇、星级村品牌,让星级管理的思路、办法和理念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形成宝鸡新农村建设的主打品牌。

  建议四:创新民居建设模式,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安吉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够充分尊重并体现多元移民文化特征,形成了一批建筑风格迥异、环境优美、乡土氛围浓郁的特色村。同时,在村庄规划中注重自然美,不追求固定模式,杜绝大拆大建、填塘砍林,强调从细节入手,合理布局,形成了因山就势、蜿蜒布局、曲径通幽、梯层建设、独具魅力的村庄环境和山地人居。我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挖掘、策划、包装、彰显西秦文化特色,推出特色村、精品村建设,充分体现文化符号和元素特征,形成别具一格的农村文化特色。要充分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等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从细节入手,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区别对待,结合实际创新村庄民居的户型设计,合理选择建设模式,杜绝大拆大建,追求微观改造,实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双赢,形成具有关中特色的新型农村建筑群,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内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科学制定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纲要,根据自治区有关领导的安排,由自治区党委农办副主任代宁祥同志带队,有自治区有关地州党委农办主任参加的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组一行6人,于4月中下旬赴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省,对五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考察的五个省代表了不同层次经济发展水平,考察的内容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有经济发展内容,又有社会发展内容,既有各省的面上部署,又有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做法,既有经济发达地方的典型经验,也有经济欠发达地方的推动措施。总体看,五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安排部署力度大,组织措施有力,已经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尽管学习考察时间短,但大家开阔了眼界,交流了经验,加强了相互了解,普遍感到收获很大。五个省的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五省的基本情况

  四川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总人口8750万人,农业人口6700万人,耕地面积5856.6万亩,人均耕地仅0.67亩。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38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2%,农业增加值达到149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5.6%,农民人均纯收入2803元。四川省也是一个畜牧业大省,全年仅肉猪出栏就达8764万头,肉类总产量949万吨,畜牧业产值11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49个民族成份,总人口3900多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8%,农村人口3225万人,人均耕地0.67亩。全省88个县市有50个是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26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65万人。全省生产总值19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7元。

  湖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全省国土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700万人,农村人口4241万人,人均占有耕地略高于四川、贵州省。,全省生产总值为6474亿元,农业增加值125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6.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8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湖南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66元。

  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00万人,农村人口3700万人。这几年江西省整体经济实力迅速上升,,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人均生产总值为9439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换算,已突破1000美元大关。财政总收入426亿元,“十五”年均递增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6元,比上年增收313元。

  福建省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全省3535万人,陆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56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621元,财政总收入7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

  二、五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点,全力推动。

  一是抓好安排部署。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五个省迅速行动,在春节前后相继召开省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新农村建设,都以省委一号文件下发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提出了“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创建好班子”的具体工作目标。湖南省结合小康村建设,提出按照“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四川、湖南、贵州、江西省成立了由省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市县也都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江西省的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还有单独的编制和工作经费。三是加快制定规划。各省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放在“十一五”,同时谋划“十一五”后十年。湖南省在抓好总体规划纲要编制的同时,已先期制定并实施了《村庄布点规划设计导则》和《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导则》,计划今年完成90%的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完成15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江西省把规划的重点放到村镇,同时,还相应制定2-3个不同行业的分项规划,确保规划任务落实到有关部门。江西省赣州市坚持规划先行,从秋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突出村庄规划这个重点,目前,完成了264个圩镇总体规划、1046个行政村共计16794个村庄规划的编制。贵州、福建省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也基本形成,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已启动。四是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各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舆论宣传工作,各类新闻媒体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内容,突出加以报道。湖南省在总结长沙县黄兴镇鹿芝岭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言歌》,在农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四川省从4月上旬开始,组织38个部门的厅处级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宣讲团,深入各市县进行新农村建设宣传。五是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各省都明确把投资的重点由以城市为主转向农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突出强调确保落实中央提出的“三个高于”的投入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入。贵州省今年财政支农资金比增加3.786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和扶贫开发。湖南省今年安排省级财政支农资金47.76亿元,比增长30%,增幅大大超过往年。

  (二)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到中心位置。

  各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促进生产发展放到了首位,核心是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川省提出“十一五”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以上,江西省提出每年农民增收300元以上,湖南省提出到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的目标。各省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在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和推广、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四川省今年开始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畜牧增收科技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把科技贯穿于农业结构调整全过程。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各省普遍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湖南省重点是抓好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突出培育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烟草等五大产业链。福建省的临海蓝色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和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江西赣南的百万亩脐橙生产基地都在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四川省提出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要达到55%以上,力争用3-5年时间把全省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猪肉加工出口基地。二是推动发展龙头企业集群。目前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1002亿元,下一步重点是推动龙头企业集群试点示范,完善形式多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湖南省提出在全省166个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413亿元基础上,继续着力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力争“十一五”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30个10亿元以上、100个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福建省从今年开始实施产业化“百龙千亿”工程,将集中力量从更高层面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三是在更大范围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创收。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状况,各省普遍重视抓好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工作,这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四川省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达到1637万人,其中省外务工814万人,劳务收入达到722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081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为继续扩大劳务创收规模,“十一五”四川省将着力实施品牌劳务工程,推动“川妹子”、“川建工”、“川厨师”等品牌劳务的发展,并逐步向高端劳务市场和海外劳务市场延伸。贵州省有40%以上的县,当年农民工务工收入超过全县财政收入,“十一五”贵州省将继续把劳务创收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推动,每年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达7500万元,计划五年完成1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带动全省5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四是继续扩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近几年,五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非常迅猛,成为农民联结大市场、实现稳定增收的重要组织形式。四川省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3万个,有会员278万人,间接带动了近800万农民,“十一五”末,四川省经济合作组织将突破2万个。湖南省把发展专业合作经济合作组织纳入“十一五”规划扶持发展,今年将确定1000个进行重点培育,以示范促发展,力争到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万个以上,全省30%以上的农户将成为合作组织会员。江西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建设新经济组织放到突出位置来抓,一年时间新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314家,经济组织体系已经覆盖全市60%以上的农户。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开展试点,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是各省推动新农村建设普遍采取的做法。江西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从9月启动以来,按照“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整体推进的要求,大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对示范乡、示范村在投入上适当倾斜,在领导力量上重点加强,在建设模式上大胆创新,在工作进程上适度超前,示范推动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一套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摸索出了在经济欠发达地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今年江西省确定了6200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安排试点专项资金6.7亿元,重点是推广赣州经验。湖南省在总结多年来抓小康示范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开始启动“千村示范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抓好10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示范村实行党政领导办点示范和部门挂点制度,通过抓点带面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将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10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每个村每年补助资金20万元。福建省已经启动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即对100个行政村全面加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建成新农村示范村,对1000个行政村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仅厦门市今年安排给试点村的补助经费就达5000万元。

  (四)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着力改变农村面貌。

  湖南省提出用五年左右时间,完成20%建制村的村容村貌治理任务,重点是开展村庄“三清五改”活动,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路、改水、改厕、改栏,改灶,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突出解决农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整治农村生态环境。福建省提出以村容村貌整治和环境卫生整治为着力点,切实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免费向农民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推动自然村整合,大力改造“城中村”、“空心村”,优化村庄布局,全面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每年重点治理100个乡镇、1000个行政村,10年全面完成整治任务。江西省赣州市一开始就把村庄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突出抓好村庄规划、推动“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通过“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引导农民加快改变村容村貌。村庄整治示范点由村民推荐成立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根据村民意向协议,自主向政府申报,政府不搞强迫命令。农民自愿参与率高的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政府对示范点进行项目建设补助,主要是实物补助。整治前首先要完成村庄规划,规划以自然村为主,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千篇一律,注重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传承客家建筑文化,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坚持基础设施、房屋设计、社区服务“三配套”,注意把“三清三改”与旧房改造和新房建设结合起来,不搞大拆大建,防止脱离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同时,通过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引导农民到规划区建房,拆除“空心房”(长期无人居住的破房屋),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另一方面开展对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整治工作,查处乱占乱批行为,将村庄规划建设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整个建设过程实行村民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仅一年多时间,赣州市村庄整治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政府补助的资金和实物仅占35%左右,发挥了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有6700多个村庄完成了“三清三改”任务,60万农民饮上了干净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走上了平坦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有2500多个村庄达到全面整治要求。

  (五)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各省主要在财政资金投向上开始重点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福建省提出“十一五”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今年各级财政安排资金6.42亿元,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启动了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同时,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财政补助标准从人均20元提高到40元。厦门市今年着力实施农村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工程,将原定四年时间完成的农村教育、卫生项目提前到今年底完成,年内全市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将达到70%,自来水入户率将达到80%以上。江西省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新增近4亿元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基本建设,新增4000万元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总额达到1亿元,新增2.8亿元资金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和开展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力度明显大于往年。

  三、几点启示

  (一)要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领导小组,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所到的五个省从上到下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抓得都很紧。我区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也应加快编制,总体规划应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指导性,同时,应全面启动有关部门行业、地州市和县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特别是县市和部门的规划要作为一个重点来抓,突出规划的操作性。规划的编制一定要和当地“十一五”规划相互衔接,要突出各地特色,特别是村庄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保留当地民族特色,不能搞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形成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使之更加符合实际,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科学性。要加强对规划工作的指导,强化各部门、各地州市和县市的协调配合和交流。在自治区总体规划没有出来之前,可以学习湖南省的经验,结合我区实际,先期制定一个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导则,以指导各地搞好村庄规划建设。

  (二)要抓紧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借鉴内地的经验,我区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应全面展开:一是要积极支持地州、县市抓好一批试点示范,带动面上的工作。试点工作要把重点放到村一级,有选择性地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特色的村庄类型开展,可以是行政村,也可以是自然村,可以是小康村,也可以贫困村,试点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自治区的试点工作要采取立足村镇一级,以县为主整体推进的办法,积累经验。二是试点示范工作要找准切入点。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要求,抓试点示范不能单独搞一个模式,一定要结合试点村实际,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找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以此全面带动新农村建设。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群众能不能得到实惠作为试点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三是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要从管理体制、组织领导机制、投入引导机制、服务保障机制、监督机制上不断创新,确保试点效果。江西赣州市的试点工作搞得好,就是因为突破了传统的管理体制,大胆创新,改变了单纯地给钱给物的做法,形成了一整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机制。我区试点工作一开始就要注意充分依靠当地农民群众的力量,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形成农民自主发展、自主建设和自我监督的机制。

  (三)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度增收。这几年我区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和内地相比,我们的差距十分明显。考察的五个省中除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我区外,其他省都要高于我区,最高的福建省比我区高出近元。我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在继续扩大,农民增收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相比之下,我区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够多,抓农民增收的力度还不够到位,促进增收的措施针对性还不够强,借鉴五省的经验,必须强化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努力培育新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我区加快发展“四大”基地,培育优势主导产业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要继续围绕提高综合效益,立足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重点,促进农民形成稳定的增收来源。我区农民收入和内地相比差距大,主要就是非农产业收入和劳务收入差距大,必须下更大努力把农村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做大,开辟农业和农村外部增收空间。二是要把贫困地区农民增收作为一个突出重点来抓。我区农民增收难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要学习贵州省开发式扶贫的经验,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关键,层层抓落实,扎实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从多渠道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增收的组织措施。要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把农民增收目标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作为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一条指标落实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形成各方面抓增收促发展的合力。

  (四)要因地制宜推动村庄整治。内地五省的经验表明,不论经济发达的村庄,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村庄,只要尊重农民意愿,找准办法,都可以通过搞好村庄整治,较快地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我区村容村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规划,乱堆乱放乱建,人和畜禽混杂,人居环境差等,当前解决这些问题要实行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要把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和加强农村水电路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村庄整治的着力点,通过清理垃圾和卫生死角,清除乱搭乱建,推进农户改圈、改厕、改水、改房和村庄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尽快改变农村面貌。对已经有基础的小康示范村主要是完善和提升,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提高村庄现代化水平。农村集体经济有实力,农民收入较高的村庄,要适度超前制定整治规划,把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村庄,整治的重点要放在旧村改造上。同时,要结合实际,合理调整当地村庄布局,推动一些偏远村组就近合并,实行小村变大村,实行集中统一规划建设。在具体工作中,一定要防止脱离实际,搞大拆大建,盲目攀比。

  (五)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一是要切实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五个省通过成立强有力领导机构,全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做法值得我区学习。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只有强化组织领导,才能加强各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协调配合,进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要大力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舆论氛围。要继续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宣传报道的一个突出重点,通过宣传报道,正确引导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新农村建设宣讲团,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宣传,进一步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及时总结和宣传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三是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要加快农村改革,进一步消除影响农村发展体的体制机制障碍,继续加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强化财政、金融、流通等方面对农村的支持,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考察组组长:代宁祥(自治区党委农办副主任)

  成员:王玉龙(伊犁州党委农办主任)

  张 晖(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政协副主席、党委农办主任)

  杜春林(阿勒泰地委农办主任)

  马朝鑫(自治区党委农办处长)

  徐 涛(自治区党委农办副处长)

  (执笔人: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