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拓展阅读写作训练(5)

时间:2021-09-30 00:00:00 自我鉴定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拓展阅读写作训练(5)文章来自:爱师网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拓展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同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开头的括号部分,在新闻中叫什么?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你能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请将它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3.对应课文内容,你能说出这是写哪一路军的战斗情况吗?

4.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经营:

(2)摧枯拉朽:

5.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6.给这则新闻拟个恰当的标题。

7.学习这则新闻,你可联想到毛泽东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哪些诗句?给你怎样的感悟或启示?

参考答案:

1.电头交代通讯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2.第一句。3.从渡江起点和登陆地点可推断出是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4.(1)本义经手管理,此为经心营造。(2)本义枯草烂木易于摧毁,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跨。5.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6.我大军30万昨日渡过长江。7.“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感悟与启示(略)

二、下面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也是报道渡江战役的,试比较它(简称《我》文)与课文(简称《人》)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1.两文的相同点:

2.两文的相异点: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两文都报道及时,语言简洁。

2.不同点:两文的作者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课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是对中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明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课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未作报道。课文语言凝练、概括、生动;《我》文语言形象、易懂。

文章来自:爱师网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拓展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同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开头的括号部分,在新闻中叫什么?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你能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请将它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3.对应课文内容,你能说出这是写哪一路军的战斗情况吗?

4.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经营:

(2)摧枯拉朽:

5.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6.给这则新闻拟个恰当的标题。

7.学习这则新闻,你可联想到毛泽东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哪些诗句?给你怎样的感悟或启示?

参考答案:

1.电头交代通讯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2.第一句。3.从渡江起点和登陆地点可推断出是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4.(1)本义经手管理,此为经心营造。(2)本义枯草烂木易于摧毁,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跨。5.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6.我大军30万昨日渡过长江。7.“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感悟与启示(略)

二、下面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也是报道渡江战役的,试比较它(简称《我》文)与课文(简称《人》)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1.两文的相同点:

2.两文的相异点: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两文都报道及时,语言简洁。

2.不同点:两文的作者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课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是对中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明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课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未作报道。课文语言凝练、概括、生动;《我》文语言形象、易懂。

,文章来自:爱师网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拓展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同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开头的括号部分,在新闻中叫什么?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你能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请将它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3.对应课文内容,你能说出这是写哪一路军的战斗情况吗?

4.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经营:

(2)摧枯拉朽:

5.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6.给这则新闻拟个恰当的标题。

7.学习这则新闻,你可联想到毛泽东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哪些诗句?给你怎样的感悟或启示?

参考答案:

1.电头交代通讯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2.第一句。3.从渡江起点和登陆地点可推断出是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4.(1)本义经手管理,此为经心营造。(2)本义枯草烂木易于摧毁,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跨。5.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6.我大军30万昨日渡过长江。7.“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感悟与启示(略)

二、下面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也是报道渡江战役的,试比较它(简称《我》文)与课文(简称《人》)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1.两文的相同点:

2.两文的相异点: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两文都报道及时,语言简洁。

2.不同点:两文的作者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课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是对中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明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课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未作报道。课文语言凝练、概括、生动;《我》文语言形象、易懂。

文章来自:爱师网

五、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在柏林

[美]奥莱尔

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喀嚓喀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2“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3“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4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用“”画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这些词语揭示了当时德国人民怎样的境况?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2.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原因是,你是从中看出来的。这也通过老妇人之口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

3.第3段主要写老兵的,这些话表现了老兵。

4.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益处?

参考答案:

1.“头发灰白”、“身体瘦弱而多病”年老了还要去打仗,战争给人们带来饥饿、苦难能揭露战争的罪恶。2.三个儿子死在战场使她精神失常,反复数就是表现她先后失去的儿子的数目从老兵的话中控诉。3.语言失去儿子、老伴发疯的痛苦,被迫“上前线”的无奈,对战争强烈的厌恶和痛恨。4.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的深深反思,思考战争的罪恶,被战争的罪恶所震撼,深深感到战争带来的可怕灾难这样结尾含蓄、发人深省。

六、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法国沦陷区。德国军官把一位被打得皮开肉绽的美国士兵推出来示众。士兵目光炯炯有神地掠过悲愤又无奈的人群,慢慢举起凝着血痂的手,用中指和食指比划出一个“V”字来,众人轰动。得国军官震怒了,令人砍去他的手指。士兵昏厥过去。一盆冷水把他浇醒,他又艰难地站起来,突然伸出两只已无手指的血臂,组成一个更大的“V”字,向蓝天伸去。全场一瞬间死一般沉寂,旋即海浪般沸腾。

残暴的得国军官颤栗了,他没有想到这个象征胜利的英文字母竟是这般无处不在,无可匹敌。他垂下头来,看到台下的民众都张开了自己的手臂。

那个得国军官在一刹那间突然明白了他半生都未懂的一个道理:即使他能砍去所有的手臂,也无法砍去这个字母所代表的信念。

1.美国士兵用中指和食指比画出一个“V”字来,表明什么意义?

2.文中划线句,写众人为什么先“沉寂”后“沸腾”?这写出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3.文中描写美国士兵两次用手打出“V”字,在场的敌人和众人先后有怎样不同的反应?他这一英雄行为有什么深刻含义?

4.本文表达的中心是什么?给本文拟个恰当的标题。

中心:

标题:

5.结尾那句话阐明了德国军官突然明白的道理。古近中外阐明同一道理的类似的格言还有许多。请你举出一、二句来。

参考答案:

1.表明他心中对战争的最后胜利充满信心。2.他的举动出人意外,来得突然,全场惊呆了,因而“沉寂”;但人们很快领悟,为之感动,激昂的情绪立即海涛般“沸腾”。写出了人们对德国侵略者无比愤恨、对美国士兵无限崇敬的心情。3.第一次,敌人“震怒”,人们“轰动”;第二次,敌人吓得“颤栗”,人们群情“沸腾”,跟他一样“张开自己的手臂”。这一英雄行为,震怒、打击了敌人,教育、鼓舞了民众,这本身更是一种巨大的胜利。4.胜利的信念是任何暴力所无法扼杀毁灭的,胜利属于人民,侵略者必然失败。“胜利”心中永存,或“胜利”的故事。5.(略)

文章来自:爱师网

附:

老兵安在

郭松民

湛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滩,在法兰西6月的晨风中,一队身着军服的耄耋老人蹒跚着走来。清朗的阳光照在他们脸上,他们胸前勋章熠熠生辉。

军乐队奏响了迎宾曲,礼炮轰呜,年轻的军官和士兵们庄严地抬起右臂-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女王站起来了,总统站起来了,总理、首相和部长们站起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民众也站起来了,并且用不同的语言欢呼-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

这是在诺曼底-这些耄耋老人都是60年前在这里登陆的老兵。他们的很多战友长眠在这里,他们自己也曾经准备把血洒在海滩上。今天他们之所以故地重游,就是为了接受欢呼,享受荣耀。希拉克总统在一个礼宾官的陪同下,再次向他们授予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然后致辞说,法国和欧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纪念仪式后引用父亲当年的一句话形容这些健在老兵的心境:“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老兵们可以放心了,他们不仅没有被遗忘,在这一刻还成了全世界注目的中心。

诺曼底的庆典也吸引了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的目光,有的媒体开始寻找参加过登陆作战的中国人。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固然值得给予最大的关注,但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老兵,是不是也应该受到我们同样的关注呢?那些在卢沟桥、平型关、台儿庄以及在八年漫长的战争中,所有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他们都在哪里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选一个适当的日子,比如“七七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八一五日本投降纪念日”、或者“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让他们胸前挂满勋章接受我们的欢呼和敬意,然后庄严地告诉他们:中国和亚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但,这个想法对中国的老兵们可能太奢侈了。实际上,有些中国老兵的故事听起来让人辛酸。不久前,经历了卢沟桥事变的老兵付锡庆老人去世了。当年他是张自忠将军麾下的一名机枪手,在北京南苑和日本鬼子进行过肉搏,并因此失去了一条腿。后来作为天津的一名清洁工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另一位同样经历卢沟桥事变的老兵杨云峰,甚至只能乞讨为生;去年我还巧遇了一位参加过抗战和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他对抗战和抗美援朝胜利50周年没有任何纪念活动无论如何也不理解,言及那些牺牲的老战友,他止不住老泪纵横……

我们是一个不知道感恩的民族吗?好像不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正是我们的格言吗?但我们的感恩似乎从来都是朝着上方的:市长挤了一回公交车,我们会感恩;无端坐了冤狱又被平反,我们会感恩;老板欠的薪金终于发下来了,我们会感恩。但对那此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献出了青春乃至生命的老兵,我们为什么不感恩呢?

一个不知道感恩的民族是不会有未来的。老兵们已经不多了,而且还在不停地凋零。抗战爆发时20岁的老兵,今年就应该是87岁的高龄了;抗战胜利时20岁的老兵,今年就应该是79岁的高龄了。一位接受了“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美国老霍斯勒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明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希望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隆重的庆典,能够听到有人对他们说“我们永远感激”,能够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听到他们欣慰地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赏读小语:

作者通过对比,强调了我们全社会应该关注老兵,尊重老兵,敬仰老兵,感激他们为了祖国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所作出的牺牲。“一个不知道感恩的民族是不会有未来的。”作者在文末痛切地指出不知感恩的严重后果,振聋发聩。的确,一个不知道感恩的民族必然没有凝聚力和责任心,也必然没有民族自豪感,这样的民族怎么会有未来?

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选读: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的反思,不停的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本文采用议论文的写法,审题准确,入题快捷。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的引导”,立意较高,能针对现实,颇有时代气息。论据鲜活,材料典型,总分结构,条理清晰;正反对比,论证充分;灵活引用,恰到好处;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结尾照应开头,首尾圆合。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从国家民族的高度进行论述,虽然口子开得大,但作者所引材料新颖、恰当、充实,并十分典型,安排材料也颇具匠心,先正后反,由外而中,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分析中肯,论证有力,说理透彻,令人信服。全文展现作者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较厚的语文功底,虽然文章中有个别句子在表达上还不是很恰当,但瑕不掩瑜。文章来自:爱师网

《在柏林》赏析

吕有权

美国作家奥莱尔,仅仅用不足400字写成的小小说《在柏林》,文章短小精悍,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其震撼力和冲击力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争电影逊色,文字的灵魂已经超过了动作的画面。作者的笔写出了战争的血和泪,其写作的思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开始的伏笔使读者迷惘,后来的结局令读者心头一震,足以表现出文学的绝妙。

文章的开头就说到“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列火车中竟然找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为后来提到的战争的残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故事在体弱多病的老妇人的重复的“一,二,三……”中开始,很容易判断出这个老夫人是个精神上有点问题的人,在两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的笑声中引来了老头的狠狠的目光,两个可爱的小姑娘不懂得什么而对老妇人的话语作出了很平常的反应,但是老头为什么要和这两的小姑娘计较呢?这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使读者有很思考的空间,在全文中有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小姑娘再次笑的时候,导出了文章的高潮,可以看出开始老夫人说数的“一,二,三……”原来就是她的三个儿子,老兵的话更加反映了战争的危害遍及无数家庭,年轻的人死了,老的继续打仗,被战争的残酷弄得神志不清的老妇人也没人照顾,但是战争还得继续,老的死了呢?轮到什么人去了?车厢里的静是人民对战争的反思还是对老兵的遭遇的同情?

生命是一种奇迹。茫茫宇宙中,据说只有这个蓝色的地球才有,但是战争的铁蹄无情的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在战争中人类呐喊了数千年,但是仍然有一些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好战者带着善良的面具呼唤着要统治世界,他们相信绝对的弱肉强食,对上天赋予人们的生命无情的夺走,他们不要血和泪换来的和平,他们只要从战争中让对手屈服。

在读完这篇小小说后没人不在强烈要求和平,这已经达到了小小说的目的,这也说明了作家超群智慧的演绎并不比大声的呐喊和有动作的画面差!

不能忘记的过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

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

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材料的作文在这次阅卷中数见不鲜,这篇高分作文能在瞬间攥取阅卷老师的眼光,其特点在于它新颖的电影蒙太奇手法和紧凑的对比结构。

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语言优雅凝练而富有跳跃感,欧亚两大战场汇于一处,前后六十年历史相聚瞬间,围绕“纪念”这一主题铺陈开去,给读者带来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考生熟练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亦展露无遗。考场急就能有如是佳作,实属难能可贵。(点评教师李小徐)

纪念

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们悄悄地走过,贪婪地看着这些晶莹珍贵的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的贝壳,怀着一份爱的心情、感恩的心情,好好收藏,以作纪念。

沙滩上有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犹太人民族的故事。在二战被逼迫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时候,犹太人们仍抱着复兴的希望,他们从不放弃,从不妥协,他们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因为他们有一个信念———来自于哭墙。那堵饱经历史沧桑的哭墙,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与过去,光荣与梦想。每一个犹太人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来到哭墙下,纪念自己的前人,正是这份纪念的心情,让这个民族保存着自信、坚韧,让他们再一次在地平线上高高站立。

沙滩上有一颗闪亮的贝壳,那是居里夫人对民族的怀念。居里夫人一生清贫,在年少求学之时已离开祖国。在科学领域里孜孜不倦追求多年之后,她终于在金属中提炼出“钋”这种放射性元素。她知道这元素将带给她数不尽的荣誉,而她,这位感恩的科学家,立即想到以“Po”来命名这元素,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或许正是这份时刻惦记着祖国的心情,让居里夫人一直不懈努力着。之后,她又提炼出“镭”,并成为少数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沙滩上有一颗感恩的贝壳,那是作家三毛心中的那棵“草”。三毛在异地求学时曾经失落无助,就在这时,有一位陌生的同学送给她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并鼓励她振作起来。三毛的心灵十分感动,她在《有人送我一棵草》中写到:“草会枯萎,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位不知去向的同学。我只有把这份帮助人的心,这份感恩的心传递开去,去帮助更多的人。”三毛用她的真切行动做到了,她用细腻的文字和真挚的感情,感动和滋润着读者们的心灵,这便是她的纪念方式。

有人从黄河的各水段中采集不同的样板,来纪念创造灿烂华夏文化的先人;有人羁旅在外,仍随身带着泥土,纪念自己的祖国;而我们,在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总会带着思念,去纪念为我们幸福献出生命的烈士们。怀着一份感恩,怀着一份信念,我在沙滩上拾取几颗贝壳,珍藏在身,纪念历史,心中已准备好,创造未来。

此文可以说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为考场作文,作者能根据话题提示,准确、深刻地把握题意。选择“纪念”犹如拾起“沙滩上一颗颗贝壳”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串起作者精选的三个事例。三个事例,展现了纪念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各种真切的回响。

文章叙事析理放得开、收得拢,将多种纪念方式及动机、意义,缝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心突出,可以看出作者写作的功底是扎实的。语言上,文字意蕴深刻,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看问题。(点评教师李新彦)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拓展阅读写作训练(5)】