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之道]《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时间:2021-09-30 00:00:00 工作总结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暑假我认真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后明白了: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师,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就是最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

    读了此书我也深深地感悟到教育的希望在于我们每位教师的成长。离开了教师,任何制度、观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我们教师用来工作的工具是知识、能力、道德、态度。所以作为教师还应该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而不断地学习,储备各种知识,时时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首先得使我们的知识不老化,所以得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满足已有的那点滴学问。因为学生可以原谅一个吹毛求疵的老师,但不能原谅一个无知无能的老师。所以由一桶水到一条源远流长的河的演变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知识追求的觉醒。只要还在教学岗位上就要不断的追求。读书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有追求。因此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思想。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读书的人使天上的星星明亮中多了一份深邃。要想做一个有主见、有内涵的现代人,读书仍然是必由之路。只有读书才能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修炼成为值得学生终身阅读的“圣贤之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慢慢养成读书的习惯,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把自己塑造好了才有资本去改造教育 。

    师道实乃“学”之道。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卢梭的儿童本位再到杜威的“儿童中心说”无非是向我们厘清一个事实。教育必须回到“以人为本”上来。《师道,为师亦有道》所选的大多数文章就是站在“学”的立场上来阐述为师之道的。如《我们的“维生主义”》、《炫耀自己还是“以生为本”》等文这些文章不仅对“以生为本”进行了科学诠释并辨析了操作的误区。《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就是基于对“教”中心的课堂反思而碰撞出来的智慧花火。这个“学道”不仅仅包括如何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还包括如何定位教师自身的角色,做课堂上第51名学生,做终身学习者的问题。

    师道体现在细节中。教育无大事,同样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处理问题的态度、方法均会对学生发生影响。因而真正的教育一定发生在细节当中。一个教师和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对比”使用不当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慎用对比》一文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给读者阐释了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告诫老师们要明晰使用的动机与方法。这些来自于教育实践的文章读来颇受启发。

    读完此书,我发现教育真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我们始终明白一件事情;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考。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会发现什么是他们的专长。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书中所讲述的每一个事例都是我所经历但自己却不能言说的,不得不佩服这些作者的细致的洞察力和表现力。我喜欢这样一段话:“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可能有其生长期长短的区别,有果实生长的差异,但都是一粒粒能向阳,能生长的种子。”

    这是《师道,为师亦有道》里的一段话,独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心被狠狠撞了一下。“一粒粒能向阳,能生长的种子”!这是多么形象有多么朴实的比喻!每一个走进校园的孩子,都是怀揣着好奇,怀揣着希望的。他们期待着走进校园,学习并认识他们所不了解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探究的生命,对己对物都满怀欣喜,毫无芥蒂。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认真拜读《师道:为师亦有道》一书后,我豁然明白,师道蕴含着说、路径、方法的意思。为师有道,道在何方?在——教师的成长,在——审视教育本真,在——分享教师成长策略,在——明晰教师立场,在——重塑教师信仰。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师,为学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就是最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

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师的成长,离开了教师,任何制度、观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作为教师,即使是临近退休,还是应该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而不断的学习储备各种知识,时时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学生可以原谅一个吹毛求疵的老师,但不能原谅一个无知无能的老师。所以,由一桶水到一条源远流长的河的演变,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知识追求的觉醒。只要还在教学岗位上,就要不断的追求。

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从中划出符合自己课程性质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赞赏的语气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们几乎从来没有随着学生的思考车轮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学生走向独自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跟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究性问答的技巧与自信,因为思考的车轮没有方向,我们尚且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帮助他们如何探索生活而培养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火车导轨式的教育。

教师不是站在学生和世界之间,而是和学生一同面对世界!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利用闲暇时间,仔细研读了马朝宏老师所著的《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通过细细的揣摩,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愿与大家一同分享: 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从中划出符合自己课程性质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赞赏的语气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们几乎从来没有随着学生的思考车轮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学生走向独自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跟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究性问答的技巧与自信,因为思考的车轮没有方向,我们尚且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帮助他们如何探索生活而培养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火车导轨式的教育。   然而在马老师看来:生活常常开了这样天大的玩笑,成全了甲--诗人、乙--数学家、丙--商人、丁--行政人员、戊--生物学家……我们并没有及早地发现并培养他们,因为我们忽视了一个最最重要的东西--思考的车轮没有方向。思考的车轮成全了我们的完美生活!然而很多教师依然乐此不疲地为学生铺设着教育之车的导轨!   我也和马老师持有相同的观点,我们往往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欠缺归咎于教育制度和专业培养模式,然而大多空闲的时候,我们思考的车轮依然伏在惯性的导轨上。更多的时候,在想着今天学生该交给我什么书面作业,字迹是否工整认真。我们几乎没有想到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和学生一起做什么。是带领他们到阅览室,还是去游泳池?篮球馆或许更好?我们很少揣摩学生的心思,他们今天是想学习高雅的舞蹈、悠扬的二胡,还是自由飞翔般的水上运动……   我们早已习惯了那些生活在你周围被视作多才多艺的人,我们惊叹他们有着各种天赋,我们从来没有考虑他们思考的车轮是否也符合我们的惯性导轨,他们有没有错过每一个发展自己的机会。所以在很多领域,他们都得心应手,工作起来也都信手拈来。他们才是生活的强者,教育的目标! 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考。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会发现什么是他们的专长。 总之,为师亦有道,根本在于尊重生命,以生为本,打造道德课堂,让学生在道德课堂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暑假期间,精心阅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一书,感受很深,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这篇文章,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卢梭的儿童中心说,都是在倡导“以人为本”。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我们到底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是炫耀自己?这个问题在新课改理念下已不需要质疑。而如何让孩子们在有效的课堂上展示自己才是我们第位老师最值得关注的。《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就讲了不少的例子及相关的分析。雏鹰要展翅飞翔,就应该给它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学生想要学得更多的东西,就应该真正拥有课堂,教师只需聆听、引导,用真诚的语言给与赞赏。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不只是阅读和接受别人的知识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断反思。在教学中,我感到教师有没有童心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童心就是真诚,童心让人心上无邪,身上无恶,形上无垢,影上无尘。作为教师,有童心是爱学生的一种表现。说教师没有童心,就是教师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把教学当做一种工作,一种机械化的工作。有童心的教师学生喜欢,工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有感于此书中的几点做法:做领关雁给学生示范,显真诚---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和声情并茂的讲解是引领学生学习的关键,跟学生一同成长,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更加喜欢学习。  亲人般的称呼学生,显亲情---很多名家教授,称呼学生都是“孩子们”,让人感到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如果当小学老师,绝不将到学校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的喊一声,而是出一于真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乐,小朋友的赢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  



契合孩子的心作评价,有童趣---评价学生是教师每天都要做的事,评价得当,就会有好的效果,如果评价马虎潦草,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应付自己,渐渐地学生也会应付你了。我认为评价有童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说是高中的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有长不大的快乐。



做朋友和孩子一起互动,显平等---我认为和学生做朋友,以心换心,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你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孩子王”,就能一呼百应。



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思考角度,尊重学生的“未成年状态”正是有了这样的包容与点化,学生才乐意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探究,才愿意在课堂生活过程中自由地展示童真。有位老师问:“花儿为什么在春天开放?”其中有一位小女孩站起来说:“因为花儿看到春天太美了,她就忍不住想和春天比美。”老师听后,改变了原来的答案。这位老师也跟孩子们一样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她理解童心,爱护着童心。



老师们,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跳绳,踢键子,猜谜语,下棋,玩捉小鸡,一起游戏,演课本剧,享受课堂,幸福工作吧!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读了《师道:为师亦有道》,我颇有感触。

    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得美好。 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从中划出符合自己课程性质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赞赏的语气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们几乎从来没有随着学生的思考车轮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学生走向独自学习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跟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究性问答的技巧与自信,因为思考的车轮没有方向,我们尚且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帮助他们如何探索生活而培养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火车导轨式的教育。我们教师用来工作的工具是:知识、能力、道德、态度。所以,作为教师,还应该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而不断的学习储备各种知识,时时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首先得使我们的知识不老化,所以得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满足已有的那点滴学问。

    暑假里遨游在《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中,让我懂得赋予学生生命以意义和价值,就是最高尚师德的具体体现!这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后感

为师有道,道在何方?《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立足教师成长,收入的文章都是一线教师精彩评论和教学随笔,他们的观点也许没有高深的理论,却是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例子,使人倍感亲切。其中有几个章节使我印象深刻:



    一、《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



    阅读了这篇文章,我审视了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没有给学生舞台,而给几次舞台,对那些舞台上的学生很多是不满意的,很多时候,认为不如自己“教”,学生听,动手等“学习”来得好。我认为这种“教”与“学”的整合是较好的。通过阅读本篇文章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为目的,努力把舞台还给学生,正如书上所说的只要教师放手,给学生机会和时间,学生就一定会给老师一次次的惊喜。



    二、《让人成为人,让生命成为生命》



    在本文中,作者用了五个词“范本”、“你我”、“专业”、“时代”、“相忘”来概括了他的“让人成为人,让生命成为生命”的主题思想。这五个很简洁的词语概括了我们多年来一直重复的话语。也许我们桃李满天下,但是能长久留在我们记忆里的又有多少人?尽管如此,今天我们和学生能够相遇,既便是一种偶然,我们也要在交会时互放光芒,为的是“此后不期再遇,彼此欣喜拥抱”。



    三、《请别折断他们的翅膀》



    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多少学生,我们都不清楚,在这些学生中,有多少能够像我所期望的那样,进入更高一级的学府?又有多少学生高中毕业过后,便踏入了社会?到底哪种情况的学生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无法定论。正如书上所说的也许现在让我们发愁的学生,将来会让我们刮目相看,今天成绩不好的学生,明天也许成为某一行业的领跑者,这些可能都存在。作者在文章中提到“兴趣其实就是孩子的翅膀,有了它,孩子才能满怀激情地去飞,去闯,去享受。”所以,无论今天我们的学生是什么样的,“请别折断孩子的翅膀,让他们在还不知道梦想是什么的时候就已经无法飞翔!”



    这本书的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这正是为师之道,更是为师之德!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引领着我们走进神圣的教育殿堂,读这本书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