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星空作文|遥望星空--“思接千载”之阅读写作专题(2)

时间:2021-09-30 00:00:00 工作总结

遥望星空--“思接千载”之阅读写作专题(2)文章来自:爱师网

遥望星空--“思接千载”之阅读写作专题

作为新时代的高考学生,应该关心我们的社会和身边的事件,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要广泛阅读,欣赏各种文学艺术,在艺术规律中探寻生活的哲理;要学会把握作者开阔的视野与独特的视角,提升自我的鉴别和赏析能力。明白了这个目标,我们就会明白命题者的选题策略,才能高屋建瓴,在应试中具有鸟瞰全局的能力。

以探寻艺术规律或生活哲理的文学作品,考查重点涉及八个方面: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三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四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五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六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七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八是鉴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作为湖南考生,应该特别关注由文学作品阅读题生发出来的文章赏析题。湖南考生对文章赏析并不陌生,但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不少考生并没有真正领会命题者的意图。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视为“小作文”或“简答题”。说它不是小作文,因为它不要求有完整的谋篇布局,写作形式比较自由,考核重点不是写作能力;说它不是简答题,因为作答时必须含有赏析的成分,要符合赏析的基本要求。当然,目前湖南高考卷的文章赏析还停留在“直觉的评论”、“心底的赞叹”这样的低层次上,一般只要求考生在积累相关写作理论的基础上,对一篇文学作品的某一个点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简要赏析。

阅读,注定离不开对文章题材、结构的认知和把握,更离不开对文章主旨的探究。面对成文的作品,探寻作者的构思,既能获得美的体验,又能给自己的作文树立鲜活的参照物,高考现代文阅读无法回避。

谈静◆朱光潜2008年高考湖南卷

(正文略)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7.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8.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4分)

答:你的心界愈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你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19.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5分)

20.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4分)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1)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2)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

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整体脉络之后,我们还需根据作品的特征从微观上去答题。在阅读文艺性较强的文章时,注重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事及理的阅读方法尤为重要。

一、由词句到语境的开掘。一个词语或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含义不同。词语除了它的基本含义之外,还可能有比喻义、隐含义、临时义、概括义等,因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等特点。这就需要由词语本身这个“点”推及语境这个“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挖掘它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以2008年湖南卷第19题为例,题目要求考生“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文章来自:爱师网

遥望星空--“思接千载”之阅读写作专题

作为新时代的高考学生,应该关心我们的社会和身边的事件,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要广泛阅读,欣赏各种文学艺术,在艺术规律中探寻生活的哲理;要学会把握作者开阔的视野与独特的视角,提升自我的鉴别和赏析能力。明白了这个目标,我们就会明白命题者的选题策略,才能高屋建瓴,在应试中具有鸟瞰全局的能力。

以探寻艺术规律或生活哲理的文学作品,考查重点涉及八个方面: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三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四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五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六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七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八是鉴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作为湖南考生,应该特别关注由文学作品阅读题生发出来的文章赏析题。湖南考生对文章赏析并不陌生,但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不少考生并没有真正领会命题者的意图。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视为“小作文”或“简答题”。说它不是小作文,因为它不要求有完整的谋篇布局,写作形式比较自由,考核重点不是写作能力;说它不是简答题,因为作答时必须含有赏析的成分,要符合赏析的基本要求。当然,目前湖南高考卷的文章赏析还停留在“直觉的评论”、“心底的赞叹”这样的低层次上,一般只要求考生在积累相关写作理论的基础上,对一篇文学作品的某一个点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简要赏析。

阅读,注定离不开对文章题材、结构的认知和把握,更离不开对文章主旨的探究。面对成文的作品,探寻作者的构思,既能获得美的体验,又能给自己的作文树立鲜活的参照物,高考现代文阅读无法回避。

谈静◆朱光潜2008年高考湖南卷

(正文略)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7.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8.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4分)

答:你的心界愈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你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19.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5分)

20.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4分)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1)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2)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

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整体脉络之后,我们还需根据作品的特征从微观上去答题。在阅读文艺性较强的文章时,注重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事及理的阅读方法尤为重要。

一、由词句到语境的开掘。一个词语或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含义不同。词语除了它的基本含义之外,还可能有比喻义、隐含义、临时义、概括义等,因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等特点。这就需要由词语本身这个“点”推及语境这个“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挖掘它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以2008年湖南卷第19题为例,题目要求考生“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我们先来看看原文:,文章来自:爱师网

遥望星空--“思接千载”之阅读写作专题

作为新时代的高考学生,应该关心我们的社会和身边的事件,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要广泛阅读,欣赏各种文学艺术,在艺术规律中探寻生活的哲理;要学会把握作者开阔的视野与独特的视角,提升自我的鉴别和赏析能力。明白了这个目标,我们就会明白命题者的选题策略,才能高屋建瓴,在应试中具有鸟瞰全局的能力。

以探寻艺术规律或生活哲理的文学作品,考查重点涉及八个方面: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三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四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五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六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七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八是鉴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作为湖南考生,应该特别关注由文学作品阅读题生发出来的文章赏析题。湖南考生对文章赏析并不陌生,但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不少考生并没有真正领会命题者的意图。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视为“小作文”或“简答题”。说它不是小作文,因为它不要求有完整的谋篇布局,写作形式比较自由,考核重点不是写作能力;说它不是简答题,因为作答时必须含有赏析的成分,要符合赏析的基本要求。当然,目前湖南高考卷的文章赏析还停留在“直觉的评论”、“心底的赞叹”这样的低层次上,一般只要求考生在积累相关写作理论的基础上,对一篇文学作品的某一个点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简要赏析。

阅读,注定离不开对文章题材、结构的认知和把握,更离不开对文章主旨的探究。面对成文的作品,探寻作者的构思,既能获得美的体验,又能给自己的作文树立鲜活的参照物,高考现代文阅读无法回避。

谈静◆朱光潜2008年高考湖南卷

(正文略)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7.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8.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4分)

答:你的心界愈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你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19.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5分)

20.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4分)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1)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2)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

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整体脉络之后,我们还需根据作品的特征从微观上去答题。在阅读文艺性较强的文章时,注重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事及理的阅读方法尤为重要。

一、由词句到语境的开掘。一个词语或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含义不同。词语除了它的基本含义之外,还可能有比喻义、隐含义、临时义、概括义等,因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等特点。这就需要由词语本身这个“点”推及语境这个“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挖掘它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以2008年湖南卷第19题为例,题目要求考生“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我们先来看看原文:文章来自:爱师网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这里已不只是分析诗句本身,而是要洞察作者援例说明的用意,要求考生实现从语句到语境的开掘。考生一般都可以得出答案中的三个要素之一:“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细心的考生,则可从“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等句子进一步得到启发,找到答案的另外两个要素:①都是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②都能从中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空灵的心境。

二、由事例到理性的思考。在偏重议论与说理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丰富的事例,来探寻艺术或生命的规律。这些规律,有时作者会在文章中明确揭示,有时会在收束时自然总结,有时也会让它们蕴含于字里行间,让读者自己去品味。比较而言,三种情况中的后一种情形,往往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虽然命题者没有提供参考材料,也不加注解,但考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通过文章中的某些信息,达到理解语句或主旨的目的。如2008年湖南卷第17题:“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先来看看文段: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要写出本题的前两个信息点比较容易。文中“这两个字含义极广”后,紧承有“……是感受”和“……也是感受”的直接解说。问题是,一些考生就到此止步了,没有注意到后面作者特意用“比方”来说明“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的观点。其实,我们要学会对这些具体化的现象进行分类或总结,要透过“比方”、“再比方”等事例或现象,从理论上或思想上提炼出观点。按这种思路考虑,我们就不难发现“含义极广”的表现:“①感知到对象;②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③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三、由内容到主旨的体味。文学作品里,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这种情感倾向的宣泄来表达文章的主旨。在答题过程中,通过对内容的体味来把握文章的主旨,是有效的阅读方式。高考中,这种命题方式也屡有出现。如2008年湖南卷第18题,要求考生看两个推论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原文是: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湖南卷设计的这道考题,颇为新颖别致。形式上是补充推论的省略环节,实际上考查的还是文章的主旨。本题解答既要细读文中出现的这两个推论句段落,也要通观全篇,领略作者整体的观点态度。通观全文,为什么会“愈不觉得物界沉寂”呢?当然是心界空灵而感受敏锐;同样,“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是因为心界空灵而不受(少受)物界的影响。于是我们就找到了答案:“你的心界愈空灵,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你的心界愈空灵,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运用这种方法,我们也不难找到第20题“感受、静趣、裨益”的答案。

《流浪的二胡陈荣力》阅读

详细参考:爱师网

《鸿沟,历史的裂痕王剑冰》阅读

详细参考:爱师网

《音乐是水》阅读

详细参考:爱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