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5年襄阳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时间:2021-09-30 00:00:00 工作总结

2015年襄阳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创新实干,克难奋进,在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迈上300亿元台阶,同比增长10.5,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全市0.9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25,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保持在96以上,持续位居全省前茅;固定资产投资173亿元,同比增长23,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全市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9亿元,同比增长13.4,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与全市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302元,同比增长11,高于全省、全市各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10元,同比增长13,高于全省、全市各1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4以上。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主动求变,攻坚克难,发展活力加速释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成立襄阳古城管理委员会和襄阳岘山文化旅游区管理局,对主城区街道办事处进行区划调整,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和卫生计生机构整合,科学划分200多家事业单位类别,行政区划和机构设置进一步优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853项,减少行政权力环节102项。深化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主动适应市区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同步推进城区教育管理体制、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成立尹集城乡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和城南高科投资有限公司,与湖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清理规范政府性债务,做大做强政府投融资平台,盘活国有存量资产3.03亿元,实现政府性融资1.45亿元。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耕地保护机制,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完成尹集“四化同步”示范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全域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成土地复垦面积2139亩。实施土地开发整理1.85万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万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稳步推进,襄阳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和鄂西北林权交易中心在襄城揭牌开业。深化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城管、综治、应急等部门力量,探索建立“大城管”综合管理机制,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建成投用。推行居住证制度[2],积极稳妥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聚焦项目,优化结构,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将全区20多个项目建设指挥部撤并为六大片区指挥部,整合优势资源加快项目建设,89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3亿元。创新招商思路和方式,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全年新引进各类产业项目47个,实际到位资金105亿元。文化旅游产业突破性发展。全力推进“一城三线”重大文化旅游项目,中华紫薇园、习家池景区、隆中草庐剧场建成运营,岘山文化广场建成开放,襄阳文化产业园一期(唐城)进入装修收尾阶段,临汉门主题公园、白云雅轩、白鹭湖、孔明湖、九天玄女、卧龙古镇等项目快速推进,全年完成文化旅游投资45亿元。推出大型实景影像话剧《草庐·诸葛亮》等一批文艺创作精品,成功举办武林风拳王争霸赛、文化艺术品鉴赏会、隆中美食文化节等活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再次成功举办并永久落户襄城。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接待游客超过80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81亿元。金融服务业增势强劲。汉口银行、国都证券挂牌营业,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10亿元和350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42亿元和57亿元,增长额、增长幅度和人均占有量位居全市前列。加强金融监管,依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有效维护了地方金融秩序。商贸服务业保持繁荣活跃。鼓楼、檀溪城市商圈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向农村快速延伸,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0家。工业经济优化提升。特色产业园建设初见成效,“五个一”园区推进机制初步落实。强化工业招商,新引进工业项目29个。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设立3000万元银政合作产业发展基金,帮助企业争取各类扶持资金3384万元、协调贷款近5亿元,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3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4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16家企业被纳入上市后备企业。现代都市农业稳步发展。深入推进“菜篮子”工程,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1万亩。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增“三品认证”农产品1个,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发展家庭农场42家、专业合作社492家、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3座,整修堰塘44口,清淤整治渠道116公里,新增蓄水能力200万立方。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城乡统筹为引领,全域推进,重点突破,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乡规划体系更趋完善。全区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实施,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策划完成编制,尹集“四化同步”规划、庞公新区和卧龙镇区控制性规划、麒麟营盘功能区规划通过审批,襄阳文化产业园二期、隆中文化园、襄阳动物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规划方案通过论证。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加快城市更新步伐,麒麟、营盘、檀溪湖二期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襄谷路改扩建襄城段全线贯通,襄樊大道综合整治襄城段基本完工,庞公路、滨江路东延伸段、广电南路等工程进展顺利。开工建设还建房98.3万平方米,竣工37.9万平方米。完成50条背街小巷提质改造,为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安装路灯1300余盏。全域城乡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尹集“一主五新”建设有序实施,凤凰家园、白云新村开工建设,姚庵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卧龙城乡一体化、欧庙新城各有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陆续启动。城乡环境日益优化。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三无”小区综合整治和清洁乡村工程,完成泥巴路、旱厕、垃圾池、农贸市场改造等一批支撑性项目,新增城乡保洁面积323万平方米,城乡垃圾清运体系实现全覆盖。加强汉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非法采砂船只和非法砂场进行全面清理。实施“三水”连通工程,形成“活水入城”生态新格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任务全部落实,森林覆盖率达到35.8。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执政为民为宗旨,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全年区级财政民生支出达到8.61亿元,占全部支出的83,区政府年初安排的“十件实事”基本完成。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组织创业就业技能培训5106人,新发展民营企业952家,新注册个体工商户8961户,新增城镇就业4161人,帮助城镇困难人员就业135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开展城乡低保清理规范工作,为30.94万人次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保障金5939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续保率达96,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切实关爱特殊人群,新建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15所、示范妇女之家2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家、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10]7家,为7800余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高龄补贴490万元,为1475名特困残疾人发放救助资金123万元,为500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30.6万元,为119名低保家庭大学新生发放助学金26.5万元,为计划生育家庭发放奖励扶助资金370.3万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投入200万元完成29个农村教学点改造。大力推进“教育云”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投入1971万元,完成法龙、新集省级“四化”卫生院创建,完成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60家村卫生室“五化”建设,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政策,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在文化部中期督查中位居全市前列。加强基层文体设施建设,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8条、农民健身工程22个,为148家农家书屋充实书籍27000多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举办文化惠民演出60余场,免费放映电影600场次。广泛开展道德讲堂、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治理成效明显。成立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城乡社区(村)全覆盖。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以及包案制度,积极排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不稳定因素。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百日行动”、“学校及周边治安问题大整治”等专项行动,群众“一感两度”指数位居全市前列。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消除各类隐患2253处,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不断提高。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成效明显。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档案、史志等各项事业全面提升。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准则,转变作风,依法行政,政府形象全面提升。作风建设迈入新常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等活动,着力整治“四风”问题,一批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厉行勤俭节约,力戒铺张浪费,出台党政机关会议费和差旅费管理办法,全面清理违规公务用车和超标办公用房,全区“三公”经费在去年缩减30的基础上再缩减9.7。推进治庸问责常态化,有力促进了政府各部门作风转变、效能提升。法治襄城建设实现新突破。强化政府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商务合同合法性审查,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干部群众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落实重大事项向人大、政协报告和通报制度,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49件,满意或基本满意率达100。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严格财经纪律,规范预算执行,认真落实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招拍挂等制度。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审计政府投资项目97个,审减资金1.37亿元。全面落实政府系统党组(党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全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切实加大执纪监督和案件查办力度,全年受理信访举报260件,立案71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4人,移交司法机关4人。

各位代表,通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区共获得国家级荣誉7项,省级荣誉43项。我区被授予“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先进区”、“全省旅游标准化试点区”、“全省科技创新进位先进单位”;卧龙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真武山办事处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铁佛寺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檀溪湖社区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官山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襄江襄麦冬专业合作社、正刚农资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等。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是区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团结一致、埋头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驻区部队和中央、省、市驻区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襄城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受宏观形势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虽然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但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6项经济指标预计不能实现年初预期目标,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隐忧: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与中心城区发挥在加快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中“火车头”带动作用的需要不相适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任务依然艰巨,文化旅游业龙头效应虽已显现但发挥不够,服务业主体地位虽已确立但新型业态发展不足,新型工业和都市农业对全区经济的支撑地位还不牢固;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要素支撑不足,资金、土地、环境等瓶颈制约亟待破解;企业创新和全民创业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行业和领域隐含风险;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较大供需矛盾,难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干部面对新常态存在不想作为、不敢作为、不会作为的现象,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区委区政府认为,尽管新常态带来了新课题和新挑战,但我区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健康较快发展具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多重叠加战略布局和政策倾斜带来了发展新机遇。中央重点实施“一带一路”[16]、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统筹四大板块发展,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精准发力,省委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加快“两圈两带”和“一主两副”发展,积极打造长江经济带升级版,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构建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双轮驱动”格局,加快推动襄宜南一体化。襄城地处国家三大战略辐射区和中部崛起受益区、全省“两圈两带”和“一主两副”战略节点区、全市“双轮驱动”和“襄宜南一体化”战略核心区,享受多重战略与政策叠加效应,中央和省市将铁路、公路、港口、能源、环保、棚户区改造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密集摆布在我区,必将为我区转型跨越发展增添强劲动力。二是自身经济快速增长拓展了发展新空间。近年来我区经济始终保持高位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00亿台阶,人均生产总值逼近1万美元,经济规模和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为我区新常态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区城乡发展不够平衡,城市新区、中心集镇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三是行政体制改革释放了发展新活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省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按照“应减必减、能放则放”的原则,最大限度精简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推进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这将促使襄城的行政效率更高、发展环境更优、市场活力更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全区上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在应对挑战中适应新常态,在抢抓机遇中谋求新作为,在转型跨越中实现新发展!

2015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和区委五届八次全会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竞进提质”的总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精致襄城、首善之区”建设再出新成效,为襄阳加快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再作新贡献。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按照自我加压、积极进取的原则,初步确定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5%。为圆满实现预期目标,我们将努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更大力度扬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龙头,在提档升级上实现重大突破。

大力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加快古城文化旅游区建设,临汉门主题公园建成投用,实施东巷子、管家巷旅游化改造,启动拱宸门楼、狮子楼、魁星楼和东门连通工程。加快东线岘山文化旅游区建设,襄阳文化产业园一期(唐城)建成营运,二期建成摩崖石刻、赋诗坛等景区,谷隐释界启动寺庙区主体工程,岘山文化广场完成二期工程。加快南线襄南休闲旅游区建设,中华紫薇园景区接待中心和商务中心、白云雅轩主体酒店、白鹭湖国际生态公园体育场馆及商业配套设施建成投用,樱花禅谷启动游客接待中心、琴棋书画四大禅意会馆工程。加快西线隆中文化旅游区建设,九天玄女文化生态旅游区一期建成营运并启动二期工程,孔明湖生态旅游区商业街建成开业,卧龙古镇展示区和核心区、隆中文化园门景区、灵泉生态度假旅游区基础设施工程启动实施。力争全年完成文化旅游投资50亿元以上。

夯实文化旅游发展基础。以“一城两文化”为引领,修编完善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编制襄阳古城保护开发、岘山文化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等专项规划,奠定旅游长远发展基础。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和“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积极支持古隆中、凤凰温泉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中华紫薇园、襄阳文化产业园、九天玄女文化生态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争创一批省级旅游名村和星级农家乐。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大景区环境整治和旅游设施维护力度,强化旅游监管和行业自律,全面提升旅游整体形象。

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承,进一步弘扬襄城历史文化底蕴。扶持开发具有浓郁特色的旅游商品,支持发展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和连锁商店。积极参与和推动“一程多站”的旅游合作,依托现有景点,串珠成链,打造襄城一日游、两日游精品旅游线路。高标准编制旅游宣传营销策划方案,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城市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不断提升襄城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以更大力度壮大现代服务业主体,在做强做优上实现重大突破。

突破性发展商贸流通业。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完善城区商业空间布局,改造提升鼓楼商圈,加快建设檀溪商圈,打造一批餐饮、购物、休闲特色街区,促进全区商业的业态升级和多元发展。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引进发展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开设网上店铺。健全农村流通和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加快建设超市、配送中心、便利店等商业网点,不断满足群众消费需求。力争全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家,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2亿元。

创新性发展现代金融业。加快引进各类金融市场主体,争取2-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争金融机构新增贷款50亿元。支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或在“新三板”、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促进企业利用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直接融资。

先导性发展新兴服务业。依托襄阳文化产业园,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扶持发展影视制作、文化会展、演艺娱乐、动漫设计等产业。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集聚优势,大力发展以科技咨询、教育培训为主的科教服务业。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会计律师、信息咨询、广告策划等中介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

(三)以更大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增量提质上实现重大突破。

夯实工业发展平台。实施“一区五园”战略,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平台,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原则,推动全区工业布局优化调整。认真落实“五个一”推进机制,创新园区建设运营模式,提升园区专业化水平。围绕承接项目落地,统筹有序、适度超前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园区基础设施覆盖面积新增2平方公里。加大园区周边村庄环境整治力度,积极推进余家湖污水处理厂扩能升级改造。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坚持“三高三低”原则,科学编制工业主导产业培育规划,设立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积极推动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改造提升医药化工、建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

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开展“工业项目突破年”活动,集中要素资源支持工业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积极推进以商招商、驻点招商、专业招商,力争工业招商到位资金50亿元以上。实施“双十”工程,开工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10个,新上投资过2000万元的技改项目10个,力争完成工业投资20亿元以上。

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全面兑现各项扶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释放政策的正效应。继续推行领导包保企业制度、重点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和银企联席会议制度,打通企业发展“绿色通道”。严查“三乱”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经营环境。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

(四)以更大力度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在增效增收上实现重大突破。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菜篮子”工程提档升级,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9万亩。巩固提升瓜果、中药材、苗木花卉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等新兴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城郊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农业园区向观光景区转变、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倍增计划,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6亿元。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围绕要素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建管、信息金融服务等方面继续开展探索,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农业农村。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推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完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有效盘活农村土地、林地、房屋等资源要素。健全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体系,力争实现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到镇落户。

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健全农村公路建管养体系,加快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建立兴修水利“以奖代补”长效机制,完成渭水河、杨汊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完成8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争取启动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开发整理土地8.5万亩,复垦新增耕地2000亩。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力争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70以上。健全农民培训机制,培养一批特色产业带头人,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在提升品质上实现重大突破。

提升城乡建设水平。强化规划指导和引领作用,加快全域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实施,启动编制卧龙、欧庙“四化同步”规划,修编完善中心城区和乡镇集镇区控制性详规,力争规划区和建成区控制性详规覆盖面积达80以上。积极稳妥推进襄阳古城保护开发,逐步疏解古城公共服务功能,恢复千年古城历史风貌。以基础设施先行带动新区加快开发,庞公新区重点抓好星光大道、庞公路、江华路、滨江路东延伸段等骨干路网建设,启动庞公大桥建设;檀溪片区重点抓好内环南线延伸、轴承一路、田家湾南路等路网建设。全力支持和服务郑渝高铁、沪蓉高铁、蒙华重铁、余家湖港等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旧城区、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步伐,全力推进21个市区两级还建房项目。坚持全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启动尹集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凤凰家园和白云新村、尹集新村建设,积极推进姚庵“中国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启动欧庙、卧龙镇域路网、路灯、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全域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引导农村中心社区和新社区建设。

提升城乡管理水平。全面构建“大城管”格局,发挥“智慧城管”平台作用,努力提高城市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突出抓好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场经营等专项整治,巩固深化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全面完成“三无”小区综合整治,探索建立专业公司、社区服务、居民自治“三位一体”的物业管理模式,彻底解决“三无”小区脏乱差问题。加强城市道路秩序整治,规范机动车通行和停放,严格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管理。深入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绿化、美化、净化,加快建设美丽宜居村镇。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襄城。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全力保持汉江优良水质,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禁引入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抓好工业废气、燃煤锅炉、城市扬尘治理。加大环境监察力度,强力推进工业污染源、农村面源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实施“绿满襄城”行动,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

(六)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增进福祉上实现重大突破。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升就业质量。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工资保障金”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年内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续保率95以上,社会保障卡发放使用率80以上。建立健全各类困难补助动态审核管理机制,构筑困难群体民生保障兜底防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公建民营和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加快推进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支持“老字号”社团开展活动。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切实关心艾滋病人生产生活。做好双拥优抚工作,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慈善、社会福利、残疾人等事业。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片区薄弱学校的投入,完善教师培训培养和有序流动机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启动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继续抓好公办幼儿园建设,扶持普惠型民办幼儿园发展。加大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基层卫生“两创一提”活动。深入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就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认真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确保区有一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发挥社区阵地作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加强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档案、史志等工作,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争创全国法治建设先进区,不断提升群众法律修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积极创建全国食品安全城市,不断提升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指数。支持司法机关独立公正司法,全面落实全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巩固城乡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成果,建成一批规范化公共服务站。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抓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扩大“天网工程”覆盖面,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完善信访、稳控和化解机制,打造网上信访绿色通道,保障群众诉求表达和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坚决防止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加强人民武装工作,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系。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共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扎实办好惠民实事。加大创业就业扶持力度,建立“三级就业信息发布”机制,新增就业3700人,培训城乡劳动力4500人,帮助城镇困难人员就业800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完成6所农村小学全面改薄任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筹建区级二级综合医院,完成欧庙卫生院省级“四化”创建和40家村卫生室“五化”创建;加快安居工程建设,开工建设还建房69万平方米,竣工30万平方米,分配入住15万平方米,资助300户农村住房困难家庭进行危房改造;优化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完成93个“三无”小区综合整治,对129个“三无”小区实行物业管理,建设岘山风景区公交停保场和岘山公交枢纽站;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完善城乡垃圾清运体系,解决8个村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维修通村公路破损路面2.7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桥梁1座,绿化乡村道路112公里,全区道路沿线绿化率达到100;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创建12个标准化社区;筹建襄城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新建10条全民健身路径和1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对10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进行提档升级,送戏送电影下乡500场;新建3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52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在50个社区开展一对一律师进社区活动,为困难群众免费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80件、法律援助事项2200件;切实关爱特殊群体,建设20个示范妇女之家和20所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为700名特困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对考入大学低保家庭子女给予入学救助,对农村独女户、双女户家庭女孩考入大学、高中给予奖励助学,为所有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户家庭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三、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各位代表,新常态同时也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围绕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加强创新、务实、法治、廉洁政府建设,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为全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突破自我、改革创新,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推进新常态下经济社会高质高效发展。切实抓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争取更多项目进入省、市规划笼子。全面对接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强化财源属地服务,积极争取新体制下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全力做好行政事权下放承接工作,确保下放行政事权顺利交接、高效运行。深化部门预算和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防范债务风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切实履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鼓励社会资本以PPP等模式参与公共设施建设运营。积极推行“先照后证”登记制,放宽企业住所登记条件,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简化前置条件,再造工作流程,推行并联审批,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大力破除发展藩篱,下决心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投融资体制、事业单位管理等关键领域改革,让一切市场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最大限度地汇聚加快富民兴区的内生动力。

(二)改进作风、提升效能,展现干事创业新面貌。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关注民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使政府的发展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持续用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常念作风建设“紧箍咒”。坚持把抓落实作为改进作风的核心,全面提升政府执行力。完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强化目标考核结果运用,激发全区创先争优的热情。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切实解决新常态下不会作为的问题。强化效能监察和政务督查,加大问责追责力度,坚决查处庸懒散拖、吃拿卡要等行为,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三)依法行政、科学施政,树立法治政府新形象。把依法行政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职能转变,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收费清单制度,明确各级事权。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法律顾问、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推进综合执法,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形成党内监督、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行政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相互衔接、科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政府更好地服务群众,让群众更好地监督政府。

(四)从严治政,廉洁从政,营造风清气正新环境。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政府系统党组(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强化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关键环节的监管,严格实行重大项目行政审批、资金运作、施工操作相互隔离制度,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坚持从严从紧原则,认真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项规定,积极稳妥推进公车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继续压缩“三公”经费支出,真正做到“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深入开展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是50万襄城人民的共同梦想,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锐意进取,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奋力推进襄城转型跨越新发展,谱写“精致襄城、首善之区”新篇章!

2015年襄阳区政府工作报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